生活見影

痛苦與快樂的能量守恆

(抒情散文)■曹興琦 痛苦,身體或精神疼痛苦楚之謂也;快樂,精神愉悅開心高興之狀態也。前者,人之所惡;後者,人之所欲。可不管是惡還是欲,痛苦與快樂都將會伴隨人的一生。有時候筆者就在想,這痛苦與快樂難不成真的有定數?可如果有定數的話,為何有些人卻在歷經苦難的時候還能快樂得起來呢?思來想去,便突然想到了以前學過的能量守恆定律,總量守恆,能量轉化?果如此,一切皆迎刃而解矣。 眾所周知,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即: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而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總量保持不變。也就是說,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而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個轉化是通過做功來完成的。某種形式的能量減少,一定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增加,且減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原子核內部,只要有能量轉化,就一定服從能量守恆的規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恆定律一直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善用者,積極轉化;不善用者,消極轉化。不管是積極轉化、消極轉化,還是轉化多少,其總量是不變的。按照這一定律推解,一個人的痛苦與快樂亦當如此,即:總量恒定,轉化不定。痛苦多了,快樂就少;痛苦少了,快樂就多。這其中的轉化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通過做功即修心來實現的。一個人如果能修出一顆清明平和的心來,痛苦也能轉化成快樂。反之亦然。 其實,人的痛苦大多來自於層出不窮的欲求,雖說人活著不能沒有欲求,可欲求一旦超出了自己的才能,就必然會產生痛苦。而要消解這種痛苦,方法不外乎兩種:要麼通過學習提升才能,要麼通過修心克制欲望。提升才能實現欲求就會快樂,克制欲望學會放棄也能快樂。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抉擇。畢竟每個人的境況都不大相同,只要自己覺著合適,就應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功,進而把痛苦轉化成快樂。 能量守恆定律一再告訴我們,痛苦與快樂的總量是恒定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痛苦的增加意味著快樂的減少,快樂的增加也必然意味著痛苦的減少。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如何樣實現它們之間的轉化。一般而言,要實現這種轉化,必然存在得失取捨,一個人想要得到多少東西,一定意味著他最終捨棄了多少東西。換句話來說就是,每一件得到的東西,都是用失去的東西換回來的。這個「換」不是簡單的交換,而是實現轉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想想看,如果痛苦可以通過簡單的交換就能獲得快樂的話,那麼誰還願意去接受痛苦呢?更何況痛苦加身原本就不存在願不願意的問題呢?退一步說,即便有所謂的願意,那也只不過是以積極的心態磨礪自己應對痛苦罷了。說到底還是得通過做功來減少或消解痛苦,獲得快樂。所以說,當一個人的痛苦多於快樂的時候,就一定是自己把快樂悄悄地轉化成了痛苦,僅此而已。 能量守恆,此消彼長,如意人生,須放眼量。唯有積極應對痛苦,痛苦才不會久長。只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遵從規律,必然就能身心俱康!過去,我們常說,蒼天有眼,天道長存!何為天道?自然規律就是天道!按照規律做事,就能刪繁就簡,事半功倍;依據規律活人,就能減少苦難,愉悅精神。而能靈活運用規律的人,就一定會擁有開心快樂的生活!

「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廣西百色與台灣花蓮開展線上對歌

〔本報特約記者 龔常報導〕近日,廣西百色與台灣花蓮民眾開展線上交流活動,約300名兩地鄉親歡歌共舞,互道祝福,互訴思念之情。農曆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三月三」最重要日子,廣西連續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慶祝活動,與廣西交流密切的台灣花蓮鄉親自然不會錯過如此盛大活動,台灣豐濱鄉貓公部落、靜浦部落和港口部落等地基層民眾用歌聲通過視頻方式發送祝福。視頻中,鄉親們或集中或圍成圈,手牽著手,大聲歌唱台灣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百色市將歡度「三月三」的熱鬧場景分享給台灣鄉親,並用壯語唱起《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歡樂的歌聲不停地縈繞在大家耳邊。台灣花蓮縣豐濱鄉鄉親表示,兩岸人民一家親,看到百色歡度「三月三」的熱鬧場景很是想念過往日子,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期待明年會面。

台港澳青年赴福建甯德研習交流 冀留閩就業創業

〔本報特約記者 林榕生報導〕 5月14日,30餘名台港澳青年來到甯德市開展研習交流活動,走訪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寧德基地、甯德扶貧開發主題展示館,瞭解大陸「十四五」前沿產業發展情況,推動寧(德)台(灣)交流合作。已在大陸就業14年的台胞林鈺賓也來到了寧德,他向記者感嘆道,大陸高速發展,而自己已很好地融入了大陸的生活。林鈺賓說,初到大陸時,在交通出行、與同事交流等各方面存在不適應;經過三四年時間後,逐漸適應了大陸的生活,「現在,反而回台灣變得不適應了。」甯德市政協副主席陳美鶯表示,希望通過此次研習交流活動,台港澳青年能夠更好地認識寧德、瞭解寧德,共同架起兩岸青年溝通的橋樑。近年來,寧德市的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寧德在機電、水產、茶業、文化等領域與台灣密切交流合作,已設立大陸首個台灣水產品加工、貿易集散基地——霞浦台灣水產品集散中心,還擁有一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三個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和四個寧德市對台交流基地。

廈門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繞境巡安文化節恢復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楊伏山報導〕5月16日,重修開放的廈門海滄滄江三都瑞青宮恢復舉辦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大型繞境巡安文化節,來自海峽兩岸的閩南文化專家、民俗藝陣、海內外信眾等相聚瑞青宮,共祭保生大帝。「參加這個活動,看到很多閩台共有的民俗表演,感覺特別親切,就像回家一樣。」在廈台胞管銓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雖然在台灣看過很多類似表演,但此次別有一番感觸,特別是離家已有段時間,更覺倍解鄉愁。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的滄江三都瑞青宮,供奉著廈門唯一一尊棕色臉保生大帝。清朝時,不少當地民眾漂洋過海到台灣,將瑞青宮保生大帝的香火,一併傳到海峽彼岸,瑞青宮從而成為不少台灣保生大帝宮廟的祖廟。今年的巡安文化節吸引來自海峽兩岸的26個表演方陣、逾千名信眾參與,蜈蚣閣、竹竿舞、踢火、火鼎公婆等傳統非遺表演,現場比拼,沿路吸引眾多民眾駐足觀賞。其中的「踏火」民俗表演,尤具觀賞性。人們抬著保生大帝神像踩上滾燙的炭堆並踢開炭火來回奔跑,腳底安然無恙,令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