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青春築夢想 創富贏未來」皖台青年創富交流營在安徽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萬冉報導〕日前,皖台青年創富交流營在安徽舉行,台灣淡江大學華東校友會會長邱素蕙等22名校友會成員參加了活動。交流營以「青春夢想、創富未來」為主題,考察了合肥台協青委會企業服務基地、合肥智慧科技園、馬鞍山慈湖國家高新區,圍繞青年創業、工業智造、智慧裝備、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等方面開展座談交流。考察了科大訊飛公司、中國聲穀,瞭解語音科技發展現狀和產業應用等情況。參觀了蔚來汽車合肥先進製造業基地、寶武馬鋼集團,瞭解高端裝備和大國重器的歷史與發展。考察了台企馬鞍山綠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青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實地分享在皖台企台胞創業的成功案例和經驗體會。交流營成員在劉園古徽州文化園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在劉銘傳故居和紀念館感悟兩岸一家的歷史連結,在採石磯的歷史遺跡前體會山水詩城馬鞍山的不朽詩篇,在薛家窪生態園,瞭解長江岸線整治成果,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參與活動的台灣青年紛紛表示,通過交流營參訪考察加深了對美好安徽的認識,期待將事業發展和投資項目瞄準安徽。安徽省青聯委員和青年企業家、高校青年教師參加活動並與台灣青年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安徽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徽文化與藝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各自的創業實踐等內容進行了座談交流。活動主辦方表示,將不斷打造青年創富交流品牌,加強皖台青年交流交往,促進皖台青年攜手在分享安徽新一輪發展機遇中做大做強事業,在深度參與安徽深化改革開放和推動高品質發展中追夢、築夢、圓夢,共同書寫更加出彩的青春華章。

廣東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婦委會舉辦母親節活動

〔本報特約記者 向華報導〕在母親節前夕,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婦委會組織的「音樂有愛 以音樂搭起友誼橋樑」母親節系列活動於5月7日啟幕。整場音樂會以兩岸各地傳統民謠為主旋律,在熟悉的音樂聲中,穿插帶動唱跳舞蹈動作、芳香療法體驗、書畫墨寶欣賞等環節,不但顯示母親特有的溫柔,更有為母則強的堅忍,整場活動滿滿愛意卻又展現女性的力量與偉大。應邀出席活動的嘉賓紛紛表示,音樂不分地域,能夠直指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對能以音樂會方式體現母親的偉大表示感動。目前兩岸交流遭遇許多障礙,但大家不能氣餒,希望從沁入人心深處的音樂著手,在母親節這個滿滿溫馨的日子為兩岸和平發展奉獻力量,期盼著能夠促成更多的包容和理解,這場音樂會只是起點,未來希望進一步促進兩岸在文化、經貿等各方面有更多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媽祖故里」湄洲島的兩岸青年身影

■  本報特約記者 林春茵 許雙萍 高亞成「五一」小長假期間,「媽祖故里」湄洲島舉行媽祖誕辰1061周年紀念活動。正逢五四青年節,湄洲島上處處躍動海峽兩岸青年義工身影。5月4日0時,61名梳著媽祖頭,提著紅燈籠的湄洲女和19名穿著漢服的台胞青年一起站成「福」字,迎接媽祖誕辰及五四青年節的到來。上午10點,紀念媽祖誕辰1061周年大會暨辛丑年春祭媽祖大典在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隆重舉行。當日下午,福建省市區領導與來自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台灣澎湖紫微宮、東莞厚街聖德宮、宜蘭五結聖文宮等單位的台灣嘉賓及青年志願者們來到寄寓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心同願的湄洲島湖石淉「兩岸同願林」,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以此見證兩岸友誼,共謀綠色發展。閩台青年還連袂開展五福平安燈祈福夜遊親子活動。張玉屏、柳政鴻等台灣青年聯動湄洲島青年義工,開展「福平安燈」祈福夜遊親子活動,通過採用中國紅灑金的色彩、莆田傳統芽燈樣式、古法榫卯結構設計研製了「五福燈」,邀請兩岸家庭在祖廟開展夜遊祈福活動。

「寶島又一村」慧聚夜市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昆山啟幕

〔本報特約記者 鐘升報導〕4月27日晚,以「士林在台灣、慧聚在昆山」為主題的「寶島又一村」慧聚夜市在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昆山彙聚廣場啟幕。不少台胞特意趕來逛夜市,撫慰鄉愁。梁熏文的攤位前,食客已排成一條長龍,等待著品嘗正宗的台灣大腸包小腸。梁熏文從小生長在台北士林,家中世代在夜市擺攤。十多年前,隨著大陸兩岸主題展會的增多,梁熏文也來到大陸跑展賣台灣特色小吃,「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全跑遍了」。最終,他選擇落腳在昆山開店賣台灣小吃。李師傅在夜市上售賣著台灣泡菜臭豆腐。他說,為了讓大陸民眾嘗到地道的台灣味道,自己專門安排從台灣運來了特製醬汁、秘制香料,想把台灣美食最美味的一面呈現給大陸民眾。攤位前聚集起的大量大陸遊客讓他受寵若驚;一些台商也帶著大陸親屬前來,分享自己兒時的家鄉味道。台青陳先生來昆山3年多了,這次專程趕來夜市一解鄉愁。他一邊挨個攤位購買自己懷念的台灣小吃、一邊用閩南話和店主熱絡地交談。陳先生表示,慧聚夜市的熱鬧程度與台灣美食的地道出乎他的想像,「完全把台灣的夜市搬到昆山來並不現實,但慧聚夜市也有自己的魅力。而且現場井然有序、整潔乾淨,沒有台灣夜市的髒亂感,這點感覺很好」。「對於台胞來說,慧聚夜市上看到的、聞到的、聽到的、嘗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家鄉味道。」昆山市台協會會長宗緒惠表示,台胞和昆山一直是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關係。昆山不僅讓台胞有物質上的收穫,也非常注重打造台胞的精神家園,讓台胞可以「此心安處是吾鄉」。

台灣小學生在成都「初遇」大熊貓:學習保育知識,增進兩岸友誼

〔本報特約記者 王鵬報導〕首屆「兩岸青少年成渝雙城研學營」活動4月21日啟幕,9天時間裡,30位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學生與川渝兩地同齡學子結對,進行交流聯誼、開展文化研學,瞭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情況,感受兩地自然人文、歷史地理與風土人情。4月28日,參加研學營的兩岸小學生終於和心心念念的大熊貓「相遇」,他們近距離觀察大熊貓,並開展大熊貓營養師體驗、大熊貓科普、生態環保教育。「這裡生態環境太好了,大熊貓在這裡生活得很幸福,以前以為它們的毛很髒,其實很乾淨。」剛下過一場雨,都江堰基地的竹林更顯青翠,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學生林子越仔細記錄著知識要點,不時用手機拍照。「大熊貓看起來很可愛很呆萌,但是它們也曾瀕臨滅絕。」台灣小學生劉語軒說,如今經過人類的努力保育,大熊貓種群又壯大起來,「希望以後大熊貓越來越多,我們也要一直保護野生動物。」除了與大熊貓近距離接觸,小學生們還體驗擔任大熊貓營養師,測量大熊貓糞便尺寸,並為大熊貓製作窩窩頭。「我們希望台灣孩子們走出教室,去認識不同的知識文化,讓視野更開闊。」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小學部教務主任曾建薇說,此次與成都的人文「相遇」,能提升孩子們自我學習、探索的能力,也希望增進台灣、重慶、成都三地孩子們的情感交流,「希望這種情感日後能延續,這也是我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