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寧波為台胞推出清明「雲代掃」服務共融兩岸親情

〔本報特約記者 齊琪 顧小立報導〕獻上花束、靜默鞠躬、清除雜草、擦拭墓碑……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五林村公墓,81歲的宋祥章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完成了祭掃。隨後她拿出手機,撥通了女兒的視頻電話。「清明節祭掃是我們祭祖思源的重要形式,疫情原因我們不能及時回來親自祭掃,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視頻另一端,宋祥章的女兒、台灣同胞宋孔亞向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台灣同胞無法在清明節前往大陸返鄉祭掃。為此,奉化等地推出了「雲代掃」服務,工作人員説明遠在他鄉的台胞或協助台胞在大陸的親屬完成祭掃,並通過直播連線、發送照片和視頻的方式將資訊回饋給他們,圓台胞祭祖、思鄉之念。在奉化區溪口鎮桃坑山墓地,寧波市奉化區台聯會副會長、溪口鎮台僑聯會會長蔣雲海正與在加拿大的台胞蔣琪琪進行視頻通話。80歲的蔣琪琪通過手機視頻看到祭掃過程時非常激動。「『雲代掃』的每一步都做得很到位。家鄉人的這份心意,我們會一直記在心裡。」蔣琪琪家人說。

清明時節 陳立人憶祖父陳嘉庚:建設廈門大學是他畢生的事業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 楊伏山報導〕4月6日,中國近代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迎來建校一百周年。校慶周恰逢清明時節。連日來,矗立在群賢樓前廣場正中央的陳嘉庚銅像前,總是鮮花環繞。從遠方趕來的校友們會在銅像前駐足,追思緬懷校主。陳立人是陳嘉庚長孫,當回憶起祖父傾資創辦廈門大學的艱難歷程,他深情地說,「建設廈門大學是他畢生的事業」。「我的祖父一輩子生活簡樸,但是在捐資興學方面卻不惜一切,他始終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陳立人回憶道,祖父常說,「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從1894年,陳嘉庚拿出2000銀元在家鄉集美創辦「惕齋學塾」起,他一生興學的時間長達67年。如今,近120所陳嘉庚創辦或資助的學校遍佈海內外,涵蓋幼稚園、中小學、職業教育和大學。在陳嘉庚的宣導和帶動下,興學教育蔚然成風,大批華僑華人熱心公益,襄助社會事業。在集美創辦了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等十餘所學校後,1921年,陳嘉庚又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認捐400萬銀元。「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為吾國放一異彩」,是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時的期望。在陳立人心中,祖父為了實現心中的教育宏願,傾盡全力,苦心經營,即便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寧願企業收盤也絕不停辦學校。

清明的祭奠

(詩歌)■ 老路夕陽樂 一年一次掃墓把雙親祭奠似乎一年見上一面聊慰心中之想念擺上供桌把鮮花放在墓前點燃香煙斟滿酒跪拜雙親的墓前和父母嘮嘮嗑把心中想說的話都敘述一遍好像是和父母面對面我們說的話她們都能聽得見說著,說著淚水模糊了我們的雙眼雙親的面容撲朔迷離忽閃忽現我端起酒杯和父親共飲暢敘重前喝光了我們父子最愛喝的——老白乾我給母親夾菜夾一口她最愛吃的豬肝母親破涕為笑又提起了我調皮的童年一支小松鼠把我偷看我看它稀罕它看我也稀罕我囑咐它常來看看為我的雙親做個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