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當代活愚公」的新再現——來自燕山深處的故事

■ 本報特約記者 馮繼偉 沙石峪的鄉親們開石填澗、擔土造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奏響了一曲「當代活愚公」的壯歌,聞名中外。不忘初心、實幹興邦,半個多世紀過去,如今這裡處處花果山、道道米糧川,鄉親們正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一畝田到萬國田北山一畝田上,75歲的村民李鳳忠隨手拾起一根樹枝,寫下三個字——沙石峪。「咋念?」他一邊寫一邊問,「這拆開從前往後念,是『水少石頭多,山上少穀子』,從後往前念,是『穀子堆成山,石少變水田』。」一前一後間改天換地,這正是鄉親們幾十年間親歷的變遷——沙石峪位於河北省遵化市中部,早先遍山青石板,缺土乏水長糧難,吃穿全靠國家救濟。1966年,也是一季春風拂過。「開春了,咱大夥這麼一輩輩熬著不是個法兒,得想個路子。」沙石峪村老黨支部書記張貴順和大夥商議。「沒土沒水,青石板上咋刨出食兒?」、 「就靠國家吧,咱就是靠救濟糧活過來的。」有人脫口而出,也有人陷入沉默。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張貴順說,愚公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給移走,咱為啥不行,咱沙石峪的老百姓就該活受窮?大夥兒最終達成一致:試他一試,就選北山坡上的青石板地做試驗。一聲吆喝一聲錘,黨員帶頭移山造田、開石填澗,幹了一個又一個日夜,青石板上的土層一寸、兩寸、半尺,終於墊出了第一塊土田。「這塊田有多大?才一畝啊,可那真是不易啊。」大步踏過田壟,不忍腳下粘走一粒土,李鳳忠說,「這最早的一畝田雖小,卻實實在在點燃了老百姓的心火,沒啥虛的,就得實幹!」 周恩來總理先後兩次來到沙石峪視察,讚譽沙石峪人為「當代活愚公」。半個多世紀以來,先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慕名而來,他們紛紛捧來本國的泥土匯成「萬國田」,以特殊的形式表達最深情的敬意。老鐵具和新扁擔沙石峪陳列館的鐵鍬展櫃前,聚滿了參加黨史學習教育的群眾。「這便是一代代黨支部帶領鄉親們開山用過的老鐵具。」沙石峪村黨支部書記周國軍說,它們雖然缺豁打卷,卻是在提醒今天的黨員和老百姓:不要忘記來時的路。臨近出口處的一把扁擔展品顯得嶄新突兀。原來,挑土的扁擔多數已被使折、用糟,沙石峪村黨支部便新做了一件仿品。扁擔永在、常挑常新,沙石峪村的一代代黨支部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們始終奮戰在為鄉親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上——接力實幹要讓大夥兒過上富裕生活。打破「以糧為綱」的傳統,推廣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成為黨支部的統一意見。一棵樹到綠滿川就在張立柱家葡萄園旁的狼窪山山頂,曾有一棵樹矗立。「當年山上只有這一棵樹,還是一棵假樹。它可以放倒,是村民的信號樹。」沙石峪陳列館講解員王豔雙介紹,往哪個方向倒,就是告訴鄉親們:日本侵略者進村了,應該往哪個方向逃。時光流轉,山川競秀,換了人間:狼窪山上那棵信號樹早已淹沒於蔥蘢綠意,無從尋覓。從安全保衛,到催出生態紅利……在滾滾發展浪潮中,沙石峪也曾面臨選擇。20世紀80年代末,有部分村民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水快流」的發展思維影響,曾炸山賣石。腰包鼓了,可更多的鄉親有了抱怨:「烏煙瘴氣的,粉塵把花苞都糊住了,葡萄還能長?」在選擇面前,村黨支部與村民在碰撞中統一思想:為了長遠,忍痛也要停炸山、關工廠,漫天星斗繁、滿坡花草香終將帶來回報。近年來,沙石峪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國家森林鄉村」、 「中國特色村」,陳列館入選「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這個僅有900餘人的山村,更帶動周邊60多個村實現共同富裕。 Previous Next

廣西北部灣:「南方第二大港」百年追夢記

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將大陸欽州港打造成「南方第二大港」的夢想,100年後的今天,這個夢想正一步步地變為現實—— ■本報特約記者 王念 潘強 翻開中國地圖,北部灣——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清晰可見,北海、欽州、防城港3座港口城市宛若3顆明珠,璀璨奪目。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港興城興產業興,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生產總值40餘年間增長超百倍,如今已一躍成為我國西南沿海新的經濟增長極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2020年,北部灣港完成貨物輸送量達2.67億噸,完成集裝箱538.37萬標箱,躋身我國沿海港口集裝箱輸送量前十。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將欽州港打造成「南方第二大港」的夢想,100年後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從南國漁村到億噸大港3月的北部灣畔,春潮湧動,萬噸巨輪往來穿梭,碼頭旁、園區內一派繁忙,「一灣相挽十一國」的獨特區位優勢正成為發展優勢。然而,改革開放前,北部灣沿海到處是荒蕪的灘塗,散佈著一個個小漁村。一灣碧海波光粼粼,卻「有海無港」,長期封閉落後。上世紀90年代初,中央和自治區對欽州建港給予資金、人才等支持,欽州幹部群眾紛紛捐款捐物,1992年8月1日,欽州港正式開建。14個月後,兩個萬噸級碼頭泊位在欽州港順利建成。欽州港1996年獲准設立為省級開發區,1997年欽州港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2006年被列為全國地區性重要港口。與此同時,北海1984年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北海港1986年第一個萬噸級泊位建成投產。防城港1984年首接萬噸級貨輪,1989年被列為全國19個樞紐港之一,2005年輸送量突破2000萬噸。2007年,為適應開放發展新形勢,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三港合一」成立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開創了全國沿海港口跨行政區域整合的先河。整合後,欽州港主營集裝箱業務,防城港聚焦大宗散貨,北海打造郵輪母港。孫中山先生在文中所提的欽州港就是目前的北部灣港。如今北部灣港共有生產性泊位超過26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5個,最大靠泊能力為30萬噸級,成為中國大陸面向東盟的國際門戶港,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產業勃興起春潮3月18日,北部灣畔傳來好消息:廣西首台「5G移動邊緣計算(MEC)」在廣西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防城港鋼鐵基地啟用,這將有效助力鋼鐵行業高品質發展。目前,北部灣沿海地區積極搶抓機遇,著力打造以海洋產業、綠色臨港產業、腹地特色產業等為主體的「向海產業」,初步形成有色金屬、高端石化、電子資訊等產業集群。在廣西自貿區欽州港片區華誼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專案基地,多台塔吊來回擺動,施工現場熱火朝天。這一專案總投資700億元人民幣,是廣西目前最大的單體投資專案。上海華誼集團董事長劉訓峰說,之所以來欽州,看中的就是海港優勢,項目建成後將努力打造中國大陸乃至國際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在欽州,「油、煤、氣、鹽」多元石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華為數字小鎮、恒逸化纖、桐昆石化等項目開工,並帶動和吸引荷蘭孚寶、法國蘇伊士等行業領先者前來落戶。在北海,石油化工、新材料、矽科技和林漿紙4個千億級產業加速形成,惠科電子產業城、信義玻璃、太陽紙業、新福興矽科技產業園等專案加速推進。在防城港,鋼鐵、有色金屬、能源、糧油等為重點的現代臨港產業集群加速形成,柳鋼、盛隆冷軋等一批專案加速落地。大開放引來大發展3月26日,一趟由重慶團結村站始發的鐵海聯運班列,滿載著汽車零配件、鋁卷等貨物抵達欽州港東站,這批貨物將在兩天后通過北部灣港出口至印尼、新加坡等地。這次班列走的就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條將中國西部與東盟國家緊密相連的「黃金通道」,向南連接越南、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向北連接雲貴川渝等省市。自2017年鐵海聯運開通以來,目前已開行連通西部省份的5條鐵海聯運班列線路,常態化開行「桂北班列」、 「桂東班列」。2020年開行4596列,較2019年的2243列有大幅增長,開行數量超過前3年總和。在欽州港大欖坪南作業區,我國首個鐵海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如火如荼,碼頭採用全球首創的「U」型工藝方案。工程將於2023年建成,屆時,依託欽州港東航道通航能力,自動化碼頭可與配套的鐵路中心站無縫連接。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葆源說,北部灣港已開通內外貿航線超50條,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實現東盟主要港口全覆蓋。在織密航線網路、升級港口建設的同時,北部灣港還不斷擴大在馬來西亞關丹港、汶萊摩拉港的投資,推進與東盟其他國家合作開發建設港口的商談工作,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路成員達到39個。 Previous Next

成都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攝影家走四川」攝影聯展

■本報特約記者 邰菁報導 2021年「第二屆海峽兩岸攝影家走四川」攝影聯展3月3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文化館開幕。舉辦單位領導、嘉賓和攝影師代表約50人出席。據悉,此次影展將持續至2021年4月25日。此次影展是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作為指導單位,四川省旅遊協會、成都市成華區台灣事務辦公室、成都市成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四川旅遊攝影聯盟、台灣桃園觀光雜誌社、台灣桃園市愛心攝影學會聯合主辦,四川省旅遊協會旅遊攝影分會和成都市成華區文化館承辦。作品主要是拍攝的四川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共120幅照片,包括:台灣攝影家約80幅,四川攝影家約40幅。據介紹,早在2019年夏季,兩岸相關攝影機構就組織了50多位台灣攝影家,分兩批到四川成都、廣漢三星堆、瀘定海螺溝、宜賓長寧、興文石海進行釆風拍攝活動,並于當年10月-11月,分別在台灣和成都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攝影家走四川」攝影聯展。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但有關方面和兩岸攝影機構克服困難,協同努力,促使了「第二屆海峽兩岸攝影家走四川」攝影聯展於2020年12月在台灣桃園市成功舉辦,兩岸攝影家精選在四川拍攝的作品共同參加展出,有約20000名台灣同胞觀展,約60家台灣媒體對此次活動予以了充分報導,展示了四川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

在浙台商的「棒壘球」情緣

■本報特約記者 施紫楠報導 幾乎每週日,袁安素都會出現在球場上,和「台商鳳凰壘球隊」的隊友們痛痛快快地打上幾場。袁安素,浙江平湖納獅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平湖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2005年,他來到平湖創業,十餘年間,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也看到了在棒壘球運動中,兩岸同胞從「身動」到「心暖」的融合。在他看來,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中,一顆小小的球,便能搭起一座健康、綠色的「交往之橋」。「棒壘球是台灣民間最普及的運動,鐫刻著台商們的家鄉記憶。」已經30多年沒有接觸過棒壘球的袁安素,5年前加入了上海的一支台商球隊,重新拾起了這項運動。2018年,平湖徐家埭村建起了浙江惟一一個符合國際規格的青少年棒球場,先後舉辦多場棒壘球系列賽事。為了讓平湖的台商在工作之餘也能來場球賽,袁安素於2019年組建了「台商鳳凰壘球隊」,此後每週日都會定期開展活動。和袁安素一樣,台商、浙江冠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慶傑,也加入了「台商鳳凰壘球隊」。在孟慶傑看來,棒壘球運動的氛圍很好,能把大家凝聚起來,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拼搏。「棒壘球是一項團體性運動,需要隊友間的合作與默契,場上的隊員就和兄弟一樣。」在孟慶傑看來,在棒壘球運動過程中,隊友們不光是打球,更是一種會友。在平湖市棒壘球運動協會的邀請下,孟慶傑還成為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針對社會不同階層進行棒壘球普及與推廣,並定期參加培訓。「現在平湖將棒壘球作為一項重要體育運動進行推廣,不少中小學生對此都很瞭解。」孟慶傑說,通過棒壘球將大家聚在一起,促進彼此之間的交往與瞭解,才是這項運動最大的價值。2020年,「90後」黃品學拖著行李箱,隻身從台灣來到平湖。平時喜愛運動的他,也很快加入了球隊中。讓黃品學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棒壘球運動,讓他很快就結識了不少大陸朋友,大家在賽場上「馳騁」,在生活中相互關照。「隨著近年來兩岸競技交流增多,大家的棒壘球水準也在迅速提升。比如平湖就發展起來好幾支本地棒壘球隊伍,我們平時也會經常在一起比賽切磋。」黃品學說。如今,「台商鳳凰壘球隊」也從最初的20餘個隊員發展到如今的近150人,其中有三成都是大陸隊員。2020年,平湖舉辦了首屆「平湖杯」長三角青年台商慢速壘球邀請賽,來自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100余名台商選手參賽。這幾天,袁安素正在對接第二屆邀請賽相關事宜,「想來參賽的隊伍實在太多,但是受場地限制,我們只能先拒絕一部分球隊,讓他們明年再來。」在袁安素等台商眼裡,現在的棒壘球運動,不僅是構建台商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更是兩岸同胞相互瞭解、互動的良好管道。「剛來平湖的時候,我們覺得我是台商,是過來做生意的。但是現在,我覺得我跟本地人沒有什麼差別。」袁安素說。目前,袁安素正建議當地能再建一個棒壘球基地,並通過兩岸合作、建立聯盟等方式,共同推動棒壘球運動事業發展,形成「兩岸一家親」的合力。

兩岸書畫家作品在福建連江慈善義賣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書畫寫深情 丹青繪愛心」兩岸書畫家(職工)作品邀請展暨書畫作品慈善義賣活動26日下午在福建連江縣舉行。包括台灣書畫家陳俗蓉、曹原彰、李炷烽、葛憲能等海峽兩岸書畫家所創作的書畫作品在現場展出,共有60餘幅,圍繞「兩岸一家親」為主題進行創作。活動現場進行了三輪義賣,對李炷烽、曹原彰等台灣書畫家無償捐贈作品和部分字畫進行現場拍賣。據悉,第一批共籌得40500元人民幣善款。據主辦方介紹,所籌善款將全額捐給連江縣慈善總會,主要用於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士、困難群眾以及慰問在連江的台灣老兵、台商臺胞職工代表、台籍學生等。曹原彰所創作的《積善養德》書法作品很快被愛心企業認購。「以書畫為媒介進行兩岸的交流,是我最熱衷的事。」年逾七十的曹原彰多年來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他說,參與慈善活動更是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