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多良車站壁畫金龍今「點睛」 庇護居民遊客

[本報綜合報導]台東太麻里鄉多良火車站被譽為「如神隱少女場景般的海上車站」,24日上午10時擋土牆壁畫揭幕,由鄉長王重仁鄉長為台東女中彩繪創作的金龍「點睛」,賦予靈魂,彷彿神隱少女動畫裡的角色白龍,庇護在地居民及參訪遊客。王重仁說,這次擋土牆的壁畫,由國立台東女中老師康毓庭提出「以藝術之名-傳愛行動實踐計劃」,與鄉公所及部落共同商議後,挑選出最切合在地文化之意象,率領美術班學生花了6天繪製而成,而其中的金龍,即是多良瀧部落​​象徵吉祥、守護之意。至於「騰雲祥龍」一說由來,當地部落傳說中,一條受傷的祥龍飛到當地查拉密部落上方,不小心掉落在部落的水源之地;祥龍為重回大海衝破池塘,造成部落的農耕地、小米田被淹沒,查拉密部落也因此向上遷徙,壁畫中的祥龍由來即是據此傳說繪製。此外,另有一說,從部落眺望太平洋,因洋流屬性,彷彿真有一條龍盤踞在太平洋之中,因此「查拉密部落」又稱「瀧部落」。

醫療業務壓力大 旗津醫院辦理培訓增進志工軟實力

溝通是日常生活相當重要的一門課題,在壓力極大的醫療場所更需要做好溝通,旗津醫院為了幫志工提升溝通能力,日前特別邀請嘉義中正大學兼任講師林妙香,為醫院志工們提供一場精采的「正向情緒溝通」講座,讓醫院志工笑開懷同時,增進同理心與溝通軟實力。講師林妙香引用美國教育家L. 羅恩 賀伯特的溝通資料,以生活化的用語及代入感十足的模擬情境,讓志工輕鬆掌握溝通技巧。志工分享,生活中到處都需要溝通,不只工作,長期相處卻容易疏忽關懷的家人更需要溝通。課程精彩,院長及主任跟著志工一同互動學習。院長蔡忠榮表示,這是相當受用的一堂課程,講師的演講風格不僅可以更有效於生活中的運用外,更透過把溝通模式融入生活情境以及各式各樣的人際互動,這讓志工馬上能夠連結到服務的經驗。旗津社會福利中心卓春嫻主任表示,感謝講師遠從嘉義而來,為旗津注入新資源,相信志工們今日獲得這麼實用的資料後,未來必能運用於志願服務生活日常。

下半輩子就只做這一樁事了

作者:止小戈 在西施故里,浙江諸暨 我們見到了陳永新——關愛抗戰老兵多年的志願者。 “投入6千多萬開辦這個酒店,就是為了宣傳抗戰!” 聊起遠征軍,他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 中國遠征軍出征79年後,在這樣的一個地方,有人在以這樣的方式懷念他們。 2010年,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在中央台熱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陳永新也被深深感動。 2011年,陳永新與老兵陳仲裕相逢,陳老是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麾下狙擊手,曾追隨孫將軍血戰緬甸。 陳老經常給陳永新講述當年緬甸戰場的往事,長期的來往使他們情同父子。 直到2019年,陳仲裕老兵歸隊,陳永新與親友一道把他送上了山。 十年來,陳永新從沒停止過關愛抗戰老兵。只不過以前他都是悄悄進行,他覺得這是在憑良心在做事,無須公眾知曉。在他的老家諸暨,幾十位抗戰老兵每逢過年都會收到他送上的萬元紅包,數年不斷,平時老兵若有病痛急難,他也每每雪中送炭,他對老兵的唯一要求是:不要提到他名字。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隨著抗戰老兵的年紀越來越大,可關愛的對象越來越少,陳永新的重心從關愛抗戰老兵漸漸轉移到宣傳抗戰歷史上來。 2019年,陳永新和好友一行六人自駕8千公里,歷時14天完成了一次自己的遠征。 石牌-常德-衡陽-騰沖-緬甸密支那-雲南,龍陵松山祭酒,國殤墓園獻花,拜訪忠良之後,探望滯留緬甸密支那的遠征軍老兵。 行程結束後,更是奮筆疾書《尋找飄蕩的忠魂》一文,風靡國內許多知名網站及港澳台海外華人媒體,讓無數人讀來血脈賁張感懷歷史。 2020年5月,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遠征大酒店開業了。 這間為宣傳中國遠征軍抗戰歷史的酒店,從門廳的巨幅銅雕,到電梯口、走廊的照片,包括每一個房間裡的雜誌,每一個細節都跟中國遠征軍有關。 2020年12月12日,《尋找飄蕩的忠魂——抗日戰爭中國遠征軍珍貴影像致敬展》在遠征大酒店成功舉辦。 活動參與者有遠征軍老兵、眾多遠征軍直系後人以及從事滇緬抗戰史研究的專家學者。 陳永新在酒店開業前就承諾,如有關於中國遠征軍英勇歷史的相關活動,遠征大酒店一律無償提供客房及會議場所。 酒店的大部分收入也將用於關愛老兵、宣傳抗戰功績及相關活動。 第一排左一飛虎隊英雄吳其軺之子,左二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孫女,中間陳永新,右二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右一張自忠上將嫡孫張紀祖;第二排左二左三著名滇緬抗戰研究專家餘戈、戈叔亞,左五至八分別為遠征軍名將潘裕昆、黃琪翔、陳明仁孫輩 國雖大,好戰必亡; 天下雖安 ,忘戰必危。 中國遠征軍出征79年了, 我們對那些遠赴異域, 用滿腔熱血守護祖國的將士們最大的敬意, 就是銘記。 “我始終認為我們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家庭黎民百姓,能夠享受現在這樣安逸祥和的生活,那是拜70多年前那場全民抗戰勝利所賜。我覺得我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把他們遺忘了,虧欠他們,我是用我們力所能及一己之力,民間的力量給予他們一定的關愛,發自內心地敬重,讓他們風燭殘年感到至少有人沒忘記他們,給他們以遲來久矣的尊嚴,使那些本該熠熠生輝的抗戰將士不致永遠蒙塵。”

大陸淮河的歷史變遷

從「抗禦洪水」到「管理洪水」,再到「人水和諧共生」 ■ 本報特約記者 劉諾營 水美子 蚌埠市固鎮縣懷洪新河水系窪地治理工程施工現場 阜南縣郜台鄉段台村的連台莊台(無人機照片) 從新中國成立初「抗禦洪水」到改革開放後「管理洪水」,再到新時代謀求「人水和諧共生」,淮河人民在戰勝水災、再造山河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命運,探索人水和諧共生之道。鬥水這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一聲令下,山呼海應。治淮頭一年,走上工地的農民工達300萬人,李秀英是其中之一,「我也下了決心,不逃了,跟水鬥!」二十出頭的李秀英在工地上組織起女子突擊隊,抬土半天壓壞四條扁擔,肩膀天天腫得像饅頭。上工前,她們用圓木反復壓肩膀,直到壓麻木了,精神抖擻地再上「戰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先後召開12次治淮會議。淮河流域建成各類水庫6300余座,興建加固各類堤防6.3萬公里,基本建立了防洪減災除澇體系。馴水淠史杭,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最大灌區,它橫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通過樞紐工程,把治理淮河興建的五大水庫之水引上丘陵高崗,為江淮大地「解渴」。淠史杭工程從規劃設計到勘測放樣,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千人測繪團隊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1972年,歷時14年的淠史杭主體工程基本建成通水。淮河上如今已建成四大灌溉體系,實灌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不足1500萬畝增加到1.36億畝,「十年九旱」的貧瘠之地變成了今天的大糧倉。親水給魚開道,更給水讓路。2003年以來,沿淮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開展行蓄洪區及淮幹灘區居民遷建,逐步將「水口袋」裡的87萬餘人搬遷至安全地區,還行蓄洪區該有的生態功能。阜南縣委書記崔黎說,與水「糾纏」了這麼多年後,淮河兒女逐漸找到了一個與水共生的恰當位置,「這就是尊重自然,讓道于水;給水出路,人有生路;兼顧發展,人水和諧。」70多年來,治淮安瀾與沿淮人民命運休戚與共,這條大河,「淮」抱著中國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人水共生答案。 Previous Next

七絕.桃花

(詩詞)■ 衛絕清 題記:春風一度百花開,川蜀大地的桃花,已經早於百花之前就綻開了,朵朵花兒就像個個含羞的少女,羞羞答答地遮掩著粉紅色的臉頰。春風如剪,可惜一夜的東風過後,花瓣飄落,地面上點點殘紅卻裝扮了剛剛泛綠的青苔,真是落花卻為她人做嫁衣! 陽春三月粉桃開,旖旎含羞掩嫩腮。可惜東風辭夜後,落紅點點扮青苔。注: 旖旎(音同以、你):柔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