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將打造 國際領先綠色能源島

[本報特約記者 趙波 董明澤報導]日前,青島能源集團熱電公司與環海灣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簽訂能源供應戰略合作協定,將在郵輪母港建成本市清潔能源綜合供能領域的示範項目,助力高端社區走近零碳排放。將打造清潔能源產業新高地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域是青島市重點投資開發建設的專案,總占地4.2平方公里,承載郵輪旅遊、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四大產業,總體規劃為樂海坊(啟動區)、通海坊、居海坊、上海坊、探海坊5個功能板塊,總建築面積約500萬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積373萬平方米,80%以上為非民用建築,是集商務辦公、酒店醫院、文旅休閒和公寓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園區,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青島市新的城市名片。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簽署,該區域又成為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實驗基地的核心區,帶動周邊「兩走廊、五園區」。引領綠色低碳供能新趨勢深水港碼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為新能源利用提供了天然稟賦,利用海水源熱泵系統進行夏季製冷和冬季供熱,引入工業餘熱、燃氣、污水源、空氣源等做為補充。同時,深度挖掘廢棄能源的可再生價值,對工業餘熱、生活廢水中所蘊含熱能進行最大限度的回收、轉化、利用,形成迴圈生態系統,取得節能減排、示範引領一舉多得的成效。近年來,青島能源集團熱電公司打破傳統單一供熱模式,建立高效、節能、迴圈可再生的綜合供能服務體系。並且運用工業互聯網、大資料等技術,實現服務保障、能耗調控、能效評價等的智慧管理,把傳統供能服務向生態化、智慧化推進了一大步。每年減少標煤消耗8323噸該項目建成後將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80%。據估算,每年可折合減少標煤消耗8323噸、二氧化碳排放22472噸、二氧化硫排放71噸、氮氧化物排放62噸。 減排效果相當於為本市增加千畝森林覆蓋量。該專案應用碳中和技術實現能量消耗與產出的平衡,打造近零碳社區,極大提高社區生態文明程度和用戶的體驗感受,也將有助於引導全社會增進綠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的廣泛共識。目前,青島能源集團熱電公司打造國際領先綠色灣區已正式拉開序幕,將取得企業運營效益與用戶利益雙贏的效果,真正實現清潔能源規模化、可持續、健康長效發展。開創同類園區綠色供能的可複製模式,能夠引領、帶動整個RCEP先行基地及周邊園區,逐漸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智慧化的綜合能源供應服務體系,助力青島邁向環境友好、和諧共贏的世界舞臺。

北京台胞:就地過年無礙「初二回娘家」

〔本報特約記者 楊程晨 李雪峰報導〕正月初二俗稱「迎婿日」,留在北京過年的十多位台胞選在這一天以聚餐的形式「回娘家」。距離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不遠的一家台式麵館,便是他們今年的「娘家」。2月13日晚,台胞們攜帶各自在家做好的台式餐點陸續抵達。「往返兩岸都需要隔離,加起來的時間實在太久了。據我瞭解,絕大多數在北京工作的台胞今年都沒回去,那我們就決定在初二辦一個聚會。」聚會發起者之一、台式餐廳老闆劉靜恒對中新社記者說,回不了台灣,那只要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就是朋友們在北京的「娘家」。劉靜恒綽號「牛哥」。農曆牛年在「牛哥」的飯店聚餐「牛一下」,留京台胞也都想沾沾這份喜氣。幾位熱心的朋友張羅,獲邀約的朋友們即使不相識,聞聲趕來的人也愈來愈多。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餐廳內的桌子、板凳被分別拼成了幾塊區域,每桌圍爐台胞不超過10人。自助餐台上,麻油雞、燒酒雞、醉雞、地瓜球等多道台式料理是最受歡迎的菜肴。另一發起人、文創業者林慧雯解釋道,閩南語中「家」字的發音和「雞」字相近,所以台灣的傳統年菜裡雞肉一定「打頭陣」。台式滷味是在外台胞最想念的家鄉味之一,一位台胞特意為聚餐「口下留情」的墾丁豬腳成了當晚的前菜。此外,還有朋友帶來了大陸各地的特色風味。「在北京『回娘家』,吃的也是兩岸菜碼。」來京工作十多年卻頭一次留北方過春節的林慧雯,意外地發現北京年味十足。「原來聽說只要一過年北京的人就很少。年三十和初一,我特地去天安門、前門和王府井轉了轉,到處都是人,過年的氣氛很濃。應該是很多像我一樣的外地人都留了下來。」除夕當晚,鄰居盛情邀約林慧雯出席家宴,吃到北方的年夜飯讓她感到新鮮且溫暖。

在陸台商王健民:牛年春節我行走在公益路上

〔本報特約記者 周建琳報導〕2月15日,牛年春節,江南古鎮同裡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在古鎮遊船碼頭上,來自台灣的王健民穿著紅馬甲、操著閩南語不停地問候大家「新年快樂」,他攙扶和提醒遊客小心上手搖船。今年是王健民在同裡景區義務服務的第13個年頭。「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同裡。我希望我的服務,能在這個新春佳節裡讓遊客對同裡古鎮留下更美好的印象」。來自台灣台北的王健民,是瑞儀光電總經理室主任兼中國區公共涉外總處處長。今年是王健民第六次在大陸過春節。2002年,台灣第一家專業從事LCD背光模組研發與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瑞儀光電來到蘇州吳江設廠。王健民是第一批來到吳江的台企幹部,至今已在吳江待了近20年,雖然中間他有四次機會可以回台灣工作,但他都捨不得離開,理由是吳江是個好地方——「強富美高」。 「剛到吳江的時候,覺得古鎮同裡就是一個景點,一個買紀念品帶給台灣親友的地方,後來瞭解到古鎮的文化和故事,就愛上這裡了,我應該為這裡做點什麼」。王健民得知同裡古鎮缺少志工,尤其缺少會英語的志工,他便組織了一支台胞小分隊,其中不乏公司高管。如今,每個周日,王健民都騎著自行車來同裡古鎮「上崗」,除了給景區的外國遊客翻譯,他還幫助景區做保潔工作。每次志工活動時,他都會在自行車上掛一個急救包,服務意外受傷的遊客。2013年4月,王健民就救助了一名突發疾病的男孩,也因此,被稱為「最美麗的台灣同胞」。2014年,瑞儀光電志工者團隊正式成立。漸漸地,志工的隊伍越來越大,發展到現在有98人加入團隊。王健民呼籲志工們要奉獻社會,幫助他人,傳遞愛心,把每一次志工服務都當作一種成就感,把志工服務當做自己的生活內容和方式,時時刻刻去說明需要幫助的人。「自從加入了同裡志工服務隊以後,我的內心更加豐盈,接觸不同的人,交到很多好朋友。」王健民透露,今年春節除了在同裡做志工服務外,他還想去蘇州各地走走。雖然紮根蘇州已經20多年了,王健民笑稱,這裡的變化「日新月異」,自己必須多走多看,才能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綜合消息-在地過年

廣州:讓留校港台大學生就地過年也精彩 〔本報特約記者 壯錦報導〕2月13日,雖然第一次不在家過年,但梁慧婷認為一個人過除夕也不能少了儀式感。這位來自香港的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女生,決定在朋友圈裡把自己和家裡人的年夜飯「PK」一下。為做好疫情防控,廣東省今年提倡儘量留粵過年。和不少來自香港的同學一樣,梁慧婷留在廣州校園裡過寒假。雖然沒能和家人一起過春節,但她仍然把假期安排得很豐富。節前,她參加了暨南大學的中華傳統文化體驗課。射箭、國畫和書法,梁慧婷試了個遍。過完節,她還要準備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來自台灣的楊采綺就讀於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她,這個寒假也很充實。「我還有許多實驗要做,在校基本上是宿舍、實驗室『兩點一線』。」她說。梁慧婷和楊采綺不約而同地談起,畢業後想留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梁慧婷覺得大灣區目前的發展很快,內地尤其是廣東的機會很多。2020年12月,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等單位共同啟動實施「展翅計畫」港澳台大學生實習專項行動。這次行動整合了300多家廣東大企業、行業領先企業等機構,涉及金融、科技、醫藥等領域,提供近900個實習崗位。  武漢:台灣青年在「英雄城市」圍爐話團圓 〔本報特約記者 喻珮報導〕2月13日,霓虹閃爍,萬家燈火,武漢長江大橋的橋面兩側早已掛上了喜迎春節的紅燈籠。離大橋不遠處的一個住宅社區裡,十幾位在武漢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歡聚一堂,圍爐話團圓。37歲的台青陳俊宇在武漢經營一家智慧科技體育公司,今年的農曆新年,是他和妻子沈潔姮第一次在武漢過春節。為了迎接朋友們的到來,沈潔姮特意提前把家中佈置一新,採購、備菜,大年三十這一天,端出了一桌地道的台灣年夜飯——清蒸多寶魚、火腿鮑魚燉母雞湯、鹵肉飯……張貼好春聯和「福」字,擺好果盤和大富翁桌游,陳俊宇點開微信和在台中的兄弟、母親視頻拜年。「母親已經68歲了,去年我教會她使用微信,所以分隔兩地的這段時間裡,我們經常視訊,也讓她瞭解我在武漢工作和生活的狀況,請她放心。」陳俊宇說。在武漢創業的台灣青年導演薛穎穜,每天也接到好幾位元台灣好友的視頻問候,他還隔著手機螢幕,和好友「雲」合唱了一曲《外婆的澎湖灣》。被台青們親切地稱呼為「薛導」,薛穎穜常去一些台灣朋友開的店鋪「串門子」,並有計劃地記錄這些店鋪逐漸恢復人氣的面貌。大年初一一早,「春節留漢台青群」裡已經熱鬧起來,拜年的祝福語此起彼伏地閃現。近60位「留守」武漢的台青在微信群裡互相拜年,相約著聚會。「過年需要什麼說明隨時聯繫我!」武漢市台青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群裡說道。針對今年武漢市大部分台胞選擇留漢過年的情況,湖北省台辦、武漢市台辦、武漢台資企業協會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隨時解答台胞在武漢過年的各類疑問,提供生產生活保障。 山東:就地過年展望牛年 養精蓄銳再出發 〔本報特約記者 吳書光報導〕2月12日,農曆大年初一,身處山東濟南的台商王克璋頗為從容。由於3月要回台灣開會,忙碌了一年的他計畫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再出發!」從1992年洽談專案算起,濟南大自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克璋與山東濟南有了近30年的交情。這個春節他回應「就地過年」的倡議,首次在濟南過年。「心安之處是吾鄉。」家在台北的王克璋說,從民俗到食品等過年的禮數,台灣與山東幾乎一模一樣。大年三十,王克璋給工廠同事發了紅包,一起吃了餃子,他還與在台灣的家人視頻拜年,共迎辛丑牛年。雖然遠離家人在濟南,身為濟南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榮譽會長的王克璋並不孤單:「由於疫情防控要求,據統計今年有60位台商在濟南過年,而且很多台商是一家人在濟南過春節,熱熱鬧鬧。」據山東省台港澳辦介紹,今年春節期間,山東省市兩級台港澳辦服務熱線電話保持24小時暢通,隨時接聽和答覆台港澳同胞有關諮詢,做到有求必應、應做盡做。 湖南:在湘過年 心有所依,異鄉亦是家鄉 〔本報特約記者 張玉潔 張格報導〕2月12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因疫情讓回家的路遙遠!因疫情也聯結了許多關愛!」春節前,在湖南藍山縣湘威人文實驗學校擔任校長的台灣女博士李視芳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資訊。2011年,李視芳受一家在湘台企邀約,來到地處山區的藍山縣,參與創辦服務農民工子弟的學校,堅守至今已是第十個年頭。今年決定留在湖南過年的李視芳剛走訪完困難學生,就收到了節日禮物。「不少大陸友人邀我去他們家過年,還給我寄來水餃、韭菜盒子等各種食物,我身處異鄉卻感受到特殊的一份溫暖!」她說。據瞭解,受疫情影響,湖南共有606位台胞、台商、台生選擇留湘過年。春節前夕,湖南省委台辦發出公開信,宣導大家就地過年,同時各地台辦以多種形式走訪慰問台胞台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全力保障在湘台胞過一個安定、祥和的好年。

過年 春在千門萬戶中

在季節與季節之間,有一個時空的交點,春天從這時開始,紀元在這裡更換。春節,東方情結寫下這祖祖輩輩厚重的故事;過年,特有民俗鑄成了幾千年不可更改的理念;回家,縷縷情絲傳著世代的熱望;團圓,拳拳遊子帶著不眠的期盼。帶著對故土的深情,懷著對父老鄉親的思念,辭歲的列車開進了久別的故里,迎春之舟駛進這溫馨的港灣。過年!過年將兄弟姐妹聚攏在爹娘的身旁,親情濃濃,厚愛綿綿,炎黃子孫輝煌著華夏感情摯誠的宮殿。嗩吶唱著祝福,鑼鼓跳著平安,秧歌扭著火熱,美酒淌著甘甜。喜神州瑞氣盈門,笑滿街市,福澤坤乾……大年三十,火紅的燈籠點燃了年年有餘的生活,七彩煙花換來民富國泰的春天。聲聲爆竹,訴說著天倫之樂;陣陣鐘聲,祝福著神州歲歲平安。正月初一,當新春的太陽第一次升起,中華兒女迎接著祝福,互送著祝願。明媚的春光中,我們種下了進取、種下了智慧、種下了良緣。金秋時節,我們將收穫成熟、收穫吉祥、收穫甘甜。美德教會我們愛國愛家,勤奮賦予我們有志竟成,理想激勵我們不懈登攀。龍的傳人風發意氣,闖海敢平風浪,攬月能上九天。過年,新春給晚輩送來了精進的年華,時光給長者帶來了晚霞的燦爛。歲月如歌,天地審視著生活的韻律,光陰在書寫人生最美的寓言,時空拓寬了邁步小康坦蕩的大道,親情叮嚀著平安幸福永遠的夙願。 辭舊迎新,時間和空間在這裡輝煌、延伸;承前啟後,我們將無愧於昨天、今天和明天。過年,新的起點。起點,迎接又一個華年!春在千門萬戶中一行長長的足印,刻寫在雪地上,刻寫在季節的記憶裡。於是我們又走向了春天的驛站。面對牛年新春,我們帶著幾分激動,幾分期冀。那除夕夜的年火,除夕夜的彩燈,除夕夜的紅燭,都以最熾熱、最紅火的激情,點燃我們歡聚時的多彩話題。新年那雄渾激越的鐘聲,喚來了希望,喚來了祥和,喚來了牛年之春的桔紅的黎明!於是,我們便相互傾訴、相互祝福,祝祖國繁榮富強,芳華常駐!祝每個家庭闔家歡樂,吉祥如意!祝每個人新年快樂,心想事成!牛年新春,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向前延伸的興奮點,是五千年文明之樹綻放的璀璨繁華,是14億人民和56個民族的狂歡節。我們用40多年改革開放的碩果,精心地豐富著節日的內涵;我們用跨越層層障礙的歡欣和登上更新高度的喜悅來拓展節日的空間;我們用嶄新的嚮往和深沉的戀情向春天托舉崇高的敬意!「不須迎向東部去,春在千門萬戶中」。在節日裡,誰家的門面不是煥然一新滿目生輝?那新開業的商店、酒家,更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我們透過那彩燈的光波,焰火的花雨,似乎看到了五中全會的春風,催開了人們的心花,是那樣溫馨宜人!啊,讓我們將美好的祝詞播進春天的土地,用真誠和汗水去培育希望的花朵,去收穫豐收的碩果!過年,真好人生是一次苦旅,而一年一度的春節,則是這苦旅中一座座的心靈驛站。她猶如一位善良慈仁的母親,為旅行中疲憊不堪的兒女收整好行囊,積聚下一次征程的信心;給紅塵中匆匆的行人一個休息的空間,儲備明天起程的力量。過年,是一張張從家寄往天涯海角的請柬,是一聲聲親切鄉音的呼喚,此時,在外的遊子們無論多忙,都會帶上對父母的牽掛,對故鄉的思念,背上行囊急急趕回家。吃上一頓家中的素飯菜,喝上一杯家鄉的純釀酒,乘著濃濃的酒意扯開嗓子吼幾聲家鄉的土謠,把痛苦的失意拋開,把煩惱和憂愁放下,讓長久疲憊的心在溫馨親情中得到滋補與浸潤。過年,是生產好心情的加工廠。不管你是衣錦還鄉還是混得不甚理想,到家了,都會笑呵呵地給長輩鄉親拜個年,也會接過那杆黝黑發亮的旱煙鍋,深深吸上幾口,聆聽那些老人近似幸福的嘮叨:「這小子,小時候還懷裡撒過尿呢!……好啊,有出息了還能記得鄉親們,還能記得我這個孤老頭子……」這時,也許你會不好意思笑著附和著,卻不知道淚水早已充滿了眼眶。過年了,別忘了陪年邁父母聊聊天,敘敘家常,「兒行千里母擔憂」啊!是他們給予你生命並養育了你。別忘衷心地向愛人道一聲謝謝,是她(他)點亮了你遠航的風燈,是她(他)一手支撐和營造著這個幸福的家。也別忘了給孩子們包個紅包,激勵他們好好學習,立志成人,作為父(母)親欠他們的關愛太多了。親手燒幾個小菜,燙壺水酒,和家人們一起來分享,讓親情在這過年的日子裡如美酒般的甘甜醇香。是啊!我們生活的酸甜苦辣,很容易在平淡的日子中度過。過年,就是讓我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轉過身來喘一口氣,靜下心來好好休息。回味一年來的開心與辛酸,慢慢總結一年來的成績與不足,希望來年陽光普照。獨守窗前,眺望春意盎然的大地,祝福祖國,祝福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祝福家人,祝福他們身體健康,一生平安;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增添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在遠足旅行時,會感到一路春風,心曠神怡。然後靜靜等候著新舊交替的零點,許下自己的心願。啊!過年,真好。夢春春天,如一粒種子,在我的夢裡發芽……走在春天,如同走在一幅幅秀美的圖畫裡,讓我神魂,令我迷醉……草木染綠了山川,莊稼覆蓋了田野,江河演奏著樂章,天空的飛鳥按捺不住一冬的沉寂,跳躍騰挪靈巧的身子,競相舒展嘹亮的歌喉;勤勞的農民在鬆軟的土地上播種著春的希望;心靈手巧的園丁在繪就著生活的美好……春光如水,無拘無束地在天地間流淌,默默地潛入靈魂的深處。溫煦的春風吹綠了山川,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從北國冰城到江南水鄉,從東海漁港到黃土高原,都交響著春的樂章……春天似歌,江河是琴弦,峻嶺是鼓號,歌聲在廣袤的大地上盡情飄蕩,傳遞著春的美好;頌揚著祖國河山的秀美。春天如詩,那隨風飄蕩的柳絲抒寫著飄逸的詩行,給人帶來美麗的遐想。「吹面不寒楊柳風」,芬芳溫潤的土壤,盎然著無限的生機,綻放著最動人的容顏。清新柔和的空氣,飄逸著黃土的氣息與花草的馨香。春天的雨,悄無聲息,潤物無聲,迎著綠色的意境輕輕地彈唱……走在春天,一種成熟的思想讓我信心倍增:不做尋花訪柳的遊客,應做回首不愧的耕夫!讓匍匐前行的身軀,留下一幀與季節相依的倩影!第一朵迎春花初綻的時候,我希冀的種子,已在屬於我的那片沃野萌動……伴隨它成長的是我日夜揮灑的汗珠!豔陽十月,我定會收到一幅稱心如意的金秋,而後在另一個冬天,重新做一次春天的夢!牛年說牛話逢到牛年,有些家庭就在牆上掛上了李可染的《迎春牧牛圖》。一個戴斗笠的牧童,騎在牛背上,透過迷蒙的雨霧,眺望著盛開的紅梅。那頭水牛彎彎的角,寬寬的蹄,憨厚的眼睛,敦實的身軀,它蓄積了一冬的無窮氣力,正盼等著去為人們拉動春犁。畫家題道:「形容五華,氣宇軒宏,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形與性確是密切聯繫的,因此藝術家欣賞的牛也常常是畜牧師物色的牛。由於牛很早就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關係密切,所以不僅畜牧家而且美術家都對它相當熟悉。畫牛,在我國唐代就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畫科。著名的「牛圖」,有戴嵩畫的「窮其野性筋骨之妙」的《鬥牛圖》。而韓漫筆墨簡練、形象生動、風格渾厚的《五牛圖》,則是我國古代藝苑中的稀世珍品。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牛的這種可貴精神,早已受到大文豪魯迅先生的讚揚。不僅是奶,牛的全身都是寶,肉、皮、骨、角、膽等等樣樣有用,連牛糞也不是廢物,牛糞除了可做肥料和燃料外,還可用來做纖維板。牛雖然被稱之為「醜」,甚至牽牛花都受到株連,而被叫做「白醜」,「黑牛」,其實它們都是很美的。在國外,牛是財富的象徵。在馬達加斯加,人們把牛視為最寶貴的財富。在農村,誰擁有幾百頭牛,誰就成了一個「大人物」,受到全村人的尊敬。在該國的南部,小夥子向姑娘求婚,要首先獻上一條牛作為見面禮。在國外,牛還有自己的假日。日本岡山縣的某些鄉間,每年端午節後的第一天,五月初六是牛的安樂日,這天人們要在牛欄內鋪上菖蒲草,借此為牛畜消災除害,祈求平安。有的地區還把這天叫作「牛的新年」或「牛的假日」,並禁止使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