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

玉林與台灣「雲端」共賀廣西「壯族三月三」

〔本報特約記者 曾玉紅報導〕4月7日,玉林市玉州區茂林鎮與台灣花蓮縣玉里鎮100多人「雲端」相聚,通過網路視頻方式進行「玉林——玉里同唱《我們都是一家人》」交流會,共賀廣西「壯族三月三」,兩岸同胞親情在載歌載舞中飛揚。活動開始前,與會人員共同向4月2日台灣列車出軌事故遇難同胞默哀1分鐘,對遇難同胞表示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及受傷同胞表示慰問。玉裡鎮鎮長蔡秋龍介紹了玉里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推介了玉里鎮觀光休閒產業和蜜香紅茶、金針花、火龍果等特色農產品,他表示,兩地同根同源,密切交流已經十年,期待雙方進一步拓展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茂林鎮鎮長寧一強向玉里鄉親展示了近年茂林鎮發展成果和榮獲的「全國文明鎮」、廣西「民營經濟示範鎮」、廣西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國際慢城等30多項榮譽,他表示茂林鎮與玉里鎮的情誼在交流互訪中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期盼未來加強交流往來,共敘親情,共謀發展。「希望通過『同唱一首歌』等活動,保持兩地心靈溫度,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期盼兩岸往來更順暢、更熱絡。」玉林市台辦主任楊海潔表示。

兩岸宗親信眾連線共祭開閩三王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10日,福建、浙江、台灣的宗親與信眾代表,共同參與了「紀念開閩三王入閩1136年暨辛丑年閩台連線共祭開閩三王大典」。此次活動由台中王姓宗親會與福州市晉安閩台王審知研究會、福州市閩王王審知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籌畫。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連線研究、交流與互動,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福建、浙江參與活動的宗親與信眾代表共100餘人,福建主會場設在位於福州市晉安區的閩王紀念館。記者在現場看到,紀念館門前廣場上搭起祭祀台,兩側為用於連線互動的顯示幕。在隨王十八姓帶領下,福州會場的主祭官、陪祭官列隊走入祭祀會場,與台中會場的主祭官相互致意。兩地先後進行上香、誦讀祭詞、獻禮等儀式,並相互觀禮。

兩岸同胞在雄安千年秀林種下「希望樹」

〔本報特約記者 李茜報導〕約50名兩岸同胞10日在河北雄安新區千年秀林種下大葉黃楊球、白皮松等常綠樹種,希望為建設「生態雄安」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後代留下美好希望。本次活動以「兩岸一家親融合發展燕趙行」為主題,邀請了京津冀地區常住青年台胞及兩岸婚姻家庭參加,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全國台聯)和河北省台灣同胞聯誼會聯合舉辦。雄安新區注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2018年《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雄安新區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雄安新區設立4年來,雄安已高品質完成41萬畝共2000余萬棵「千年秀林」建設,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表示,此次他們安排青年台胞在雄安新區植樹,希望留下見證雄安新區發展的足跡,也希望雄安的發展也有台胞的一份貢獻,希望未來有更多台灣青年參與到雄安的建設中來,分享雄安發展的成果。

北京冬奧會倒計時300天 冰上項目測試圓滿收官

〔本報特約記者 張聞報導〕10日是北京冬奧會倒計時300天,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重要準備工作,為期10天的「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圓滿收官。北京冬奧組委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對標奧運,能測盡測,應測盡測」的原則,對已完成的各項籌辦工作進行了全面檢驗。4月1日到10日,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冰上項目測試活動在北京賽區的5個競賽場館舉行,設置了冬奧和冬殘奧總計7個項目的賽事。此次測試重點聚焦場館設施、競賽組織、場館運行、指揮體系和疫情防控五大方面的工作。 其中,國家速滑館是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在這次測試活動中它接受了首次實戰檢驗。曾獲得溫哥華冬奧會速度滑冰專案銅牌的王北星,如今作為國家速滑館運行團隊速度滑冰專案競賽主任深度參與了測試活動,她表示「冰絲帶」的競賽體驗令人滿意。除了國家速滑館,其他四個場館均為北京2008奧運會場館。其中,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和國家體育館要經歷冬奧項目到冬殘奧項目的轉換。國家游泳中心場館運行團隊主任張傑表示,我們設定了255項測試要點,鍛煉了1100餘人的場館運行團隊,落實了交通、餐飲、住宿的全面屬地保障。除此之外,這次測試活動還新增了很多專業性測試內容,如註冊、體育展示、頒獎禮儀等,並為很多科技冬奧專案包括雲轉播、子彈時間、自由視角等提供了落地的應用場景。

光影逐夢 精彩的皮影人生

這是一支由袖珍人組成的皮影隊,他們平均年齡24歲,平均身高不足1.3米,如不仔細辨認,會以為是一群七八歲的孩童—— ■ 本報特約記者 李文生 一聲「噓」聲後,劇場的燈漸漸滅了,幾個「小」演員隨即走到幕後,打開頭頂上方的一排燈光,白色幕布亮了起來,光影搖曳中,一隻烏龜和仙鶴鬥智鬥勇的故事被生動演繹。這些雙手對舞的皮影藝人來自鄭州精靈夢皮影藝術團。這是一支由袖珍人組成的皮影隊,他們平均年齡24歲,平均身高不足1.3米,如不仔細辨認,會以為是一群七八歲的孩童。「您好,裡面有皮影戲,精彩正在上演。」在鄭州市建業大食堂旅遊區,李賽身穿天藍色傳統長衫,站在「皮影戲苑」的招牌下,笑盈盈地向門前往來的遊客介紹。陽光下,他的皮膚看起來更白了,新燙的頭髮也顯得格外精神。  1994年出生的李賽是這個團隊的「掌門人」,也是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非遺項目豫東李氏皮影第五代傳承人。成長於皮影世家的李賽,自幼便經常看爺爺表演皮影,對皮影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學好皮影戲,2010年,李賽與師兄馬峰一起,背起行囊到全國各地學藝。有的師傅擅長雕刻、有的擅長表演、有的擅長唱腔,只要在網上看到收徒和演出的消息,李賽都會去試一試。由於小時候患上生長激素缺乏症,李賽的身高只有1.3米多。身體的局限,使他的學藝道路異常艱苦。在練習操控皮影時,他手小穩定性差,僅僅是幾根操縱杆簡單的分合就要花掉一周時間。「為了讓皮影人物活起來,每天都要重複五六個小時的練習,手上都磨出了繭子、壓出了坑。」李賽說。作為「一擔挑」的行當,藝人除了表演還需要製作皮影。皮影製作工藝繁瑣精細,要經制皮、畫稿、鏤刻等十八道工序。「要想讓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個環節都要做到極致,表情、髮絲、衣服的花樣,每一刀每一筆都不能錯。」李賽說。  「現在的影視作品越來越豐富,傳統皮影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皮影有著其他藝術形式無法代替的價值。」李賽說,他想把這門老手藝傳承好,小小的人,也有大大的夢想。2015年,李賽同師兄一起回到鄭州,組建精靈夢皮影藝術團,招募和他們一樣的袖珍演員。目前,團隊共有十幾名袖珍演員,都是「一擔挑」的全能型藝人。「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就是皮影文化的傳播者、自食其力的手藝人。」李賽說。 在李賽的工作室,有人在電腦前摳圖、繪圖,有人在燈下雕刻人物、染色。台案上一個色彩絢麗的唐宮小姐姐皮影造型顯得格外亮眼,這是劇團最近推出的一個新節目。「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成功『出圈』後,劇團也趁熱打鐵,創新表演形式,推出皮影版唐宮小姐姐。」李賽說。 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創新嘗試。沒有演出的時候,他們都在鑽研皮影戲的傳承、創新與發展。童話、動漫、寓言故事……劇團在原有皮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並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皮影魅力。如今劇團每年演出5000場,觀眾達10萬人次。古樸的幕布後面,一個個精緻的「剪影」在暖色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逼真,伴隨著鼓聲弦樂,一場場皮影傳奇正在這些「精靈」手中上演。世間本無童話,他們卻始終以年輕的模樣,演繹著最美的皮影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