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

有信心! 新一年,在閩台胞開年「忙得很」

[本報特約記者 凡帥帥報導]站在新教學場地,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的臺灣「80後」姑娘陳燕亭說,為自己的跆拳道館「招兵買馬」,「是我2021年在大陸必須要做的事」。來大陸之前,陳燕亭在臺灣邊學邊教跆拳道長達十多年。而她創業開道館的第一站,就在福州。「我是2018年初在福州開道館的。」陳燕亭回憶,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大陸市場廣闊,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健身意識也越來越強,有學習跆拳道的龐大需求。談起2020年,陳燕亭長歎一聲:「不容易……」「疫情有幾次反復,兩岸情況也不一樣,有時孩子們不能來上課,有時我困在臺灣過不來。我乾脆也『趕潮流』,進行線上授課。」她說,「經營肯定受影響,一名教練就退出了。不過我是創始人,不願放棄這60多名學生,堅持了下來。」2021年開年,陳燕亭的道館挺過疫情衝擊,入駐了新的教學場地,面積比老場地擴大了近一倍。「我們打算今年多招100多個學員,既要整理場地,也要做大宣傳……事好多,缺人啊,要趕快再招一名教練!」走進新的一年,與陳燕亭一樣就「忙得很」的,還有她的「鄰居」,來自臺灣的大漆工藝師傅黃守堃。「今年換了這個面積更大的工作室,推出了往年沒有的手工體驗課。」黃守堃介紹,大漆工藝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他學習的大漆技法就來源於福州,因此他2016年來到了福建。黃守堃將大漆工藝與文創產品相結合,還為企業開發伴手禮,「將大漆運用到笛子、筆記本等器物上,既實用又新穎,還能讓傳統工藝顯得不那麼呆板,更容易讓這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為在手工體驗課中方便學員快速體驗大漆工藝,黃守堃現在開足馬力在製作半成品:「給這些物件上漆,一般是一天上一道漆,連著上20多天。之後學員對它們就可以直接打磨了。」黃守堃心中,福州是推動大漆文化傳承的「重鎮」。同樣來自臺灣的王量弘,則把這裡看成實現大健康創業夢想的希望之地。「我們建立了可智慧分析各種生理資料的雲平臺,目前還在試用階段。」王量弘解釋,比如,將心電圖等數據傳入手機App,資料就傳到雲平臺進行智慧分析,最後將結果回傳給手機。「今年是我創業的重要節點,如果成功獲得相關認證,就能大規模投入市場。大陸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更快,近年來民眾更加注重防範健康風險,這背後體現的就是大健康理念。」王量弘滿懷信心地說。

電動機車補助上看19,000元! 桃園市吹響補助號角 六都將起汰舊換新補助戰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桃園市環保局開出六都第一槍,率先公布初擬之2021年電動機車補助方案,規劃汰舊換新電動機車最高可補助新台幣9,000元,新購電動機車者也可獲4,000元補助;中央也已公布維持去年補助金額,結合起來市民購買電動機車最高補助上看 19,000 元。期待桃園市政府方案通過後,有效加速汰換新購速度,進一步體現桃園市智慧城市發展願景。桃園市環保局表示,呼應中央汰舊換新機車政策、實踐智慧城市發展目標,領先六都積極擬定2021年電動機車補助方案,針對汰舊換購電動機車最高補助9,000元、新購電動機車補助最高4,000元。若此草擬法案正式通過,結合中央政府補助,桃園市民汰舊換購電動機車最高可獲得19,000元的補助款項,包含環保署3,000元、工業局7,000元、桃園市環保局9,000元。另外,僅新購電動機車的民眾,也可獲得工業局7,000元加上桃園市環保局4,000元,共11,000元補助;汰舊換購燃油車則僅有環保署3,000元與桃園市環保局3,000元,共6,000元的補助金額。相較之下,汰舊換購電動機車相較換購燃油車可獲額外13,000元補助。若此方案可於農曆年前通過,相信可在桃園市催出一波年前購買電動機車高峰。桃園市環保局拋磚引玉後,預計將激起六都補助競爭漣漪,對於同樣積極發展電動載具的台北市,多年來始終與桃園市保持良性競爭關係,繼桃園市率先吹響2021年補助號角後,之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聽聞台北市電動機車數量比桃園低時,曾自嘲表示:「我們是天龍國,怎麼會輸!」由此可預期,台北市有可能積極響應,不但要重新恢復新購電動機車補助,在汰舊換新電動機車補助上,極有可能再加碼力拼桃園市最高補助9,000元。 雖然桃園市與台北市等補助方案仍處初擬階段,但以縣市長良性競爭態勢下,2021年電動機車仍大勢看好,也期望其他四都可以齊頭並進,一同營造更友善的電動機車購車市場與環境,加速民眾接軌電動機車使用習慣。放眼未來,期望政府加速政策制定效率、中央與地方齊心共訂補助內容,相信對於朝向載具電動化這個世界潮流、綠能政策等遠程發展目標實踐能力,更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安徽合肥為台商提供24小時法律服務

[本報特約記者 張俊報導]記者從安徽省合肥市台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上獲悉,該市通過聘請法律顧問,為台商提供24小時法律諮詢和服務,累計受理各類涉台來信來電778件次,結案率達93%,滿意率達100%。據合肥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投訴協調處處長曹青紅介紹,目前,合肥建立了29家市直部門共同參與的台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同時實行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專業律師為台商提供24小時法律諮詢和服務。近年來,該市共受理各類涉台來信來電778件次,協調處理涉台訴求183批407人次,解決涉及臺胞醫療保險、辦證換證、子女入託入學、涉外公證、落實政策等民生事項171件,結案率達93%,滿意率達100%。「合肥圍繞改善臺胞投資的『軟環境』,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立體化服務體系,說明台商台企解決各種困難。」曹青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該市率先編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臺灣同胞服務手冊》2000份,協調解決斷鏈斷供、員工返崗、產品銷售、小額貸款等生產經營難題40多件,協調企業購買測溫槍、口罩和酒精等緊缺抗疫物資,該市台企復工複產率100%。記者從合肥市台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上獲悉,未來,該市將積極打造服務台商的「合肥品牌」,進一步完善台商權益保障工作機制,從法律上保障好台商權益,落實好涉台政策法規,為台商臺胞的工作生活創造良好條件;在台商投訴案件處理上下功夫,及時解決生產經營等各類問題,吸引更多的台商投資興業。據瞭解,合肥設有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廬江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園區,吸引了許多台商和臺灣青年長期在合肥學習、工作和生活。

閩台產業融合發展走向「深耕厚植」

[本報特約記者 董建國報導]連日來,在位於福建泉州的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內,總投資500億元新臺幣的國喬泉港石化專案正在加快推進土地平整、測繪等工作。去年3月,該項目通過「雲簽約」落戶泉州,在園區內設立泉州國亨化學有限公司,新建丙烷脫氫及聚丙烯項目。這是泉州市近三年來投資數額最大的台資項目。「選擇落戶泉港石化工業園區,是看中這裡雄厚的產業基礎。」泉州國亨化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景福表示,項目一期預計2023年建成投產,年產值100億元人民幣,將有力推動閩台石化產業融合發展。這只是閩台製造業領域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福建是大陸台資企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最密切的地區之一。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福建累計使用台資逾300億美元,在閩台企有上萬家。臺灣百大企業半數以上在福建佈局。「創新一直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秘訣。公司具備領先業界的觸控技術,擁有數千項技術專利。」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立群說,公司致力於觸控模組的研發、生產,產品廣泛應用於手機、平板電腦、手錶等的觸控式螢幕。「雖受到疫情影響,但公司發展保持穩健,去年年產值超過400億元人民幣,保持穩定增長。」在謝立群看來,自從公司2004年落地福建以來,大陸市場廣闊、供給鏈條完整,再加上營商環境越來越好,讓他更加看好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的機遇,堅信台資企業在大陸的投資和發展前景光明。「今年公司將更多擁抱大陸市場,目前聚焦於開發大麯柔觸控顯示器,通過開發大型互動電子面板、3D曲面車載觸控顯示面板等‘網紅’產品,不斷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未能阻擋閩台產業融合的腳步。福建省工信廳投資處處長陳亮說,當前閩台產業對接領域不斷拓展、結構不斷優化,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機械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資訊、石油化工等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步步深化,閩台產業合作進入「深耕細作」階段。近日發佈的《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繼續深化閩台優勢產業融合,引導和支持台資企業參與強鏈補鏈,加快建設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兩岸石化產業合作基地和閩台精密機械製造產業園區。「目前臺灣在積體電路、精密機械等先進製造業上還具有明顯優勢,提升閩台產業融合將助力福建省產業現代化轉型。」福建社科院現代臺灣研究所所長蘇美祥說。他建議,福建應拓展閩台產業全價值鏈合作,著力在積體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精密機械等領域繼續引進一批「補短板」的台資專案。同時,以福建自貿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台商投資區為主要載體,深化閩台產業對接,形成層次有序、優勢互補的閩台產業合作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