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

維根主義&蔬食在台灣

完整內容刊載於「兩岸美食雜誌創刊號」 蔬食專欄主筆/游宏琦 專訪撰稿 國際知名媒體機構GreenBiz與S&P Global Sustainable1,於2023年6月合作出版《2023綠色產業報告》,在報告中整理出在後疫情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十大關鍵永續趨勢,其中「替代性肉製品」就是未來一個重要的趨勢性產物。推廣動物產品替代品的非營利組織「優質食品協會」(Good Food Institute, GFI)則指出,在「替代性蛋白」的消費客群中,「維根主義(亦可譯「純素主義」)」(Vegan)是經濟市場中增加速度最快的的一個龐大族群,除了攸關乎環境環保議題已經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對於健康與時尚的形象營造,維根主義中素食這個消費市場確實正逐年在擴大。全球吃素人口比率 台灣排第3數據統計公司「World of Statistics」指出,台灣蔬食人口比率居全球第三,僅次於印度和墨西哥,反映蔬食已成為台灣飲食的重要趨勢。從World of Statistics日前發布的資料,台灣有13%~14%的人口是蔬食者,相當於超過300萬人。比例高居全世界第三,回顧2017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曾評選台灣為「十大素食友善城市」,目前全台已有超過6000家素食餐廳,其中不乏異國料理,加上隱藏於大街小巷中各類家庭式經營的素食小吃攤位,在台灣吃素的選擇性可以說非常多元。英國的英文新聞週報《經濟學人》也將2019年定為「維根之年」(The Year of the Vegan,又譯為「純素之年」),這個來自於國外的概念也因眾多推廣者的努力逐漸為人所知,同時帶動了台灣蔬食市場興起及全植物產品的激增。維根主義VS宗教素食維根主義與台灣主流的宗教素食傳統相比,兩者之間在理念和實踐上仍有所差異。宗教素食多因修行或持戒之故要求戒除葷腥(肉類和五辛)和酒類,因為是以不殺生作為概念主軸所以往往不忌奶(蛋)、蜂蜜。 後來被許多NGO非營利組織有計劃推動的維根主義則多強調動物權,力行不剝削動物作為生活及飲食方式:不吃含有動物性成分的食物(包括奶蛋蜂蜜;維根主義在此反而不排斥蔥蒜、及允許在餐飲中酌加適量酒精),不穿(戴)羊毛、羽絨、蠶絲、皮革、皮草等衣飾,不使用含動物成分或經動物實驗的產品,強烈拒絕參觀或支持馬戲團、包括圈養動物、動物園、海生館等涉及動物展演的場所,也不贊成為了滿足私慾而飼養野生動物。這兩種價值取向的落差,讓部分維根主義倡議者傾向與宗教為導向的素食做切割,以維持獨立性與凸顯其動物權的訴求。但在台灣素食的發展還是以中國佛教、道教為基礎,素食中有「五辛」(又稱五葷: 蔥、 薤、韮、 蒜、興渠)的禁忌,即把蔥、 蒜、韮、蕗蕎類等有辛味的蔬菜也視為葷食,因為吃了會刺激性欲,並在口中產生臭味。五辛之說出自佛教《楞嚴經》:「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然而,對於單純想吃素的人截至今日在台灣的發展,已經與健康時尚掛勾,逐漸跳脫了五葷菜」的禁忌,何況蔥、蒜、韭是既美味又可調味的蔬菜。沒有五辛禁忌的「蔬食」,可以在烹飪上有更大的空間,因此市面上許多原本素食商家已經將素食二字招牌換下,重新掛上「蔬食」二字,講究跨國、創意的素食餐廳也愈來愈多。在台灣各個連鎖超商也都發展出自有的蔬食即食料理、冷凍微波食品;以供應給廣大的上班族人口作為平日上班時餐飲的另一選擇。疫情後,不管是維根主義、蔬食主義、素食主義;可以預期的是都會在台灣百花齊放快速蓬勃發展!

在京法學台生談法院實習經驗:深刻體會到法官嚴謹的思維方式與對法律精神的堅守

2023年暑假期間,北京法院共接收在京高校就讀法學類專業的兩批次共10名台生實習。 北京市近年來持續在京法學類台灣學生實習項目,並取得了正面效果。 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四年級台生李羑璇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她表示,在西城法院實習的這段時間讓她受益匪淺,深刻體會到法官嚴謹的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精神 的堅守,更激發了她在未來對於追求法律專業的動力。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4/01/videoplayback_3.mp4

“新北京人”周士甯:以設計點亮城市 以藝術充實人生

(本文原載於《台灣工作通訊》2023年第11期)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12/videoplayback.mp401/藝術創作·傳承周士甯出生於藝術世家,爺爺是我國著名版畫家、美術教育家周瑛,外公書法造詣頗深,父親從事廣告設計,受家庭氛圍影響,他和弟弟從小就喜歡創作。爺爺在藝術創作中對中國文化的探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士甯,周士甯總想追隨爺爺的腳步,在創作上找到自己的語言。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發想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上做點什麼。“我的外公沈友梅是寧波人,外婆是上海人。外公在台灣漂泊幾十年,始終放不下故土和故鄉人,中國有句古話叫‘葉落歸根’,90多歲的他們排除重重困難,終回大陸定居。”回鄉後,周士甯的外公一直致力於寧波和台灣兩地文化交流和公益事業,這也是周士甯一家回到大陸的緣由。爺爺周瑛是福建長汀人,年少時考入福建師範專科學校藝術科(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前身),後輾轉到台灣,任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教育大學)美術教授。“很奇妙的,多年後某一天,我才突然意識到,外公是‘葉落歸根’,而雖然爺爺沒有再回大陸,但卻是‘魂歸故里’,藝術家的靈魂,也就是他的作品,最後都回來了。爺爺說過,藝術家是‘修來世’。”周士甯出生於台北,6歲隨父母回到上海,17歲遠赴北美求學,在加拿大多倫多完成高中、大學學業,而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和歷史保護研究所繼續深造,29歲那年學有所成回到北京,深耕建築設計行業至今。爺爺周瑛早期有中國書法篆刻碑拓的學習經歷,在美術創作實踐中雜糅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式美術的特點,即使畫作一眼看上去很現代、很前衛,卻處處氤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耳濡目染之下,周士甯在建築設計實踐中也試圖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探討。 2015年,周士甯一家特地回爺爺的母校為他舉辦《周瑛印記》回顧展,並捐贈25件珍貴作品——爺爺的作品回家了。以此為契機,同時舉辦了名為《山高水長,海峽藝緣》的台灣當代名家邀請展,展出的作品大都出自爺爺周瑛的友人和學生之手。周士甯認為,舉辦回顧展,不僅僅是圓了幾代人的夢,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現兩岸同胞血脈相親、文脈相承、藝緣相通的親情與溫情。周士甯一直追求“人與自然的互動",也是在建築設計領域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傳承與發展。2018年,周士甯作為主要設計人,完成了河北省第二屆園林博覽會主場館設計。主場館有一個帶有蜃景效應的前院,有一圈好像一年四季都下著雨的室內走廊,新中式園林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對話,讓人瞬間從高密度城市中跳脫出來,回歸自然,轉化心情並感到治癒。02/深耕北京·發展2010年,周士甯參觀上海世博會展館後,萌生要深入思考中國建築文化表達的想法。他想到了北京,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落成的一系列建築作品,正是當時建築專業學生關注的熱點之一。劃時代的設計理念,挑戰極限的結構表達,超越過往電腦運算力的參數化技術,為北京這座“建築博物館"又增添了新的色彩,這正好為周士甯深入探索研究中國建築的現代化表達提供了實踐舞台。2011年,蒙學姐推薦,周士甯進入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實習,2015年,他正式入職,成為單位唯一一個編制內的台胞建築設計師。 “找到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然後一直全力以赴。"這是周士甯的人生信條。初來北京的那幾年,他居住在設計院單身宿舍,步行幾分鐘可到單位。辦公室——宿舍的兩點一線便是生活的全部,熬夜、畫圖、加班是家常便飯。有幾次從國外返京,下飛機後甚至不調整時差就直接到辦公室工作。見他如此拼命,領導幾次勸他先回家休息好了再工作,周士甯笑道:“讓我的大腦先動起來,有設計可以思考,時差調起來才快。"在北京工作的10餘年間,周士甯從普通的建築設計師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與城市設計院建築所副所長。周士甯在各種比賽和評選中斬獲無數獎項,2022年入選“北京青年設計榜年度十大精英設計師”,並獲得“創意之星"稱號。北京是周士甯實現夢想的熱土,工作生活在北京,他也見證和參與北京的發展。當談到北京不斷優化城市功能和公共空間佈局,打造各類城市休閒公園,推動綠色高品質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容,他感慨頗深。他從事的建築設計工作與新時代首都發展息息相關,在麗澤商務區城市運動休閒公園設計實踐中,他與景觀設計師共同互動創作,希望能創造出一種讓使用者與自然對話的建築設計,於城市綠洲中創造活力空間,這與城市管理者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相得益彰,這種融入北京發展的參與感和探索,讓周士甯覺得很有意義。2020年,周士甯步入婚姻,在北京成了家。太太來自浙江溫州,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是一名藝術家。兩人在一次藝術沙龍中相遇,聊起版畫藝術便相談甚歡,因為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情投意合之下便有了後來的故事。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大概就是周士甯當下的北京生活。周士甯笑著說,我在上海長大,太太是溫州人,爺爺老家在福建長汀,外公是寧波人,外婆是上海人。我和太太坐高鐵探親,發現所乘坐的班次把這幾座城市都串上了,我們家族被沿海的這條高鐵線串起來了。03/建一座橋·初心周士甯依稀記得,高中準備申請建築專業時身邊有人問他:“將來你想建什麼?"他脫口而出:“一座橋?"因為周士甯覺得縮短距離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現在,十幾年過去,他對“建橋"有了不一樣的詮釋,周士甯認為,橋,不一定是狹義的市政橋樑,也可以是溝通與交流的空間、管道和平台。周士甯在北京實習期間,組織了和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的交流活動。當時,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們、同事們稱讚周士甯起到了橋樑作用,因為他熟悉中西方文化,中英文來回切換,遊刃有餘地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聯結起來。2014年,朋友舉辦建築設計相關論壇,也是通過他才聯繫到台灣一些建築學院的學者。周士甯笑稱,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座橋。 有一次,周士甯攜夫人回台北,兩人偶然遇到一場展覽,他驚訝地發現台灣設計師也在做鄉村振興的內容展示,其中包括台灣農民進行農產品包裝、設計與行銷理念、小鄉鎮產業轉型發展策略等。周士甯說,原來兩岸的青年設計師都在做類似的事情,通過設計思維,努力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在以不同方法思考共同的東西。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文化上同根同源,只是可能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如果能搭建一座橋樑或平台,鼓勵不同的輸入和更多互動機會,更高的價值將被創造。談及未來的“建橋”計畫,周士甯希望繼續通過參與策展、論壇或沙龍等多元形式,搭建更多兩岸青年建築師交流互動平台,增進彼此業務交流與心靈契合。目前,周士甯正參與設計重慶烏江邊的一個遊客服務中心,這是他親身經歷著的鄉村振興實踐,以設計助推當地旅遊業轉型升級,建築設計的社會效應更加顯著。“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在平潭島上落成點什麼,會是橋?會是藝術裝置?還是獨特的建築設計?我還無法預測。但是我有信心,也十分期待通過設計,為溝通與交流創造新的可能。”周士甯望瞭望遠方,若有所思地說。

在京法學台生談法院實習經驗:法官的工作中更飽含著人性的溫暖

2023年暑假期間,北京法院共接收在京高校就讀法學類專業的兩批次共10名台生實習。 北京市近年來持續在京法學類台灣學生實習項目,並取得了正面效果。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台生鄒昀佑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訪問。 他表示,在北京四中院的實習經歷,讓他感受到其實法官不是那麼生硬的一個職業,工作中更飽含著一種人性的溫暖。資料來源 :北京青年報 京彩台灣https://www.youtube.com/embed/XTZLHgbj0Tw?si=1l4f1mqfAqt-XMF4

「花東米其鄰」系列活動-池上「豆之間」、「米之間」流淌的文青風

池上農會豆之間 【記者席震國/台東報導】來到台東去哪裡玩?吃什麼?台東縣農會特別為遊客與農民搭建雙向交流的橋樑,結合當地八個區農會,持續推動各種農遊深度體驗活動,「花東米其鄰」活動更是讓遊客體驗各種食農教育,讓花東處處充滿驚喜,其中「豆之間」、「米之間」結合當地食材,用心做出各式創意點心,整體設計明亮又具有現代感,是充滿文藝氣息的優質店家。台東縣池上鄉最為出名的莫過於稻米與黃豆製作的豆皮,池上除了米以優質聞名,也栽種了約 20 公頃的黃豆,池上農會為了照顧小農解決銷售問題,於是有了「豆之間」、「米之間」餐廳的誕生;兩者是分別以豆製品、米製品為主打商品銷售的優質餐廳。「豆之間」是將池上鄉農會的舊穀倉改建而成,餐廳外表樸實的灰白色系展現出現代簡潔俐落,因為餐廳是由舊穀倉改建的,所以建築內部沿用了早期的木製裝潢,挑高的空間以及抽象的裝置藝術,也讓空間內多了文藝的氣息,同時也保留了傳統木製倉庫結構的建築美感。 舊穀倉呈現的文青藍曬圖打卡點 透過玻璃櫥窗可近距離觀看豆皮製作過程 「豆之間」對於農產品行銷理念也落實呈現在店內;一走進店內就聞到濃郁撲鼻的豆香味,隔著玻璃就能欣賞豆皮製作過程;師傅們將煮好的豆漿放置於高溫方盆之中,豆漿因蛋白質接觸到空氣表面會凝結成薄膜,再以人工方式挑起晾乾摺疊而成豆皮,豆皮、豆漿等現場製品工場,透過玻璃櫥窗,遊客就能近距離的觀看豆皮的製作過程,搭配牆上圖文導覽,遊客們走訪明亮乾淨的現代化觀光工廠,就能對這些在地產業有更深層且完整的認識。餐廳內則銷售豆製品生產線產品,遊客不僅能深度了解在地農產品知識,還能現場品嘗豆包、豆腐、米麵類等池上在地農產製品的好滋味。「池上豆之間」餐廳主打黃豆料理,每人低消僅 100 元,不收服務費,所需餐具和水皆須自取,點餐後先付帳,餐點現點現做;內用空間融入木質與綠意元素、可愛的豆腐造型桌椅;豆皮變身各式各樣的美食,起司豆包、培根豆包、蘋果豆包,口味變化非常多樣又有創意。濃郁的豆漿和傳統鹽滷豆花,結合有名的池上米饅頭和米麵,無論正餐或輕食點心、下午茶,都可以舒服悠閒的享用幸福美食,很適合旅人前來暫歇休憩與品嚐在地好味道。 「池上米之間」則以池上米及在地食材為原料,設計出各種中、西式料理、甜品及飲品,如米格子 (鬆餅)、米舒芙蕾、米吐司、豆漿冰棒、月光餅、生乳捲、米刈包、米饅頭... 等等的食米多樣化產品,增加國人食米...店家位置 (google map):https://goo.gl/maps/G9cCwsVXmg2Kv6Di7地址:台東縣池上鄉福原村 13 鄰中山住通水巷 12 號電話:(089) 862050池上鄉農會官方網站:https://www.csfa.org.tw/池上鄉農會網路商城:https://www.csf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