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痛苦與快樂的能量守恆

(抒情散文)■曹興琦 痛苦,身體或精神疼痛苦楚之謂也;快樂,精神愉悅開心高興之狀態也。前者,人之所惡;後者,人之所欲。可不管是惡還是欲,痛苦與快樂都將會伴隨人的一生。有時候筆者就在想,這痛苦與快樂難不成真的有定數?可如果有定數的話,為何有些人卻在歷經苦難的時候還能快樂得起來呢?思來想去,便突然想到了以前學過的能量守恆定律,總量守恆,能量轉化?果如此,一切皆迎刃而解矣。 眾所周知,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即: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而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總量保持不變。也就是說,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而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個轉化是通過做功來完成的。某種形式的能量減少,一定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增加,且減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原子核內部,只要有能量轉化,就一定服從能量守恆的規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恆定律一直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善用者,積極轉化;不善用者,消極轉化。不管是積極轉化、消極轉化,還是轉化多少,其總量是不變的。按照這一定律推解,一個人的痛苦與快樂亦當如此,即:總量恒定,轉化不定。痛苦多了,快樂就少;痛苦少了,快樂就多。這其中的轉化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通過做功即修心來實現的。一個人如果能修出一顆清明平和的心來,痛苦也能轉化成快樂。反之亦然。 其實,人的痛苦大多來自於層出不窮的欲求,雖說人活著不能沒有欲求,可欲求一旦超出了自己的才能,就必然會產生痛苦。而要消解這種痛苦,方法不外乎兩種:要麼通過學習提升才能,要麼通過修心克制欲望。提升才能實現欲求就會快樂,克制欲望學會放棄也能快樂。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抉擇。畢竟每個人的境況都不大相同,只要自己覺著合適,就應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功,進而把痛苦轉化成快樂。 能量守恆定律一再告訴我們,痛苦與快樂的總量是恒定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痛苦的增加意味著快樂的減少,快樂的增加也必然意味著痛苦的減少。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如何樣實現它們之間的轉化。一般而言,要實現這種轉化,必然存在得失取捨,一個人想要得到多少東西,一定意味著他最終捨棄了多少東西。換句話來說就是,每一件得到的東西,都是用失去的東西換回來的。這個「換」不是簡單的交換,而是實現轉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想想看,如果痛苦可以通過簡單的交換就能獲得快樂的話,那麼誰還願意去接受痛苦呢?更何況痛苦加身原本就不存在願不願意的問題呢?退一步說,即便有所謂的願意,那也只不過是以積極的心態磨礪自己應對痛苦罷了。說到底還是得通過做功來減少或消解痛苦,獲得快樂。所以說,當一個人的痛苦多於快樂的時候,就一定是自己把快樂悄悄地轉化成了痛苦,僅此而已。 能量守恆,此消彼長,如意人生,須放眼量。唯有積極應對痛苦,痛苦才不會久長。只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遵從規律,必然就能身心俱康!過去,我們常說,蒼天有眼,天道長存!何為天道?自然規律就是天道!按照規律做事,就能刪繁就簡,事半功倍;依據規律活人,就能減少苦難,愉悅精神。而能靈活運用規律的人,就一定會擁有開心快樂的生活!

黎明已經來臨

(抒情詩歌)■師帆 黃昏坐在大海邊 碧波蕩漾著夕陽 晚霞染紅了海面 一陣狂風襲來 呼嘯的巨浪 猶如堅船利炮轟響 飛濺而起的浪花被夕陽點燃 我似乎看到了 林則徐手中的火炬越燒越旺 一百年的烽火炙烤著中國人的脊樑 一百年的恥辱激發著中國人的夢想 看:潮起潮落 聽:槍聲炮響 我似乎走進了歷史的殿堂 燎燃神州大地 黎明已經來臨 烏雲遮不住東升的太陽 黎明已經來臨 炎黃子孫血與淚的奮鬥史 被博物館一一收藏 黎明已經來臨 五湖四海 風起雲湧 神州大地 春波蕩漾 炎黃子孫團結一心 同奏一曲祖國安康 同唱一首繁榮富強 

首屆閩台大學生古琴文創設計大賽啟動

〔本報特約記者張金川報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官方21日披露,首屆「龍人杯」閩台大學生古琴文創設計大賽已正式啟動,正面向福建與台灣所有高校在校學生徵稿,時間截至6月30日。活動主辦方表示,大賽以「古琴」為主題,將突出文創及文旅特色,通過閩台高校決選文創設計作品的形式,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古琴文化衍生品原創設計,增進閩台大學生交流。參賽者可選擇產品類(旅遊紀念品、家居用品、文教用品、文化禮品、文創產品等)和概念類(平面設計、交互設計、數位媒體設計等)進行投稿。參賽作品可以個人或團體名義(團隊成員不可超過3名)進行申報。徵稿截止後將於7月2日完成初賽名單推薦,7月9日舉行決賽,7月11日在福建省龍人書院舉行成果展示及頒獎。此次大賽在福建及台灣兩地分別徵稿,設置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最高獎金15000元。大賽由長泰區委宣傳部、福建省龍人書院、福建工程學院主辦,台灣中原大學、台灣南華大學、台灣雲林科技大學、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協辦。

「花開兩岸同心圓夢」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台灣展園開園

〔本報特約記者繆璐 李佳佳報導〕「花開兩岸同心圓夢」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台灣展園(區)開園式22日舉行。台灣室內展區、室外展園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同時開園。室外台灣園以圓環步徑「同心環路」串連「蝶舞紛飛」、「同心亭」、「夢回阿里山」、「蘭花雨林」、「101花塔」、「野溪櫻鮭」等多個特色景觀小品,濃縮展現寶島台灣的卓美風姿。園內四周花海交織,植栽層層相疊,形成多元融合,圓滿綻放的景象,寓指兩岸融合發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同心共圓中國夢。室內台灣館則依託「夢」的藝術形式,以生態特色——蝴蝶為主角切進空間展衍軸線,依次設立「邂夢」、「入夢」、「驚夢」、「戲夢」、「築夢」五大主題場景。配合3D影像科技與室內植物的完美融合,幫助觀眾親身融入人與自然的對話之旅,展示台灣地區自然生態奧妙、花卉園藝實力和智慧科技成果。當天,滬台交流崇明巡展也同期開幕,該巡迴展分為「市展」和「區展」兩個部分,面積達350多平方米。「市展」展現了上海與台灣交流交往的歷程。「區展」則分為:兩地互訪、基層往來、青年交流、參與花博、鄉情鄉誼、融合發展、關愛台胞、教育宣傳、台聯建設等9個部分,再現崇明台灣兩地交流交往的歷史畫面和感人事蹟。

漳州古城與閩台文化論壇在福建漳州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張金川報導〕漳州古城與閩台文化論壇22日在福建漳州古城老街區舉辦,兩岸知名專家學者等200人參加論壇,交流學術,切磋研討,共謀發展。開幕式上,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作《漳州學者研究閩台文化的成績》書面發言,並向台灣青年贈送閩南文化書籍。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林政則作視頻致辭。「可以說閩南人到台灣的相關文化,源遠流長一脈傳承。」林政則指出,漳州居於閩南地區,跟台灣的淵源非常深,因為福建的先民在三百多年來,移民到台灣非常多。林政則認為,閩南文化跟著移民一起到台灣來,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這四個方向來看,閩南文化可以說是互相傳承下來,非常的特別。他表示,舉辦這種閩台文化論壇可以增加閩台文化淵源的追溯。「大陸移民到台灣時帶去了語言文字、耕作技術、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也帶進了原住地的建築文化與形式。」廈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戴志堅亦指出,因此台灣人在宗法制度、宗教信仰、飲食習慣、語言文字、建築文化等方面都承襲於閩粵,特別是閩南。「台灣許多深宅大院完全模仿閩南民居,而且興建寺廟或富商地主大宅的建築材料(木材、石材、磚瓦等)大多是從閩南運送來的,早期有些石雕甚至是在大陸雕好之後再運到台灣安裝。」戴志堅說。台南市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鄭道聰認為,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若從漳州古城的文化資源來分析,工藝與美食無疑是推動建設創意城市的最佳項目。在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看來,漳州古城是一座文化古城、紅色古城、僑台古城,它承載著兩岸人民共同奮鬥的光榮歷史,涵蓋了漳台深厚的五緣關係和重要的同胞情誼,更喚起兩岸民眾共同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