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第六屆(辛丑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民間拜祖大典在山西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楊傑英報導〕5月19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民革山西省委會主辦的第六屆(辛丑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民間拜祖大典在山西高平炎帝陵舉行。當日9時50分,拜祖大典正式開始。全體肅立,擊鼓九通、鐘鳴九響,恭啟聖門,敬獻花籃。莊嚴肅穆的炎帝大殿前,恭讀拜祖文,現場民眾行施拜禮,台灣同胞視頻拜祖祈福。隨後,舉行了祭拜神農炎帝的傳統儀式「敬十獻禮」,64名學子身著古代禮服敬獻「八佾舞」。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今年的拜祖大典以「兩岸同祖共祈福、神農炎帝佑中華」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傳承+創新」、「現場+參訪」的模式進行。現場拜祖的同時,推出全新的「雲拜祖」祈福平臺,吸引台灣同胞和全球華人在網上體驗「問祖尋根」之旅,完成獻禮祈福之願。神農炎帝是中華人文始祖,炎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高平市作為全國神農炎帝文化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歷史遺跡相對完整、文字記載翔實可靠、文物發掘佐證有力、石碑石刻獨一無二、祭祀活動由來已久、風俗文化影響深遠。近年來,高平深挖炎帝文化,已連續舉辦五屆「問祖炎帝尋根高平」海峽兩岸神農炎帝經貿文化旅遊招商系列活動。

首屆兩岸紅茶文化節在福建省南平市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趙雪彤報導〕五月的閩北山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首屆兩岸紅茶文化節(幹坑—日月潭)1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開幕。通過視頻連線,兩岸團隊共同探討通過創新實踐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徑,交流兩岸茶文化的傳承。「幹坑的環境和台灣日月潭很相似,日月潭的茶葉為什麼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就在於品牌的打造。」在兩岸連線中,台灣見學館創辦人許俊雄說,通過引入台灣農業生產精品化、小眾化、訂單式理念,提升品牌價值;希望能夠推動兩岸的深度交流,推動鄉村振興。特色奶茶、紅茶巧克力、紅茶爆米花……在兩岸紅茶文化節現場,幹坑煙熏紅茶發展成果展示琳琅滿目。許俊雄說,光澤縣司前鄉幹坑林場的環境原生自然,通過對自然環境與茶文化的宣傳,讓品牌的價值與美好的環境聯繫在一起,能夠提升當地的形象,「讓當地茶農不用費太大的力量就能從中獲益」。據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劉宏偉介紹,此次研修營經過一年多深入挖掘光澤縣幹坑小種茶的各類資源優勢,台灣團隊設計出幹坑紅茶識別標誌,並註冊成商標,由司前鄉政府委託授權給本地茶企使用,推動幹坑紅茶以統一品牌、統一包裝走上市場。以茶興業、以茶富民。一片葉子,富裕了一方百姓,促進了兩岸融合。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茶產業技術服務團隊主任郭玉瓊教授說,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背景下,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加強兩岸茶業交流,推動兩岸經濟發展,讓一片葉子的故事有更多的綿延,讓茶香飄兩岸。此次研修營活動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民革福建省委員會、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共同主辦,民革南平市委員會、光澤縣政府、光澤縣政協承辦。

中科院團隊發現2.44億年前最大基幹輻鰭魚類「張氏翼鱈」

〔本報特約記者  孫自法報導〕5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佈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雲南羅平發現一種新的大型古魚類化石,最新研究認為該化石是輻鰭魚類翼鱈屬新物種,也是2.44億年前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基幹輻鰭魚類掠食者。徐光輝研究員當天對記者表示,研究團隊將新屬種化石命名為「張氏翼鱈」,種名獻給他的導師張彌曼院士。「張氏翼鱈」的發現進一步增加了學界對翼鱈屬多樣性的認識。

滿庭芳·闊步不停留

(律詩)■ 一凡 上海平樓,南湖紅舫,救民真理尋求。櫛風沐雨,坎坷度春秋。幾番沉浮波湧,共產黨,砥柱中流。大中國,神龍騰起,舉世共凝眸。 且看環宇中,翻騰四海,震盪五洲。興中華,絲綢之路齊籌。世界共同發展,華夏夢,福祉全球。歡聲起,百年華誕,闊步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