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穀雨郊園喜弄晴 滿林璀璨綴繁星

(抒情散文)■李一帆(大陸) 穀雨是晚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穀雨,就要立夏了。穀雨的到來,春天就開始拉下帷幕了。一讀起「穀雨」二字來,心中就會生出溫潤的感覺,仿佛有一種濕搭搭的意韻纏綿而來。穀雨節氣最主要的的特點是多雨,另外氣溫也會升高,「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穀雨時節,雨是杏花春雨,風是楊柳斜風。「清明漿美村村賣,穀雨茶香院院誇」。清明時釀制的美酒開始飄著酒香,坐在那兒喝著穀雨茶,也香氣醉人。穀雨,這個節氣將「穀」和「雨」聯繫在了一起,蘊含著「雨生百穀」的意思。穀雨分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任降于桑。」古人說的意思是:由於穀雨後降雨量增多了,浮萍這時開始生長,布穀鳥也忙著催促人們要趕快的去播種,桑樹上可以看到頭頂五彩羽冠的戴勝鳥在飛舞。耳邊「播谷、播穀」的鳥鳴聲,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碧綠的秧禾,那灰黑色的布穀鳥一路相隨,一路歡歌,構成了四月天裡一幅美麗的風景。人間最美四月天,四月,整個大地到處流淌著欣欣向榮的景色,處處彌撒著生命勃發的氣息。「穀雨郊園喜弄晴。滿林璀璨綴繁星」,春天每經過一個節氣,綠色就更加的多了一重,繁花就更加的璀璨,到了穀雨時節,草木已進入了深綠,不會再是最初的那種翠綠了,展現在人們眼裡的是一種勁道的綠,繁花的盛開也到了極致。作為春夏交替的銜接口,穀雨將春以最真實的面孔,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穀雨後來花更濃,前時已見玉玲瓏。」穀雨的來到,讓人的心中不由覺得,自己的生活會過得愈加的踏實和厚重。穀雨,既是生的季節,更是長的起始。人們常說,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其實,夏長的起點,往往並不是從立夏才開始的,而是從穀雨就開始了。很多的農作物,都是在春天裡播種下的,是在春天裡生根發芽的,正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而許多農作物的生根發芽,最為集中的時間段,是在清明與穀雨之間。有詩雲:「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遊也在詩中寫道:「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春將歸,此時鶯聲已老,林野間也有了熏風,春筍已經長成新篁,在風的勁吹下搖動翠葆。夏到來前,滿山的春花作著最後的熾熱竟放,顯得爍爍奪目。荼蘼花事即將過去,意味著一春已將盡,留著剩紅殘白,堅守著一分春色的美麗。穀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泡上一杯穀雨茶,嗅聞一縷宜人之香,品嘗一口甘醇美味,寫上一段穀雨文字,遞上一絲真心的祝福。讓春風輕撫強健的身體,讓穀雨的細雨,洗掉煩惱思緒,願一生快樂平安。

兩岸同胞溫州佘鄉共度「三月三」 同結石榴籽共圓中國夢

〔本報特約記者 張溫報導〕杜鵑桃櫻花開盛,歌舞蹁躚「三月三」。溫州市第十一屆甌越「三月三」佘族風情旅遊文化節暨浙台(蒼南)少數民族交流活動日前在溫州蒼南縣鳳陽佘族鄉開幕。應邀參加活動的20多位台胞與鳳陽鄉佘族少數民族民眾共娛共樂,共同感受這場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盛宴。本次活動以「同結石榴籽·共圓中國夢」為主題,內容包括兩岸少數民族文藝展演、民俗技藝百工展、百桌千人佘宴等,通過歌舞匯演、婚嫁儀式、民俗技藝等系列佘族風情表演,為兩岸嘉賓呈上一場佘族文化盛宴。在匯演舞臺上,熱烈動感的開場舞蹈《最炫民族風》、悠揚動聽的佘族歌曲《歌韻佘鄉》、獨具特色的婚嫁歌舞《阿姆的揹巾》等節目贏得了嘉賓們陣陣掌聲;台灣歌手張樂民為佘鄉人民獻唱了一首原汁原味的《高山青》。「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借助歌詞的美好寓意,表達了對兩岸一家親的誠摯祝願。在佘族傳統民俗技藝展示館裡,台胞們紛紛上場體驗編草鞋、搗糍粑等傳統民俗技藝,全方位感受了佘族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在特色歌舞表演與交流互動中激情碰撞,展現了兩岸少數民族的繁榮和多元性,同時也增進兩岸同胞彼此間的瞭解。不少在溫台青紛紛來到現場,表達了對兩岸關係的美好祝福。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武漢展出

〔本報特約記者 範志報導〕「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台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20日在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拉開帷幕,近200名兩岸大學生和相關機構負責人參與啟動儀式並觀展。此次展覽分為「文化抗日群英譜」、「抗戰烽火中的台灣青年」兩個篇章,通過50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和3萬餘字的文字說明,全景展示1895年至1945年期間,台灣青年在台灣、上海、北京、閩南、南京等地,不屈不撓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矢志不渝推動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國家統一的奮鬥歷程。展覽策展人、台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長期致力於台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他介紹說,此次展覽圖文是他多年走訪收集而來,希望喚起更多人去瞭解、探究真實歷史,感受先輩們的英勇無畏和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認同。「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繼承先輩遺志,團結奮鬥,做新時代有為青年。」在武漢創業的「80後」台胞王天山觀展後表示。大陸「90後」歷史學博士張駿傑指出,展覽豐富了他對台灣歷史的認知,希望和藍博洲合作,深入挖掘更多史料,讓展覽走進兩岸更多地方。

2021華人新聞界藝術創作聯展暨兩岸名家邀請展在台北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李晗雪報導〕由台灣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的2021華人新聞界藝術創作聯展暨兩岸名家邀請展20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開幕。此次有來自台灣與大陸15個省市的共140名新聞界書畫家參展。當天開幕式上,台灣新聞界書畫創作者共聚一堂,並邀請名家現場揮毫,氣氛熱烈。今年參展的兩岸書畫作品超過250件,藝術形式涵蓋國畫、西畫、書法、攝影、漫畫等,呈現豐富的色彩。到場觀眾亦稱道作品琳琅滿目。《聯合報》前執行副總編輯賴清松已至少5次參加華人新聞界藝術創作聯展暨兩岸名家邀請展。他愛好書法,喜歡每年到展覽現場觀摩兩岸名家揮毫,還曾參加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組織的參訪團,前往大陸參訪媒體機構、切磋書畫創作。也因此,對今年大陸書畫家無法到場略感缺憾。今年,賴清松帶來一幅書法作品——「扭轉乾坤開鴻運,牛耕福田四季春」。他說,去年全世界遭受疫情影響,許多人際交往都暫停了,今年希望一切都能有所好轉。

「2021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閩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趙博報導〕記者19日獲悉,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和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2021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18至19日在福建莆田舉行。海峽兩岸的近30位專家學者圍繞「海洋文化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主題展開研討。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在開幕會上表示,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人文交流交往,促進了沿海地區繁榮,培育了開放、相容的海洋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發展面臨全球化、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需要發揮優勢、增進交流、探索創新。研討會旨在探討海洋文化的歷史和內涵,發掘海上絲路價值和優勢,促進絲路沿線的經貿和人文交往,造福民眾。由於疫情防控需要,部分大陸學者和全部台灣學者以線上方式參加研討會。自2002年起,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已舉辦了18屆,先後就地域特色文化、學科領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議題展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