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光影逐夢 精彩的皮影人生

這是一支由袖珍人組成的皮影隊,他們平均年齡24歲,平均身高不足1.3米,如不仔細辨認,會以為是一群七八歲的孩童—— ■ 本報特約記者 李文生 一聲「噓」聲後,劇場的燈漸漸滅了,幾個「小」演員隨即走到幕後,打開頭頂上方的一排燈光,白色幕布亮了起來,光影搖曳中,一隻烏龜和仙鶴鬥智鬥勇的故事被生動演繹。這些雙手對舞的皮影藝人來自鄭州精靈夢皮影藝術團。這是一支由袖珍人組成的皮影隊,他們平均年齡24歲,平均身高不足1.3米,如不仔細辨認,會以為是一群七八歲的孩童。「您好,裡面有皮影戲,精彩正在上演。」在鄭州市建業大食堂旅遊區,李賽身穿天藍色傳統長衫,站在「皮影戲苑」的招牌下,笑盈盈地向門前往來的遊客介紹。陽光下,他的皮膚看起來更白了,新燙的頭髮也顯得格外精神。  1994年出生的李賽是這個團隊的「掌門人」,也是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非遺項目豫東李氏皮影第五代傳承人。成長於皮影世家的李賽,自幼便經常看爺爺表演皮影,對皮影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學好皮影戲,2010年,李賽與師兄馬峰一起,背起行囊到全國各地學藝。有的師傅擅長雕刻、有的擅長表演、有的擅長唱腔,只要在網上看到收徒和演出的消息,李賽都會去試一試。由於小時候患上生長激素缺乏症,李賽的身高只有1.3米多。身體的局限,使他的學藝道路異常艱苦。在練習操控皮影時,他手小穩定性差,僅僅是幾根操縱杆簡單的分合就要花掉一周時間。「為了讓皮影人物活起來,每天都要重複五六個小時的練習,手上都磨出了繭子、壓出了坑。」李賽說。作為「一擔挑」的行當,藝人除了表演還需要製作皮影。皮影製作工藝繁瑣精細,要經制皮、畫稿、鏤刻等十八道工序。「要想讓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個環節都要做到極致,表情、髮絲、衣服的花樣,每一刀每一筆都不能錯。」李賽說。  「現在的影視作品越來越豐富,傳統皮影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皮影有著其他藝術形式無法代替的價值。」李賽說,他想把這門老手藝傳承好,小小的人,也有大大的夢想。2015年,李賽同師兄一起回到鄭州,組建精靈夢皮影藝術團,招募和他們一樣的袖珍演員。目前,團隊共有十幾名袖珍演員,都是「一擔挑」的全能型藝人。「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就是皮影文化的傳播者、自食其力的手藝人。」李賽說。 在李賽的工作室,有人在電腦前摳圖、繪圖,有人在燈下雕刻人物、染色。台案上一個色彩絢麗的唐宮小姐姐皮影造型顯得格外亮眼,這是劇團最近推出的一個新節目。「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成功『出圈』後,劇團也趁熱打鐵,創新表演形式,推出皮影版唐宮小姐姐。」李賽說。 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創新嘗試。沒有演出的時候,他們都在鑽研皮影戲的傳承、創新與發展。童話、動漫、寓言故事……劇團在原有皮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並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皮影魅力。如今劇團每年演出5000場,觀眾達10萬人次。古樸的幕布後面,一個個精緻的「剪影」在暖色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逼真,伴隨著鼓聲弦樂,一場場皮影傳奇正在這些「精靈」手中上演。世間本無童話,他們卻始終以年輕的模樣,演繹著最美的皮影童話。

寧波為台胞推出清明「雲代掃」服務共融兩岸親情

〔本報特約記者 齊琪 顧小立報導〕獻上花束、靜默鞠躬、清除雜草、擦拭墓碑……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五林村公墓,81歲的宋祥章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完成了祭掃。隨後她拿出手機,撥通了女兒的視頻電話。「清明節祭掃是我們祭祖思源的重要形式,疫情原因我們不能及時回來親自祭掃,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視頻另一端,宋祥章的女兒、台灣同胞宋孔亞向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台灣同胞無法在清明節前往大陸返鄉祭掃。為此,奉化等地推出了「雲代掃」服務,工作人員説明遠在他鄉的台胞或協助台胞在大陸的親屬完成祭掃,並通過直播連線、發送照片和視頻的方式將資訊回饋給他們,圓台胞祭祖、思鄉之念。在奉化區溪口鎮桃坑山墓地,寧波市奉化區台聯會副會長、溪口鎮台僑聯會會長蔣雲海正與在加拿大的台胞蔣琪琪進行視頻通話。80歲的蔣琪琪通過手機視頻看到祭掃過程時非常激動。「『雲代掃』的每一步都做得很到位。家鄉人的這份心意,我們會一直記在心裡。」蔣琪琪家人說。

清明時節 陳立人憶祖父陳嘉庚:建設廈門大學是他畢生的事業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 楊伏山報導〕4月6日,中國近代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迎來建校一百周年。校慶周恰逢清明時節。連日來,矗立在群賢樓前廣場正中央的陳嘉庚銅像前,總是鮮花環繞。從遠方趕來的校友們會在銅像前駐足,追思緬懷校主。陳立人是陳嘉庚長孫,當回憶起祖父傾資創辦廈門大學的艱難歷程,他深情地說,「建設廈門大學是他畢生的事業」。「我的祖父一輩子生活簡樸,但是在捐資興學方面卻不惜一切,他始終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陳立人回憶道,祖父常說,「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從1894年,陳嘉庚拿出2000銀元在家鄉集美創辦「惕齋學塾」起,他一生興學的時間長達67年。如今,近120所陳嘉庚創辦或資助的學校遍佈海內外,涵蓋幼稚園、中小學、職業教育和大學。在陳嘉庚的宣導和帶動下,興學教育蔚然成風,大批華僑華人熱心公益,襄助社會事業。在集美創辦了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等十餘所學校後,1921年,陳嘉庚又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認捐400萬銀元。「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為吾國放一異彩」,是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時的期望。在陳立人心中,祖父為了實現心中的教育宏願,傾盡全力,苦心經營,即便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寧願企業收盤也絕不停辦學校。

海峽兩岸同步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本報特約記者 原韜雄報導〕辛丑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4日在陝西延安黃陵橋山廣場舉行,台灣地區同步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並進行兩岸公祭視頻連線直播。當天上午9時50分,典禮正式開始,現場擊鼓鳴鐘,鼓聲雄渾,鐘鳴悠遠。34通鼓聲象徵著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同祭初祖的共同心聲;9響鐘鳴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最高禮數。今年公祭典禮活動主題為「彙聚中華民族力量,開啟偉大復興新征程」。在敬獻花籃和恭讀祭文後,全體參祭人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現場參加公祭典禮的台灣同胞蔣玉蘭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兩岸本就一家。作為生在台灣又在大陸工作的炎黃子孫,能夠來到黃陵參加公祭典禮,她倍感自豪,並樂於將切身經歷分享給更多的台灣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