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藍白合

■ 映丞 藍白合作是一個在台灣政壇上經常被提及的話題,指的是中國國民黨(藍軍)和台灣民眾黨(白軍)在政治上的整合或協作。這個概念源自於兩黨的支持者有相當的重疊性,以及在野的兩黨若能聯手對抗執政的民主進步黨(綠軍),可能會增加贏得選舉的機會。然而,藍白合作並非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因為兩黨之間也存在許多分歧和障礙。例如,兩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柯文哲和韓國瑜曾經是2020年總統大選的競爭對手,彼此之間有不少傷害和不信任;兩黨在一些重要的議題上,如兩岸關係、核能發展、轉型正義等,也有不同的立場和主張;兩黨在地方選舉中,也可能會互相爭奪選票和資源,造成競爭或衝突。因此,藍白合作需要雙方有足夠的誠意和智慧,以及對台灣社會和民主制度的責任感。只有在尊重彼此差異、尋求共同利益、促進社會和解的基礎上,藍白合作才有可能成為一種建設性的力量,而不是一種破壞性的策略。"藍白合"是指國民黨和民眾黨之間的合作或聯盟,可能在2024年的選舉中出現。這種合作將有助於改變過去藍綠對立的政治局勢,並可能對台灣的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一些民眾認為,藍白合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選項,因為這樣的合作可以打破過去藍綠兩大陣營的對立,並且在政策和治理方面可能帶來新的變化。他們認為這樣的合作有助於台灣社會的和諧,也可以防止單一政黨過度壟斷權力。然而,也有一些民眾對藍白合持保留意見。他們擔心兩個政黨的合作只是表面的,並且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性。這些人認為,各個政黨應該自行努力,而不是依賴於聯盟。他們認為民進黨執政的問題已經太多,而國民黨自身也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重建。藍白合是否能夠實現還有待觀察,關鍵在於政黨間的合作意願和策略協商。政治情勢經常變化,所以無論藍白合是否發生,未來的選舉結果和政治發展都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藍白合的可能優勢如下:打破藍綠對立:藍白合有助於打破長期以來的藍綠對立,形成新的政治局勢。這種合作可以超越意識形態和黨派之間的隔閡,著重在共同目標和政策議程上達成一致。整合政策資源:藍白合可以整合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政策資源,形成更全面、多元的政策方案。透過合作,政黨可以彼此交流和整合各自的政策理念和專業知識,提供更好的治理方案,滿足選民的需求。提高選舉競爭力:藍白合有望凝聚更廣泛的支持基礎,擴大選舉勝算。合作可以整合選民的支持,避免分散選票,提高藍白聯盟在選舉中的競爭力。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藍白合有助於減少政治對立和對抗,營造社會和諧的氛圍。政黨之間的合作可以減少政治紛爭和衝突,增加政治穩定性,有助於台灣社會的發展。然而,藍白合也面臨一些挑戰和限制,例如不同政黨間的意識形態差異、權力分配和合作模式等問題。成功實現藍白合需要各方進一步協商和妥協,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共識。藍白合對中間選民可能具有以下吸引力:解決政治對立:中間選民通常對藍綠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感到厭倦。藍白合可以打破這種對立,提供一種新的選擇,讓中間選民感到他們的聲音和關切被重視。這種合作可以呈現一種較為中立和平衡的政治立場,吸引那些希望超越兩大陣營對立的選民。提供多元政策選擇:中間選民通常更注重政策議程而非黨派忠誠。藍白合可以結合兩個政黨的政策資源,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政策選擇。這樣的合作有助於滿足中間選民的需求,並使他們更有可能找到與他們價值觀和利益相符的政策方案。增加政治穩定性:中間選民通常希望看到政治的穩定和有效治理。藍白合可以在政治局勢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穩定性,降低政黨之間的對抗和不確定性。這種合作有助於建立政府的穩定性,為中間選民提供更有信心的政治環境。誠信和改革形象:中間選民對政治的誠信和改革能力非常關注。藍白合可以展現兩個政黨的合作和團結,向選民傳達一種跨黨派合作的誠信形象。如果藍白合帶來實質改革和政策創新,中間選民可能更傾向支持這樣的合作。需要注意的是,每個選民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關注點,吸引中間選民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策略。成功吸引中間選民需要政黨在政策、形象和執行上有具體措施,以符合中間選民的期望和需求。如果藍白合在2024年的選舉中形成,民進黨可能會採取以下策略來應對和對抗這種局勢:強調政治對立:民進黨可能會強調藍白合是為了對抗民主進步的力量,並宣揚藍綠對立的重要性。他們可能強調自己代表進步和改革,而藍白合則代表過去的政治勢力。打造選舉聯盟:民進黨可能會積極尋找其他政黨或社會團體的支持,以打造自己的選舉聯盟。他們可以與其他親民進黨的政黨或組織合作,共同對抗藍白合聯盟,擴大支持基礎。強化執政成果:民進黨可以強調他們在過去的執政期間所取得的成就和改革。他們可能著重宣傳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成果,以吸引選民對其持續執政的支持。擴大對話和溝通:民進黨可能會積極與選民對話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關切。他們可以透過公開辯論、政策座談會和社區活動等方式,加強與選民的連結,並展示他們對選民聲音的重視。強調價值觀和信念:民進黨可以強調他們的價值觀和信念,例如民主、人權、多元性等。他們可能強調自己與藍白合的政黨在這些價值觀上的差異,並呼籲選民支持他們的理念和政策方向。以上策略僅供參考,實際上民進黨可能會根據選舉形勢和具體情況來調整其對抗藍白合的策略。選舉是一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過程,政黨需要靈活應變並制定適合的策略以達到他們的目標。

【社論】解決台灣藥品供應短缺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台灣面臨著癌症用藥缺乏的挑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公佈了14種化療藥品的缺貨清單,其中包括Carboplatin和Cisplatin等常用的癌症治療藥物。這些藥物在頭頸癌、卵巢癌、食道癌和肺癌等疾病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缺乏供應可能對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專家們對於藥品供應短缺的情況表示憂慮。他們指出,美國短缺藥品可能導致台灣的供應問題,特別是癌症用藥不同於其他三高用藥,無法輕易以替代品取代。如果在台灣也出現Carboplatin和Cisplatin的短缺,將對癌症患者的用藥權益產生嚴重影響。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指出,美國連續公佈化療用藥短缺的情況,顯示了供應問題的嚴重性。未來,美國可能透過進口外國學名藥來彌補缺口,但這也可能影響到台灣的供應量。此外,癌症用藥與三高用藥不同,替代品不容易取代,如果患者無法取得需要的藥物,可能會危及其生命。雖然食藥署表示國內供應目前正常,並提醒相關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持續追蹤國外供應情況,但一位不具名藥師指出,早在疫情前,國內的化療藥品就已經缺乏。這與給付價格過低有關,國內廠商不願生產,進口廠商也不願引進學名藥。此外,醫師也感受到台灣藥品市場的變化,藥價下調導致原廠藥進入市場的時間延遲,新藥上市的速度越來越緩慢。在過去,台灣因為有健保制度,成為世界各大藥廠爭相進入的市場,新藥能夠快速引進並提供給台灣的患者。然而,近年來隨著政府降低藥價的措施,原廠藥進入台灣市場的時程逐漸延後,平均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在台灣上市。醫師們感到憂心的是,健保給付條件的扭曲導致台灣的藥物供應問題逐漸惡化。政府在制定藥品價格政策時,未能有效提高部分負擔,也未能跟上全球的治療指引。有時候,政府在考量問題時著重於政治利益和選舉,而非專注於醫療事務本身,這些情況導致台灣的醫療品質逐漸跟不上世界的潮流。綜合上述情況,台灣目前面臨藥品短缺的挑戰,特別是癌症用藥方面。美國公佈的化療藥品短缺清單引起了關注,如果無法解決供應問題,可能會對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此外,藥價下調和健保制度的問題也影響了新藥進入市場的速度和國內藥品供應的穩定性。為了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所需的藥物,需要政府、醫療機構和相關利害關係方共同努力,以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策略。解決台灣藥品供應和短缺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方式:一是加強國內藥品生產能力:政府可以鼓勵和支持國內藥品廠商增加生產能力,尤其是針對重要的癌症用藥。這可以包括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援、簡化生產許可程式,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等措施,以促進藥品生產的增加。二是促進原廠藥早期上市:政府可以考慮縮短原廠藥在台灣上市的時間,以確保患者能夠及早獲得新的有效藥物。這可能需要改革現有的藥品審批和註冊制度,簡化審批流程,並提供相應的支援和協助給予原廠藥商。三是提高藥品價格合理性:政府可以重新評估藥品價格的設定機制,確保藥品價格能夠合理反映其研發成本和市場需求。這可能需要與藥品廠商進行談判,以獲得更為合理的價格。同時,也需要平衡醫療成本和患者負擔之間的關係,確保藥品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四是加強與國際藥品市場的合作:政府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藥品市場的合作,以確保台灣能夠及時獲得所需的藥品。這可以包括與其他國家進行藥品的跨境合作、開展藥品進口和出口的合作,以及促進相關藥物資訊和技術的交流。五是提高醫療品質和效率:除瞭解決供應問題外,也應該努力提高台灣的醫療品質和效率,以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治療和藥物管理。這可以包括提升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培訓,改善醫療設施和設備,並推動醫療科技的應用,以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和效果。同時,也應該加強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和協調,促進資訊共用和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從而提高整體醫療體系的效率和運作水準。另外,政府可以鼓勵和支持醫學研究和創新,以促進新藥的研發和上市。這可以包括提供相應的研究資金和資源,減輕研發負擔,並提供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鼓勵創新和技術轉移。最後,也需要加強醫療倫理和監管的建設,確保藥品的安全性和品質。政府應該加強藥品監管機構的監督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藥品和非法藥品的生產和流通。同時,也應該加強對藥品的監測和追蹤,及時發現和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綜合以上措施,可以有助於解決台灣藥品供應和短缺的問題,確保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所需的藥物治療,並提高台灣的醫療品質和效率。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藥品廠商以及相關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社論】新任大法官提名公佈引爭議 呼籲政府和立法機關確保透明度和公正性

隨著黃虹霞、吳陳鐶、林俊益、蔡明誠四位大法官於9月30日屆滿8年,按照法律規定即將退職,蔡英文公佈了新任大法官的提名名單。這份提名名單包括監察院祕書長朱富美、最高法院刑事庭審判長蔡彩貞、台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忠五以及民間司改會出身的太陽花學運律師尤伯祥。然而,媒體對於這些被提名人是否因與民進黨有良好關係才獲得提名的質疑不絕。對此,秘書長林佳龍表示,根據憲法規定,提名是由審薦小組提出意見,總統行使提名權,而大法官則獨立行使職權。每位被提名人的學經歷和背景都相當優秀,提名諮文將提交立法院進行審查,並接受立委的質詢,最終的審查結果將作為最後依據。另外,有媒體關心到這次提名的4位大法官通過後,未來15位大法官都由蔡英文提名,是否會擔心司法制衡喪失的問題。對此,林佳龍解釋道,大法官的任期為8年,不論屆次,皆個別計算,不得連任。而總統的任期若連任,也只有8年,因此一定會遇到大法官提名,這是憲政上的規定。根據公告,本次大法官的提名人選包括最高法院法官蔡彩貞、監察院祕書長朱富美、台大法律系教授陳忠五和前促轉會委員尤伯祥。這四位人選都有豐富的法律學術和實務經驗,也代表了不同的專業領域和性別比例。如果獲得立法院的同意,未來大法官中女性將達到三分之一,是歷來最高的一次。然而,這次的提名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和質疑。有人認為,這四位人選都與民進黨有較深的政治關係或意識形態傾向,可能影響到大法官的獨立性和中立性。例如,陳忠五曾質疑服貿協議和卡管台大校長遴選,尤伯祥曾擔任太陽花學運的辯護律師和促轉會委員,朱富美是監察院祕書長也是檢察總長邢泰釗的妻子。另外,有人也指出,本次提名沒有考慮到地域平衡和學閥問題,因為近半數的大法官都出身於台大法律系統。個人認為,大法官的提名應該以專業能力、品德操守、價值理念和多元代表性為主要考量,而不應該受到政治色彩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擾。畢竟,大法官是憲法的守護者,負責解釋憲法、審查法律和保障人權。只要大法官能夠堅持司法獨立和公正無私,就不必過於計較他們是由誰提名或與誰有關係。當然,這也要求大法官能夠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和批判,並且能夠在每個案件中表現出自己的主張和思考。我期待未來的大法官能夠發揮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智慧,為台灣的憲政發展做出貢獻,而並非政黨色彩。我們對於新任大法官的提名表示肯定,相信這四位被提名人在法律領域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具備擔任大法官的資格與能力。他們的任命將有助於維護司法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確保司法制度的公正和效能。司法是司法體制的基石,它扮演著保障公民權益、維護法治秩序和解決紛爭的重要角色。司法獨立和專業是確保司法公正的關鍵要素,它們直接關係到人民對司法體系的信任和社會的穩定。因此,任命適任的大法官尤為重要。新任大法官的提名名單中,我們看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候選人。朱富美作為監察院祕書長,具有豐富的行政審議和監察經驗,她的提名將為司法制度注入更多行政視角。蔡彩貞作為最高法院刑事庭審判長,擁有豐富的審判經驗,她的專業知識將對刑事司法的發展和改革起到重要作用。陳忠五是一位傑出的法學教授,他的學術造詣和教學經驗將為大法官團隊帶來寶貴的學術觀點。而尤伯祥作為太陽花學運律師,曾在民間司改會積極參與司法改革運動,他的提名體現了培養年輕世代參與司法的重要意義。然而,我們也應該關注到司法任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政治關係不應成為提名大法官的主要考量,應該以個人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操守為首要標準。除了總統提名的過程外,立法院的審查和質詢也扮演著重要的監督角色,確保提名的合適性和符合憲法精神。在大法官提名的過程中,我們呼籲政府和立法機關確保透明度和公正性,選拔具備專業能力、經驗豐富且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法官。這樣的任命將有助於強化司法體系的專業能力、提升司法公信力,進一步鞏固司法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當司法機構擁有具有高度專業素養的法官團隊,他們能夠遵循法律精神和原則,客觀公正地處理案件,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司法制衡是民主的重要原則之一,它確保了各個權力機關的相互監督和平衡發展。儘管大法官的提名由總統負責,但透過立法院的審查和質詢,可以有效監督提名過程的公正性和適格性。因此,我們期待立法院能夠全面審查這些提名人的專業能力、品德操守和獨立思考能力,確保他們具備擔任大法官的資格和適任性。此外,司法改革也是一個持續的議題。隨著社會和法律環境的變化,司法體系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以應對新興的法律挑戰和社會需求。新任大法官的到任,將為司法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和思維,推動司法體系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提高司法效能和服務品質。總結而言,新任大法官的提名是維護司法獨立和專業的重要一環。我們期待這些被提名人能夠充分發揮其專業知識和經驗,恪守法治精神,維護公正,確保司法的公信力和社會的信任。同時,政府和立法機關應確保提名過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以建立一個強大而公正的司法體系,為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非核家園破功!賴清德急停剎車?

■ 轉載自臉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民進黨死抱的「非核家園」神主牌,在民進黨2024參選人賴清德一句「緊急時刻重啟核電」,重重打臉蔡英文。國民黨團5月30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要求賴清德,必須向國人說清楚,緊急時刻重啟核電跟核電廠延役有何不同?還是跟「務實台獨工作者」一樣,為了騙選票,什麼樣的髮夾彎都做得出來?國民黨團要問問賴清德,公開提出「核電重啟」的論述,大小姐同意嗎?願意背書嗎?首席副書記長林思銘表示,2018年公投通過反對非核家園,但是民進黨政府無視民意,堅持讓核一、二、三廠如期除役,也不同意重啟核四。當時蔡英文信誓旦旦地說,2025年要提升再生能源的佔比到20%,補充核電缺口。眼看著2025就要到了,根據2022年全年統計,再生能源只占台灣整體發電結構的8.27%,根本無法彌補核一、核二除役後260億度的電力缺口。林思銘質疑,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這時突然「人間清醒」,鬆口說出;「應讓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可緊急使用狀況,以備不時之需。」,賴清德此一說法,明顯就是不排除已除役的核一、核二重開機,以及核三繼續運轉的可能性。而在此同時,民進黨昨天在立法院卻以優勢通過,將主管核能安全的二級機關「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降級為三級機關,雖然名為「核能安全委員會」,但原能會在還是二級機關時,就只能勉強和台電平起平坐,試問降級後,如何發揮監管功能?林思銘指出,民進黨做一套、說一套,無視電力短缺、電價節節漲的問題,以及2025已無法達成非核家園的事實狀況,明明在做廢核的事,賴清德還大言不慚的說出「應該讓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在可緊急使用的狀況」,賴神是在打臉民進黨的神主牌嗎?民進黨允許賴神的政策大轉彎嗎?賴清德這邊喊要維持使用核能,行政院那邊卻降級原能會,只負責核安,卻棄核能未來的重啟發展於不顧,完全不懂施政邏輯何在?國人非常好奇賴清德的「擁核說」,雖然陳建仁院長及王美花部長重申政策沒變,出面為賴清德自圓其說,但大小姐蔡英文怎麼看?請蔡英文講清楚說明白,不要把這樣的問題甩鍋給未來的執政者。林思銘表示,民進黨執政都在愚弄人民,讓民眾誤以為台灣沒有核能也不會缺電,賴清德現在語中有核,不就是應證賴清德已經認清事實,非核家園政策髮夾彎,但卻將原能會降為三級機關,不注重核能發展,如何能於緊急狀態下讓核能啟用?賴清德的說法根本前後反覆、矛盾。林思銘認為,台灣現在該思考的是如何降低佔比高達80%高度污染的燃煤、燃氣發電,並兼顧經濟與戰備用電需求,核能絕對是不該被排除的選項,而且,核能電廠不是今天上午電不夠,下午就能重啟發電,請賴清德好好對外說明他的核能政策,不要再搞「口水治國」。藍委賴士葆表示,賴清德丟出「擁核炸彈」,長篇大論的論述,簡單的說就是要「重啟核電」,這無疑打臉蔡英文以降的民進黨大官們的「非核家園」。賴清德為何提出「重啟核電」,在緊急情況之下的論述呢?因為賴清德非常清楚,台灣積極發展晶片,急需要充裕且穩電的供電,不能只有「台積」而不要「電」。這幾天,台灣已經進入盛夏,局部地區已經陸續出現跳電事件,又面臨夏季電價調漲,賴清德看到選票正在流失,不得不髮夾彎,聲稱「在某種情況之下,重啟核電。」賴士葆指出,看看賴清德過去的言行,在2018年縣市長選舉投票前45天,觀塘工業區環評通過,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馬上宣布不再興建深澳電廠,以藻礁拯救當時參加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候選人蘇貞昌的選情,而相對在桃園市長的選情穩定。賴清德當時說,深澳電廠非蓋不可,否則電力成本會大幅增調45%,為了選情,說變就變。賴士葆說,這才是賴清德的真面目。事實上,賴清德在視察台電曾說過,不會重啟核電,現在呢?說變就變。賴士葆表示,賴清德是台獨金孫,自己也曾說過在任何場合、時間、職位,台獨立場不變。現在為了選舉不講台獨,換個包裝叫「和平保台」;以前反核到底,現在擁核,民進黨兩大神主牌現在是要推翻掉嗎?賴清德口中的政策,像極了共產黨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賴士葆呼籲賴清德,到底是廢核?還是擁核,請拿出修正《選罷法》「排黑條款」般的霸道,要求台電向已經降為三級機關的原能會,提出延役許可和運轉執照,否則都是假話,唬弄百姓,騙選票而已。顯然,台電到目前為止根本不敢送核電延役和運轉執照申請,且審查需要一年半至兩年時間,還必須修改原能會內規,讓原本需要延役前5年得提出申請規定,改為立即審查。賴士葆認為,賴清德是標準的政治變色龍,一切以選票為中心的投機份子,毫無中心思想的政治人物。副書記長吳怡玎表示,檢視民進黨錯誤、躁進的能源政策,民進黨能源政策口號是: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但事實上,在減煤部分,在2022年全年使用煤碳量,比蔡英文上任前還要高。2019年煤碳量大幅下降的原因,是核能佔比從9%提高到12%;之後煤炭使用量又再度攀升,因為核能發電減少了。在增氣方面,核二除役之後所取代的大潭8號機,經濟部長王美花多次保證,核二除役後大潭8號機可以立即銜接,台灣不會有缺電問題。但王美花部長在2022年7月說,大潭8號機9月會上線;2023年1月說會上線,但到3月依然沒消息;4月時說會開始測試倂網,現在已經是5月底了,大潭8號機點火嗎?內部消息還傳出,大潭8號機內部還在漏水。展綠的部分,本來民進黨說在2025年綠能佔比要達到20%,王美花部長承認跳票了,只能達到15%,但是到2023年3月底的綠能佔比數字,僅9.11%,距離15%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民進黨報喜不報憂說,台灣綠能供電已經超越核能,2023年綠能為何會超越核能?因為核能發電佔比降下來,現在綠能發電還比不上2019年的核能發電,而且還差上一大截。吳怡玎認為,民進黨做得最好的能源政策,只有廢核而已。核能下降遠遠不及綠能的上升,供電缺口只能火力全開,用國人的肺來發電。綠能無法達標,還造成台灣生態浩劫,例如台南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已經被光電板佔領;號稱魚電共生的結果,養殖文蛤全部死光;花蓮鳳林砍樹種電,林地生態破壞殆盡;更別說為了光電利益,黑金共生、88槍擊事件。吳怡玎表示,民進黨廢核,電價成本增加,核能發電成本不到燃煤、燃氣發電的一半,便宜、乾淨、穩定的能源,就因為民進黨死抱神主牌。王美花部長在核二除役之後保證,電力備轉容量絕對會在7%,請民眾放心不會缺電。但事實上在今年4月份,就已經出現3次備轉容量在7%以下、5月份1次。吳怡玎認為,蔡英文和王美花部長應該需要祈雨,否則缺電將如影隨形。繼續火力全開之下,而我國排碳係數在2021年是0.509,要達到2025年0.424,根本無法達標。吳怡玎要曾說出「燒乾淨的煤」賴清德,請清楚核電廠緊急使用和延役的差別在哪裡?還是認為核電廠跟開車一樣方便?鑰匙一插就能發動?當你需要緊急使用時,柴火(燃料棒)在哪裡?說清楚很難嗎?還是只是兩邊騙選票?藍委李德維表示,賴清德拋出「緊急時啟動核電」的說法,就是讓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變成一個笑話!明年520之後,大小姐就甩鍋給當選的下一任,是甩鍋給國民黨、甩鍋給侯友宜、甩鍋給全民、所有國內企業自己解決嗎?賴清德跳出來打臉2025非核家園,行政院還派個發言人打腫臉充胖子說,「非核家園是台灣共識」,實在令人悲哀!李德維再次重申,蔡英文不要只會說空話,包括行政院長陳建仁、台電,應該開始研議核能延役做準備,不要左支右絀、父子騎驢。

城市競爭危機:高雄機場建設與航班恢復均偏慢

■文:Claudius 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回復,然而高雄的空運競爭力,目前出現兩個大問題,分別是:★1. 航班恢復速度慢★2. 機場硬體改善速度慢高雄機場航班仍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有很大距離,第一季航線達16條(恢復43%),平均每周120班(恢復33%)、載客3.3萬人(恢復29%)、載客率71%。交通部表示,預計今年10月航點恢復至19個,航班數將恢復58%。但以二月而言,根據《波音商用民航市場展望(CMO)》全球現役機隊恢復93%、航班恢復82%、運能78%、載客量81%,如果暫扣除中國市場,平均運能已恢復到疫情前的93%左右,世界主要市場復甦進度遠比台灣快,預估台灣要在2024年以後才能接近此水準,疫情後的觀光重開台灣已經晚了一步。高雄在地立委許智傑向交通部要求,希望儘速增加日韓、東南亞等航線,也開闢美歐長程航線。他並透露,7月18日高雄直飛布拉格將首航(註:根據華航官網為桃園直飛,使用機型為A350),認為高雄應規劃飛歐美長程。交通部長王國材則回應,高雄無法飛長程,是受限於機場跑道長度不足。但此說法也不完全準確,高雄機場跑道長度3150m,確實無法符合滿載的747-400或777-300等大型客機安全起飛規範,然而,新世代雙發廣體客機之起降跑道許多不需要這麼長。以波音787而言,787-8最大載客數380,最大航程15200km,滿載起飛跑道需求長度3100m;787-9最大載客數420,最大航程15750km,滿載起飛跑道需求長度2900m,空中巴士A350-900起飛跑道需求更只有長度2450m。也就是這些新一代的越洋主力機型,在高雄機場正常起降都不成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在市場,1998年時,長榮就曾開闢小港機場直飛美西洛杉磯航線,但因載客率不佳,還沒一年就取消。但25年過去,航空市場結構已經有很大轉變,區域中短程航線興起,與其強調長程航線,強化東北亞、東南亞4小時航程圈仍是第一要務。其次是連接中東、南亞、澳洲的中程航線,特別中東幾個樞紐機場如杜拜、阿布達比是到歐洲轉機重鎮,若小港有航線將可讓轉機選擇變得多元。疫情後,市府針對日本行銷力道明顯加強,但針對韓國、東南亞、或目前尚未有航點之南向市場,仍需加強行銷高雄觀光,同時爭取航班,期望在年底讓高雄航班恢復到75%以上水準。此外,針對高雄新航廈改善,原本預計2033年第一階段開放,2040年才會全部完成,明顯太過緩慢,雖然在賴瑞隆委員要求下,交通部表示會再盡量加速辦理,但目前尚未有明確計畫,這會妨礙高雄機場提升競爭力。特別可惜的是,小港機場改善計畫2017年就研擬,但疫情三年期間,小港機場改善還未進入實質工程,徒然浪費大好施工窗口,勢必得急起直追。以上這兩大問題,必須中央地方齊心處理,才能讓高雄的航空競爭力重回軌道,這也是高雄作為國際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礎戰力!(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