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社論】大陸實施貿易壁壘調查 對台灣是挑戰也是機遇

大陸商務部日前宣佈將對台灣出口的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引起了高度關注。過去,台灣出口確實受惠於大陸地區的關稅減免和相關的利多讓利、優惠等政策,大陸一直是台灣的重要出口地區。此次調查將對台灣出口至大陸的2455個項目進行逐一檢查、檢討,並有可能取消讓利和優惠。對於台灣的經濟情勢來說,這可能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必須持續觀察、瞭解並評估。過去,台灣出口至大陸的商品因為關稅減免和政策優惠而能夠享有競爭優勢,並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之一。然而,此次調查的舉措可能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產業,進而對整體經濟帶來影響。因此,台灣政府應該加強對出口產業的支持,協助產業轉型升級,以因應未來可能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經濟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因此,這次調查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緊張程度。希望雙方能夠在經濟方面加強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貿易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這次調查也再度凸顯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不斷上升,各國紛紛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貿易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穩定,對於台灣等小型經濟體而言,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台灣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貿易談判,並尋求更多的貿易夥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台灣的產業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尋求差異化發展,以應對不確定的貿易環境。總之,這次大陸對台灣出口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對台灣經濟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對於台灣政府和產業而言,都需要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希望雙方能夠通過合作和對話解決經貿問題,共同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大陸對台灣出口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的背景是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隨著台灣與大陸關係的變化,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這次事件的發生不僅對台灣經濟造成了影響,同時也暴露了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和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台灣政府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通過持續改善兩岸關係,增進兩岸互信,來保障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的福祉。台灣也應該加強對外經貿合作,拓展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總這次大陸對台灣出口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對於台灣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然而,挑戰也意味著機遇,台灣政府和產業應該把握機遇,積極因應,以實現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台灣應以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面對大陸以「一個中國」政策對台灣國際貿易發展的封鎖。作為一個經濟體,台灣應該以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通過拓展市場和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國際貿易的多元化和多元主義,來實現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可以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拓展市場空間。同時,台灣也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除了拓展市場和提高產品附加值外,台灣還可以加強國際貿易的多元化和多元主義,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這包括加強與亞太地區和歐美等地區的貿易合作,推進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和實施,以及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和對話。

農地違章納管有在審嗎?! 地方政府不應縱容中高污、新增建工廠闖關合法

■轉載自臉書/環境法律人協會 今年3/20是申請納管的未登記工廠繳交「工廠改善計畫」最後期限,依《工廠管理輔導法》,未如期遞交工廠改善計畫者,將面臨斷水斷電處分。經濟部中辦自今年初已多次呼籲業者把握繳交期限。然而,長期關心違章工廠議題的公民團體卻發現,許多在納管審核階段的工廠根本不符合納管資格,不應該進入納管審查的環節!根據公民團體掌握的資訊,經濟部公布已申請納管的32,598間工廠中,有許多工廠根本是新增建、擴建、沒有營運事實、更有疑似從事中高污行業的工廠。倘若這些工廠不在此時被揪出來,就等同於放任他們闖關進入長達10年的工廠改善期,讓不符合納管資格的工廠可以持續假借「工廠改善中」名義魚目混珠,讓政府的違章工廠治理政策形同虛設。本次記者會上本會秘書長郭鴻儀表示,依據《工輔法》第28條之1規定,2016年5月19日以前之既有低污染未登記工廠得申請納管。另外,依照特定工廠登記辦法第4條規定,是以2016年5月19日以前之建物投影面積作為納管範圍。換句話說,納管部分,僅限於2016年5月19日以前建物部分,於此後增建的部分不得納管,必須停止供電、供水並拆除。依照合大法官釋字第503號解釋,雖然有所謂一行為不二罰的基本原則,但只要法規二者處罰之性質與種類不同,例如一為罰鍰、一為沒入、或一為罰鍰、一為停止營業處分等情形,必須採用不同方法而併合處罰,才能達到行政目的所必要者,地方政府仍應依工廠管理輔導法、建築法及都市計畫或區域計畫法就其管制目的為併處罰,於此,並沒有一行為不二罰的問題存在。只要違章工廠不符合《都市計畫法》相關法規,已經無法再行補正《建築法》的合法建照要求,這些未納管的違章工廠就必須強制拆除。地方政府不應繼續怠惰,甚至以「部分納管」讓其他新增建的違法建物繼續經營。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及環境法律人協會也提出以下訴求:◆揪出不符合納管資格的新增建工廠:地方政府應確實審核未登工廠納管資格,立即准駁不符納管的案件。◆揪出不符合納管資格的中高污工廠:經濟部應整合工廠改善計畫與環保署、農委會等部會列管工廠資料,與環保署合作,抓出中高污染工廠。◆不符合納管資格者與未提交工廠改善計畫之工廠應公布名單,立即停工、確實斷水斷電。

賴清德與侯友宜,誰有兩岸和平真實力?

■資深媒體人 王尚智 馬英九的青年和平之旅,體現了台灣政壇罕見的膽識與格調。兩岸在民進黨以「抗中保台」魔袍遮天,一切只剩嘴砲和選票,換來兵凶戰危的步步進逼,這回由馬英九一人獨力開闢出彷彿「光之通道」,如何才能維繫和平馨香,不致成為聖壇上的一夕曇花?馬英九這次將「情懷/祭祖、歷史/國民黨溯源、和平/兩岸青年交流」的組合拳,打得溫柔又實重,甚至以他個人的眼淚與幽默,一舉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連同難以想像的「憲法」關鍵字,推舉至兩岸交流空前的天花板!雖說這一切背後,也來自北京的禮遇與寬容,卻也具體暗示了兩岸和平今後的「實務結構」,緊繫於青年與交流繼續深耕築基。然而,人心最配渴切的一切「偉岸高德」,現實上往往最遙不可得!莫說期間綠營政媒每日駁火打壓,連在野國民黨的「隔海呼應」也相當單薄!國民黨長期欠缺有效「兩岸論述」,多年迷失在某種「本土抉擇」的取巧討好,這次馬英九廣被視為「打開一條兩岸新路」,黨內眾多私心卻不埋單,忌憚其光芒萬丈,掠奪了自身的政治籌碼。政治現實,總是既殘酷、又狡猾。一方光芒萬丈,只會凸顯另一方雜如墨聚!這次蔡英文會見麥卡錫、馬英九重開兩岸路,「雙英」各自力推的國際與兩岸新高度,確實恰好讓賴清德、侯友宜盡顯其格局低劣與小家子氣。蔡英文越是為了自身最後「歷史定位」而打拼,每一舉動都只讓賴清德「台美關係、國際視野」的軟肋畢露。同樣之於馬英九,凸顯著侯友宜。賴清德「定於一尊」與侯友宜「藍營救星」,這些虛誑描述在藍綠對決的政治戲碼被扯久了,人們幾乎都忘了台灣在「兩岸國際」的當下處境無比艱危,真正需要的是「格局與智慧足以擔當」的領航者。然而,賴清德荒謬低劣的「疑美論不可」,連同侯友宜扭捏反覆的「侯侯做代誌」,都讓人懷疑台灣政壇領導人的「退化」程度,是否只剩白菜與蘿蔔水平?這些剝開「人格魅力」假象之後的深沉疑慮,不僅在國際媒體分析上越見頻繁,同時也體現在島內民意調查:賴清德始終只有基本盤,而侯友宜的民意支持下墜彷彿沙漏。然而,2023年大選前註定仍將是「中美台三方角力、台海戰雲風險飽受關注」,蔡英文與馬英九不會消失反更鮮明,催促著「美國不信賴清德、藍營不信侯友宜」同樣都須證明:兩人究竟在「兩岸、國際」能否具備真正擔當?在連戰、吳伯雄、吳敦義均已老病的情況下,馬英九今後將成為國民黨「緊繫兩岸和平」的唯一人物!朱立倫長期明顯「親美」,更甚於與北京建立信任,台灣基層民間對朱立倫「圖大位」的懷疑與敵意不散,終究也因為朱立倫從政30多年來在兩岸、國際「毫無論述、也無成績」所致。如今難以移植給侯友宜,侯友宜尚未踏上藍綠正式賽道,卻已熄火頻頻。而馬英九企望的「兩岸青年和平」今後如何持續?呼籲都容易、實事卻從未成!兩岸青年交流是疊磚砌瓦的基礎活,若不能搭建出更多「對話、論壇、政策」,兩岸青年政策若無法體現在「文化創意、科技創新」/「青創模式升級、成立青創基金」的多元創意中,和平一旦嵌不入現實,這一切都將只是「老人們的幻想」而已!(轉載自王尚智臉書)

【就事論世】由空巴訂單看法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及世界與中國的互動關係

■ 映丞 空中巴士與中國的關係自1985年開始,空巴與中國的合作一直持續至今,中國已成為空巴公司的最大客戶之一,並在四川及天津都設有工廠。根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空巴在中國的訂單數量為3160架,佔其全球總訂單的22%。這些訂單涵蓋了空巴各款產品,包括A320、A330、A350和A380等客機。空中巴士拿下大陸160架客機訂單,將在天津廠增設產線進行生產,代表未來空中巴士的客機對大陸來講可以「國產化」,很多裝備可能就直接在當地採購,對整體產業有非常大的提升。有專家更指出,大陸簽下如此大筆的訂單,很有可能不只是追求商業上的合作,更可能有軍事戰略上的安排。然而,最近中國對法國及其公司的態度似乎在轉變。法國企業在中國面臨越來越多的障礙和限制。例如,中國曾在2018年阻止了法國媒體集團Vivendi出售其旗下音樂公司的交易,並在2021年對法國零售商家樂福提出反壟斷調查。這些事件顯示中國對法國企業的市場限制和政治干預的程度越來越高。此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面臨著挑戰。近年來,中國與多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政治糾紛不斷增加,包括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戰爭和與澳洲之間的經濟制裁等。這些事件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和反感,並可能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綜合來看,雖然空巴和中國之間的合作關係長期以來一直穩定,但是中國對法國及其公司的態度似乎在轉變,且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也面臨著挑戰。這些情況可能對空巴和其他法國企業在中國的經濟依賴和對中國的互動關係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密切關注和警覺。除了對空巴和其他法國企業的影響,中國的經濟依賴和世界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也可能受到影響。對於中國而言,法國是其在歐盟中的最大貿易夥伴之一。根據歐盟統計數據,中國與法國之間的貿易額在2019年達到了730億歐元。此外,法國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投資目的地之一。據法國外貿銀行(Banque de France)統計,截至2019年底,中國在法國的投資總額為320億歐元。這些數字顯示,中國與法國之間的經濟關係相當重要。然而,最近中國對法國的態度似乎在轉變,這可能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和世界與中國的互動關係產生影響。例如,中國已經在法國企業的市場進入上加強限制和政治干預。此外,法國等歐洲國家也對中國的貿易不公平和人權問題提出了批評和警告,這可能導致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另外在兩岸的立場中馬克宏表態只承認一個中國,這也是法國長期以來的立場。在訪問期間,馬克宏強調,法國在涉及到涉台問題和涉藏問題時,一貫堅持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這也反映出法國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比較中立,傾向於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同時也關注人權和民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馬克宏也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他在訪問期間曾表示,法國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也希望中國能夠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這也是法國一直以來的立場。這一表態反映了法國對中國的評價是有所保留的,並希望中國在發展的同時能夠更加重視人權和自由等方面的問題。綜合來看,中國與法國之間的經濟依賴和世界與中國的互動關係都可能受到中國對法國的態度轉變的影響。這些情況需要我們密切關注和警覺,以便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2024前哨戰】徵召侯友宜已成藍營共識 力挺最強棒出戰是國民黨求生唯一之路

■ 本刊特別報導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3月22日宣佈2024人選將不辦初選、採徵召方式產生,幾已篤定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國民黨出戰。朱並強調,「不急躁、也不會拖」,就是要提醒全黨,即使6月後才徵召侯友宜,也與往年提名時間相去不遠,按部就班「別呷緊弄破碗」,就有勝算。國民黨自3月4日南投立委補選意外敗陣後,隨之又爆發選策會之亂,原本看好的2024選情也豬羊變色。目前各界咸認徵召民調最高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已成藍營2024大選共識,即使藍營內部對「逕行徵召」仍有雜音,其它放話爭初選者也仍按兵不動,因為國民黨眾所皆知,2024大選若再敗,恐難有另個四年可期,力挺最強棒背水一戰,是國民黨求生唯一之路。一位國民黨黨務人士透露,徵召並非是少數黨內高層說了算,黨中央還是會研擬一套徵召提名辦法,可能會以1個月以上的滾動民調為主要依據,加上參考黨內各方意見來決定最終徵召人選。朱立倫日前拜會前主席吳伯雄,對吳伯雄昔日襄助國民黨重返執政表達景仰。2008年「伯公」不忮不求協助馬英九當選,對比2020年吳敦義任內,黨內提名內戰不斷,終致敗選往事,說明國民黨絕不重複犯相同的錯。綠營大選慣用抗中保台「抹紅牌」取勝,侯是少數能「直接免疫」的藍營選將,對於綠打侯落跑,去年綠營在縣市長選戰就已用上,但選民沒買單,藍營循「張善政模式」徵召侯為2024候選人,就是拒讓「落跑」模糊2024大選攻防焦點。但被視為藍營最強母雞的侯友宜,近期民調均遭民進黨賴清德超車,又逢潛在競爭對手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赴美日,據悉,侯再也無法好整以暇地等到6月新北市議會總質詢結束才被動表態,最早表態時間將會提前到4月底5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