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社論】郭台銘參選2024將對台灣政壇帶來哪些影響

2023年8月28日,郭台銘先生宣佈參選2024年台灣大選,為台灣政治注入了一股強烈的變革力量。作為鴻海集團的創辦人,郭台銘曾在2019年退黨後遠離政壇,然而此次宣佈重返政治舞臺,無疑將對台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這一決定並非毫無風險,不僅對「非綠聯盟」的整合構成巨大挑戰,同時也面臨著背棄政治承諾、連署困難、組織不足等五大風險。郭台銘的參選宣言引發了政壇的震撼,也反映了台灣政治版圖的變化。他的經商背景為其帶來了在經濟議題上的獨特視角,並且由於其政治立場較為中間,他可能會在選民中形成一種新的選擇。然而,這種變革同樣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首先,郭台銘的參選將對「非綠聯盟」造成整合困難。過去,泛藍陣營一直分散,然而郭的參選可能使這些力量更加分裂,造成反對黨的選舉資源分散,可能間接助長執政黨的優勢。此外,郭台銘的參選也存在著五大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在選舉過程中影響其參選的合法性和能量。首先,他需要避免背棄政治承諾,因為這將影響他的參選正當性。選民將關注他是否能夠兌現他的承諾,而一旦背棄,將使其形象受損。其次,連署票數的不理想可能影響其政治能量和競爭優勢。正如過去的選舉所顯示的那樣,連署是參選的第一道門檻,票數不足將影響其後續競爭能力。另一個挑戰是郭台銘可能面臨的組織和動員力不足。雖然他有強大的企業背景,但政治動員和組織建設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需要迅速建立起一個高效的團隊,以應對競選過程中的種種挑戰。此外,郭的參選可能促成藍白聯盟,這可能導致他被邊緣化。如果反對黨內部形成統一戰線,郭的參選可能被視為無法受到全面支持的代表,進而使他失去部分選民支援。然而,無論風險有多大,郭台銘的參選都將為台灣政治注入新的元素,促使政治版圖發生變化。他的經驗和觀點將豐富選舉議題的多樣性,也可能推動其他候選人在政策制定方面作出更具體的承諾。郭的參選還可能催生選舉過程中更多的政策辯論和公眾參與,從而使選舉更加透明和民主。總之,郭台銘宣佈參選2024年台灣大選無疑將對台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他的參選不僅將對「非綠聯盟」的整合造成困難,也將面臨背棄承諾、連署困難、組織不足等五大風險。然而,他的參選同時也為台灣政治帶來新的變革,促使政治版圖更加多元,並可能推動選舉過程的進一步民主化。我們期待著郭台銘參選所帶來的新局勢與挑戰。

賴柯侯郭第二階段的突圍戰

■媒體人 王尚智 時序進入8月中旬,選情進入分裂與突圍。最初「藍白合」的呼聲,如今也分裂成「非綠、在野、下架民進黨、主流民意」等各種不同在野聯盟的訴求呼聲。在野陣營焦慮者眾,而且多數遷怒指責郭台銘來亂。但基層民眾的意志觀感有別,如今選民中「非藍非綠、厭藍厭綠」超過4成,「下架民進黨」超過6成,侯友宜hold不住、郭台銘有機會、柯文哲坐實卻不穩,所有參選人只能據此賣力爭取!侯友宜,在日本訪問後變化不小,金溥聰個人破壞力明顯收斂,黨政整合同步,開始恢復國民黨選舉一向的整合節奏。「營造團結氣氛」向來是國民黨的老招數!而侯友宜隔三岔五就要暗諷郭台銘兩把,顯示他視郭「近挖牆角」的威脅遠大於柯、賴。但這步策略的最大副作用,卻也在公眾印象中顯示出侯友宜某種「敗者的軟弱」!明明還有逼近70%的「綠、白」選票不去挖,尤其仍對年輕族群至今「零策略」!侯友宜「卡郭,而非超越郭」,撐不開政治形象的頻寬,也容易出現言詞邏輯的破綻:比如最近積極搶奪「關公詮釋權」,但殊不知「關聖帝君」才是民間普遍敬稱,侯友宜滿口都是關公,缺乏由衷敬意,明眼人反而知道「這傢伙肯定平日沒拜」!郭台銘,如今成為眾所皆知的選情最大變數。但從屏東、苗栗地方造勢的規模來看,「宣布參選」已經沒有懸念。只是顯然媒體名嘴們受不了如此懸而不決,而大多給予負面評價!藍營媒體也有比例明顯的新聞封殺。但郭陣營似乎也「佛系」應對,幾乎沒有進攻侯、柯、賴的任何動作,連最近「前瞻預算」的揭弊熱議也置身事外。郭陣營的最大「兩難」在於:一旦宣布參選成為正式競爭者,與藍營地方勢力的所有「曖昧、合作、動員」就被迫即刻告終!直接影響到「獨立參選連署」。然而一旦繼續拖延宣布又沒有「拖延奇招」,基層支持者所需要的一鼓作氣,如今確實正在抱怨且消散。柯文哲,最近超大動作「切割郭台銘」,聲稱「郭柯配」絕對不是選項!明顯都是為了「固盤」民調避免流失。柯文哲在這次選舉正式「催化」出台灣社會第三勢力,並且開始凝固20~40歲成為遠超藍綠的主要支持者,但如今穩定支持的30%上下,也正在成為他民意支持的天花板。也因此一方面切割郭台銘避免流失支持,另方面柯文哲也正在多次暗示「綠白配」!如同海女幽歌般,呼喚綠營支持者中「不那麼欣賞賴清德」的游離族群;在最終藍營為了下架民進黨的「棄保」機會加持之前,柯文哲若能從綠營外圍挖來5%,政治體質與路線風格上似乎確顯合理!至於「藍白合」還早,柯、郭、侯三人如今只有柯文哲,真正握緊談判資格。賴清德,眼前唯一的努力正在死命摘除「台獨金孫」的大帽子!而且苦口婆心的對象不是台灣民眾,而是美國政府。「35%」的天花板是綠營支持者在「意識型態上的總合」,這也是近來無論柯、侯連同立委小雞們都強打「前瞻弊案」的原因,唯有呈現各種民進黨執政的嚴重弊端,才能敲醒少數對未來仍懷有期待的綠營族群。在此同時,賴陣營除了積極防禦各路攻擊,唯一要做的也僅有「確保在野分裂」!主打砍低柯文哲的支持率,拉抬郭台銘參選的合理性,同時壓制侯友宜有任何茁壯機會,同時以各路側翼「保持分化三人」!在野陣營始終耳語謠言不斷,三方競爭猜忌加劇,包括「併購說」深究其最初來源均不可知,都有賴陣營認知作戰的痕跡。世事如棋局,台灣大選畢竟沒能牽動國際政經格局,說來更像一場「村野擂台秀」!尤其這次在野陣營分裂成三,都說更接近「膽小鬼遊戲」,考驗著真正弱小者必須知難而退;而一旦弱而不退,「棄保」最終就將無情打臉,同時擔負「選戰致輸」的最大惡名。在此之前,8月、9月的民調結果是重中之重!誰突圍、誰萎縮,誰提前來到能力極限,台灣民眾近著數看,華府、北京繼續冷眼打量。(轉載自王尚智臉書)

【說法】台灣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嚴峻

■ 理應 當前全球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急迫且不容忽視的議題,而台灣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們不斷目睹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從極端高溫到豪雨洪水,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的明顯證據。然而,台灣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面臨著許多挑戰與機遇。首先,氣候變化對台灣的影響已經變得無法忽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以及生態系統的破壞,都給台灣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台灣的山坡地與沿海地區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也使得防災和永續發展變得更加迫切。其次,台灣政府和社會已經開始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例如,台灣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環保合作,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許多企業也在積極尋找更環保的生產方式,以符合國際的環保標準。此外,社會上的環保意識也在逐漸提高,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並努力減少浪費與碳排放。然而,要應對氣候變化,還需要更加積極的努力和跨界合作。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在氣候變化相關領域的投資,包括提升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強環保法規的執行等。其次,企業在生產和運營中應該更加注重環保,減少對環境的負擔。此外,公眾也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支持環保組織的活動,都能夠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更是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國際合作至關重要,各國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舉措。台灣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與者,也應該在國際層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全球的環保努力。總之,台灣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嚴峻,但同時也是一個可以轉化為機遇的時刻。政府、企業和公眾都應該攜手合作,制定可持續的發展策略,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環境。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夠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為地球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當前全球的氣候變遷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關鍵階段,這不僅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也對台灣這個地處於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嶼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台灣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既扮演著氣候變遷的加劇者,同時也需要承擔因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挑戰。台灣正面臨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近年來,颱風、豪雨、乾旱等極端天氣現象頻繁發生,對農業、漁業、能源供應等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乾旱對台灣的水庫和農田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這不僅影響著糧食生產,也對民生造成困擾。其次,海平面上升也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威脅著台灣沿海地區的安全。台灣許多重要城市位於沿海地帶,海平面上升不僅威脅著基礎設施,也會影響居民的生活和財產安全。此外,氣候變遷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衝擊。台灣的山區生態系統受到威脅,物種多樣性受到侵害,這對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育都帶來了挑戰。同時,海洋生態系統也面臨著過度漁撈、海洋污染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來維護。針對這些挑戰,台灣政府和社會應該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首先,政府需要加強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應該加強防災能力的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確保民眾的生命安全。此外,公眾也需要增強環保意識,改變不環保的生活方式,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大眾可以通過節能減排、減少塑膠使用、支持環保組織等方式,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貢獻。最後,國際合作也是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關鍵。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應該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和執行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和行動計劃。台灣可以透過參與國際環保組織、合作研究項目等方式,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貢獻。總之,氣候變遷是一個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台灣作為其中的一員,應該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確保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生活在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環境中。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參與,以及國際間的緊密合作。

【話山論見】賴品妤正面回擊不實指控 呼籲選民關注事實理性思考

■ 理應 最近,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在能源政策議題上支持重啟核四,引起廣泛關注。然而,這引發了一系列抹黑攻擊,針對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及其父親賴勁麟所涉的雲豹能源事件。儘管遭受攻擊,賴品妤堅持以事實回應,澄清其立場以及家族企業的角色。賴品妤作為民進黨立委,一直以來以反核立場著稱,並長期參與相關社會運動。然而,她最近的立場再次成為焦點,因她的父親賴勁麟被指涉入雲豹能源,引發對於其立場的質疑。雲豹能源事件被用作攻擊的藉口,然而,根據雲豹能源自行的說明,賴勁麟持有的股權不足總數的1%,並非大股東,更不是家族企業。賴品妤坦言,此類抹黑言論在她早前的參選時已經被激烈操縱過,而此次事件再次被炒作,展現特定人士對事實的無視。賴品妤不僅澄清了家族企業的實際角色,更強調她長期以來的立場和價值觀始終如一。她反對核能,積極參與反核運動,並在政治職務上秉持公眾利益。她指出,特定人士企圖將其反核立場扭曲成圖利綠能的陰謀,顯然是不實的指控。在此事件背後,侯友宜競辦被指控為了掩蓋其能源政策的矛盾,發動攻擊並動用網軍。侯友宜的立場轉變引起疑慮,其倡議將核一至三廠延役、核四重啟,與民進黨的能源政策計畫相近。賴品妤批評兩在野黨指責民進黨立場的同時,實際上卻追隨類似的路線,顯示其企圖欺騙選民。雲豹能源事件揭示了政治競選中的抹黑攻擊現象,也凸顯了賴品妤對於自己立場的堅持。她不僅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也在政治職務上表現出色。此次事件再次呼籲選民要關注事實,不受不實指控的影響,以清晰的理性思考選擇未來的領導者。

戰略迷航七年 台灣該何去何從?

■國民黨立委 李貴敏 2012年1月6日,蔡英文臉書貼出了一段話:「過去四年,你過得好嗎?你找工作有沒有比以前容易?薪水能買得起的東西,有沒有變多?你是不是害怕沒有工作,覺得生活沒有保障?你的辛苦和困難,政府有沒有聽到?面對未來,你是不是更無力?」如此擲地有聲,全力和年輕世代搏感情,而把國民黨扳倒,也才有了民進黨近七年來的執政。只是,全面掌握權力的民進黨政府,這七年下來執政無方,讓台灣深陷戰略迷航,六缺危機拖累經濟,房價卻越拉越高。難怪年輕人找不到未來,而充滿相對剝奪感;再加上青年失業率高漲,低薪問題嚴重,廿五歲以下青年近半月薪領不到三萬元,政府官員們卻依舊無感、無為?更別提民進黨堅守反核的神主牌,絲毫無視民間與產業發展的需求,以致美國商會日前發布的「2023台灣白皮書」,再度指出台灣雖力求調整能源結構,然而進度卻是「遠遠落後」,連帶影響供電穩定、產業運作,與國家安全。缺水、缺電等基本問題,可不是官員們把頭埋在沙裡裝鴕鳥,就能輕鬆化解的!事實驗證,國會過半的民進黨,這7年來只知浮編預算、大撒幣和大內宣,卻沒有把年輕人的未來當回事認真看待。以致於如今,國發會的景氣燈號在近11個月來已連續六顆藍燈,而主計總處等官員也被迫承認過往對於經濟成長預測過於樂觀而必須下修,但仍毫無憑據的堅持今年的經濟成長一定能成功保二,也繼續不讓民眾接觸完整或正確的資訊,反而大玩數字遊戲,意圖透過數據調整以美化經濟成長或誤導民眾的斧鑿痕跡觸目可見!但隱匿現狀無濟於事,畢竟對出社會奮鬥的年輕世代而言,不友善的社會結構不但沒改變,貧富差距還越拉越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稀缺,導致辛苦工作的中產階級終究不敵高房價和高物價陸續被擊潰。別說買不起房了,就連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想不到官員們不但不思改進,還公開宣稱台灣的家戶平均所得是全球第三,大學畢業生薪資也已超過4萬,也難怪會引爆民眾怒火。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六成以上的社會新鮮人拿不到綠官們指稱的待遇!如今,綠色官員們是怪民眾不夠努力嗎?還是想把低薪困境的責任推到年輕人身上?還是認為罔顧事實、掩飾太平就能達成愚民的目的?其實,我國從1948年5月20日首次舉辦行憲後就職典禮以來,中華民國這75年,並非一帆風順,我們挺過無數飄搖動盪,無論國共內戰或三次台海危機,抑或是70年代石油危機、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全球金融海嘯,我們一次次逢凶化吉,靠的不是時運,而是國家在危難中選擇了一條相對正確的道路前行!靠的是蔣經國、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先生們當年的高瞻遠矚!特別是國府遷台以來,一系列產業經濟正確布局,諸如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引領經濟快速成長的加工出口區策略,以及帶動升級的半導體產業轉型,才能讓一個缺乏資源且市場淺碟的台灣,創造出驚豔全球的經濟奇蹟,也讓我們的高科技聚落成為牽動全球經濟與科技的生命線。過去,雖然我們在國際面臨重重挑戰,但民間與產業對未來是有希望的,眼中是有光芒的。這也是為什麼80、9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國際資本爭相捧著錢來台尋求投資機會。因為在台灣經濟黃金年代,我們知道發展實業,不用擔心缺水缺電,我們放心往前衝,因為政府不會亂撒錢扯後腿;我們敢與國際爭鋒,因為大家信任政府會扮演好後盾角色,也會幫助廠商走進國際打天下。然而,最近7年來的中華民國,似乎一頭撞進戰略迷航之旅,執政者將國家機器當作鞏固政權、遂行意識形態的工具,罔顧經濟發展現實條件,以至於看不清全球政經變局,更無法誠實面對台灣經濟與產業將遭遇的種種風險危機,遑論制定出得以澤披未來世世代代的經濟大戰略。令人擔憂的是,財政與經濟亂象如同業力引爆一般,讓國家陷入無止盡的迷航。今年中央政府歲出總預算更高達2.7兆新台幣,未來每年歲出3兆新台幣恐成常態。然而,國際經濟風向正在改變,我們的歲入恐怕無法支撐如此高昂的歲出?若加上國家債務問題,情況更不樂觀,中央政府債務高達6.3兆元,平均每人負擔27.2萬元。不只如此,中央政府未來或有給付責任(隱藏性負債)金額也已高達15.4兆元。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今年名目GDP約23.3兆新台幣,而前述中央政府的債務就高達22兆左右,佔GDP的94%。這些還只是中央政府的債務數字,若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早已超過GDP總額。問題是,如今民眾財富日益縮水,受薪階級的經常性實質薪資已連2年衰退,加上通膨高漲,即便民眾把錢放在口袋裡不花也自動變薄。更別提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重跌至-3.02%,第2季還沒探底,全年能不能保2都難說,個人所得與經濟成長放緩,物價持續飆升,「藏富於民」早已成為幻想!民眾生活已經夠困難了,卻又碰到對詐騙束手無策的政府,以至詐騙橫行,民眾每日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踏進詐騙集團陷阱,徒增無謂財務損失和風險。此外,我們的產業競爭力也正一點一滴的流失中,重大區域經濟整合組織不得其門而入也就罷了,執政者竟然還放任地緣政經風險威脅產業生存,導致產業被迫外移。綠色政權不但未善盡職責,也沒把半導體聚落當成國家核心利益來保護。國之重器被如此濫用,真是何等不幸!台灣經濟屬於缺乏資源的淺碟式經濟體,重度仰賴國際貿易,雖說船小好調頭,方便戰略調整與布局,但缺點是容錯率很低,體質敏感,往往國際經貿打個噴嚏台灣經濟就感冒。如果執政者無法或不想認清事實真相,念茲在茲都是一己之私,則國家財政、經濟體質,終將讓台灣陷入不可挽救的困局,乃至危及國家生存。正所謂「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要解決7年迷航所帶來的深層問題,恐怕需要更慎重與妥善的規劃與對策。令人遺憾的是,執政黨始終未將這些警訊放在心裡。在對民進黨徹底失望的今日,民眾也只能寄望2024的政黨輪替,好讓中華民國走出迷航,也讓經濟戰略重返正軌,好讓台灣能有擺脫危機困境的機會!(轉載自李貴敏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