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就事論世】俄烏戰爭久拖不決對兩個國家都是災難 和平共處才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最大願望

■ 理應 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不斷升溫,一位主要的俄羅斯政治家近日發表了令人震驚的承認。彼得.托爾斯泰,俄羅斯議會下議院副主席,在國營電視台露面時表示,如果普丁政府在烏克蘭的戰爭失敗,該國將面臨毀滅性的結局,將「不復存在」。這樣的表態不僅凸顯了戰爭的殘酷性,也凸顯了俄羅斯政府對於烏克蘭問題的極端態度。對於這樣的承認,世界各國不禁感到擔憂,因為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大國之一,其對烏克蘭的威脅不僅對當地居民造成極大的困擾,也對全球經濟和安全產生著重大影響。然而,我們不應忽視普丁政府在此時所表達的對和平談判的開放態度。普丁表示,非洲和中國的倡議可以作為實現和平的基礎,顯示出他對於解決問題通過和平方式的意願。然而,他同時強調,只有在烏克蘭軍隊停止進攻時,俄羅斯才會考慮停火。這種對和平談判的態度似乎是帶有條件的,使人擔憂是否能夠真正實現和平解決。對於全球社會而言,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時刻。烏克蘭的穩定與和平,對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都至關重要。作為國際社會,我們必須一起努力,促進和平談判的進展,防止戰爭的擴大。烏克蘭問題不僅涉及烏克蘭本身,也牽動著整個國際社會的利益。除了俄羅斯政府的表態外,我們也應關注烏克蘭國內的動態。在國內,團結是實現和平的關鍵。當前,烏克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外來威脅,並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政治家、社會領袖和民眾都應該共同努力,推動烏克蘭的發展和穩定。回顧歷史,戰爭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戰爭只會帶來死傷和痛苦,無論對於戰爭的參與者還是無辜的平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武器的殘暴性和戰爭的規模都遠遠超過過去,使得戰爭帶來的後果更加嚴重和不可挽回。血腥的戰場不應再是我們的選擇,而和平談判和外交手段才是解決爭端的最佳途徑。全球社會應共同努力,鼓勵和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和平對話。雖然目前雙方之間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分歧,但只有通過坐下來談判,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為了談判成功,各方都應該展現最大的誠意,放下成見和敵對情緒,共同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此外,國際社會也應加大施壓,要求俄羅斯政府遵守國際法和公平正義,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俄羅斯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應該承擔起負責任的角色,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同時,烏克蘭自身也需要進行改革和發展,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競爭力。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是實現和平的基礎,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國家才能更加堅強地面對外部的挑戰。最後,我們不能忽視全球社會的共識和團結對於解決烏克蘭問題的重要性。當今世界是緊密聯繫的,各國之間的利益緊密相連。烏克蘭的穩定和和平不僅關乎當地居民,也關係到全球的安全和繁榮。只有在全球各國共同合作下,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總之,烏克蘭戰爭的不確定性和後果令人擔憂。我們不能讓戰爭侵蝕和摧毀國家和人民的未來。唯有通過和平談判和合作,我們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建立穩定、和諧和繁榮的世界,使戰爭的陰影永遠遠離我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和平成為我們的共同追求和最終的勝利。

【社論】台積電全球擴張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台積電全球擴張的腳步正日益加快,然而,在海外設廠遇到的困難也不容忽視。近期,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因熟練裝機人才不足而延後投產,引發工會批評指其想引進低薪勞工的爭議。現在,台積電又計劃在德國興建晶圓廠,然而德國的工會同樣相當強硬,或將帶來更多挑戰。在面對海外發展的複雜環境下,台積電需要重新調整工作文化與尋求更多支援。台積電旨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其生產能力,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面對不同國家的法規、勞工條件和工會文化等差異,台積電面臨著新的挑戰。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延期投產引發了美國工會的質疑,他們批評台積電企圖引進低薪勞工以節省成本。在這背景下,台積電計劃在德國設廠,然而德國工會同樣強硬,這可能意味著台積電需要爭取更多的經費和進行更多的準備。對於德國設廠,台積電正與德國政府討論補助金額。然而,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強調,希望「不要有條件」,意味著不希望補助金受到太多限制。同時,他也提到德國設廠最大的隱憂是缺乏供應鏈聚落和工廠人力,這需要進一步的溝通和協調。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時已面臨不少問題,並因美國缺乏半導體製造人才和高成本而不看好在美國發展晶圓。由於台灣的工作模式與美國不同,台積電遇到了需要協調工作模式的挑戰。如果要在德國設廠,台積電可能同樣需要面對這些問題。因此,台積電在全球擴張的過程中必須更加謹慎。無論是在美國、德國還是其他地方,台積電需要深入瞭解當地的文化和習慣,並與工會和政府進行更密切的合作和溝通。此外,台積電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熟悉法規、優化人才培訓計劃,以確保順利進行生產並維持穩定的運營。台積電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其全球擴張的努力值得肯定。然而,面對多樣化的國際環境,台積電需要在適應各地差異的同時,堅守以品質為本的經營理念,並與當地共同發展,成就更加美好的未來。這需要台積電不斷學習和優化,與全球合作夥伴攜手共進,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發光發熱。台積電在面對海外擴展時,確實需要面對各種挑戰,特別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延期投產及將在德國興建晶圓廠的情況下。要解決這些問題,台積電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增加熟練工人培訓計畫:台積電可以針對裝機人才不足的問題,加強內部培訓計畫,提升現有員工的技能,讓他們熟練掌握新設備和技術。同時,也可以招聘更多有經驗的工人,來加速技術轉移和生產能力的提升。加強與工會和政府的合作:面對強硬的工會,台積電應積極與工會進行溝通和合作,瞭解他們的需求和關切。同時,與政府合作,爭取更多支援和補助,以解決人力和資金等方面的問題。尋找合適的供應鏈聚落:在德國設廠前,台積電需要確保有足夠的供應鏈聚落,以確保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的穩定性。可以考慮與當地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並鼓勵其他相關企業進入該地區,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生態系統。適應當地文化和法規:在海外設廠,台積電需要深入瞭解當地文化和法規,並根據當地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與當地顧問或專家合作,來解決在當地運營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和文化差異。強化全球人才招募和培養:台積電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招募優秀的人才,特別是具有半導體製造經驗的專業人士。同時,加強內部培養計畫,培養和挖掘潛在的領袖和技術專家,以確保公司在全球擴張過程中有足夠的優秀人才支援。持續創新和技術升級:台積電的成功來自於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升級。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台積電需要不斷投入研發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效能,並加速技術進步。台積電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面對挑戰時需要勇於應對並積極解決。透過持續改進和適應當地情況,台積電可以克服各種困難,實現全球擴張的目標,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社論】台海戰爭將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衝擊 和平與合作應是人類共存共榮的追求

近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訪美期間與「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交流,強調台灣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角色,比烏克蘭更為關鍵。郭台銘和佛里曼都一致認為,若台海發生戰爭,將對世界金融市場帶來海嘯般的衝擊,僅需十秒鐘,華爾街股市便會崩盤。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平成為台灣和世界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因為戰爭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佛里曼的《世界是平的》一書指出,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科技與通訊的快速進步,讓世界日趨平坦。人們彼此接近,群體相互連結,必須快速應變,並在地化、個性化,以避免被淘汰。此觀點與郭台銘的見解相呼應,他強調要以「智慧型輔助」(IA)和「智慧型演算法」(IA)等新興能源來推動世界的發展,並找到中美關係的平衡,將競爭與合作相結合。台灣作為世界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其地位重要性遠遠超越烏克蘭。然而,若台海發生戰爭,台灣的軍事能力或許能抵擋大陸攻擊數月,但對於世界經濟的衝擊將是巨大的,尤其是華爾街金融市場,將立即受到波及。郭台銘警告指出,若台海爆發戰爭,不用一個月,甚至不用一小時,僅需十秒鐘,華爾街股市就會崩盤,世界將面臨天翻地覆的變化。面對這樣的衝擊,全球都需慎重因應。因此,和平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追求。郭台銘強調,台灣主流民意嚮往和平,超過2/3的中間選民都選擇和平。台海戰爭將對世界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毀滅性打擊,讓人們深刻意識到維護和平的重要性。各國應共同努力,找到解決衝突的方式,避免戰爭的爆發。和平不僅是台灣所期盼的,也是全球各國共同的目標。最後,讓我們牢記佛里曼的觀點,在這個相互連結的世界裡,要懂得在地化、個性化,保持快速應變的能力,以因應全球各種挑戰。和平與合作是人類共存共榮的必要條件,更是全球經濟持續繁榮的關鍵。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維護和平,建立更穩固、更繁榮的世界。郭台銘的警告是基於他的觀察和分析,他認為若台海發生戰爭,將對世界金融市場帶來毀滅性的衝擊,特別是華爾街股市。他指出這種衝擊是迅速且立即的,只需十秒鐘,華爾街股市就可能崩盤。這樣的警告根據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1、台灣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台灣位於亞太地區的中心,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之一。若台灣發生戰爭,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因為許多跨國企業的生產和供應鏈都涉及到台灣。2、華爾街的影響力:華爾街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之一,許多重要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都在這裡交易和運作。若台海發生戰爭,將引發全球投資者的恐慌,可能導致大規模拋售和市場崩盤。3、全球經濟的脆弱性:當今全球經濟高度相互依賴,一個地區的動盪可能會迅速擴散到其他地區。台海戰爭可能引發地區性經濟動蕩,導致全球經濟不穩定。4、投資者的情緒:金融市場往往受到投資者情緒的影響,若發生戰爭,將引發投資者的恐慌和不確定性,導致大規模賣壓。郭台銘的警告表達了他對和平的呼籲,並強調台灣主流民意追求和平,希望全球各國都能共同努力,避免戰爭爆發,以確保全球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繁榮。

【社論】「柯侯配」議題將對2024大選帶來哪些影響

近日,關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是否參選2024大選的討論愈演愈烈。媒體人韋安在30日凌晨的發言引起廣泛關注,他指出「柯侯配」的表象或許是一場煙霧彈,旨在為郭台銘鋪路。不過,這一舉措仍可能變成白忙一場。究竟在政治輪廓愈見清晰的2024,「柯侯配」究竟意味著什麼,讓我們來仔細分析。郭台銘被視為2024大選最具可能性的新勢力參選者之一。然而,對於他的參選計畫,一直有著眾說紛紜。媒體人韋安指出,民調的高低可能成為「柯侯配」的煙霧彈,旨在為郭台銘創造有利的政治環境。郭台銘似乎傾向於整合在野各黨,以尋求主流民意的支持。他提出的「主流民意大聯盟」整合工作,或許是為了回應台灣民眾對於政黨輪替的期望。韋安進一步表示,「柯侯配」後可能發展成為國民黨內部亂局,逼退侯友宜並併購柯文哲。這樣的發展將有助於在野勢力的整合,讓郭台銘成為唯一的正推參選人。然而,這樣的路線也存在高風險,如果整合藍白兩黨的參選人,將讓綠營有充分理由打出本土意識牌,進而影響原本支持政黨輪替的民意。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在野勢力的支持率低於預期,讓所有努力變得毫無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彰化縣議長謝典林最近退出國民黨也引發各界關注。他與郭台銘的關係緊密,讓人聯想到郭台銘可能即將宣布參選的可能性。然而,這種類似於連鎖反應的事件是否會影響2024大選,還有待觀察。對於台灣社會來說,2024大選意義重大,也充滿不確定性。「柯侯配」的出現無疑給整個政治局勢帶來了新的變數。然而,該名稱是否只是一場煙霧彈,還有待於未來的發展和政治洗牌的結果。政治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2024大選變得極具挑戰性。面對2024大選的來臨,我們期待政治人物能夠以成熟的態度和積極的理念,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無論「柯侯配」是否是煙霧彈,2024大選無疑是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角逐。台灣將面臨著許多重大挑戰,包括經濟發展、兩岸關係、社會和諧等等。選民將對候選人的政策主張、領導能力和政治風采進行嚴格的評估,並希望能夠選出一位能夠帶領台灣走向繁榮與穩定的領袖。面對2024大選的挑戰,政治人物需要擺脫狹隘的黨派利益,以國家和民眾的福祉為出發點,共同推動台灣的發展。而「柯侯配」及其他政治策略的運用,應該謹慎且理性,避免只著眼於短期政治利益而忽略了台灣整體發展的長遠利益。此外,在這個動盪的政治時刻,我們更應該堅守民主價值,尊重各方意見,以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透明、公正的選舉過程將是台灣民主體系的重要保障,每位參選者和支持者都應該遵守選舉規則,尊重選舉結果。最後,我們期待選民能夠理性投票,以眼光選出具有真正領導力和執行力的領袖,而不是被虛假訊息和個人攻擊所左右。只有在這樣的選舉氛圍中,台灣才能夠持續朝向民主、自由、繁榮的方向前進,為全體台灣人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2024大選的到來,相信台灣將能夠迎接挑戰,走向更加光明的明天。政治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賽跑,唯有凝聚所有力量,共同努力,方能實現台灣的繁榮與進步。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的未來共同奮鬥!關於謝典林退黨宣布及多位媒體人對此的評論引起了社會對於2024大選的關注和猜測,特別是對於郭台銘是否參選的議論再度升溫。這一系列的事件可能會對2024大選產生以下影響:1、郭台銘參選:謝典林的退黨宣布以及媒體人的評論顯示,郭台銘參選的可能性愈發增加。許多人相信郭台銘已經做好決定,並且將在適當時機宣布參選。這將為2024大選增添新的變數,讓選情更加複雜和激烈。2、政治格局重塑:郭台銘參選將重新塑造政治格局。他被視為獨立參選的可能性高,將可能對台灣政治產生影響。在既有的藍綠兩大陣營之外,郭台銘的參選可能形成新的政治勢力,對於原本的政治生態帶來變革。3、支持度變化:謝典林是被視為「挺郭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退黨的舉動可能讓其他支持者效仿,進一步影響郭台銘的支持度。然而,這一切還有待觀察,支持度的變化可能因著候選人的政策主張和競選表現而有所不同。4、競爭形勢:如果郭台銘參選,將增加對其他候選人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對於國民黨內的其他候選人,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這將使得2024大選更加激烈,也可能影響到選民的選擇。5、經濟議題:郭台銘作為鴻海創辦人,其參選可能對經濟議題產生重要影響。選民可能會更關注他對於經濟發展和產業政策的看法,這將成為他競選的重要賣點之一。謝典林退黨宣布和媒體人的評論讓「柯侯配」這一煙霧彈的討論再度升溫,而這一系列事件可能影響著2024大選的走向。在這個重要的政治時刻,台灣社會期待政治人物以成熟和理性的態度,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並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分歧和問題。讓我們共同期待著未來的政治發展,希望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和穩定的台灣。

【就事論世】布林肯訪中的解論與解讀

■ 映丞 北京時間6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了會晤,透露了三項重要資訊,引起外界廣泛關注。習近平在新聞稿中強調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並指出,世界需要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關係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他強調,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和共同繁榮。第一項重要資訊是關於建立中美G2管理世界的觀點。此前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也提到了這一觀點,認為世界可以容納中美兩國。這意味著習近平基本上認為中美應該共同管理世界,這是對所謂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看法。從這個中美G2管理世界的模式可以看出,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看法是基於意識形態進行集團劃分。一方面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集團,將民主國家如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歸類為接受美國領導的次級國家,而中國則是另一個集團(包括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者。第二項重要資訊是關於要求彼此尊重雙方的勢力範圍和核心利益。習近平表示,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也無法解決美國自身和世介面臨的挑戰。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應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的正當發展權利。第三項重要資訊是,中國不主張將中美關係定義為競爭關係。這意味著中國不認同美方主張的中美關係是競爭關係,而是希望通過管控競爭,使其不失控。中國要求雙方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並要管控意見分歧。中方認為世界是按照意識形態進行集續辦的模式,中國基本承認美國在一定範圍內有影響力,但同時要求美國也必須承認中國的影響力範圍,並不干涉中國認定為其內部事務的事項。尤其是中國認為涉及其核心利益,如臺灣問題,更需要美國不干涉。有趣的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中國認為世界格局出現東升西降的趨勢,美國勢衰而中國崛起,雙方的黃金交叉是遲早的事實。因此,中國預期美國在擔心中國崛起的同時會採取對抗行動,以期在中國尚未完全崛起之前將其打回原形。這個分析基本上認為美中關係是「守成強權VS.崛起強權」的競爭結構,而守成強權(美國)日漸衰弱,崛起強權(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然而,習近平在此次會晤中卻反對將中美置於競爭關係,而更希望中美可以各自承認彼此的勢力範圍。這種轉變表明習近平對中國自身實力是否仍然具有過去的自信存在一定疑慮。布林肯在訪問北京期間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毅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會面。雖然拜登政府認為這次訪問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具體是否達成了共識的專案尚不清楚。這次會面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對話與交流:美中之間高層的互訪是重要的外交機制,能夠提供雙方就共同關切問題進行對話與交流的機會。布林肯的訪問表明美國重視與中國保持溝通,並試圖解決雙方之間存在的分歧。美中關係的緊張局勢:近年來,美中關係逐漸緊張,存在一系列的爭議和分歧,包括貿易、人權、地緣政治等領域。布林肯的訪問可能是為了緩解緊張局勢,促進雙方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影響區域和全球穩定:美中是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和軍事大國,兩國之間的關係對於地區和全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高層會晤,雙方可以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尋求共識,以促進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繁榮。總體而言,布林肯的訪問顯示出雙方對於維護對話管道和尋求合作的意願。然而,由於具體達成的共識尚不清楚,以及雙方之間仍存在分歧,目前是否能夠使美中關係走向冷和仍然不確定。外界對此持謹慎態度,並且需要進一步觀察雙方之間的互動和未來的發展。布林肯訪問北京透露了一些重要資訊,但關於美中走向冷戰的問題,具體情況仍不明確。布林肯在訪問期間強調了建立穩定的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和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進行了會晤,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面談。雖然具體會談成果尚不清楚,但布林肯的訪問顯示出美國政府希望改善中美關係並尋求共同合作的意願。這表明雙方都意識到中美關係對全球穩定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美中之間仍存在一些敏感問題和分歧,如貿易、人權、地區安全等。這些問題可能對兩國關係產生影響,並引發一些緊張局勢。因此,將美中關係是否朝向冷戰狀態的問題歸結為簡單的答案是困難的。美中關係的未來發展取決於雙方的政策決策和行動。在國際舞臺上,雙方需要通過對話和合作來解決分歧,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這將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以實現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因此,雖然布林肯的訪問可能為改善美中關係奠定了基礎,但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雙方的行動和政策,以更全面地評估美中關係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