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就事論世】美國一政客宣稱若當選總統將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 對華強硬政策勢必引發國際貿易爭瑞和世界經濟動盪

■ 理應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迪尚特日前宣佈,若他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當選,將採取行動,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也就是所謂的最惠國待遇。他認為中國是美國面臨的頭號地緣政治威脅,並表明將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 迪尚特在接受福斯週日新聞的訪問時強調,他堅信採取這一步驟是保護美國的重要措施。儘管可能需要國會的配合,他表示將會採取適當的行政措施,以實現撤銷中國最惠國待遇的目標。 最惠國待遇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之間的一種特殊待遇,意味著如果一國給予另一國某種好處,那麼同樣的好處也必須給予其他所有WTO成員。迪尚特的這項提議意味著將中國特殊待遇取消,並將其納入普通的貿易條件之中。 對於中國大陸在古巴的所謂間諜設施,迪尚特也表達了強烈的擔憂。他表示,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活動令美國十分擔憂,若當選,他將要求中國在48小時內撤離在古巴的間諜設施,以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 迪尚特的這些表態引發了外界對於美國對華政策的關注。面對中國在全球的舉措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美國政壇對於中國問題的看法日益分歧。迪尚特的立場明確表明了他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而這也將成為他參選總統的一個重要競選亮點。 然而,要實現撤銷中國最惠國待遇的目標,迪尚特必須面對一系列的挑戰。不僅要面對國內國會的反應和法律程式,還需要應對國際貿易體系可能帶來的影響。中美貿易關係的調整將對兩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也可能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和經濟不穩定。 不過,迪尚特的這一表態也得到了一些支持者的認同。他們認為,美國應該採取更堅定的態度應對中國的競爭,保護國家的安全和經濟利益。這將成為迪尚特在競選總統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迪尚特的對華政策立場將成為他與其他候選人競爭的焦點之一。這場選戰將決定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和經濟走向,而迪尚特的提議將成為引人矚目的選舉議題之一。 迪尚特的當選機會目前還很難確定,因為距離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段時間,政治情勢會不斷變化。他在代表共和黨參選的過程中,將面臨激烈的內部競爭,需要贏得黨內的支持和民眾的認同才有機會競逐總統職位。 影響中美關係方面,如果迪尚特當選總統,他所強調的對華政策將有可能對中美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他提出要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將改變中美貿易的現狀,可能導致貿易壁壘和緊張局勢加劇。 此外,他也表明要求中國在48小時內撤離在古巴的間諜設施,這將顯示出更強硬的對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活動態度,可能加劇地緣政治競爭,影響中美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迪尚特的這些政策主張可能引發中國的反應,可能導致中美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緊張。中美之間的經濟和政治衝突可能會加劇,影響全球經濟穩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的決策並不僅僅取決於個別候選人,還受到國會、政府部門、利益集團和國際局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就算迪尚特當選總統,實際執行上述政策也可能面臨內部和外部的限制和挑戰。 總的來說,迪尚特的當選機會尚未確定,且他的政策主張在當選後是否能完全實現也存在不確定性。然而,如果他當選,他的對華政策將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對兩國之間的合作和緊張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國民黨全代會現狀及侯友宜徵召案分析

■ 理應 在台灣政治圈的焦點中,國民黨全國黨代表大會於23日上午在板橋體育館舉行。然而,不同於以往,今年的會議期程只有上半場,出席人數也未達理想,導致二樓座位區的空位明顯可見。藍營支持者的分歧氛圍也在此次代會中表露無疑。會議正式開始後,朱立倫宣讀總理遺囑並發表開幕致詞,呼籲政黨輪替,並表示台灣需要改變才能更好。隨後,代表大會通過侯友宜的徵召案,馬英九、高雄前市長韓國瑜、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洪秀柱等人都以鼓掌表示支持。這代表著侯友宜將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中華民國。值得注意的是,較為意外的是被視為「挺郭派」的立委陳玉珍、鄭正鈐等人也有到場,而傅崐萁也出席此次代會。這種明顯的對侯友宜的支持表態,可能顯示著一些內部派系對於國民黨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在侯友宜上台致詞時,他表示非常高興能夠接受徵召,代表國民黨參選,並表示自己將全力以赴,為台灣的未來奮鬥。然而,代表大會上二樓座位區的明顯空缺以及今年出席人數的不理想,似乎顯示出國民黨內部尚未完全凝聚。面對台灣政治現況的變動,國民黨內部的合作與團結仍然是重要的課題。整體而言,國民黨全國黨代表大會所展現的現狀,以及侯友宜的徵召案通過,都將對未來的台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然而,政治局勢的變化仍是動態的,未來的發展仍需密切關注。然而,會場中出現了一個引人討論的現象:侯友宜在致詞時向黨內多名要角致謝,卻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選擇了保持沉默。前立委郭正亮認為這可能預示著郭台銘參選的機會減低,其參選的正當性應該也受到質疑。全代會中,侯友宜獲得提名並受到台中市長盧秀燕和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支持。韓國瑜更在會中與侯友宜擁抱,並表達三個願望,包括希望在侯領導下,國民黨能夠下架民進黨。雖然表面上呈現出團結的氣勢,但黨內的分歧仍然存在。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在前一天發出聲明,指出黨內對於侯友宜的支持並不一致,並暗示仍有派系支持郭台銘或柯文哲。郭正亮在政論節目中指出,未來一個月的民調結果將是關鍵。他認為,郭台銘若要參選,可能衝擊最大的是柯文哲,而不是侯友宜。郭台銘在民調中有一半的支持是從柯文哲那邊拿過來的,這讓他面臨極大的困難。郭台銘的民調排名僅居第四,這使得他參選的正當性受到質疑。郭正亮表示,在全代會後,未來一個月內,國民黨可能不會邀請郭台銘站台造勢,因為他的參選機會減低,眾人將會保持警覺。儘管國民黨可能會更換候選人,但仍有堅定支持侯友宜的派系存在,令國民黨內部分裂問題未解。整體而言,國民黨全代會揭示了黨內的分歧與競爭。侯友宜的提名被看作是現階段的首選,而郭台銘參選的機會則因其在民調中的排名不佳和內部支持不足而減少。然而,政治局勢經常變化,未來仍需密切關注黨內動態,看看最終的候選人組合將會如何演變。當日的國民黨全代會在台灣政治圈引起了廣泛關注,會中正式提名侯友宜參選2024年,並得到台中市長盧秀燕和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支持。不過,會場中顯露出黨內分歧,侯友宜在致詞時感謝多名黨內要角,但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則保持沉默,暗示其參選機會減低。郭台銘參選的正當性也受到質疑,其民調排名僅居第四,其中一半的支持來自柯文哲。因此,郭台銘在未來一個月內若要參選,可能面臨極大困難,國民黨內部也未必會邀請他站台造勢。此次全代會也凸顯了國民黨內部的分歧,雖然呈現表面團結,但實際上還存在著派系之間的支持差異。侯友宜的提名是現階段的首選,但內部的分裂問題仍未解決,這將對國民黨在2024年的選戰產生影響。整體而言,國民黨全代會展示了政黨內部的動態和競爭,而侯友宜的提名則是此次會議的重要焦點。然而,政治局勢經常變化,未來的發展仍需密切關注。

【就事論世】川普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言不實,台美經貿合作仍堅實如初

■ 映丞 近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對台灣提出了不實指控,聲稱台灣搶走了美國的半導體工作與事業,並表示「我們早該阻止他們」。這一說法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然而,對於川普的評論,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台美雙方在經貿產業合作密切且互蒙其利,會繼續加強,行政院對此並沒有任何評論。川普在接受美媒《福斯新聞》專訪時,被問及關於捍衛台灣是否需要美方的援助。他未直接回答,卻轉而指責台灣搶走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工作機會,稱過去美國是主導晶片製造,而現在超過90%的晶片產能在台灣。他還表示應該早早阻止台灣並向他們徵稅。然而,這些指控並不符合事實。事實上,台灣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是相互有益且長期以來的。台灣在半導體領域擁有優秀的製造能力和技術,許多國際知名的半導體公司都在台灣設有生產基地。這種合作不僅為台灣經濟帶來了穩定的發展,同時也為美國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製造和供應鏈支持。台美雙方在半導體產業合作的好處是雙向的。美國企業在台灣尋求生產和製造的優勢,台灣則從美國的技術和市場經驗中受益。這種合作促進了技術創新、知識分享和產業發展,對於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陳建仁行政院長在接受訪問時強調,台美雙方在經貿產業合作方面的互蒙其利是持續且堅實的。兩國之間的合作不僅在半導體領域,還包括其他高科技產業和貿易領域。這種合作有助於推動兩國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並為全球創新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川普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指控是不實的,並且忽視了台美合作的互惠互利性質。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關鍵地區之一,持續為美國企業提供價值和機會,同時也為台灣帶來了經濟繁榮和技術進步。對於台灣來說,維護和加強與美國的經貿合作至關重要。這種合作不僅有助於推動台灣經濟的多元發展,還有助於增進兩國之間的友誼和合作關係。台美合作的堅固基礎應該得到保護和加強,以應對全球經濟變局和技術競爭的挑戰。總之,川普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言論不符合事實,台美之間的經貿合作是雙方互惠互利的重要合作領域。我們應該持續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經濟發展,並維護全球科技產業的穩定和繁榮。對於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對台灣提出了不實指控,並表達了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不滿。這引發了對於美國是否會繼續支持台灣以及對中國的抗衡立場的疑慮。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了解,個人發言並不能代表整個國家的政策和立場。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和抗中立場是建立在長期的戰略考量和共同價值基礎之上的。不論是川普還是其他任何美國政治人物的發言,都不能輕易改變這種立場。美國國會、政府和民眾對台灣的支持一直持續存在,且跨越不同政黨和政府的變遷。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建立在堅實的戰略合作、經濟交流和民主價值觀的基礎之上。這種合作關係不僅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也有助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支持台灣的國防能力建設,並通過一系列法案確保台灣的國際參與和對外關係。儘管川普的發言可能引起一時的關注和討論,但我們應該看到這僅代表他個人的觀點,而非整個美國政府和國家的立場。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的結果,並不會輕易受到個人的言論所左右。對台灣而言,保持與美國的緊密關係和持續發展雙邊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台灣應繼續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合作、經濟交流和人民之間的交流,並在國際舞台上發聲,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國際地位。

【就事論世】泰國總理選舉失敗引發對軍人干政結束的懷疑

■ 理應 泰國國會進行的下一任總理選舉中,民意支持度最高的唯一候選人皮塔(Pita Limjaroenrat),在首輪投票中未能獲得足夠的支持票數,使他無法當選總理。這次選舉的結果引發了人們對泰國政壇的軍方勢力以及民主派面臨的阻礙的關注。許利平,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在接受中媒《澎湃新聞》的專訪時指出,即使現任總理兼國防部長帕拉育(Prayut Chan-o-cha)宣布自己將退出政壇與退黨,軍人干政並不會因此結束,最多只能認為這標誌著已故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時代的終結。換句話說,泰國軍人干政的結構性問題尚未有所改變。許利平認為,在帕拉育之後,可能還會出現「另一個帕拉育」,他代表的是上一代王室的保守派力量,而現在是新國王的時代,新的權力依存對象出現也是合理的。保守派勢力將會有新的代表人物出現,而目前看來,副總理普拉威(Prawit Wongsuwon)最有可能擔任這一角色,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他都具備領導保守派的資格。帕拉育的離職可能是為下一位保守派領導角逐總理大位鋪平道路。保守派勢力在泰國政壇佔據重要地位,其影響力不容小覷。許利平個人認為,帕拉育的退出並不會明顯削弱保守派,反而可能促使保守派內部團結,共同對抗新興力量的崛起。關於保守派在這次選舉中的表現是否預示著泰國君主制的結束,許利平表示現在下此結論為時尚早。對於對王室不滿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的不滿程度是否足以發動一場推翻君主制的社會革命還難以預測。泰國君主制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仍取決於各方勢力的博弈,必須考慮是否符合國家和各方的利益。儘管泰國的總理選舉結果引起了對軍人干政是否結束的質疑,然而,泰國政壇仍面臨著複雜的挑戰。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各方力量之間的互動和泰國民眾對政治體系的期望。泰國民眾對於新政府有許多期待,尤其是對於解決長期執政問題和改善國家治理的期待。以下是一些泰國民眾對新政府的期望:民主和政治改革:泰國民眾希望新政府能夠加強民主制度,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並促進政治改革,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責任性。經濟發展和減少不平等:泰國民眾關注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富差距。他們期待新政府實施有效的經濟政策,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改善社會福利體系,並減少社會不平等。社會公正和反貪腐:泰國民眾對於社會公正和反貪腐持有高度關注。他們期待新政府打擊貪腐行為,建立公正的法治體系,確保法律的平等和執行。教育和醫療改革:泰國民眾希望新政府能夠改革教育體系,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機會,促進人才培養。同樣地,他們希望改善醫療體系,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和普及健康保健。社會穩定和和諧:泰國民眾渴望社會的穩定和和諧。他們期待新政府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包括民族和宗教間的緊張關係,並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和諧共存。泰國民眾希望新政府能夠提供更好的治理,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改善國家的發展和生活品質。他們期待政府能夠聆聽民意,回應民眾需求,並推動有助於泰國整體發展的政策和改革。泰國民眾希望新政府能夠實現這些期待,改善長期存在的問題,促進國家的發展和民眾的生活品質。他們期待政府能夠重視民意,回應民眾需求,並積極推動有助於整體發展的政策和改革。

應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的法律地位與責任承擔

■ 理應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帶來了許多的好處與便利,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我們也需要思考與探討相關的倫理和法律問題。特別是當人工智慧在運作過程中造成傷害時,我們應該明確界定造成傷害的主體為何,以確保相關責任能夠明確承擔。在這個議題上,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是否應該賦予人工智慧法律人格。法律人格是指在法律上被視為具有權利和責任的實體,通常是指個人或企業。以此觀點來看,賦予人工智慧類似公司的法律人格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這樣的安排將使得人工智慧擁有自己的法律地位,並能夠對其行為承擔責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賦予人工智慧法律人格並不表示人類可以將所有責任完全歸責於人工智慧。相反,這種安排更多地是為了明確界定人工智慧在法律紛爭中的地位,並降低其對人類社會的衝擊。這樣的做法可以更好地解決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法律問題,並為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提供有力支持。除了法律人格的問題外,我們還需要考慮醫療人工智慧造成的傷害應如何分擔的問題。醫療領域是人工智慧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然而,當人工智慧在醫療過程中出現失誤或造成損害時,我們需要明確界定相關的民事責任。在這方面,可以將強人工智慧與弱人工智慧區分對待。對於強人工智慧,我們可以賦予其法律人格,並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要求其進行註冊和合規操作。而對於弱人工智慧,相關責任則由人類承擔。這樣的分工可以更好地平衡人工智慧的應用與風險,並確保醫療人工智慧的安全與可靠性。在探討人工智慧的法律地位和責任承擔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相關的倫理和社會問題。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的好處,但也伴隨著一些風險和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政策和倫理規範,以確保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觀。綜上所述,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許多挑戰和問題,特別是在法律地位和責任承擔方面。賦予強人工智慧類似公司的法律人格,並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可以更好地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倫理和社會問題,確保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社會價值觀。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工智慧才能夠實現其潛力,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