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山論見

【2024前哨戰】郭台銘再次拼大選對國民黨是利多還是弊多

■ 本刊特別報導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全力爭取國民黨提名參與2024大選,並在全台各地舉辦造勢活動,展現他的政治野心。對於郭台銘大動作表態爭取提名,國民黨通過新聞稿表示,郭台銘是藍軍重要的一分子,是藍營重要資產,國民黨中央將竭盡所能團結全民,凝聚所有支持台灣安全繁榮、支持區域和平的力量,創造台灣遠離戰爭的美好未來。但是,郭台銘真的是國民黨的好選擇嗎?還是只是被國民黨利用,作為一個幌子和工具,分散民進黨支持者?有些人認為,郭台銘是一個政治素人,沒有足夠的政治經驗和清楚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團結國民黨內部的能力,反而可能造成國民黨的分裂和對立。但也有人認為,郭台銘作為一位知名的企業家和成功人士,他的參與可以為國民黨帶來更多的媒體和公眾關注。這有助於提升國民黨的形象和聲勢。此外,郭台銘擁有豐富的商業經驗和專業知識,他的參與可能為國民黨的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帶來新的觀點和策略,有助於國民黨在政策領域上做出更具競爭力的決策。郭台銘在商界擁有廣泛的人脈和支援基礎,也可以幫助國民黨擴大其支持者群體。而他擁有龐大的財富和商業資源,可以為國民黨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援。這對於政黨的運作、選舉競爭和宣傳活動都是非常重要的。郭台銘在2020大選國民黨內初選中敗給韓流,再次捲土重來,又遇上黨內呼聲極高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是否能夠成功獲得提名,並且贏得選民的信任和支持,還有待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判刑入獄兩樣情,台灣真的重視人民參政權?

■ 理應 陳致中因涉及洗錢案,被判刑1年並罰款150萬元,議員身分也將被解職,引起社會對於司法公正和基本人權的關注。在此事件中,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是陳致中的命運,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基本參政權。基本參政權是人民參與政治活動的最基本權利,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然而,在這起案件中,我們看到司法對於這個權利的保障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陳致中洗錢案持續了16、17年,期間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最後,只做出了相對輕微的1年判決,司法效率似乎有待加強。這種情況讓人民對於司法的信任感降低,進而影響到他們對於政治的參與意願。其次,陳致中和傅崐萁的案件比較,也凸顯出司法的不公。傅崐萁因為炒股被判刑2年10月,卻仍保有立委身分入獄,而陳致中則被解職。兩人同樣未被判褫奪公權,卻有著大不同的命運,這讓人民對於司法的公正性產生質疑。司法應當保持中立公正,不應受到政治利益的左右。然而最新修法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指出,若犯下洗錢罪,未來可能終身不得參政。這樣的修法對於人民的基本參政權是一個嚴重的侵犯。政黨若想強調犯罪零容忍的立場,可藉由黨規明確規範不提名有前科者,而非立法剝奪別人終身的被選舉權。司法和立法的作用是維護人民權益和保障基本權利,而不是侵犯和剝奪。此外,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中有關洗錢罪的條款是否合理。這樣的條款對於基本人權的侵犯已經引起了許多爭議和質疑,可能會讓公職人員失去參政權,這不僅是對個人權利的剝奪,更是對人民基本參政權的嚴重侵害。如果政黨想要強調對於犯罪的零容忍,那麼更應該在黨規上明確規範,而非以法律的形式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在這起案件中,我們需要思考的不僅是陳致中個人的命運,更需要關注的是司法公正和人民基本權利。只有當司法能夠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參政權,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法治社會。希望政府和司法單位能夠進一步檢視現行法律,避免不必要的侵犯人民的權利,建立一個更加公正、透明、健全的法制體系,為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從陳致中的案件中看出,司法判決確實會對被判定犯罪的公職人員的政治命運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對人民的參政權產生間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確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也能兼顧被判刑者的人權與基本參政權。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更加深入探討人民基本參政權的涵義和保障,並進一步強化政府與司法體系在這方面的努力。另外,政府機關的處理和修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如果這個案件的判決和後續處理方式讓人民對司法公正產生質疑,那麼政府應該積極檢討和改進。另外,如果修法的過程中有疏漏,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進行修正,以確保人民的基本參政權不會被輕易剝奪。綜上所述,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思考如何在司法制度和法律修法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並確保司法公正的實現。

就安基金被濫用,許銘春部長有前科

■媒體人黃揚明 就安基金去年底核定4千萬元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活動,其中3,173萬元補助高雄市政府的「25淑女事件」紀念活動,引發民進黨立委楊曜不滿,在衛環委員會與勞動部長許銘春的一場質詢,因許銘春暴走嗆聲:「我不幹了,可以吧!」而成為媒體焦點。事實上,就安基金在許銘春部長任內被濫用早有前科。2020年2月由許銘春親自主持的就安基金管理會會議中,核定70萬元,用於與國道收費員自救會的訴訟案件聘任律師費用,且動用理由為「提升勞工福祉」。此荒謬行徑在2020年5月中旬被《蘋果日報》獨家揭露後,朝野立委全面反彈,因此許銘春在立法院答詢時承諾就安基金將不會動用這筆律師費,才讓這場風波告一段落。而就安基金過去曾被認證為勞動部的「小金庫」,2014年馬政府時期的勞動部長潘世偉下臺後,在臉書發文爆料:「公務體系內結黨營私真的很可怕,這些人還都是高階公務員,他們知道預算編列與使用的方式,如何拿捏隱藏性的資源,作為自己的小金庫,然後利用自己的人,把程式合理化,當然最後就是可以達到美其名為公,實際上卻是為私的目的,本人其實就是因為擋人財路罷了。」在立委追查後,接任的部長陳雄文在立法院答詢曾公開坦承,勞動部檢討過,潘所指的「小金庫」就是就業安定基金。規模數百億元的就安基金不該成為浮濫補助的小金庫,在野黨立委們,現在是各位發揮監督力道的時刻了!另外,補充一個訊息,昨天發的文中提及就安基金管理會委員梁素蘭提案中提及的去年9月勞動部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的音樂會,其實是去年9月3日勞動部單獨舉辦的「敬!前進的光,性別工作平等法20週年音樂會」,根本高雄市政府沒有參與辦理,只是辦在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而當天到場的貴賓是監察院長陳菊,許銘春則是公開獻唱「我的心裡沒有他」等歌曲。主持人在陳菊與許銘春同台時,還打趣介紹她們是「大小花媽」,實在溫馨。比較有趣的是,這場由電視台負責線上直播的音樂會,我在政府採購網上,找不到相關資訊,不知道有沒有在野黨立委有興趣調閱相關資料?(轉載自黃揚明臉書)

【話山論見】郭台銘挑戰政府無核家園政策有勝算嗎

■ 映丞 最近關於核能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民眾意見並不一致。有些人認為核能發電對於能源供應是必要的,因為核能發電可以穩定提供大量電力,且相對來說比化石燃料發電更為環保。支持核能發電的人認為,台灣位處地震帶,但核能發電廠設有多重安全機制,且經過反應堆瓶身強度的提升,能夠抵禦7級以上的地震。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對核能發電,主要原因是核能發電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反對者認為,核能發電有可能發生核災,進而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核廢料儲存也是一大問題。此外,核能發電需要大量水資源,若持續取水將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核能議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討和評估。不同的觀點與意見都應該被尊重和聆聽,並且需要進行相關的安全評估和監管,以確保公眾的安全和福祉。最近郭台銘對核電又提出新的意見,以往郭台銘曾經對核電問題提出想法,相關新聞如下:2022年3月10日,郭台銘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應該在核能與再生能源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完全放棄核能,但也不能過度依賴,必須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同時,也要考量能源的環境友善性。2022年3月25日,郭台銘在臉書發文表示,核能發電是不可或缺的能源來源之一,台灣若想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就不能完全放棄核能,而是應該著重於提高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研發更安全、更高效的核能技術。2022年4月2日,郭台銘在臉書發文表示,核能發電是一項必要的能源選擇,台灣若要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就必須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同時也要考量能源的環境友善性,因此,核能發電與再生能源應該取得平衡。2022年4月15日,郭台銘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核能發電是必須要考慮的能源選擇之一,但是必須要採取更高的安全標準與技術,以確保核能發電的安全性。以上是郭台銘提到核電問題的相關新聞。郭台銘提出重啟核四的想法,與政府現行的無核家園政策存在明顯的衝突。台灣政府在2014年宣佈,台灣將逐步淘汰核能,實現無核家園目標。此政策旨在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與福祉,並發展清潔能源,降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度。若政府考慮重啟核四,則無核家園政策將遭受損害,也可能引發社會對政府承諾的質疑。從目前的政治情勢來看,政府的無核家園政策一直是台灣能源政策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任何企圖改變該政策的挑戰都可能面臨嚴重的反彈和困難。而郭台銘雖然是一位企業家和慈善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經驗和實力相對較弱,對於挑戰政府的能力仍然存在一些未知的變數。因此,無法確定他是否有足夠的勝算挑戰政府的無核家園政策。

台灣交通結構上的弱肉強食

■圖文轉載自拔舌地獄臉書粉專 台灣交通結構上的弱肉強食、階級嚴明,其實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遵循叢林法則:「有錢尸吊就大、不要用生命捍衛權力、惡法亦法、相信政府……。」,以上種種論述,當民眾權益受損時,公眾平台留言甚至媒體,都多少表現出的態度。當嚴密的科層組織或對權力的崇拜,成為社會運行的準則時。那麼權力不對等,也將衍生出許多苦難,而又因受害者弱小的處境,受到的侵害不僅不被注意,也不被承認與補償。圖片上的比對,由歐美電影金剛、終極追殺令作對比。除了這兩部電影外,還有鐵巨人、浩克、納尼亞傳奇、魔戒……等等,宣揚「強者守護弱者」的美德,而這樣的戲劇不僅好看,還能激發人高尚的情感。因為當體量與權力懸殊者相遇,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根本就是這個星球的必然。不用想也知道,噸位優勢者可以輕易肢解弱小、踏平城市。就連日本,哥吉拉從一開始的破壞獸,到現在反而轉換成集破壞與守護之神獸。強力的宇宙人力霸王,也是甘願耗盡生命能量守護螻蟻人類,而非化身征服星系的宇宙巨獸。先進國家的電影文化歌頌:「大護小、強護弱」。除了是導演與編劇的反思,也是人類內心慈性的深切盼望。反觀台灣,交通不斷宣揚:「防衛性駕駛、小車讓大車、不要與大車爭道、大車看不到你,靠近會死很慘、騎車不靠邊,鐵馬變廢鐵……。」,以上所有交通宣導,都根植於對權力者、體量優勢者的縱容。我們從來沒看到實務上對此等偏差觀念有全面性的檢討,實際上路後,從第一線執法者到法官,對於整體人權觀念缺失,也不見進步。社會甚或高喊:「要路權就去買汽車,騎機車都窮人……。」,或許讓大家都成為加害者之一員,比致力於社會公義、矯正偏差觀念更簡單。但社會必然有弱勢,終究有人要成為受害者。「強凌弱,大吃小。」不僅缺乏想像力,也只是上古社會的一種必然,可悲的是,此種觀念竟然廣播於21世紀,自以為民主自由、人權第一的島國。難道有人進電影院,會想看哥吉拉從開演到結束都在破壞?看見一台巨型卡車衝進市區,連續兩小時不斷輾人撞車?平常一堆人都痛罵隔壁惡霸,北極熊挑起戰爭,結果回到日常生活,繼續宣揚大吃小的硬道理。理想本身就難以達到,才需要仰望的空間。但可憐的是自以為進步,結果不進反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