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短評

郭台銘提議「喝民主咖啡」有何政治目的

近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政治動向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觀察。他在雲林同鄉後援會造勢活動中的表現,以及他所展現的政治意願,不禁讓人反思他對政治舞臺的影響力及角色定位。在這個政治格局中,我們見證了一場較量,涉及到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和理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郭台銘在此次活動中所展現的陣容和表現,似乎未能引發民眾期待的新面貌。除了一些老面孔,很難找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政治人物。這讓人思考,未來的政治局勢是否會因此有所變化。與此同時,隨著另一位政治人物的聲勢逐漸上升,外界開始質疑郭台銘的政治計畫。民調數據也顯示,他在民眾支持度方面存在不小的挑戰。這讓我們思考,是否有更多的人開始思考郭台銘是否會宣佈退出選舉,而不是何時宣佈參選。這一切都讓人想起童話故事中的「三隻小豬」,然而這個比喻或許並不恰當。我們不禁思考,他是否真的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建立穩固堅實基礎的「豬小弟」,還是更像他所批評的那隻破壞秩序的大野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此外,我們也應該反思,郭台銘的政治陣營是否能夠吸引更多具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人士。他的支持者是否僅限於少數知名政治人物,而缺乏更多的廣泛支持?在這個政治局勢下,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策略和風格。郭台銘選擇以一種強硬的姿態參與政治,但這是否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值得深思。他的行動是否真正體現了民意?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總之,郭台銘的政治動向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他的表現,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治理念,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政治的舞臺上,唯有真正的民意支持和公信力,才能夠引領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提議與其他政治人物共同喝民主咖啡,這種舉動在政治上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舉措。這種類型的互動可能具有幾方面的影響和意義:政治對話與合作:提議共同喝咖啡顯示了郭台銘希望促進政治對話和跨黨派合作的意願。透過面對面的對話,政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場和政策觀點,有助於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推動國家的發展。民主價值:民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而喝民主咖啡的提議也體現了政治參與和公開對話的民主精神。這種舉動有助於增加政治透明度,讓公眾更容易理解政治人物的想法和決策過程。團結與和解:在政治領域中,黨派之間的分歧常常導致對抗和對立。然而,共同喝咖啡的舉動可能有助於減少敵對情緒,促進不同政治陣營之間的團結和和解。這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有益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喝咖啡雖然有其正面的一面,但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表面性的互動:有時政治人物可能只是在表面上進行對話,而實際上並未達成實質性的合作或共識。這樣的互動可能只是象徵性的,缺乏具體的成果。政治算計:共同喝咖啡的提議也可能被解讀為政治算計,特別是在選舉前夕。人們可能會懷疑這種舉動是否只是為了拉攏選民或取得某種政治利益。總之,郭台銘提議與其他政治人物共同喝民主咖啡的舉動,在政治層面上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行動。然而,關鍵在於實際的對話和合作是否能夠取得具體的成果,以及這種舉動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國家的發展和民主價值。

「非綠」已崩潰 「棄藍」正當道!

■媒體人 黃創夏 令人驚艷,前苗栗縣長徐耀昌的文字表達團隊能力竟如此之好,他向國民黨告別的千字文中「侯友宜四大罪」鏗鏘有力、淺顯易懂,宣告國民黨即將大爆發「退黨有理、反侯無罪」!這個發展更重要的意義是:國民黨自欺欺人「非綠大聯盟」的「國王的新衣」被戳破了,一直幻想「只要團結,就能班師回朝」的「泛藍術士」(以他們最近的表現,只能是「術士」,談不上「策士」)都自證只是個笑話!他們眼中只看到了去年縣市長大選的「討厭民進黨」,卻一直沒有勇氣去面對更大數量的「不屑國民黨」,「前提假設」都已經如此離譜了,所有的推演和過程,當然只能是荒謬!《美麗島電子報》最近持續公佈「第21波」以後的數波滾動民調,郭台銘目前啟動連署爭取門票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在「四腳督」情況之下,賴清德穩定的還是穩居「三成」以上而且直逼四成,有突破天花板之勢!柯文哲、侯友宜和郭台銘都低於「兩成」,三個人都只是在掙扎,長時間多份民調都有共通趨勢,就是三人都是「一成不變」的格局。更重要的現象是,三人都有鐵粉,民調的細部結構分析,更是顯示支持群的本質各有特色,根本很少會有流動,大不了就是不投票。這些現象已經透露了所謂的「非綠」並不是一個可以相容和流通的大水池,其實根本就不相容,光靠一個「下架民進黨」的義和團式囈語,並不足以造成其中必然的「棄保」!事實上,這一波《美麗島電子報》特別公佈了在「非綠」選民中的「棄保」意向,題目是「有人說明年大選的目標是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就應該投給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三位候選人當中,民調最高的?」結果只有「略多於三成」贊同,而有「高於五成以上」反對,其中不論是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的支持群當中,都超過半數以上反對這種說法!這樣的局勢更說明瞭,如果只是要靠「下架民進黨」就可以促成根本在特質上就很不相容的各個「所謂非綠」支持群,癡人說夢,只是笑話!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有公佈「看好度」的相關民調資料上,賴清德遠遠領先高達「58%」,而「看好度」第二名的柯文哲和第三名的侯友宜,看好度只有過一成多,幾乎是他們自己支持度的一半左右。反正不可能會贏的選舉了,乾脆造反找自己的出路吧……這段日子以來,國民黨的那些「宮廷藍」一直算計錯誤的是:自己破落了卻還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什麼「挺著胸膛倒下去」之閉門造車和脅迫逞威,沾沾自喜在做白日夢!終將逼迫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奴隸」的國民黨內各種受盡輕蔑與利用的各種勢力決心集結大反撲,進行逆襲了!(轉載自黃創夏臉書)

撥雲見日只在一念之間

■中廣董事長 趙少康 這個月中,我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問答神州》節目主持人吳小莉小姐的專訪,內容在今天播出。國民黨近期的紛亂局勢,香港觀眾同樣關心,尤其郭台銘董事長的動向,至今還是處於曖昧狀態。我認為,賴清德支持度的天花板就是30%-35%,而侯友宜及柯文哲的支持度要低於20%也不容易,因此最後終究還是要設法促成藍白合,才有可能政黨輪替。只是現階段首要是國民黨要衝高侯友宜的支持度。台灣有60%的選民期待政黨輪替,只有一對一對決才可能扳倒民進黨達成目標,既然藍白都需要整合,國民黨更不可能有兩組人選。我回憶起2004年大選的「連宋合」。當年宋楚瑜主席曾找我幫忙,過了一陣子,我問他難道真的不能和連戰合作嗎?宋主席坦言,也不排除和國民黨合作,後來就真的談成了,所以在野整合不是不可能。既然主流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如果不能達成目標,真是辜負人民的期待,也葬送了台灣的前途,相信檯面上幾組候選人都很清楚,所以即使柯文哲支持度現在排第二,自己還是沒把握,才會喊出要組聯合政府。至於郭董、柯主席是不是非得當老大?我還是要以「連宋配」為例,宋主席當時的支持度和前一次大選(2000年)的得票數都超過連戰,但終究還是屈居副手,因為民調隨時會變,更重要的是要有組織與實力當後盾,我認為,朱立倫主席還是要擔起這個整合的任務。如今的郭董動作頻頻,全台走透透還訪美,一定是希望「以戰逼和」,讓侯市長先退,但侯友宜市長已經完成國民黨徵召程序,怎麼能退?又如果最後演變成「4腳督」,又該怎麼選?在野陣營只能共推一組人,跟民進黨才有得拚,國家前途才能撥雲見日。(轉載自趙少康臉書)

侯友宜的「核心價值」,國民黨不妨借鑒參考才能取信人民

■媒體人 韋安 有友人勸已經60多歲的侯友宜,做事情不要這麼拚,太過辛勞。他則回答說,「我不年輕了,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做事?所以才要抓緊時間多做些事情。能做事,對別人和社會還有用,大家說我做得不錯,就值得和滿足了。」……不少人懷疑,國民黨已找不到贏的戰略,「核心價值」也蕩然無存,2024必將凶多吉少。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國民黨的「核心價值」,一點也不難尋找。侯友宜一直以來,「為人民和國家好好做事」的簡樸主張,就可以當成國民黨的「核心價值」,來運用發揚。「為人民和國家好好做事」,雖然簡約平常,但這不僅是侯友宜的口頭禪,其實也是他從政以來,堅守踐行的「核心價值」。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之所以至今仍被臺灣人肯定和懷念。國民黨幾經谷底,還沒被民意徹底背棄,仍獲得些許期待,就是因為國民黨從人到黨,曾經為人民、為臺灣做了不少事情。而如今,網路輿論聲量為王的政治環境之下,只追求「侯侯做代誌」的侯友宜,與其他政治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侯友宜為什麼長期獲得新北市民的高滿意度,以及在「感情溫度」、「信任度」、「看好度」等民意調查指標,都獲得全體國人7成以上的認同和支持,就是不分藍綠民眾,對侯始終能夠「好好做事」,這個「核心價值」的一種肯定。難道還可以找到其它的解釋嗎?人們從侯友宜身上,看到那些早期值得推崇的,實幹政治人物的影子。侯友宜從來不是國民黨刻意培養的建制派人才,但今天能夠成為臺灣,不可忽視的重量級政治人物,並非出於僥倖或機遇,而是他「好好做事」的態度始終如一。侯常說到,一個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應用的責任,「為國家和人民好好做事情是不變的初心」。19歲,侯友宜高中畢業時,同時考上警大、國防醫學院、高雄師範學校,均為公費生。而他樸實雙親,向來尊重子女的決定,因此侯選擇進入警大。當時他抱持著,就是「保護好人,打擊壞人」,想要為國家和社會好好做事的「初心」。在警察生涯中,侯靠著「愛做事、能做事」,一路成為最年輕的臺北市刑大大隊長、桃園市警局局長、刑事警察局局長、警政署長、警大校長。在這些職位上,侯不僅偵辦白曉燕綁架命案,在陳進興綁架南非武官事件中,成功解救人質而舉國知名,並且幾乎無役不與地,參與了解嚴後,臺灣社會重大刑事案件的偵辦工作。1990年代,臺灣曾經黑槍氾濫,暴力犯罪最猖獗。侯擔任警界要職,在一線打擊犯罪,對臺灣的治安狀況的改善,做出貢獻。如今中華民國成為世界上,治安最良好的國家之一,與侯友宜當警察時努力「好好做事」,有著因果關聯。侯自2003年至2008年,擔任刑事警察局局長及警政署長,他上任前一年2002,離任後隔年2009,台灣治安狀況統計數據:汽車竊盜案,降低60%。機車竊盜,降低70%。暴力犯罪降低56%。全部刑事犯罪案件,降低46%。所以,侯友宜正面形象的公眾認知,並非從當選新北市長才開始,而是自其警察生涯之際的長期累積。由警轉政,侯擔任新北市副市長7年。雖然位居副手低調行事,不漏鋒芒。但還是人們感知到,他是拼命做事,能夠腳踏實地解決問題的政治人物。也因此,在2018年底,侯人生的第一次選舉中,他成為新北市歷史上,得票數最高,贏對手最多的市長。過去兩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在最複雜嚴重的新北疫區,侯友宜帶領和指揮市府團隊,和公私立醫療機構一起,成功控制疫情。在多次防疫表現滿意度調查中,「警察市長」領導的新北市,都是六都第一名。長期觀察下來,發現侯友宜的政治特質中,有兩個核心的關鍵字——「沉默」和「好好做事」,他一直以來,不計毀譽地堅守這兩個原則。對於激烈的政治攻防,他是沉默的,即使他是受攻擊者;對於激情四溢的黨內紛爭,他也是沉默者;少說多做,用政績取信於民,是他一貫的風格。而他心中最在乎的是,跟他同樣,沉默的大多數人的現實利益。希望憑藉著「好好做事」,為社會和眾人帶來實質的改變。讓長者不為後代擔憂,讓中生代靠努力獲得與付出成比例的回報,讓年輕人對未來不再惶恐、有希望。雖然沒有像政治明星的光環,群眾魅力和狂熱粉絲的追捧,但是長期以來,他的民意支持度,都在所有政治人物中位於領先地位。在當今臺灣的選舉制度和政治格局之下,追求鲜明政治色彩,崇信戰鬥力、引領議題、創造聲量,已成為政黨和政治人物生存的不二法門。侯友宜選擇了一條寂寞孤單的政治途徑,卻能取信於民,獲取民心民意。這一點,值得多年來,苦尋不著中心思想、理念和論述的國民黨人借鑒。侯友宜帶起「好好做事」的「核心價值」,其實符合多數民意的期待。如果有越來越多國民黨人認同和共襄盛舉,不僅能找回政治生存的新立足點,想要重返執政,也變得有一線可能。與其整日陷入空談,奢論背離現實的所謂「理念價值」,不如想著如何把「為國家和人民好好做事」,擺在第一優先。如此,國民黨在未來,才有險中求勝,困境求生的契機。(轉載自韋安臉書)

【社論】賴清德的兩個兒子或將返台 似回應對他是「美國人的阿公」置疑

近日,賴清德的家庭動向再度成為媒體焦點。他不僅提及自己的兩位兒子皆已或將返台,也回應了外界對於他是否要被冠上「美國人的阿公」之名的疑問。這一連串的舉動,除了是個人的家庭選擇,也彰顯出他對於承擔與未來的展望,但卻會引起反對黨的質疑?作為台灣政治領袖之一,賴清德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引發輿論的波瀾。他的大兒子返台的消息,不免讓人聯想到他避免被冠以「美國人的阿公」的可能性。然而,他堅定地表示,兒子的回歸是基於他們的家庭決定,而不是外界猜測的原因。這種堅持背後,透露出他的內心堅守和對家庭的關愛。賴清德此次的出訪巴拉圭,更是凸顯他在外交領域的重要角色。作為蔡英文的特使,他代表台灣出席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展現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與重要地位。然而,對於他的政治未來,媒體的提問卻一再觸及他在選舉中的支持度和年輕選民的看法。賴清德的回應則顯示他對於選舉和年輕選民的問題,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回應,同時彰顯他對於選舉與國際外交的區別。賴清德也在談到年輕人的學習與成長時提到,有些年輕台灣人前往國外學習並發展,對於這樣的選擇他並不會加以阻止,因為這是一個個人成長的過程。然而,他同時期待這些年輕人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回到台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他所表達的這種開放和期望,凸顯了他對於年輕世代的信心和支持。賴清德的言談和舉止,反映出一位政治家對於家庭、國家和未來的細膩思考。他的決定並非僅僅基於政治考量,更彰顯了一個人在政治舞台上,也同樣是一個家庭的一份子。他的家庭選擇和個人信念,將有助於鞏固人民對他的信任與支持。賴清德在外交與國內事務上的表現,並同樣期盼他能夠充分回應選舉和年輕人的關切。無論是家庭的選擇還是國家的前途,這一切都需建立在尊重與諒解的基礎之上。賴清德的個人堅持和家庭價值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反思的角度,即政治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時,也需要平衡個人和家庭的需求。而他對於年輕人的鼓勵和期望,更是彰顯了他對於台灣未來的關懷與信心。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我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政治家像賴清德一樣,將家庭和國家的關懷有機結合,這不僅是一種對家庭的負責,更是對國家的奉獻。在家庭選擇和政治抉擇之間,取得平衡並非易事,但正是這種平衡,將構建一個更為健康、充實和繁榮的社會。賴清德的言談和舉動提醒著我們,政治家的決定往往不僅僅影響政治,更牽涉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多重層面。我們期待著更多政治領袖能夠以同樣的理念和態度,以家庭為基石,以國家為己任,攜手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在這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明智的政策,更是充滿信心和使命感的領袖。賴清德所展現出的家庭情懷和對年輕人的期望,正是我們共同前進的動力。只有在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氛圍中,我們才能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台灣的繁榮和幸福努力奮鬥。賴清德的家庭決定或許會被一些人視為他對於台灣內外政治的立場,進而影響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形象。然而,這種影響很難單一界定,因為政治訊息的解讀和效果常常因人而異。另一方面,賴清德的言談也提到了他對年輕人的期望和鼓勵,這可能在一些年輕選民中引起共鳴,進而影響他個人的支持度。然而,是否能夠轉化為對政黨和政策的支持,則是另一個問題。賴清德的家庭決定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兩岸關係的輿論環境和政治氛圍,但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多重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政治家的言行往往具有多重意義,需在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