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疫苗供應不斷鏈,「有備無患」勝於「量出為入」

■鴻海董事長 郭台銘 (圖/翻攝自twitter/BioNTech_Group) 隔離期間,看著電視,一則一則的新聞襲來:BNT預約三小時內近二百萬人、三峽家庭群聚感染十人、機師打了二劑AZ仍遭突破感染、12-18歲打BNT,18-29歲年輕人及大學生疫苗孤兒⋯⋯看著看著突然覺得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也希望能透過一些訊息的傳遞,幫助政府帶給大家一些安定人心的力量~1.如媒體所報導這一批原廠製造、分裝,但上面有復必泰字樣的疫苗,希望在九月初就分二批到達,很高興在我們大家合作之下「搶」到了這批疫苗,媒體上有人描述了當初合作的過程,但對我來說怎麼知道的、誰通報、有沒有復必泰的字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台灣提前又多了一批疫苗,我們的孩子可以在開學不久打到疫苗了!其它都不是那麼重要了。2.BNT在台灣直至8/3取得EUA後投產,客製化標籤的BNT疫苗,希望首批能在九月中秋節前後開始分批抵達,我希望至少到11月都能以每週大約7、80萬劑抵台,期望能讓台灣各年齡層都有機會施打,以「想打的人陸續打得到,疫苗供應週週不斷鏈」為目標,盡力達成群體免疫,BNT到貨過程也許會受品質檢驗流程、歐盟出口審批、運輸排程等影響,但我一定盡全力達成目標,負起催貨的責任,這是我的想法,更是我內心對台灣的承諾。目前今年已被承諾到貨數量大約是800-900萬劑,因此還要加把勁來協商後續的數量可否順利完成,若能夠增加,當然維持每週到貨的數量希望再提升。3.針對國內未來的疫苗政策,我在此以四十多年供應鏈的經驗提出看法和以下的建言,亟盼政府和民間形成共識,以利台灣的防疫政策!建言如下:目前全球為了對抗變異種病毒,已有多個國家表明規劃接種第三劑,再加上疫情朝向流感化發展,還要加上考慮各個疫苗廠供貨穩定度,如今疫苗採購策略應以「有備無患」來思考。面對全球性的需求,供需落差的預期心理會造成不理性的囤貨,明後年的疫情狀況雖不可知,但各國仍不會放鬆買疫苗的行動,所以不存在買太多,或買太早的想法,對於關鍵資源,「有備無患」勝於「量出為入」,更要深入分析影響各疫苗廠供貨穩定度的原因,才能做出判斷而不只依賴對方的承諾。因應時機,我已向BNT試探詢各國明年疫苗供應的期程及數量等問題,希望如果台灣有考慮繼續採購的情形下,能優先處理我方今年採購剩餘數量提早到貨,以及明年疫苗是否能為台灣保留3000萬劑的額度,目前獲得很不錯的回應,但國際間至少都要在6到8個月前提出採購意願,不僅有助加速前面的供貨期程與速度,也能進一步協商確保供應不斷鏈,可預期的到貨期程有助於計劃性施打,減少民怨。我僅是依據經驗提出建言,也盡力為台灣保留機會,當然,政府必然會有全面性的最佳考量,只是身處催貨前缐的我,有義務把一切狀況提供給政府做決策參考,對於基本的原則,原廠製造、分裝、客製化標籤絕對是必要且無庸置疑。「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不知道魯迅寫這句話的時候,心情怎麼樣,但我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在這場全球搶疫苗的大戰中,我不過只是一個為了台灣站在最前線的老兵,我心中並沒有個人利害與榮辱,所做所為只為希望有足夠的疫苗盡快來到台灣,讓大家能夠免於疫情的恐懼~余願足矣……天佑台灣!(轉載自郭台銘臉書)

人類容易死亡,但病毒不會

■ 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黃軒 COVID-19病毒疫情的最終結果是:「人類和病毒共同的進化、也是病毒變種的新生。」這代價就是:人類要死很多、達成群體免疫,然後病毒還依然在。剛閱讀了病毒的大疫情歷史,整理一下:歷史上能和現在的COVID-19全球疫情,最相似的就是西班牙大流感病毒。A.西班牙大流行病毒 ( H1N1) 第一波發生於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發生於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發生於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於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1918—1920年西班牙大流感(實際上起源於美國)突然就像神蹟一樣結束了,以至於有人說:是病毒放過了地球人,其實不是。到了1920年,全球有可能接觸大流感病毒的人都感染了,該死的人類都死了,沒死的人類都有了抗體,並且把抗體遺傳給下一代人類。這樣地球人,獲得了群體免疫!因此,病毒最終消失,不再施瘧。代價的是:約2000萬—1億人死亡。西班牙大流感病毒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1億人死亡(各方估計值在1741萬至1億人之間),使其成為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此次西班牙大流感病毒大流行是由「H1N1新型流感」引起的,西班牙大流感病毒H1N1流感開始轉入地下化,地球表面上大流感消失了,殊不知道病毒基因從未消失。B.病毒基因從未消失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病毒就佔領了這顆星球,病毒歷經高溫、酷寒或乾旱等極端條件,到現在病毒仍然無處不在。病毒在人類體內的DNA裡留下了豐富的基因信息,「人的DNA片段中8%是來自病毒」,說病毒是人類基因信息,的遠古祖先也不為過。「病毒在不同宿主間穿梭,有一定機率攜帶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後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裡」,在你感嘆人類或其他物種多樣性的時候,別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勞,病毒多樣性基因片段從未消失過。但是要小心,這些休眠在人類或其他物種的DNA片段,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復甦,重新組織成活躍的病毒。當人類破壞大自然,這種行為,違反了自然法則,這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就是病毒依舊存在,伺機而動的時刻。於是EBOLA ,AIDS 、H1N1 、SARS 、MERS 、COVID19 陸續攻陷人類的免疫系統。C.豬流感大流行病毒 ( H1N1)病毒基因從未消失,而大流感病毒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感染了豬並發生變異,豬在大規模養殖的豬場裡延續著病毒基因。在九十多年後,變異了N次的西班牙大流感毒株與其他三種病毒毒株在某個養豬場進行了基因重組,誕生了2009年席捲全球的H1N1豬流感病毒。人類再次產生了「群體免疫」,地球人,再次獲得了群體免疫!或者也是1918大流感倖存者的後代們,本身就具有對H1N1的免疫力,能夠抵擋病毒擴散。此次,病毒最終消失,不再施瘧。代價的是:奪走了25萬條生命。「H1N1疫苗」的出現,也快速阻碍了H1N1豬流感病毒的傳播。H1N1從1918年,在地下化病毒基因的交叉演化,到了2009年在豬隻變身成功,才能成功再次大流行於世間,花了近90年時間,而冠狀病毒呢?D.冠狀病毒,不再隱忍了從2003年爆發SARS、2012年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肆虐,到2019年COVID-19流竄:從SARS到MERS,用了9年;從MERS到COVID-19,用了7年;看得出冠狀病毒,不再隱忍太久了。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共有7種,其中有4種可引發普通感冒,另外3種為嚴重的疾病。四種冠狀病毒會造成症狀輕微的普通感冒:人類冠狀病毒229E(HCoV-229E),屬Alfa型冠狀病毒、人類冠狀病毒OC43(HCoV-OC43),屬Beta型冠狀病毒、人類冠狀病毒NL63(HCoV-NL63),屬Alfa型冠狀病毒、人類冠狀病毒HKU1(HCoV-HKU1),屬Beta型冠狀病毒;三種冠狀病毒都屬Beta型冠狀病毒,可導致嚴重的疾病,皆曾在世界各地引起嚴重疫情: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 SARS病毒2002年底,中國廣東省爆發了非典型肺炎,演變成為期近一年的SARS事件,疫情擴散至29個國家,超過8000人感染,其中774人死亡。此感染為新發現的冠狀病毒SARS病毒造成,後續研究顯示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F.MERS病毒2012年,沙烏地阿拉伯爆發了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為另一新種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造成,可能經駱駝傳染給人類,疫情隨後擴散至西亞其他國家與韓國,共造成超過1000人感染,約400人死亡。 COVID-19 病毒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在中國武漢市造成不明肺炎疫情,並於2020年迅速擴散至世界各國,造成至今嚴重的大流行。H.冠狀病毒基因一直在演化冠狀病毒感染動物,「最早的紀錄是1920年」代晚期,美國飼養的雞隻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1960年代,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漸才被發現。此外也有許多感染其他動物的冠狀病毒被陸續發現,感染狗、貓、牛與豬的冠狀病毒都在20世紀後半期被發現,並有許多相關研究發表。冠狀病毒在20世紀後半期被發現的都不會造成嚴重的大流行。一直到了2000年後,冠狀病毒,一切改變了。冠狀病毒基因的交叉演化,到了2002年在成功跳躍而出,才能成功使冠狀病毒再次大流行於世間,造成了三次嚴重的疫情爆發。I.病毒,一直在日新月異在「A planet of Virus, 病毒星球」書中有介绍,科學家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伊恩·利普金和他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在紐約捕獲了133隻大鼠,並在這些大鼠身上發現了18種與人類病原體親緣關係很近的新病毒。在孟加拉國開展的另一項研究中,他們在一種名為印度狐蝠的蝙蝠身上進行了徹底的病毒搜查,鑑定出55種病毒,其中50個都是前所未見的。大家還都一直以為,病毒從此會消失嗎?我們的生命體結束了,病毒仍在,是故愛滋病毒還在人體內,流感病毒本來就是在人體內伺機而動而已、如今我們有了更快速基因變化發展的冠狀病毒,在近二十年前後,反覆無常的大流行於世,故我説:人類容易死亡,但病毒不會。病毒日新月異的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我們人類當戒慎的面對,也許在這個物種變種跳躍到人類之前,就採取措施,阻止了它們的腳步。前題:人類不能破壞大自然生態了!這樣,有可能嗎?冰山融化了,森林變少了、海洋污染了、氣候變遷了……人類違和了自然,病毒肯定就不會放過人類的,你相信嗎?病毒基因演化,千百年從未消失過……而人類生命,也不過區區數十年就消失了。而目前,人類歷史上只有一種病毒被宣布被疫苗消滅了——「天花病毒」。(轉載自黃軒醫師臉書)

【就事論世】兵戎相見20年美國和塔利班突然發現共同敵人

■ 理應 (圖/翻攝自twitter/DeptofDefense) 美國等國家撤軍已接近尾聲,但是憾事還是發生了,上週四在喀布爾機場發生的爆炸造成13名美國軍人和至少逾170人無辜慘死,凸顯在美軍準備於本周撤出阿富汗之際該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襲擊發生後,美國總統喬·拜登在記者會中指出誓言要打擊極端組織ISIS-K,同時解釋了為何與塔利班在疏散行動上進行合作。「其實確保ISIS-K不會繼續惡性發展符合塔利班的利益,」 拜登被問及為什麼美國要依靠長期對手來確保機場外圍安全時說,「這不是信任的問題,這是一個關乎共同的自身利益的問題。」撤軍事件,美國媒體不客氣的砲轟拜登,並把該事件稱為最愚笨的一件事,而今再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更重要的是有13名美軍在這次的事件中死亡。美國發起無人機反攻時,塔利班也面臨兩難境地:他們希望與國際社會保持良好關係,穩定國家,但與美國合作打擊「伊斯蘭國」可能會引發反彈,刺激更多普通人投身暴力極端主義團體。但是美國和塔利班突然發現,他們在面對共同的敵人時是利益一致的。不過要想消除這一威脅,雙方得克服血腥歷史造成的障礙。所以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一場打了20年的戰爭,如今卻攜手對付共同的敵人,這真是一場笑話。

【如視我聞】入學新生人數銳減 預估失業教師激增 呼籲政府提早因應

■ 本刊特別報導 今年各級學校入學的統計報告出爐,教育部最新報告指出,受少子女化影響,各教育階段學生數多呈遞減趨勢,預測大學學生數未來平均年減1.5萬人,109學年各年級大學生合計可能首度跌到百萬人以下。受少子化影響,首先衝擊的就是學校招生,由於新生入學人數銳減,許多學校都面臨減班的危機,有些學校更因學生人數不足,確定從一一0學年度起停辦。私立高中職也是叫苦連天,學生人數、核定班級數都腰斬。為持續掌握教育發展變化,教育部每年蒐集內政部、國發會等各項出生和人口數資料,運用統計方法推估未來16學年的各教育階段學生人數,近日公佈98學年至108學年的實際學生數、及109學年至124學年的學生數預測報告。教育部報告指出,受少子女化現象影響,除了因龍年等生肖效應導致部分學年人數起伏外,其餘多呈現遞減趨勢,預測國小一年級新生未來16學年平均年減3200人,124學年僅剩16.1萬人,比108學年(21.1萬人)少5萬人;國小學生數未來16學年平均年減1.1萬人,預測124學年將跌破百萬人(99.2萬人)。少子化嚴峻,教育部公佈一一○至一二五學年度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結果,學生人數持續銳減。教師團體分析,到了一一五學年,至少有4000名私立高中教師會失業;三年後學生上大學,少於3000名學生的私立大專恐增為40所,粗估將產生7600名大專失業教師,不少學校恐因財務惡化停招停辦,呼籲政府提早因應。根據教育部統計,未來十六年,小一新生平均年減3000人,小學總人數年減1.6萬人,預估一一八學年度國小學生總人數將跌破百萬;高中學生總人數平均年減9700人;今年大學生總數跌破百萬,預估一一一學年起,大學學生總數平均年減1.1萬人。少子女化讓國小生源首當其衝,教師工作權備受關注。教育部表示,已逐年降低國中小班級學生數,並提高教師員額編制;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政府進行總量控管,高中受新課綱影響,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若班級人數降低,並妥善運用超額人力,將可增強老師專注在學生個別化學習。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指出,若一一五年高中生只剩55.1萬人,私立高中恐怕只能招到約19萬2500人,若減少學生都在私校,粗估五年內至少有4000名私立高中教師會失業,不少學校財務也將極度惡化而停招停辦。一一八學年私立大專約減少15萬名學生,少於3000名學生的私立大專將增為40所,若這些私立大專撐不過冰河期,全台恐將剩70所私立大專能活,粗估將產生6700名大專失業教師。

【社論】非洲豬瘟再度入侵 防堵措施務必到位

(圖/翻攝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網頁) 非洲豬瘟在全球各地肆虐,目前非洲地區31國、歐洲地區21國、大洋洲地區1國、亞洲地區13國都已淪陷,亞洲地區僅剩台灣、日本、泰國尚未淪陷。進口業者透過快遞輸入台灣的總量,每天約20萬份貨物通關;有些是在通報貨物中以夾層的方式,如外包裝可能是電腦空殼、內部少量是豬肉產品,但海關人員要在3秒內判斷是否含有肉製品,不諱言可能會有一些在X光畫面沒辦法清楚顯示,會有闖關機會。但是大量由東南亞,特別是越南輸入的豬肉製品,都已嚴重的滲入超商跟餐館。雖大多個案屬於空運快遞的案子,目前還在追查,透過扣押的貨物、進口申報的情形,及以往申報資料,希望即日起每家業者所有貨品一律採逐樣採驗,而中秋節前後,也會加強查驗月餅、食品等。我們呼籲主管部門,除了持續透過跨部會合作機制強化邊境各項防檢疫工作,應立即透過相關事證全面清查業者販售上中下游通路,並啟動市面查緝工作清查阻絕違法輸入肉品;並呼籲畜牧業者加強廚餘蒸煮作業,確認蒸煮符合規定。2020年6月16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於官網發布新聞稿,宣告代表大會通過最後決議,正式改列台灣為「口蹄疫非疫區且不施打疫苗」。台灣正式從「口蹄疫區」除名,貿易局已透過外交使館掌握世界各主要國家進口規定,同時與農委會合作擬訂拓銷策略,促讓豬肉出口管道恢復。台灣花了整整24年的時間,從「口蹄疫區」除名,實屬不易。海關檢驗檢疫部門不能再鬆散,要提高進口肉製食品的把關,入口檢疫部門對於國外寄來的食品。一旦非洲豬瘟入侵,初估可能造成2,000億元經濟損失。優良的養殖產業將毀於一旦,希望全民合作防堵非洲豬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