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社論】寵物無罪 嚴懲走私者才是根本之道

(圖/海巡署提供) 修法是「婦人之仁」,絕不能修法,那只會揠苗助長,增加走私者的企圖心。154隻走私貓遭到安樂死,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退休教授費昌勇向政府喊話「別輕易修法讓走私貓狗被認養」。高雄海巡尋獲的154隻走私貓於21日全數安樂死,引起全台社會熱議,對此,總統蔡英文承諾修法,避免憾事發生。但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退休教授費昌勇昨(22日)晚在臉書上向政府喊話「別輕易修法讓走私貓狗被認養!」,並提出2點原因。154隻走私貓遭到全數安樂死,蔡英文在臉書發文,承諾修法避免憾事再度發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出面說明,可以理解民眾的意見及反應,但考量貓的疫病即使檢疫完成,仍可能有長期的潛伏期,且有狂犬病的貓犬若咬到人,致死率是100%,第一線的獸醫執行安樂死時也很心痛,不過為了保護國內的動物,必須做出專業的判斷,加上所有的決定都是他下達,批評、譴責都由他來負責。這樣的結果確實是政務官應有的風範。對此,台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認為,安樂死的速度不應執行這麼快,台灣還有30多間公立動物收容所,可以進行暫時性的隔離;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也認為,現行的《動保法》已不適用,應該修法。難道富人喜歡的寵物就可以修法讓非法合法化嗎?動保聯盟應該去看看流浪動物收容中心,還有多少可憐的棄養動物等著被收養。有錢人願意花錢買,自然就有敢冒風險的不法商人來供給。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退休教授費昌勇表示,該修法的是嚴懲這些走私者。但費昌勇在臉書Po文呼籲蔡政府「不要輕言修法讓走私貓狗被認養!」,並列出2原因。首先,走私動物大多來自國外無照、非法的繁殖場,這麼大規模的走私必定來自多處無照繁殖場;其次,貓的狂犬病潛伏期從數週、數月到數年不等,狗則是3至8週,他強調「台灣人認養數月之後萬一某些家庭爆發狂犬病,飼主死亡,疫情到處流竄,台灣變成狂犬病疫區,責任該由誰負責?」,因此他認為,這件事防檢局做的完全正確,該修法的應該是嚴懲走私。另外林志群律師也在其臉書表示,即時安樂死是能保護境內動物的辦法。走私動物對於台灣境內的動物相當危險,即使走私進來的是保育類動物,如果有傳染病風險最後結果都是銷毀,「為了避免外來傳染病,不得不如此」;他也安撫大眾,安樂死154隻走私貓咪或許殘忍,但換個角度想,也是保護台灣境內的貓咪,他最後強調「要怪,就怪那些走私者及下單的業者吧!」

疫情下的兩種階級

■旅居加拿大台灣作家 何穎怡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前不久,我看到一條新聞,吉他大神Eric Clapton拒絕出席一場音樂會,因為該場音樂會規定只有完全接種者才能參加。Eric Clapton一方面因為打疫苗有不良反應,並不堅持大家要打疫苗,二來,這明顯是一種「隔離」(segregation),以前是黑白要隔離,猶太人要與其他人隔離,現在是完全接種者與未接種者要隔離開來。這違憲嗎?這道德嗎?就在昨天,我所在的省份(BC)規定只有完全接種者才能參加室內舉行的比賽,才能進電影院。美國舊金山也在昨日通過唯有完全接種者才可出入公共室內場所。今日,美國聯邦政府更強制所有公務員都接種。民間企業則各有法規。未來的世界,將一分為二,持有「綠色通行證」「健康護照」「接種QR碼」或者下載認證的完全接種App的人,和以往一樣,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另一類人(不接種者)變成一種「次等階級」,它比社經地位、上下尊卑,甚至種族賤姓的階層限制範圍更大,因為以後大凡封閉空間都不歡迎你入內,你還可能丟飯碗,你與二戰猶太人之差,只差胸口沒有「大衛之星」,因為你沒有接種證明。理論上,接種與否不是憲法可以箝制的自由。但是面對空前疫情,遠從以色列,到法國、英國、歐盟、加拿大、中國,各式疫苗護照紛紛出籠。你會說,打過兩劑的人碰到Delta病毒,身上的病毒量並不下沒打疫苗者,只是不得重症、不會住進加護病房而已,不代表他不會傳染。我不打疫苗,死的只是我自己,政府憑什麼限制我的人身自由?無奈,你擋不住重症,國家醫療體系會因為「很多這樣的你」而崩盤。沒看到嗎?美國這兩天每天的確診人數達十萬以上,有些地方已經開始蓋方艙了。打疫苗是不是該成為一種「公民義務」呢?因為誰知道Delta之後還有什麼?(轉載自何穎怡臉書)

台電頻跳機 反省能力也跳機?

■ 轉載自臉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圖/台電提供) 台電在今年5月13日、5月17日、7月27日三個月內三度發生重大跳電事件,其中7月27日核二廠發生跳機事故,竟肇因於清潔人員例行清潔時,運轉員滑動座椅,椅背不慎碰觸主蒸汽隔離閥開關的壓克力保護罩,造成主蒸汽隔離閥關閉,導致機組跳機。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委本黨籍委員孔文吉偕同15位委員在8月9日前往核二廠進行考察,要求台電在一周內提出懲處名單;一周過去,台電的懲處名單不知在哪裡?國民黨團今(18)上午召開記者會,質疑台電承諾國會議員一周內提出檢討報告和懲處名單在哪裡?難道檢討報告內容,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難道檢討報告跟事實不符?涉及到決策高層處置錯誤?出不了行政院?國民黨團預計在下個會期經濟委員會成立「台電跳電真相調閱小組」,會要求台電必須儘速提出,經過第三方認證後的檢討報告,向國人說清楚、講明白!總召費鴻泰表示,513、517、727台電連續發生3起跳電事件,國民黨團在513發生跳電事件後,就要求台電在一周內提出檢討報告,到目前為止,513、517台電的檢討報告還躺在行政院,難道檢討報告內容,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秘密?727核二跳電肇因於一張「神奇的椅子」,8月2日國民黨團召開記者會,要求台電說清楚明白,8月9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前往核二廠考察,台電在控制模擬室怎樣也「模擬」不出來,一張椅子如何碰撞到主蒸汽隔離閥開關的壓克力保護罩,讓主蒸汽隔離閥關閉,導致機組跳機。當時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在立委考察會議中當場允諾,一周內提出檢討報告和懲處名單,但到今天為止,已經超過一周,檢討報告和懲處名單仍提不出來,難道檢討報告跟事實不符?涉及到決策高層處置錯誤?難道不知道不穩定的供電,會影響國際評等,讓外國企業不敢投資嗎?費鴻泰質疑,台電是國營事業單位,也是獨占事業,攸關台灣工業與民生發展,這是怎麼樣一個國營事業單位,居然藐視國會議員監督?又是怎樣的國營事業管理階層,如此的不負責任?台電不單單只是電力穩定管不好,連防疫工作也管不好,近期在總管理處連續發生2起員工染疫確診,這代表台電董事長楊偉甫、經濟部長王美花監督不周、失職失能,國民黨團下個會期在經濟委員會將會成立「台電跳電真相調閱小組」,為連續跳電事件找出真正的原因。藍委曾銘宗表示,台電是百分之百國營事業,109年6月底台電累積虧損611億元,今年6月底的虧損略有縮減為404億元,這代表台電經營不善,而且還發生一連串重大工安意外事件,不但沒有危機處理的能力,也沒有檢討改進的勇氣,縱使台電是百分之百的國營事業,早已失去了公信力,現在連跳電事故檢討報告都提不出來,因此國民黨團要求台電將提出的檢討報告,必須由第三方認證,確認檢討報告的可信度,事後積極落實執行,確保產業發展不受斷電影響,和民眾用電權益。此外曾銘宗也指出,台電513、517、717三個月內發生3起重大跳電事件,顯示這已經是台電結構性問題,更是管理不當的問題,涉及到經濟部管理不周,也突顯台電管理階層有重大問題,國民黨團要求儘速將檢討報告經過第三方認證之後提出,台電董事長必須為這3起重大跳電事件下台負責。藍委林奕華表示,727核二廠發生跳機事件,竟然是一張椅子肇禍,實在令人不可思議,經濟委員會考察核二廠時,台電所作出的初步檢討報告像是在「作文比賽」,空洞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林奕華指出,台電是營業單位,但是攸關核能安全的二級單位是原能會,過去核電廠發生跳電事件,原能會必須要求台電公司提出完整的檢討報告,防止意外再度發生。林奕華強調,懲處事小,如何防止意外事件再發生才是重之重,如何避免影響國內用電的穩定性,才是檢討重點,而不是用傲慢的態度,面對國會議員的監督。

為什麼「五倍券」再也騙不了人?

■ 資深媒體人 逆風的烏鴉 再來談談蘇貞昌的五倍券。從消費券、三倍券談起,就知道這次為什麼「五倍券」再也騙不了人。和消費券不同,時至今日,我都沒看到三倍券有非常清楚的官方報告評估它的經濟效益。官方的說法,是說委託台綜院等「智庫」做了評估。除了「智庫」,還有中研院也做了評估。從這幾個數字看,光是官方評估的數據,就差了超過4倍;如果加上中研院的數字,最低到最高之間,差距甚至超過6倍。於是這也就增加了大家「各說各話」的空間。行政院拿最好的0.53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來說,但到底哪個數字的說服力比較大?根本就無從說起。然後看看消費券的數字。當時證券業者的評估算是最樂觀的,甚至達到1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率。至於官方數據,最低則是0.28個百分點。純粹從官方自己的數字比較,差距只有3成5左右;拿來和最樂觀的數字比,也差不到4倍。而且,這還是被大家普遍說「失敗」的政策。我認為最荒謬的,是關於「民間參與」的說法,這也是行政院之前堅持要民眾先交一千元的主要理由,冬近律師也是用相同的說法。他們認為,因為是交了錢才能領券,所以會讓民眾更珍惜、更有參與感,所以領了更會使用,才能促進消費。但是拿來和消費券比,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馬政府的消費券並沒有「民眾花一千元」的機制,但計算下來領用比例是98.9%,但設了交一千元機制後,三倍券的領用比例卻只有98.35%。雖然差距有限,但終究是「消費券高於三倍券」。可以說,民進黨自作聰明,把數字做得很漂亮,但反而讓大家很難相信;從領用比例看起來,也不具備一定要交一千元的理由。只能說有些事情騙一次可以,要騙第二次就難了。(轉載自逆風的烏鴉臉書)

紓困要現金,振興要限時;紓困還沒完,振興太早談

■ 台北市議員 苗博雅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紓困要現金,振興要限時;紓困還沒完,振興太早談。最近的五倍券之亂,用這四句話就講完了。紓困,是為瞭解決柴米油鹽房租水電薪資的燃眉之急,當然一定要發現金;而政府先前的紓困,發的每一塊錢都是現金無誤。振興,是為了點火,讓因疫情而降到穀底的餐飲、服務業、零售等內需產業買氣重新回溫,恢復到正常狀態;點火,當然要集中力量,慢慢搞一年半載只是浪費錢,所以要「限時使用」。根據智庫研究,三倍券政策,政府支出1元,可創造1.99元的經濟效益,就是「限時點火」的效益。振興券的政策本質,是好的。但為什麼會搞到輿論不滿?有兩個原因:一是政府沒有妥善運用三倍券的經驗,主動鋪陳論述,提出周詳的數據。大多數人民不瞭解「限時」的必要性,才會被操弄「現金之亂」。二是紓困政策沒做到位元,許多需要幫忙的民眾,沒有得到協助,談振興雖是好意,但情感層面是火上加油。疫情期間,我收到許多陳情案,民眾確實因疫情受到衝擊,卻因為資格差一點點,成為紓困孤兒,甚至有人眼睜睜看著身邊朋友,只因去年申請過紓困,今年不用申請就直接領到錢;而自己條件相同,卻被拒於紓困大門之外。以上種種,都因為中央的政策規定就是如此,我實在無奈,愛莫能助。民眾受到衝擊卻得不到援助,甚至產生濃厚的相對剝奪感,這些怨氣,是執政黨必須面對的。疫情、疫苗、紓困的結還沒解開,直接跳下一關振興,也難怪民眾會被風向帶走,產生極大反彈。這兩個月最重要的工作,是趕緊提升疫苗覆蓋率,最好能到50%以上(全國半數施打過一劑疫苗),做好邊境管制和疫調追蹤,防範秋冬疫情;等到10月,確認秋冬疫情仍控制良好,民心安定,再拋出振興券政策,鼓勵大家消費,相信可以順利推動。只可惜振興券議題過早放上檯面,曝光時機不對,連執政黨內部都不同調,導致妥協收場。振興券的金額、面額、使用期間、使用限制、特殊業別券等細節,當然可以討論,也應該被好好討論,但各種把紓困和振興混在一起談的政治語言,模糊了不同的政策目的,除了打擊政敵、提升自己民調之外,對於監督稅金正確運用的幫助,非常有限。(轉載自苗博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