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三倍券創造千億經濟效益的假象

――大部分人沒學過經濟學、政府不要呼弄我們、也不要裝懂 ■ 台大農經系教授吳珮瑛 目前為因應疫情擬發放一千換五千的五倍券,首先,用一千換五千讓民眾感覺錢「好像」變五倍大,其實民眾的錢元沒有變成五倍大,是變四倍而以,因此名稱就呼弄我們。因為實質上,我們領的五千中有一千被政府收走,這些錢十之八九是被政府存起來,或不知去向、如以2,300萬人算,就收走的230億元,比較可能是存起來、不管是誰存起來,且可能存起來的人是原本就比一般百姓有錢,所以更不需動用此一額外之財,政府念茲在茲深怕百姓將錢存起來無法創造經濟效益、政府(或這些大咖)存起來就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真是騙鬼!你們的經濟學知識如果知道存錢會降低經濟效益,誰存都是降低,且百姓就算年底前未花完,明後年也會花,大咖一輩子都不缺這些錢、所以存起來基本上可能完全沒有機會花。現在的團隊是要下台了嗎?何以如此急、更何況年底花完的五千元也還算不進今年的效益,因為店家收到大筆券兌換來的錢,不可能在年底就同步花完,不知要滾幾輪的後端店家所收到的錢,他們對經濟的貢獻不知何時才能計入?此外,百姓要去領三(五)倍券的一千元,在百姓的立場是支出,請問這230億是政府的收入嗎?是什麼收入?政府的收入是來自林林總總的稅、捐、費及各式各樣的收入等等,請問向百姓收取的1,000元既非稅、捐、費,難不成是「獨占及專賣收入」,果是如此豈非更自打嘴巴,因此項收入是「中央政府為增加國庫收入或節制生產消費」,政府都怕百姓不消費,還幫他將一千元存起來,法律人是不知這樣的矛盾嗎?政府口口聲聲去年的經驗是限制券在年底用完、創造了千億元的效益,一般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效益是以國內(民)生產毛額的增減變化表示,而整體的國內(民)生產毛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或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白話文的意思是前者為屬地,只要台澎金馬創造出來的產值均算,不論是本國人或外國人的貢獻都涵蓋在內,後者是屬人,台灣人會到處做生意,所以盯著人不論他在世界哪個角落所創造的產值都算,關心三(五)倍券的經濟效益,GDP的數值比較有意義。而GDP以支出面衡量主要有五大組成,分別為民間消費(C)、政府消費(包括貪污)(G)、資本形成(I)也就是公私部門的投資、輸出(X)及輸入(M),簡言之,GDP=C+G+I+X-M,GDP不是僅看總額,現在三(五)倍券要看的重點是民間消費(C),然政府僅說三倍券創造了千億的效益,並沒有清楚告訴我們,創造多少民間消費,因為我們不預期口袋多了2,000元會有什麼投資,其他項目更與此無關。由主計總處的資料可知2019年的民間消費為9,885,165(百萬元新台幣、後續單位同),而發放三倍券的2020年、此項目為9,608,671,減少了2.80%;2019年政府消費為2,656,205、而2020年為2,770,148,增加4.29%;2019年資本形成為4,463,678、2020年為4,688,389,增加5.03%,看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貢獻不少;而2019年輸出為12,022,294、2020年為11,620,614,減少3.34%;最後2019年的輸入為10,094,817、而2020年為8,921,582,減少11.62%。整體GDP在2019年為18,932,525、而2020年為19,766,240 ,成長4.4%。所以政府最喜歡拿出來吹牛的就是整體的經濟成長率,貿易總額(進出口合計)由2019年至2020年是減少的,更別提與三倍券直接影響的是民間消費也是減少的,所以號稱三倍券所創造的千億元經濟效益是藏在哪裡?GDP的增加全然是來自和政府的消費(G)及投資(I)二項目,如果時間拉更長由2018年觀察起,政府消費則由2,623,385一路提升至2020年的2,770,148,增加了5.59%;而資本形成更是可觀,由2018年的4,085,901 增加至2020年的4,688,389,增加了14.75%,堪稱創造GDP成長的重要推手,因為此二項目高比例的增加,才使得GDP之正成長得以屹立不搖。如此我們更關心,政府消費及投資的去向,是天女散花、顧樁綁竿、雨露均沾、見者有分抑或淘空地基?執政團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們不也是在地上行走的人群,怎如此不知、也不會觀察一般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及行為?讓消費者因多了得以做各式自由隨時運用的一筆錢,是為消費者創造最大滿足感的來源,而百姓的滿足不正是支持你們執政滿意的重要根源,綁手綁腳施捨給予並非每個店家都會收的五千元,其中再夾著三張千元大鈔,你們是假設收到錢的都是貴夫婦,所以出手都是千元大鈔,貴夫婦是刷卡不眨眼且完全不缺你們這四千元的一群,難不成你們被這些貴夫婦環繞久了而忘了外圈人的生活方式?最後,最愚蠢的政策是一個相對高之行政成本的政策,這些包括印製券所需要的二十多億元,除了這些實質支出外,領券可能的群聚風險、領券所耗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這不是說說而以,否則不用蓋高鐵),使用期限及店家對券使用方式的限制,又製造一堆券、塑膠套及信封等垃圾等都是執行五倍券的行政成本。三倍券如果真的創造千億效益,這些效益正好用來處理印券所製造的垃圾,這些也都計入GDP的政府消費或投資。果是如此,拆掉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台灣三、五年後經濟成長率必然大增。(轉載自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臉書/本文作者為施正鋒妻子)

【社論】5倍券真能振興經濟嗎?莫把人民當傻瓜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立法院已淪為行政院的橡皮圖章,即將於9月發放的5倍振興券,再次成為人民的箭靶,但行政院無視人民反對的聲浪,一意孤行,強迫人民要吞下去。蘇貞昌強調,發3倍券或5倍券之所以比發現金好,是因為限期使用,現金就不可能限期使用,甚至會被存起來;而3倍券、好處就是很多商家,甚至於很多地方政府都還會加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甚至到加油站去都還可以有折扣。但是許多人民因疫情的影響,都緊縮消費,對於高額的消費都暫時停止。因這次疫情期間持續過長,許多民眾都僅能控制在基本的消費,所以多麼期待能發現金,因這些民眾的消費模式都是在一般基礎型的場所,如攤販集中市場、路邊攤、小吃店,但是這些店基本上都消費不高,也有可能不收5倍券,也沒辦法找零。根據上次發行3倍券的經驗,大型的企業機構、商場、百貨公司、餐廳等都是消費券最大的得利者,所以他們可以推出更多的優惠方案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金字塔頂端的企業跟客戶也許能直接受益,提高營業額,但是小商店可以嗎?路邊攤可以嗎?對於一些小額經營的店家有振興到嗎?依行政院統計,以前發3倍券的時候,成本大約花掉20億,還有行政費用等,那五倍券又要花多少呢?有達到振興的目的嗎?經濟部會拿出去年3倍券效益評估報告,說產生的經濟效益「上看千億元」,看了是讓人傻眼,這種評估結論莫說談不上任何專業,連常識都缺乏,只是官場上拿來忽悠長官、欺騙社會之用;真正讓人好奇的是:財經部會怎麼會沉淪到這種報告都拿得出來了?國民黨立委李貴敏直言,蘇貞昌不知道嗎?蘇揆團隊不檢討也不報告嗎?怎麼還有臉堅稱去年3倍券有多好,吹噓成功創造1000多億元經濟效益?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李稱,尤其行政院不知檢討,堅持錯誤的政策,不願正視弱勢人民急需現金的實際需求,還辯稱透過數位支付可以「保守推估」的整體消費效益,這種執政的傲慢到底從哪裡來,是真把人民當傻瓜嗎?

八年了,大家依舊沒有忘記那一篇不真實的報導

■ 職業高球好手 曾雅妮 (圖/翻攝自曾雅妮臉書) 最近看到了一些網友的留言和關於過往的一些報導,我想謝謝大家沒有忘記我。也想趁這個機會在這裡澄清有關我的報導,之所以沒有在當下去解釋這些事情是因為覺得沒有做的事情不需要去多說什麼,我想要用成績去證明自己。只是8年了成績還是沒有起色,或許曾經想過放棄,但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我找不到打球的初衷,那個很開心自在打球的我不見了。但我告訴自己只要太陽升起,我就必須拿起球桿勇敢的往前走,我努力的在找尋方法,付出的訓練也比過往的多,不知道是夢想還是目標,我只知道我真的很想把球打好。這幾年比較常回台灣才慢慢地發現,很多人對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我去夜店所以比賽睡過頭跟藝人玩在一起去夜店喝酒之類的。但其實都不是,我承認我有去過夜店,偶爾跟朋友家人聚餐也會喝一點酒,但是我去過夜店的次數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是在賽季中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對自己的要求嚴格,以身作則,這點只要認識我的人都知道。他們常說有時跟我相處壓力很大,因為我要求很高又愛講道理。再來是跟演藝圈的人在一起。不管這些演藝圈的人是我成名前認識或是成名後認識,我的交友圈一直以來都是打球的人,所以對我來說很難得可以遇到不同圈子又能聊得來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我很自在,在他們眼中我就是我,不是曾雅妮也不是世界第一。最後我想和大家道歉,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2013年KIA CLASSIC的比賽,在比賽前一天的配對賽因為自己的疏忽手機沒有充電,鬧鐘沒有響所以睡過頭了。睡醒的時候剛好是開球時間,我來不及打電話給裁判請假,依照LPGA的規定,如果沒有打配對賽事,是必需取消資格的。我知道睡過頭就是睡過頭了。我記取了這個很大的教訓,我對這件事情真的感到很抱歉。當時的我也讓大家擔心了。然而針對這件事我想說,我比賽的時候絕對沒有去夜店,我記得星期三配對賽的前一晚我去了附近的海邊,在海邊發呆的我對自己下一步要怎麼走感到徬徨無助。我知道排名沒有是遲早的事情,在2012年中我發現自己開始打不出想打的球,在球場上慢慢出現問題,我很努力的想辦法,想我曾經是怎麼走過來的.... 只是我想錯方向,因為我開始懷疑自己走的路不是對的,我開始加強我的弱點,以為弱點加強了,我的球技也會慢慢好起來。直到經歷了那麼多我才知道,我要學習的不是其他人,而是要相信自己。最後我想謝謝所有支持著我,幫助我的贊助商和愛我的粉絲朋友們對我不離不棄,給了我很多的鼓勵和力量。在這艱難的道路上和你們一起並肩著,讓我知道我不是孤單的。也謝謝那些指教我的人,你們讓我學習在逆境中成長,並發掘自已的韌性。這幾年發生很多事,也經歷了很多,而我的球技也真是有夠爛。不過我沒有放棄,我也不會放棄。我真的很喜歡打球,即使它讓我又愛又恨,我還是會一直努力堅持的前進。放下球桿的那一天,我沒讓自己後悔,因為我問心無愧,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了高爾夫。(轉載自曾雅妮臉書)

【如視我聞】投資炒房不可取 自住才是鋼需

■ 本刊特別報導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台灣房市熱潮一波波,在利率低、貨幣寬鬆政策、市場熱錢多……等因素下,推升這波房地產熱度;雖然目前疫情干擾、多少會影響房市,但有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國內疫情緩和後,將出現「報復性買盤」。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則指出,現在國內房市熱其實是畸形的,「對整體經濟並不好,當心炒房炒到亡國」。台灣地區利率低、貨幣寬鬆政策、市場熱錢多等因素下,逐步推升房地產熱度。不過有不少投機客卻想藉由「炒房」賺取高額價差,使得許多想買房自住的人遲遲不敢出手,也十分痛恨這樣的行為。現在有不少重劃區的預售案藉話題炒熱,很多民眾其實多買在價格高點,但一些重劃區其實機能及居住環境不好,周邊還有工廠、空氣也差,但滿多自住需求民眾被洗腦就去買了,問題是等新屋落成後,才發現該區域餘屋很多、環境沒這麼好時,就會後悔;章定煊說,剛性需求是存在,但投資客也很多,他們趁虛而入將房價炒高,真正自住族群去買就接在高價。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網站資料顯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內,短期交易且價差15%以上案件高達2922件,相當於6000個家庭受到影響。然而,有不少民眾將投資和炒房畫上等號,認為投資者都會惡意哄抬房價,賺取獲利。對此,房產專家胡偉良表示,投資和炒作的最大區別在於「漲房價的方式」。房產專家胡偉良說明,投資房產則是經由投入資本等標的物,經由本身的價值成長和通貨膨脹的誘發,投資人再從中分享價值紅利的一種行為。當今社會上尚不存在足夠的投資標的物,房產做為普遍民眾最熟悉,也最容易瞭解的一個投資品項,因此他認為在合理的數量內,其購買行為應該是予以鼓勵的。至於投機客炒房,胡偉良則表示「炒房是大家都痛恨的一種行為,但是很多人又羡慕炒房賺錢的速度」,炒作是主動把價格透過哄抬拉高,甚至是揪團團購,在買進之後,先大肆炒作,等到房價漲到自己的預期價格後再高價賣出,接下來再尋找下一個標的物作為炒作目標。胡偉良直言,「房子在沒有任何的改進下,炒房客對社會發展沒有任何貢獻」,但他們卻利用媒體烘托,從而達到短期內房價猛漲的效果,價格翻了好幾倍,並在房價上漲中投機賺了差價,獲取個人利益。因此他呼籲,炒房行為應該加以抑制。國內少子化嚴重,未來人口恐越來越少,房地產需要人口、人流來支撐,有些區域若一直發展不起來,新案一直推,但民眾在比較與比價後不會選擇買在此,未來這區域的行情恐怕也將崩潰。

全球氣候變遷 自然災害頻發 值得我們關注

■ 理應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熱帶性低氣壓TD11(原盧碧颱風)已經登陸!氣象局預報員張承傳表示,熱帶低壓中心7日上午登陸,中心橫跨台灣,挾帶雨勢驚人,中南部山區都有超大豪雨等級雨勢,預期8日白天水氣才會趨緩,另不少氣象專家也提醒,原盧碧加上西南氣流影響台灣最劇烈的時候,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今年台灣經歷52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2020年沒有颱風侵台,風調的日子卻是嚴重的雨不順。據統計,再加上降雨分佈不均,西部五縣市已陷入缺水危機。直到6月份真正的進入梅雨帶,缺水才有漸漸緩解。但是到了7月份卻是連連大雨,幾個颱風雖然沒有直接侵台,但所帶來的水氣卻種種的再次傷害台灣。回顧2020年全球災難,森林大火、全球暖化、漏油事件等天災人禍接連而來,極端氣候遍及全球,各地環境災難加劇。位於北極圈內、曾創下攝氏 -68 度最低溫紀錄的小鎮「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這個夏季受熱浪襲擊,測得攝氏 38 度破紀錄高溫,打破該鎮過往 6 月平均溫度約攝氏 13 度的紀錄。異常高溫氣候帶來西伯利亞乾旱、森林大火、永凍土層融化以及漏油事件等一連串環環相扣的環境災難,嚴重威脅北極生態。格陵蘭島27日失去超過85億噸的地表質量,自25日以來更減少多達184億噸。雖然本周的總冰損失量不像2019年的那樣極端,但今年融化的冰蓋面積更大,同時這也是過去10年該大陸第三次發生極端融化,在此期間,融化範圍比1970年代「更深入內陸」。今年,歐洲德國、中國河南都發生號稱「千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人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台灣近日適逢大潮期間,伴隨長浪發生,針對中南部沿海低窪地區,已有積淹現象,雨量更達到豪雨以上等級。台灣連日以來的強降雨,土壤含水量已達飽和,且近日東部接連地震皆對中南部山區增加土石邊坡滑落風險,嘉義、高雄及屏東部分鄉鎮市發布紅色及黃色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更有通報民眾住家邊坡土石滑落衝進民宅案件。全世界極端氣候的異常,對我們人類生存造成重要的威脅,氣候變化加速的趨勢非常明顯,除非得到遏制,否則此類極端事件將繼續更頻繁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