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令人詬病的體育署「黃金計劃」

■ 盛東 升學主義作祟下,台灣的體育運動風氣一直沒有很興盛,往往要到了大型國際運動賽事登場,許多一日體育迷應運而生,此時對於台灣體育選手的關注達到最高點;爾後熱度一減,風波一過,台灣體壇又如入死水,無人知曉體育選手風光背後面臨的是怎樣的辛酸與困境。這次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錶現亮眼,至今已奪得2金、4銀、6銅的殊榮,總統蔡英文7月28日在臉書發文讚嘆,這一切的好表現、好成績,都要歸功於選手的付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各項後勤團隊長期的協助,以及教育部體育署從2019年啟動的「黃金計畫」。然而這「黃金計畫」,恐也已淪為台灣體壇眾多無人可管的弊端之一。2019年1月3日,時任體育署長高俊雄宣佈啟動「2020東京奧運黃金計畫」,編列專案預算3億元,遴選重點培訓選手,針對各運動種類技術屬性與選手個別特質須求,擬訂客製化的培訓支援計畫,給予國內、外參賽與移地訓練所需各項支援,包括專屬教練、防護員、陪練員、以及所需裝備與器材等,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突破歷屆奧運會成績為目標,執行期程自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結束日起至2021年東京奧運會結束日止。其中,遴選選手的方式依據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及同年國際競賽成績,評估2020年東京奧運會奪牌潛力選手,根據競賽成績將菁英選手分為三等級:第一級為奧運積分世界排名前3名;第二級為參加最近一屆世錦賽或亞運會(同奧運量級)金牌;第三級為經國訓中心競強會委員會評估具有競爭實力者。三等級制度可升可降,每半年檢討一次。 (圖/翻攝自國民體育季刊) 根據競賽成績評選培訓,或許是最公開透明的方式,但這樣真的公平嗎?當年成為黃金計畫選手的郭婞淳、林昀儒、鄭怡靜、楊勇緯、戴資穎、李智凱、李洋、王齊麟、黃筱雯、文姿云等人如今都順利奪牌,然而不在黃金計畫名單內的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羅嘉翎、舉重女子64公斤級陳玟卉、高爾夫球男子組潘政琮也紛紛勇奪銅牌。體育署傾注資源培育可能奪牌的選手,考量獲得最大利益的理念不是不能理解,但知名足球球評石明謹也點出台灣的問題,就是太過注重成績及資源分配,用成績來決定人選,導致能出場的運動員變得很少,更遑論國際賽事的競爭。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曾指出,中華羽球協會選訓小組在遴選代表台灣出戰越南羽球國際賽的選手時,既依據國內排名賽參賽選手的表現來選拔,又為何會有排名前三的選手竟然落選,反而由名次排在其後者出線的黑箱問題?羽球協會當時對此回應,遴選的標準,國內排名賽的名次高低只是指標之一,還要考量選手的潛質、是否真為可造之材。但問題是,排名賽期間,除非選訓小組所有委員皆全程觀戰,並對每名參賽選手的各項表現做出詳盡紀錄,否則不以白紙黑字做為評選依據,不禁讓人聯想到與羽球界派系傾軋,以及爭搶、壟斷羽球人才、資源有關。台灣體壇黑幕重重,然而每次在大型賽事下曝光的選手困境,只是讓政府為回應民眾的聲音、鄭重其事呼籲要改革,卻往往無法一以貫之、徹底執行,導致最後無疾而終,成為一種迴圈。蔡英文說這次奧運過後,更要不斷提升環境,會不會也如同2016年裡約奧運的承諾一樣淪為口號?令人心寒的台灣體壇,又如何能將台灣的「黃金選手」推上國際舞臺?

【如視我聞】東奧激情過後 應檢討基礎運動員的養成制度

■ 理應 台灣曾在運動領域中創造了奇蹟,但宛如曇花一現,每次在得到好成績後,經常是消失的無影無蹤,運動員呢?記得小時候半夜守在電視機螢幕,看著三級棒球的比賽,台灣的球隊幾乎似以籃球比數的成績戰勝對方,但是隨著時間的經過,這些叱吒球場的選手哪裡去了?以前許多專家曾經研究過,台灣對選手的培養是以一種揠苗助長的訓練方式,在年紀小的時候把選手的體能、體力壓榨殆盡,致使運動員的運動黃金壽命提早結束。「體力即國力」,學校體育政策將配合學生發展能力、性向及需要,來提供各種適性學習機會,發揮多元智慧;過程中更著重快樂學習、活潑有趣,讓體育教育以基礎健康為核心,透過身體活動與運動學習產生情與理及靈與肉的互動;從認知、情意與技能積極瞭解自己,發揮潛能,超越自我,提升人本之身、心、靈素質;進而從小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升體適能,培養健康體質,除為學校優秀選手選才開拓管道之外,也為國家永續發展厚植競爭力。學校運動人才的養成是國家競技運動發展的基礎,藉由菁英運動之選才、育才及成才,透過「科學選才」、「系統培訓」、「重點發展」及「生涯輔導」等作法,並經計畫性長期培訓機制,引進資訊科研新知,銜續選手運動生涯與競爭優勢,將是學校體育政策賡續推動的主軸之一,未來重點更包括:(一)科學選才:透過醫、科學檢測,以客觀量化數據作為評估及選拔具潛力或優秀能力之運動選手。(二)系統培訓:落實「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觀念」至各縣市基層學校。(三)重點發展:協調大學積極承接優秀中學運動員,推動運動員「16年一貫」培育計畫。(四)生涯輔導:與體委會合作,落實優秀選手就學及就業輔導各項措施。(五)專業增能:辦理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增能計畫,增進專業知能及培訓素質。(六)運科輔導:推動大學校院運動醫、科學資源協助科學化培訓及輔導中小學培訓工作。展望未來,21世紀的國家競爭力,除了科技與經濟之國際競合外,綜合國力的表現更包括體育與健康,而體育更是打造新世代孩童體力與精神意志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未來學校體育將持續扮演國家優秀運動選手培育的關鍵角色。

【如視我聞】媒體過分吹捧 造成選手壓力

■ 本刊特約體育評論 馮欣儀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在本次東奧會中已經拿下10面獎牌,是台灣自參加奧運會以來最好的成績,但是我們卻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台灣媒體過分誇大的宣傳吹噓,甚至挖出選手個人隱私。沒錯,大家對這些運動健兒優異的表現值得鼓勵,但是這些媒體的亂象,似乎已造成選手的困擾。勝敗乃兵家常事,哪一位運動選手不想站上領獎台、哪一位選手不想將畢生努力的心血在運動最高的殿堂好好表現。那瞬間就如剎那間的永恆,成功,則名揚世界,落敗,則收拾好行囊,下次再來,也許多年的磨練,永遠就如石沉海底。這段時間台灣媒體幾乎以24小時的報導來轟炸選手,不管賽前賽後,幾乎讓選手壓得喘不過氣來,雖然報導可以為選手造勢,但是對於需耐住壓力的選手,幾乎影響了比賽成績。舉例來說,游泳蝶式的選手王冠閎無緣晉級就是一個例子。被冠上「台灣蝶王」的王冠閎在賽前被大家一致看好是奪牌的熱門,但是200公尺被淘汰後,原本在100公尺信心滿滿,但在媒體的宣傳壓力下,臨場表現不如預期,連自己平常的水準都沒有達到。這絕對不能怪罪選手,因為運動的經驗是靠累計的,只有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磨練,才能孕育出一個成功的運動家。另一個是桌球好手林昀儒,以19歲的年紀跟世界排名第一的大陸選手樊振東,纏鬥七局,以些微的比數敗北,這場比賽震驚桌壇,桌壇的明日之星儼然而成。自此,台灣媒體轟炸式的報導,政論節目也用接力式般的無縫接軌的報導。包括如何訓練、到哪裡訓練、經費哪裡來、是否有大陸的教練培訓等等,已經造成選手的另一層壓力,甚至連林父都出來表態,謝謝大家的關心。大家別忘了,林昀儒的賽程尚未結束,仍有一場重要戰役必須面對,無論是否奪牌,都替台灣寫下桌球的項目歷史,能奪牌最好,若不能奪牌也是台灣極大的光榮。為甚麼媒體在賽程尚未結束前要如此高調宣傳,反造成選手的另一巨大的壓力。一個選手的養成是要累積不同教練及各種不同球風的指導跟磨練,再加上各地不同的爭戰經驗,才能淬鍊出一個經得起挑戰的選手。當今中國是領軍桌壇的國家,教練、選手人才被輩出,不管男女都囊括世界排名的頂端。訓練制度的嚴謹世界有名,林昀儒到大陸移地訓練,這是很正常的事,卻被渲然成大陸培訓出來的,含每個月花高額的教練費聘大陸教練指導,也都一一的攤在陽光下。成敗或得獎與否很重要,但在賽事未結束前就蓋棺論定,對選手來說是極大的壓力,媒體已超越了應有的立場跟職責。低調的報導才是媒體應有的責任,不是吹捧、誇大。最終林昀儒敗在德國老將奧恰洛夫的手下,無緣取得獎牌,但以一個19歲的選手能夠創造如此的佳績,已經難能可貴,但是選手的臨場發揮跟心理素質,都非常重要,外來的壓力更不可忽視,選手頂著非奪牌不可的壓力參賽這是無法估算的。我們都期待選手奪牌,但賽前過於吹捧、造神,讓選手無端的承擔壓力,這是毋須的,適可而止的造勢是動力,過了,那就未必有效果了。

【社論】從麟洋配奧運勇奪金 看運動員的拼搏精神

(圖/體育署提供) 默默無名的羽球男雙選手王齊麟、李洋成軍才不到2年,在本屆奧運第一場比賽遇到印度失利後,各界並不看好其後續的賽事,因為抽籤分組時,遇上有「死亡之組」之稱的印度尼西亞世界排名第一的組合,所以一般都預測這關非常難過。王齊麟、李洋在東京奧運賽程中步步為營,一站一站慢慢打,直到運到第三場對戰印尼組合吉德翁(GIDEON Marcus Fernaldi)/蘇卡穆約(SUKAMULJOKevin Sanjaya)也順利拿下。自此一路過關斬將,直到四強賽又遇到世界排名第2的印尼組合蘇迪亞旺(Hendra Setiawan)/亞山(Mohammad Ahsan),又直落二晉級。最後再從中國大陸組合劉雨辰/李俊慧手中奪下金牌。這面男子混雙金牌,不僅寫下全新紀錄,也是台灣羽球最好的成績。每場比賽都讓全台民眾看得熱血沸騰,人氣頓時爆表!但是兩人賽後卻沒有發表雄心壯志的言論,而是相當謙虛、務實的說要做好選手該做的本分、自律和檢討。蔡英文也致電祝賀表示,今晚的羽球男雙決賽,台灣的「黃金男雙」攻守兼備,以直落二技壓中國大陸的「雙塔組合」李俊慧和劉雨辰,順利贏得金牌,也寫下臺灣羽球的新紀錄。蔡說,2019年才開始搭檔,短短兩年多,就能在奧運殿堂登上頂峰,李洋和齊麟的默契,真的沒話說,「謝謝你們,讓世界看見了台灣選手的實力」。每一個選手在賽前都希望能奪標,幸運的話登上顛峰,若不能如願,只能默默收拾行囊,下次再接再厲。可是有多少人能理解在功成名就之前默默地咬著牙苦練,這種耐住寂寞的苦練並非一般人能忍受的。

【如視我聞】國民黨需要另一個韓國瑜 不然民眾黨會取而代之

■ 盛東 國民黨主席選舉原定7月24日舉行,因疫情影響而延期,中常會28日開會最新決議,黨主席選舉8月16、17日受理登記,9月25日投票;至於現任黨主席江啟臣任期何時屆滿,會中仍沒有定論。一場原先預期轟轟烈烈上演的選戰,被迫在檯面下繼續醞釀發酵,然而這次國民黨該擔心的不只有黨內人士的角逐,民眾黨是否可能異軍突起取而代之,更是全黨應關心的重點。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12日公佈,針對「台灣人政黨認同」進行了全國性民意調查,主要聚焦在「5月疫情風暴下的台灣」,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28.2%認同民進黨、18.9%認同國民黨、15.6%認同民眾黨,另有48.2%之認同為中性選民。民進黨認同者較三個月前銳減15%,相當於流失近300萬支持者,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廖達琪認為,此次民調確實看出民進黨受疫情處理不佳的影響而有「滑坡效應」,民眾黨因臺北市長柯文哲對中央的挑戰而大有斬獲,但國民黨卻也因缺乏正確的角色扮演而未能得分。台灣5月本土疫情爆發後,民進黨因疫情處理及疫苗政策不當,支持度跌落3成並不意外,可是國民黨作為最大反對黨,卻也沒有因此獲益,反而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及其領導的民眾黨支持度攀升,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認為,這表示在防疫相關議題上,國民黨無法獲得選民掌聲,甚至連深藍選民都未必買帳,這是國民黨面臨的危機;此次造成民調版圖大幅移動的中性選民,原本對柯文哲的民眾黨並沒有抱持太高期待,但柯文哲和民眾黨立委高虹安的表現被認爲超出預期許多,因此反映在民調使民眾黨支持度上升。即使國民黨籍的縣市首長,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台中市長盧秀燕等人的政績和防疫都廣獲選民青睞,個人的支持度屢創新高,但這些首長的成績卻無法被選民轉移給國民黨中央或立法院黨團,形成結構性的區隔。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曾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專題演講上呼籲「團結,我們都不一定能贏,不團結一定輸」,直接點出國民黨的長久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看在台灣社會大眾眼裡,就是一個「選前裝團結,選後不團結」的政黨。國民黨主席應是掌握黨機器的重要力量,應清楚自己的定位、堅持自己的立場與論述,如今江啟臣卻接連走錯好幾步重要的政治佈局,各種連鎖效應導致今天這般田地,國民黨積重難返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然而這個改革的重任應交由誰來承擔?對於已然失勢、支持度屢創新低的國民黨來說,現在應期待的不只是一個足以「一人救全黨」的救世主,而是能銜領著自身領袖魅力,同時更能「確實改革國民黨」的人。韓國瑜當年憑著其理想與號召,幾乎可說是以個人魅力在全台各地掀起韓流,甚至拿下綠營票倉成為高雄市長,但隨著韓國瑜在2020年大選中耗損之後,國民黨不應再期待有一個橫空出世的救世主能夠「一人救全黨」,而是需要一個「專職黨主席」能夠去改革國民黨深層的核心問題。《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認為,這波疫情已經到收尾階段,收尾就是要卸責、政治鬥爭,但民進黨算錯一招,柯文哲犯再大的錯誤,也比不上因民進黨的防疫政策造成700多位同胞失去生命,因此柯文哲「瑕不掩瑜」,民調更直直上升;資深媒體人黃光芹也指出,現在是「亡藍必柯」,柯文哲打的點都是藍營喜歡的議題,原以為民眾黨是一個長不大的政黨,但現在非但博取逾10%多的聲勢,更以囊括整個反綠陣營精神領袖的共主形象出現。國民黨下一步該怎麼走?面對第三勢力民眾黨的節節進逼,國民黨需要另一個韓國瑜,有明確的理念與號召,讓社會看得到、聽得到,但同時更要有徹底改革黨內積習的能力與決心,堅守自己傳統基本盤的立場與論述,不然民眾黨將可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