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社論】沒有伯樂 哪有賽場上的千里馬

(圖/體育署提供) 本次東奧雖然只開賽四天,但我們已取得了台灣參賽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很多項目雖然沒能奪牌,但成績卻是跨越式的成長,真的是振奮人心。在奧運這個運動界最高的殿堂,有哪個運動員不想奪牌、取得好成績,但是一個運動員的發掘才是真正成功偉大的開始。依照台灣以往的經驗,台灣的運動員多半是屬於天才型的,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由於台灣沒有一套嚴謹運動員遴選制度,往往會流失人才,或在培訓的過程中被迫轉到其他項目,甚至中途放棄運動員生涯的也不在少數。本次的舉重金牌郭婞淳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本他是田徑場上的選手,因田徑場上的失誤而挫敗灰心,教練無心一句話問他要不要練舉重而轉換跑道,卻造就一代的舉重女神。據教練表示,對於改變運動項目沒有經過科學數據的分析,只因一時的意念。其實很多運動員只要有運動潛能與天賦的本能,確實可以在很多項目中有傑出的表現,但是卻不一定能在最專長的項目中發揮。以澳洲為例,學生在自一年級開始,每學期都由教育主管單位安排不同的體育項目學習,包括游泳、田徑、球類等等,即使你不一定能成為運動選手,但是也可以在每學期的學習中對體育培養出興趣。另外透過校際間的比賽,相互切磋,在各項目學習的同時,有教練群在旁觀察看各項目是否有表現突出的選手,再重重篩選,直到水準能達到要求,並用科學的儀器加以數據分析,再加上身心調適輔導,不適者就淘汰或調整項目,最後再遴選為項目選手,一般都要6-12年,才能培養出一個選手。台灣很幸運,在基礎的體育與運動項目訓練中,都沒辦法落實基礎訓練,但卻出了很多位世界級的運動明星,但這非長久之計,台灣必須制定出一套兼具科學基礎與醫學基礎的運動培訓制度,還有在基礎選才的部分,一定要有多方考慮,多方條件篩選,公開、透明的選出優秀的人才。若無伯樂,顯現不出千里馬的實力,但伯樂已非當時的伯樂。只有真正的實力展現,才有今日的千里馬。

第四權應是維持民主法治體系的重要力量

■ 中西雙執照醫師 翁銘佑 第四權是脆弱的人民個體,面對公權力壓迫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國的公共電視,都是維持民主法治體系的重要力量,避免國家走偏,人民被蒙蔽。公共電視的擁有者應該是全體國民,英國人口6600萬,BBC一年經費2000億台幣;日本人口1.2億,NHK一年經費2000億台幣,從收視家庭直接收款,不經政府干預。台灣公共電視一年經費9億,預算受政府審核。政府在傳統電視台的相關標案上百億,尚未包含其餘新型態平台,這並不是人民之福。猶記得我們年輕時,看著民進黨青年戰將們,不畏強權,堅持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讓民主政治能夠健康發展。如今立法委員成為橡皮圖章,不配合者黨紀停權。網路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卻也可以讓掌控的力量無時差、無緩衝的,直接打到我們身上。我看到青年在低薪和高房價夾縫中過日,已沒有當年能塑造民進黨改革青年的養份和空間。生活侵蝕著人們的時間和意志,疫情造就的服務業蕭條和青年失業率,能喚醒多少不受影響的社會中堅份子,塑造對下一輩友善的政治與經濟、與社會參與論述的環境呢?(轉載自翁銘佑臉書)

一則啟事的啟示

■ 媒體人 逆風的烏鴉 中時昨天(24日)報導了關於高端疫苗因為放大製程,導致疫苗品質不穩定,有高達82%被退貨的新聞。新聞出來以後,高端說要提告,於是今天中時出現了這樣一則啟事:「《中國時報》前項報導均有所本,新聞來源包括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國政基金會公開記者會,以及相關專業人士的訪談,重要採訪內容也有錄音,為求報導周延起見,記者於新聞刊登前1日,曾分別以手機、line等通訊方式,5次連絡高端疫苗執行副總兼發言人李思賢查證,並以line簡訊告知報導內容大意,表達採訪之意,但到當晚10點截稿前,仍未得到高端的回應。」我不想在這篇文裡辨正報導內容孰是孰非,但想談一下這則啟事給我的一些感想。可能很多人覺得,現在新聞自由,要報導就可以報導什麼。但其實以我近二十年的記者經驗,這幾年可以說是記者採訪最困頓、遇到的阻礙最多的時候。政府對於各種訊息採取差別對待,只對自己友善的媒體主動提供訊息也就算了。更糟糕的情況是,即使媒體獲得了新聞訊息,只要是對其不利的新聞,被採訪方也會用各種方法刁難、抵制,以致新聞難產。你可以不喜歡中時的作風,但在新聞處理上,中時在這則新聞的處理上已經沒有甚麼可以挑剔的。前已經聯繫高端很多次,但對方還是不願意回應。試問如果對方一直不回應,中時是應該放棄這個新聞嗎?又或者是等幾天、有了正式回應再做?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等個一兩天無妨。但採訪對象「抵制」不利新聞的手段,其實不只「相應不理」一個,更惡劣的,是把訊息提供給友好的媒體,不但破了獨家,而且搶先一步帶風向。如果是如此,記者情何以堪?而這些政府高官或者被政府庇佑的共犯結構,其實就是刻意用這些方式來逃避媒體監督:如果因為問不到回應而放棄報導,是讓它們如願:如果你還是報導了,他可以說你偏頗或者沒有平衡、沒有查證,甚至可以告你。這就是現在握有權力的人,對待媒體監督的方式。古早以前(其實也沒多久,大概就是蔡英文上台以前),不管藍綠政府,媒體和採訪對象大概都有一個默契,就是媒體去問一個新聞,採訪對象可以證實有、沒有或者以「不便回應」來回應,最低限度,說謊的機會不多,最多就是有所保留,不會和盤托出。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採訪對象有的說成沒有、沒有的說成有的是常態,相應不理,讓你寫不成新聞,或者等你寫了新聞再來到打一耙的,更是所在多有。中時遇到的,大概就是最後面這種情況。媒體是權力的監督者,某種角度看,媒體本身也是權力者,所以也必須受到監督,這是我百分之百贊成的事。但是當權力者把應該提供的資訊變成稀有財,選擇性地提供或者不提供,把媒體當成它的傳聲筒,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的事情。而這樣不健康的事情,在當今的權力體制底下,卻已經成為常態。(轉載自逆風的烏鴉臉書)

Hsieh to Tai, Say then die.

■ 足球協會副秘書長 焦佳弘 「一切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鬧劇出現。」在2016年,因為謝淑薇跟戴資穎的接連發聲,讓2017年的體育改革(?)又或是國民體育法的修法成為了可能,然後,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些風風火火,旋即煙消雲散的過程。但真的怎麼都沒想到的是,在2021的奧運,又是謝淑薇跟戴姿穎,讓台灣能在點燃一次關於體育環境或是體育行政的討論。但是,戰場一直以來都不是非黑即白,或是永遠都能找到一個魔王來討伐的,經濟艙是問題,但是國民體育法修法後對於運動員主體性的尊重或許會是更深層的問題,延伸下去則是即便小英總統的體育預算倍增了,不是奪牌重點的代表隊們在國家眼中卻依然一天只值五百塊,更深層的是,到底在台灣的體育發展中,國家、協會雨運動員的權利義務關係該如何定位的哲學問題。又更甚者,在沒有個別的單項協會可以獵巫的此時,黨國體制、官商勾結,這些去脈絡與標籤化的想像彷彿咒語般,只要一拿出來貼上,彷彿那些建立在捐贈與私有化治理,贊助者與運動員之間的關係都不存在,一切的真理只關乎顏色是否正確,至於為什麼小英總統宣示了單項協會全民參與之後,真正的素人參與在面對到行政與協會間夾殺的無力與失落,那些本該被強調卻消失在奪牌計畫中的良善治理,與政策引導的失能,都能夠隱身在「協會就是萬惡」「黨國就是元兇」的失焦指控背後,反正千錯萬錯都是黨國的錯。獵巫很簡單,但好好把問題梳理清楚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在奧運賽事正式起跑之前,我還是對於這次的討論浪潮是相對悲觀的,就如同下面這張照片的時間點,2016年的事件是在奧運前的謝淑薇退賽事件,跟奧運後才爆發的戴姿穎懲處事件,讓當時單項協會問題可以在奧運結束後持續延燒,進而讓小英做出宣示並於同年啟動修法。(但犧牲的也是其實也沒幾個人記得那一屆奧運台灣選手到底表現如何)但隨著奧運的開幕儀式聖火點起,四年(或是五年)一度的國族主義嘉年華又要熱鬧兩週半,這中間,除非再有來自選手村或是親友的怪聲,最後台灣這屆奧運的成敗,或許我們還是要以獎牌數來說話。但是,台灣體育界的問題,其實一直都不只是在這些走到了頂尖的選手身上。(好吧,如果連頂尖的選手都沒辦法照顧好也的確是大問題)至於在這次的奧運之後,台灣社會還有沒有討論體育行政與治理正常化的機會?我不知道,可以想到的是或許至少還能期待一下九月開始的立法院會期至少會有一次的奧運專案報告跟預算審查,但除此之外,可能就是需要更多的運動員的自覺與發聲,畢竟在更多的時候,人真的只能自救,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環境的改善都是。(轉載自焦佳弘臉書)

【社論】解封後恐為另一波疫情的開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佈於7月27日起將疫情管制調降為二級。但是許多民眾卻更憂心,台灣現在是否有調降為二級的條件,其實最重要的是疫苗接種率的高低,以及社區是否仍存在不明感染源。民眾在經歷台灣連日的本土案例爆發,5月19日全台啟動「第三級警戒」。三級警戒是「感染源不明的本土案例一天確診10名以上、社區感染單週有3件以上」,目前全台灣都提升至「三級防疫警戒」,自7/12—7/26適度鬆綁到7/27降為二級,可以說生活模式部分受到限制,台灣人民也都能充分配合,但最感到不能適應的就是不能出門旅遊及用餐。7月27日解封後,最擔心的是民眾因被「關」太久了,開始報復性的出遊,據說,幾個知名景點,住宿都已經預訂到9月份,這對旅遊業,注入了一針強心針。許多旅宿酒店業者,因防疫期間多半停業,甚至撐不下去倒閉的也不少。餐廳業者因不能在室內用餐,暫時停業或改賣外送的不在少數。雖然解封是民眾所期待的,但是也有不少民眾依然擔心,如果民眾旅遊不節制,沒有遵守防疫規範,看國外的案例,因解封後再度爆發嚴重疫情似乎是很平常的事。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強調,已於日前擬定二級解封的準則,希望民眾能自律以免造成鬆綁後更嚴重的疫情感染。莫德納疫苗即將到期,施打速度仍有待加強。全台疫苗接種累計已經超過634萬人次,「接種人口涵蓋率」,也就是至少打過一劑新冠肺炎疫苗的人口比率,來到26.05%;「劑次人口比」則來到27.02%,均已提早達成原先設定7月底破25%的目標。據台北市長柯文哲23日透露,部分疫苗即將到期,引發社會關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在24日疫情記者會上證實,因莫德納疫苗在解凍後效期為28天,目前已分發至地方的莫德納有3個批號將陸續在8月2日及8月6日屆滿效期,總數約為7萬劑。7萬劑莫德納疫苗即將到期,如何處理,指揮中心說法不一;原宣佈全數收回,統一配發給第七類造冊人員接種,但指揮官陳時中又改口表示,與地方政府再三確認可以打完這批疫苗,回收疫苗只是備案,「中央地方一起合作,絕對不會放到過期。」7萬多劑莫德納疫苗中,到期日分別為7月29日、8月2日、8月6日,陳時中表示,把剩餘疫苗放到過期是「不被允許的」,必須做最完善的規畫,中央回收只是「以防萬一」,基於避免移動考量,只要地方打得完就不收回,中央會「一直問、問到打完為止。」如果某縣市出現可能打不完狀況就立即回收,絕不會讓疫苗過期。台灣的疫苗得來不易,特別是在疫苗施打的順序,很多民眾都擔心疫苗打不完會不會再產生「特權疫苗」情況,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務必「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