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社論】北農事件中央地方聯合圍剿柯文哲

■ 映丞 北農市場爆發群聚感染,累計至今至少有65人確診,現在各市場設置快篩站供工作人員進行篩檢,24日凌晨起若未持有快篩陰性證明者禁止進入北農。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3日凌晨4:30分到場視察,並在記者會上提出「市場專案」,表示與農委會、台北市政府、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共同討論出6大因應辦法,希望能堵住破口避免感染再擴大。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也強調,「防疫不分顏色,各縣市有任何需要,中央絕對都是全力幫忙。」原本地方該負責的防疫工作,竟然由蔡英文跳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直接下令執行,民進黨內部意見是否已產生矛盾值得懷疑?但柯文哲近日對防疫、疫苗等工作發表太多的意見,不只中央,連基隆、高雄都配合中央一起圍剿,民進黨的狼群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北農事件是起因,但是由中央接管北農,確實是北市防疫無法得到認同,剛好給民進黨在民調直直落的頹勢中找到一個救生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跟北市達成共識,也就是柯文哲這一局居下風,原本靠每日挑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高聲量,現在卻畫下休止符。柯文哲在防疫這一局從「好心肝」事件開始就一直出錯,尤其是與高嘉瑜間的糾結,真的讓民眾傻眼,不管事實真相如何,有可能成為民進黨原本就想切割高嘉瑜的一個藉口,柯文哲其所代表的民眾黨在2022年地方大選堪慮,能否回到往時的高聲量還有待柯文哲態度的轉變。

郭董直球八點聲明翻成白話文的意思

■資深媒體人 李艷秋 郭董直球八點聲明,翻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是:1.蔡英文始終是疫苗政策的決策者,沒有別人;2.蔡英文表面願意協助郭董開綠燈,但是始終不授權,讓採購原地打轉,根本是在玩雙面手法;3.確定從郭董申請捐贈疫苗開始,政府就以各種方式拖延卡關;4.郭董談妥的方式應是向代理商上海復星採購,由德國出貨,但是這樣的合約架構,蔡政府不同意;5.郭董之所以不忍了,是因為政府營造出一種政府已經竭力協助,但郭董卻買不到疫苗,讓民眾誤解郭董在唬爛。郭董拆穿了蔡總統的假面人生,但問題是她為什麼寧願老百姓染疫,也不願助郭董一臂之力?原因有三:1.仇中恨中是她拿到政權的基礎,雖然疫苗是德國產,但經過『上海』的手,以後『台灣還是要靠中國才能脫困』的說法,將削弱甚至動搖民進黨政權的基礎,因此即使人命當前,她思考的仍然是選舉及民進黨長久執政。2.郭董的方案看來與一年前東洋透過上海復星代理,買3000萬劑BNT沒多大不同,如果讓郭董買成了,不是證明民進黨政府虛耗了一年?如果當時政府讓東洋順利交易,現在全台灣早就免疫了,所以對郭董的方式一如當時對東洋的重演,只不過當時東洋的負責人林全是蔡英文第一任行政院長,他都頂不住蔡英文的意識形態,郭董又哪裡鬥得過小英?3.郭董買成了,不是代表政府無能嗎?事情總算清楚了,但是老百姓才懶得管小英的政治權鬥,我們就是要疫苗,而且是國際認證目前口碑最好的疫苗,蔡英文政府必須立即、誠心、有效率地為郭董及台積電清除意識形態的障礙。另外,看到行政院說,接下來政府會出面與德方商談,續購下半年的疫苗。誠心的建議,不必了,我們願意將納稅錢交給郭董和台積電,請他們這次洽購時,扣除他們要捐的一千萬劑,再加買2000萬劑,買好買滿。數量高,談判也較容易,不是嗎?至於行政院宣布,接下來由政府出面去和德國原廠買,半年前不是已經試過卻失敗了嗎?難道又要用『因為中共打壓』『有人不高興』之類的話來轉移無能的焦點嗎?人命關天,就省省吧!(轉載自臉書/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

比疫苗更急迫的事

■自由撰稿人 陳金芳 (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疫情持續蔓延,台灣對於恢復日常生活的需求日漸擴大,近日日本與美國餽贈疫苗也緩解了台灣疫苗儲備不足的困境,政府也提出一連串紓困方案企圖化解民怨。但其實有比疫苗和紓困更為急迫的事情,就是呼吸器的採購製造與篩檢器材的採買,而這兩樣才是台灣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眾所皆知,此次COVID-19重症者最重要的病徵之一就是缺氧與呼吸困難,這也是重症者的死亡原因之一,所以去年川普在任總統期間就下令通用汽車生產呼吸器,友邦巴拉圭在去年也曾經向台灣求援,要求提供呼吸器。結果台灣在去年以國家提供支援方式打造「口罩國家隊」之後,就因為過度自滿,對於呼吸器製造沒有投入,白白浪費一年四個月的天賜良機。另外一個應該做的就是篩檢器材的購買。台灣自從五月爆發疫情以來,暴露了從去年以來篩檢量不足的重大問題,去年以來的篩檢能量一直低落,導致最近的每日數字公佈都要靠校正回歸回溯,此舉不但讓民眾對衛福部的數字公佈失去信心,也讓許多確診者在篩檢確診前出現自由行動的空窗期,造成防疫上的困難。對此最應該做的,除了應該開放讓民間生技產業投入篩檢、化解大型醫療院所的篩檢壓力之外,大型機器與技術的採買也應該是當務之急,許多國家包括日本、南韓都已經在這次疫情中對篩檢機器上有了更新與突破,這都是台灣應該立即去接洽的。篩檢、疫苗、藥物、防疫物資四項足夠與否是克服疫情的關鍵,目前台灣在藥物與疫苗方面的採購應該足夠,但是篩檢能量與部分防疫物資的不足卻讓台灣陷入泥淖。台灣在防疫物資上只有口罩的準備足夠,對於進一步的呼吸器準備卻不足,這也是死亡率飆升的原因之一。「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台灣的當務之急就是應該組建呼吸器材與篩檢器材的「國家隊」,比較起疫苗和紓困,這才是台灣渡過當前難關的關鍵!(轉載自中時新聞言論快評)

台灣的疫苗戰爭

■ 映丞 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於五月中旬的爆發性確診數讓防疫排名跌出世界十五名,其最主要的原因檢討起來無非是篩檢人數與疫苗接種的人數不足為主因,但若跟全世界各地的疫情比較台灣仍是疫情較輕的地區。只是後續疫情爆發的處置台灣似乎落後很多。美國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儘管美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率在全球居於領先,美國最高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今天表示有鑑國內太多人無視防疫措施,美國仍處於危險狀態。近日美國號稱接種率也超越50%,可是每日確診人數還是有近六萬人。但這樣確診率已經大幅地降低,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案,其他地區如英國、以色列等國家也因疫苗接種率提升而降低感染。 至今台灣進口疫苗接種率低迷,AZ疫苗開打一個月後只開封了1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度擔心期限屆滿前打不完,多次放寬接種對象。直到4月華航諾富特案爆發、延燒台灣社區,疫苗施打進度才急起直追。16個月來的防疫管控,台灣成績亮眼,卻因為國際政治等因素,取得疫苗之路困難重重。這使政府在揭露疫苗採購資訊時格外謹慎,陳時中也曾在記者會坦言:「我當然顧慮很大,難道這段時間我們吃的虧還不夠大嗎?」由於台灣取得疫苗困難重重,至今僅取得AZ與莫德納兩種疫苗,總數也只有87.66萬劑。因此,多數國人都寄望於國產的高端、聯亞疫苗,由於目前僅完成二期的試驗,尚未進入三期人體實驗,中央主管單位多方表示將發給緊急授權使用,預計六月底、七月初即可施打,但全世界沒經過三期人體試驗就授權使用的目前僅有俄羅斯跟中國兩個國家。台灣取得疫苗的途徑確實困難,若全依賴進口,將來若新冠肺炎成為流感化需要每年注射疫苗時,問題會更嚴重。本國製疫苗的問題,最近有很多議論。為什麼自製疫苗有必要?由於:打疫苗效期多長?是終生?還是一年?半年?日前都沒有足夠時間實驗,而病毒COVID-19可能流感化,未來或許每年都要打疫苗,以台灣的特殊政治環境,如每年都要辛苦的向外國採購,很容易受制於人。台灣自稱生物科技的技術領先全球,是繼電子產業外政府鼓勵的另一明星產業,每年投入大量預算獎勵產業,「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自96年公布施行,近日亦將付三讀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無縫接軌於111年開始適用,預計實行至120年底。除因應國際生技產業先進發展趨勢,增加適用項目,並藉由租稅措施吸引資金投資及留住優秀人才,期能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這次特別把「新藥」也列入其中。特別是准許在公司未獲利以前,可以IPO,獲得社會資金的支持。但這次新冠肺炎的疫苗研發台灣確實落後了,雖然很多專家歸咎於台灣病例數過少,疫情的資訊不足,導致研發過慢,也有人用政治操弄的手段,甚至以炒股的名義來羅織罪名。疫苗是現在抗疫的武器,中央主管單位對於疫苗絕對不能輕視,不管是進口、還是自產都必須超前部屬,讓人民免於暴露於染疫的風險。

輕症不檢,猝死難防

■ 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邱淑媞 近日新冠病人在家猝死頻傳,官員不僅對於新冠的無聲殺手──「隱形缺氧」欠缺認知,更顯示台灣疫情的嚴峻超乎預期,檢驗量能卻仍是太低太慢,社區堆積太多未診斷、未監測與照護的病人,相關枉死個案將一一浮上檯面。台灣疫情失控,對輕症仍充滿無知與怠慢,恐將造成官僚殺人,不容大意。新冠病人猝死家中,在國外相當有名。去年疫情早期,美歐實施佛系防疫,要輕症待在家中,不檢驗、不照護,不久,很多看起來好好的人,沒有出現明顯徵兆,卻連叫救護車或求救都沒有,就猝死了。其後探討,與「隱形缺氧」有關。這些病人在血中氧氣下降時,沒有表現出喘氣或呼吸加速,又稱「快樂缺氧」、無聲殺手,其原因相當複雜,且不及時救治將引發惡性循環,使病情急轉直下,預後非常不好。有一法國研究發現,在住院時沒有氣促現象的新冠病人中,有28%有缺氧現象(亦即無症狀缺氧),這些人有1/3會住進加護病房,約1/4 (26%)死亡。因此,對於所有新冠病人,不論輕症重症、居家或住院,也不論是否出現呼吸症狀,皆應進行血氧監測(例如使用血氧飽和儀、動脈血氧分析、智慧型手機或手錶之血氧偵測程式等),以及早發現是否出現缺氧,及早處理。也因為有這樣的風險與需求,對於輕症病人若採取居家隔離,會有3個缺點:一、可能傳給家人;二、可能傳給社區(尤其同棟與同層);三、無法做臨床監測,當病情有所變化或出現隱形缺氧時,將因太慢發現,增加死亡風險。很多國家對輕症採取集中隔離照護,例如南韓國、紐約(初期)、對岸,自是有其道理。南韓在去年3月中已建了12個社區輕症集中隔離照護中心(Community Treatment Center),有專業醫護人員進駐,提供臨床監測管理,其場地可由宿舍或選手村改造,設計採取無接觸式照護,區分病人區、醫療區,病人區房間內有電子血氧儀、電子體溫計、血壓計等做遠距監測;醫療區有X光設備與核酸採檢,亦設計成一邊病人、一邊醫護的無接觸。病人多時,一室可能住超過一人 (但同為確診,沒有傳染顧慮)。 病人平均居住20天,成效很不錯。若社區病人已經太多,醫院外的集中照護資源已經不足時,則需啟動居家監測。紐約市曾對於在家隔離的輕症病人,提供了血氧飽和儀,讓病人自我監測。英國則加上遠距專業諮詢。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某些智慧型手機的血氧監測功能與臨床血氧儀器測量之間有不錯的信度,也是一項資源。台北市以防疫旅館作為台式方艙醫院,雖比病人放在家中安全,但缺點是旅館並非醫療機構,無法放置醫療儀器與執行醫療行為,且通風與空氣過濾亦必須注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各縣市不妨參考南韓做法,盡速提升社區照護量能,因應浮現中的病例潮。而為提高檢驗量能與方便民眾檢驗,許多國家在通風處所廣設得來速或採檢亭等社區採檢站,美國亦對於檢驗試劑鬆綁,讓民眾可以在家自我檢測,並提供採檢指導,包括鼻腔採檢與唾液採檢,讓民眾不必冒著傳染或被感染的風險外出就能檢驗,以減少感染黑數、避免持續擴散,亦避免因不自知感染,疏於監測,造成無預警惡化、回天乏術的憾事。台灣不是第一個遭遇新冠爆發的國家,世界各地在檢驗、照護與疫情控制上都有很多經驗可參考,何須閉門造車?事實證明又慢又鬆的假3級警戒,根本未切實阻斷傳播,各企業紛紛淪陷,感染黑數卻不檢驗不照護,猝死不幸只怕會等比級數增加。(轉載自中時新聞/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