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話題

透析G7峰會後公報看 台灣地位與「一中原則」的關係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本月6日G7在倫敦開會,特別是在針對疫情後世界局勢所作的重要會議,一如往常在會後的公報受多方的重視。但對於近日反中的情緒中,反對中國的批判輕輕的帶過,特別的是在此次公報中,特別提到「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 「這是對中國進行沒有依據的指責,公然插手中國內部事務,搞開歷史倒車的集團政治,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干涉,是對國際關係準則的肆意破壞,違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予以強烈逼平反擊。在此筆者對這個公報所揭露的G7成員國對中國的評論與台灣的關係做出以下的評論:一、堅持「一中」政策無疑台灣許多媒體大肆報導法國參議院以304票對0票一致通過「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但是其真實所謂的「國際組織工作」卻只是一些「非國與國關係」的會議。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例,G7外長公報,支持台灣「參與」論壇,並非是支持重返WHO。因WHO是聯合國下的組織,非聯合國成員,是無法加入的。依現況台灣是無法取得超過成員國一半已是國家的支持。因此,G7組織對「一個中國」的堅持是不會因為要抵制中國而動搖的。雖然本次台灣在G7會一取得了成員國的重視,算是一個突破,可是這個突破點並非代表G7成員國要承認台灣,而只是對台灣此次抗疫很成功,希望台灣能參加如WHA大會或論壇級別的會議分享抗疫成果或只是觀察員身分,而非會員國。以往台灣自2009年起已有多次應邀以「觀察員身分」派遣專家學者參與WHA大會。二、中國問題非G7認定及最重視的問題G7峰會前美國對歐盟強烈推銷「冷戰」,但歐盟卻興趣缺缺,所以為避免中美貿易戰爭所引發的「冷戰」,影響G7會議,美國選擇退讓,不再堅持中國問題。所以公報中對中國問題僅排在第六位,遠遠落在俄羅斯、烏克蘭之後。歐盟國家重視的問題是俄羅斯在與烏克蘭邊界駐軍,以及對歐盟國家的威脅。而非中國問題。三、大多數歐盟成員不認同美國的立場原美國希望G7將中國問題列為第一,但G7 是一個多邊會談,基本上是以共識性為主,也具備少數服從多數的妥協性,特別是主辦國的意見對會後公報也是以其意見為主做出初步版本,再加上各成員國的意見。本次G7的成員國歐洲佔多數,自然以其所關心的議題為重點,中國問題也就被排擠。雖然公報中有提到人權問題,但美方主張的種族滅絕的問題卻受到強烈排斥而隻字未提。反以作為支持開放社會和在透明和可預測的國際規則和標準體系內進行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國家,對破壞這種自由和公平的經濟制度的做法,包括貿易、投資和發展融資的做法一致關注。將共同努力,在任意、脅迫性的經濟政策和做法面前增強全球經濟的復原力。敦促中國承擔和履行與其全球經濟作用相稱的義務和責任來替代,大大打臉美國。四、歐盟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得罪中國G7的成員國,多半與中國有很大的貿易份額,雖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有微詞,但還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得罪中國。故號召中國外圍的盟國共同為支撐全球經濟的既有的國際秩序背書,此次除了G7成員國外,還邀請了澳洲、印度、南韓出席,這個舉動絕非偶然,而上述國家都是支持這個秩序的。但觀美國的立場,真的是要圍堵或打壓中國嗎? 那倒未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確指出: 美國真正想做的是維護「有規則的國際秩序」。以往美國投入人力、物力、時間來建構此一秩序。 但這個秩序卻是以「美國優先」或者說是「美國利益優先」的基礎來建立此一秩序。與其說是大家都受惠,倒不如說美國受惠最多,但其他歐盟國家卻不全盤接受,特別是德國,因此,美國拉攏歐盟,卻足足踢了一個大鐵板。在此,美國一在強調「有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到底是什麼樣的規則? 有規則的秩序又是什麼秩序?  美國強調規則是以聯合國的條約為主,輔以二戰後所訂立的一些國際條約或國際組織,而秩序就是由這些條約和組織所加構而成的國際秩序。但我們仔細的觀察,這些普世價值似乎無法動搖,但掀開其理想與道德的外衣,說穿了,就是以美國所認定及安排的國際秩序。此一秩序讓美國成為獨霸世界的藉口與工具,在一切順利時,自然成為王道,順美者昌,逆美者亡,但時變境遷,內政遇到困難時,美國的神話破滅時,美國所定下的規則跟秩序也會接受挑戰,此時,再向國際推銷美國的規則跟秩序,想要別人接受你的理念,這就很困難了。五、美國藉G7組織拉幫結派企圖對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在G7公報發布前,華府已是先發了一份提議,希望能建立以G7成員國與其他相關國家組成一個磋商機制,用來抵制中國以龐大經濟實力向外擴張時,能共同擬出因應對策應對。英國也提出英美領軍的陣營應該設立常態性反擊機制。美方在G7會議中提出了一個跨國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計畫構想來反制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防堵北京在非洲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在G7峰會3天後所例行發布的公報中,本次由英國所草擬的共同聲明經協商後對外發布,此聲明內容包含外交安全、社會開放及永續重建等三大領域,其中外交與安全方面以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界問題排在第一順位,而關於中國的內容則排在第六項。雖然公報中所提到的印太、南海、台海、北韓的內容都與中國有關,但整篇公報的內容都離不開一個主題,就是「有規則的國際秩序」。拜登團隊不斷高舉著「有規則的國際秩序」,在《外交政策》期刊最近所刊出的一篇由史蒂芬華特所著的文章中明白指出,中國在現今國際舞台上,頻頻對美國擺出抗衡的姿態,並非美國所指控的要破壞或摧毀秩序,而是要重建有利於中國的規則與秩序,中美霸權角力真正要爭的是形塑國際政治運行軌道的主導權。美國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而北京主張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為最高指導原則,但誰能最後一統江湖,應直接對應到彼此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科技力與近兩年來的防疫抗疫成效以及各項實力的總和有著直接連動的關係。

房地合一2.0 新制上路特別報導

制定緣起〔本報專題報導〕105年起實施的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制度,與作為「持有稅」的房屋稅不同,性質屬「交易稅」,房屋及土地出售時,應計算房屋、土地全部實際獲利,並減除已課徵土地增值稅的土地漲價總數額後,就餘額部分課徵所得稅,使房地交易所得按實價課稅,達到租稅公平。凡105年後取得房地,出售時均得適用。房地合一與房地交易舊制差異在於,需就房屋、土地出售所產生的實際收益一併課稅,為更健全的稅制設計,並自有一套適用稅率規定,且針對「短期交易」課以35%或45%的重稅。去年房市交易熱絡,行政院動員財政部、內政部、央行等部會聯手打炒房,希望有效遏止短買短賣的炒房投機行為。財政部表示,本次房地合一稅制改革,將健全不動產交易市場發展,財政部將配合修法內容,儘速訂定相關法規及申報書表,各地區國稅局也積極規劃後續稽徵作業,並加強宣導,使房地合一稅 2.0 順利實施。1.0與2.0的差異房地合一1.0版上路5年多,為因應資金寬鬆氛圍下快速升溫的房市、落實居住正義,2.0版4月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預計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新舊制差異有4大重點:1.延長「短期交易」房地持有的重稅期:由原先持有房地1年內出售課稅45%,延長至2年;持有逾1年、未滿2年課稅35%,延長為持有逾2年、未滿5年;境外個人、企業方面,由原先持有房地 1 年內出售課稅45%、超過 1 年課稅35%,延長為2年內45%、超過2年35%。2.提高境內企業稅率:比照自然人稅率,由原先出售房地一律適用營所稅率20%,改為需適用「短期交易」重稅,持有2年內售出課稅45%、持有逾2年、未滿5年內售出課稅35%,持有逾5年以上出售,稅率才能回到20%。3.預售屋「換約」納入課徵對象:過往預售屋視為權利交易,以個人綜所稅來課徵,現納入房地合一稅範圍,持有5年內售出都得適用重稅,在預售屋一般持有期間僅2至3年情況下,效果等於一網打盡,只要轉賣預售屋獲利,就得負擔35%或45% 稅負。4.補足1.0版避稅漏洞:新增規定交易未上市櫃、未興櫃股票或出資額時,交易額度若超過總股份或總出資額的一半,且該公司股權或出資額50%以上是由國內房地構成,也得納入2.0版課稅,防堵假借公司股權移轉之名、行房地交易之實的避稅行為。除上述4項新制,並訂定計算稅額時可減除的「土地漲價總數額」,上限為新台幣30萬元;明訂稽徵機關對於個人未能提供費用證明文件的推計費用率,將由成交價5%調降為3%,以防有心人士藉墊高成本費用避稅。適用對象2.0版適用範圍與1.0版一致,為105年後取得房地者。不過在今年7月1日後出售案件,才須以2.0版課稅,105年後取得、在6月30日前已售出並以1.0版課稅的交易案件,並不會受2.0版上路影響,沒有回溯補稅原則。2.0版修法重點在於打擊短期炒房投機獲利者,一般買房後長期持有的自住族並不受影響;若為自住房地持有並設籍超過6年出售,稅率僅10%,也有免稅額度400萬元。假設是因故需於同年買賣預售屋,只要沒有獲利,也不會被課以重稅。若因財政部公告之非「非自願性因素」,出售持有期間在5年以內之房地,或以自有土地與營利事業合作興建房屋,5年內出售,均可適用20%稅率。至於何謂「非自願性因素」,現行僅就個人訂有6種排除情形,如因調職或非自願離職賣屋、無力償債遭強制執行房地、需出售房地負擔醫藥費等,後續財政部將針對企業、預售屋特性,訂定排除情形並對外公告。此外,為避免影響房屋供給、都更進程,放寬建商興建房屋完成後首次出售房地,以及個人、營利事業參與都更或危老分回房地,在5年內第一次移轉登記,也可適用較低的20%稅率課徵。房市景氣影響 有房仲業者指出,成屋持有2年買賣者,持有期必須從2年延長至5年,由於租金投報普遍只有1~2%,持有時間更長,相對年化資金報酬將大幅下降,故成屋的投資意願將明顯下降;而雖然 2.0 版回溯到105年,但當時主要買房者多已屆滿閉鎖期,影響有限,主要受衝擊者為持有 2 年以上、未滿 5 年的非自用屋主,而近 1、2 年進場的投資客才剛購入就遇上打炒房,預期預售屋市場會出現一波拋售潮。房仲業者也預估,初期新制上路,房市交易可能出現量縮價跌、買盤觀望的情形,但影響房價因素甚多,若市場維持低利率環境,不排除資金仍會湧入房市,因此,短期房價可能呈現震盪波動,長期來看,不太可能大幅下降,除非央行祭出進一步升息等緊縮的動作。財政部評估,上路初期,交易量將下滑,造成所得稅淨稅損4.74億元,其中企業部分因稅率提高,營所稅將微增0.71億元,個人綜所稅則有稅損5.45億元;但以中長期觀察,稅收將緩步回升。

蘭陽技術學院驚傳下學期停止招生 全校只剩一個系!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蘭陽技術學院驚傳下學期停止招生,全校只剩1系!7公頃多的校地將轉型再出發。位於宜蘭頭城鎮的蘭陽技術學院受少子化衝擊,傳出將從下學期、即110學年度停止對外招生。學校董事會董事長劉石純對家長發出一封公開信強調,會維護學生受教權及保障教職員權益,學校財務健全,針對7公頃多的校地利用,未來會思考如何再轉型出發。目前蘭陽技術學院只剩下餐旅管理系一個科系,包括五專生、四技及進修部二技的學生,數總約300多人,學校停止招生後,目前在學生繼續留在原校就學,預計還有3年時間,所有學生全部畢業離校後,校地轉型才會接著上場。蘭陽技術學校民國55年創校,前身是復興工專,學校最風光時期大約有10幾個科系,將近1萬名學生。據瞭解,教育部同意學校從110學年度「停止招生」,由於地目屬教育用地,不能作為商業用途買賣,目前董事會有意朝向養護機構,做為未來的轉型思考方向之一。劉石純在信中表示,學校在財務方面零負債,教職員工未曾欠薪,財務健全;校務方面在最近一次學校品質查核,109年新生註冊率92.37%,在67所私立技專校院,排名第11名。他說,少子化的影響加劇,目前學校僅餐旅系一系招生,雖然招生成績極佳,但餐旅系屬於教育部總量列管系科,逐年將減少招生人數,已漸漸失去當初辦學的教育規模與群體學習環境,因此董事會評估目前辦學效益與創校初衷,並參酌行政院於「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說明與建議,依據私立學校法相關規定重新定位校務發展目標,思考校務經營轉型。

北市擴大 對外支援用水 日送91萬噸水到外縣市

[本報綜合報導]連日來,臺灣島內嚴重缺水。13日,臺北市長柯文哲指出,北市已開始擴大對外支援用水,每天輸送91萬噸水到外縣市。14日,臺北市副市長黃珊珊進一步表示,翡翠水庫水量充裕,目前水位為165.23公尺、蓄水率87.1%,有效蓄水量2億9230萬立方公尺。因為北市沒有農業灌溉與工業用水需求,只要民生用水夠用就願意擴大支援送水到桃園,讓石門水庫去支援外縣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運鴻為綠色發展助力!

塑膠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是重要的基礎材料。不規範生產、使用塑膠製品和回收處置塑膠廢棄物,會造成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加大資源環境壓力。從世界環境日網站發佈的資料可知: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整輛卡車的垃圾進入海洋,可繞地球420圈。而且,每年至少有10 億個海洋生物因塑膠垃圾而失去生命。解決塑膠污染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難題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時值“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和國家“禁塑令”全面落地之際,運鴻集團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中心,“運鴻肽家園”品牌再次拓新,一種革新性、純植物、全降解的替塑材料橫空出世。據瞭解,該材料原料來源於秸稈、果蔬莖稈藤等天然植物纖維素料,此項技術完全由運鴻集團自主研發,擁有研發的完整技術專利。具有純植物、全降解、耐高溫等多種優良特性,可廣泛應用于商超、餐飲、物流等包裝,具有低成本、短時間完全降解、健康環保、可廣泛應用等應用優勢。目前,該材料已經投產于全降解吸管、全降解水杯、全降解餐盤、全降解餐盒、全降解碗筷、全降解商超方便袋、全降解大棚覆蓋薄膜、口罩、防護服等產品,而且產品鏈還在不斷延伸。此項技術計畫在全國乃至全球開展生產運營,據估算該項目年產值將達上千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提出到現在已經有15年了。它隨著時代進步,愈益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讓每一個中國人所信服。企業謀求發展,更應造福人類。多年來,我們始終以發展綠色經濟為使命,在構建高品質發展大格局上不斷開拓創新。禁塑令之下,希望在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持續鞏固禁塑成果,讓綠水青山永駐,讓大地煥發綠色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