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話題

政院行文要國營事業「認購」鳳梨釋迦 拚外銷成騙局?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去年以檢出介殼蟲為由,暫停進口台灣鳳梨釋迦,造成鳳梨釋迦產銷缺口高達2200公噸、巿價約2億元。不料為解決生產過剩問題,行政院竟要求各部會國營事業全數埋單,引發國營事業員工反彈聲浪。為確保農民收益,農委會祭出加工3000噸、內銷5000噸、外銷5000噸分散產銷壓力,卻有知情人士透露,農委會已行文要求國營事業「認購」鳳梨釋迦,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被分到3萬箱,包括中油、台電、台糖、中鋼以及相關財團法人等共同分擔,據悉,這只是1月份的量,年後還會要求再採購一波。此外,公股銀行也砸重金購買,財政部所屬公股金融機構起碼買逾2萬箱。台銀就出手購買2000至3000箱、第一金旗下銀行、證券、人壽及投信等採購近5000箱、華南金與旗下子公司共同採購6000箱,台企銀也買逾2000箱,其他如土銀、彰銀、兆豐銀等都加入購買行列。有國營事業主管私下表示,政府年年都有各式不同的需求,讓不賺錢的國營事業相當吃力;也有基層員工批評,「這是繼高雄動物園不樂之捐後,最誇張的事!」國營事業員工的薪資與獎金,皆編列預算在冊,為了消化這批水果,福委會只能花錢收下,但福委會的錢就是員工的錢。對此,國民黨痛斥「說好的拚外銷在哪?」如今看來根本是謊言騙局。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說,面對中國抵制台灣農產品問題,政府應該正視、尋求解決根本辦法,民進黨不只當國營事業是提款機,還當成水果倉庫。面對爭議,農糧署長胡忠一強調,農委會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強迫企業認購,1月6日發公文給國民營事業單位,是希望企業幫助農民、發揮同胞愛,目前就國內行銷各通路已登記認購超過5000噸,加工業者也認購超過3000噸,並已有400噸的鳳梨釋迦已經加工。 胡忠一說,過去因為鳳梨釋迦價格較高,因此鮮少有業者製作成加工產品,但在去年號召專家學者努力之下,目前已推出如鳳梨釋迦啤酒風味氣泡飲、果乾脆片、鳳梨釋迦酥、糖漬果乾等加工產品並在通路上販售。 

高雄港工安意外釀2死6傷 最高罰30萬

(圖/讀者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高雄港洲際碼頭華運倉儲興建儲槽工程15日發生工安意外,釀2死6傷。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表示,目前已要求全面停工,並將追究相關責任,依法處以最高30萬元罰鍰。高市勞工局表示,華運倉儲興建儲槽工程是由中鼎公司承包施作,再下包給元合工程行等業者施工。華運倉儲興建中的儲槽15日下午因升頂油壓千斤頂失效,導致內槽滑落、鷹架倒塌,造成槽內21名工人中有8人跌落,釀2死、6傷。高市勞工局指出,將以職業安全衛生法及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等法令,追究雇主和現場相關負責人員責任,目前已要求全面停工,將再依法處以最高30萬元罰鍰。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華運公司、中鼎公司顯然在施工作業處理部分有疏失,除了移送法辦外,安檢的工作一定要落實,所有缺失改善後才能復工。

國營招考弊案 台電、中鋼現職員工不法獲利上億

〔本報綜合報導〕國營事業招考驚傳弊案,高雄地檢署查獲台電、中鋼現職員工組不法集團,5年來協助上百名考生錄取中鋼、中油、台電,不法所得初估1億2千萬元。檢方已掌握舞弊名單,主嫌4人遭聲押禁見獲准。據悉,檢調2020年調查一起國考弊案時意外發現此集團,查出該集團以台電現職員工郭男、中鋼現職員工林男及其配偶陳女,以及小三吳女等4人為首,涉嫌自2016年起涉及國營事業考試舞弊達10次以上,涉案考生初估中油36人、中鋼34人、台電31人,以每人收費120萬元計算,不法所得估計至少1億2千萬元。檢方指出,此集團鎖定中鋼、中油、台電公司的新進人員考試,約定有意舞弊考生須先行付2萬元購買包含手機、耳機及訊號放大器等設備,由集團聘請解題學生在筆試當天現場解題,透過手機放送答案至考生配戴的藍芽耳機,筆試放榜後還會提供如協助修改自傳、教導面試技巧等相關服務;若順利錄取,最後再付120萬元至150萬元金額。高雄地檢署與廉政署南部地區調查組去年啟動3波行動,共計搜索 17處,傳訊被告8人及多位證人,扣得各種電子舞弊器材。檢方表示,郭男、林男、陳女、吳女等4人已依加重詐欺罪嫌聲押獲准,針對仍在逃的1名吳姓集團首腦已發布通緝,另溫姓、徐姓、黃姓作弊考生及負責顧考場的蔡女則分別以1萬到10萬元不等交保候傳。

佳節悲劇:違規檢舉大限縮 台灣恐成違法樂園

■ 圖文轉載自臉書/高雄好過日 今天是聖誕節,世運主場館正舉辦五月天演唱會,海音晚間點燈表演,愛河河畔等多處有節慶市集,整個城市人潮洶湧,輕軌捷運班班滿載,沈浸在歡樂的氣氛中。然而,佳節中,小編這幾天在路上也目睹幾件小車禍,而車潮變多更多車輛亂停一通。今天就看到一位阿伯,因為違停車輛完全堵住人行道,他踩進花圃結果腳扭到。更悲劇的是,原本我可以檢舉這輛違停車輛,但很快的,民眾再也不能拍照檢舉這種惡霸的行徑,只能打110請警方處理(我打電話後15分鐘警察是真的有來開單,但有些違規早就跑了)。不能檢舉的原因是,立院於12月7日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大幅限縮民眾能夠檢舉的交通違規事項。總統府在22日正式公布條文,預計最快兩週內就會實施。修法後,違規檢舉限縮到正面表列的46項,其中靜態違規的部分限於「交叉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10公尺內、消防車出入口5公尺內違停或臨停、違規停車或臨時並排停車、佔用身障停車格」才能檢舉。因此圖片中的違停人行道正中是無法檢舉的。雖然本次修法是由藍綠兩方立委同時發動,但交通部也站在贊成立場,我們認為,這是現任政府執行過的最爛政策。爛的不只是修正項目,還因為有關單位對於台灣交通違規嚴重與道路死傷慘重的現況缺乏作為,才會讓人格外憤怒。假若限縮檢舉同時,大幅提升執法強度,舉發一律由公部門執行,這樣我們自然沒有意見。但沒有配套下限縮檢舉,違規魔人不會消失只會更猖獗,嚴重侵害用路人權利。未來面對違停等狀況,民眾別無他法,只能不斷打110報案,反讓基層員警從收檢舉信件變成跑現場,並不會減少負擔。縱使台灣近年在經濟、治安、防疫等諸多層面都有亮眼表現,許多歐洲、日本、香港來台定居人士,對台灣社會、制度各層面都讚美有加,但也一致認為,台灣的交通實在太爛了,被形容為「戰場」、「沒人權」,簡直是在講爆發內戰的第三世界危險國家一樣:「行人在台灣的路上,是真的沒有人權的......剛搬來台灣走在路上時,我常常都會被機車叭,然後都會說一句『不好意思』就讓路。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己走錯路,或是對台灣交通還有不熟悉的地方,所以總會下意識地先道歉。但住了好幾年後,我才發現,不對,我走的不是行人路嗎?」(茶里,香港移民來台插畫家)「台灣的道路狀況就和1970年代的日本相同,簡直與『戰場』無異。為什麼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會如此高呢?已經有政府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做過諸多討論,我只是一介門外漢,沒有立場提供什麼政策建言。只是從一個用路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台灣汽車駕駛人的態度,和日本或其他國家相比,真的有點傲慢了。」(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台灣馬路上不是行人優先,反而是『汽車優先』。如今過了30多年,但駕駛人的心態仍不見改善。很多車輛在通過斑馬線時,根本不會禮讓行人,只要行人稍有不慎,撞到車輛的機率很高。而超速、闖黃燈、無視紅綠燈、轉彎不打方向燈和突然煞車等等,都是家常便飯。」(田中美帆,日本來台定居文字工作者)「有時候車子可能為了方便,斑馬線那邊會停車一下下,他會說我一下下去買個東西,你走在路上人行道,機車他可能為了方便他要去停車,他會騎上騎樓......2年前我們有做一個調查,外國朋友他們最怕的事情,因為台灣治安沒問題,他們最怕就是怕過馬路,交通事故裡面,有受傷的人口的人好像已經40多萬,比一個台東縣的人口還多。」 (白健文,歐洲商會生活品質委員會主席)依正常的邏輯來看,假設立法院修法限縮檢舉,我們單就人行道違規來說,行政部門更應該想辦法改善違規,例如以下作為:■增加警力處理違規■改善基層員警處理違規行政效率(如改善電腦系統)■設置交通佐理員(輔助拍照開單)■利用公車等執勤車輛錄影檢舉■引進科技化自動執法■改善人行道保護行人設計(提升實體人行道比率、設置側面圍欄......等)■強化學校等道安教育,強化絕不輕饒違規的宣導那地方政府就要去計算,加聘人力、改善舉發開單系統、加裝路口科技檢舉、全面修建人行道......等作為,需要多少經費,要編列預算送審,並落實政策執行。這些,不就是現在該做的事? 但在立院修法同時,行政部門只想著「不會被見義勇為的檢舉人打擾了」,卻忽視了基本該做的事情,行人的人權,台灣的人命,難道要被這樣糟蹋?要被先進國家繼續恥笑嗎?

BMW男3度酒駕撞碎一家四口 邱臣遠怒批:零容忍變「寧」容忍?

(圖/民眾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高雄38歲黃姓男子26日酒後駕車撞上過馬路的1家4口,其中媽媽因傷重宣告不治。經查黃男酒測值高達1.24,且這次是第3次酒駕,引發網路輿論炸鍋,總統蔡英文臉書也遭網友灌爆,「一個家庭又這樣破碎了,請問你們什麼時候才要正視酒駕的問題?」、「可笑!一個政府竟然對酒駕撞死人沒輒!」警方指出,黃男26日酒後駕駛BMW行經河東路、國民街的無交通號誌路口時,未減速撞上欲前往愛河霓虹派對市集的一家四口,導致37歲范姓母親傷重不治,15歲女兒雙腿骨折、牙齒全掉落。黃男酒測值高達1.24,且曾於民國95、98年皆有酒駕遭取締紀錄,目前無汽車駕駛執照。高雄市長陳其邁對此要求警察局從嚴從速偵辦,決不寬貸。另建請高雄地方檢察署聲押、高雄地方法院重判,以儆效尤。但民眾黨立委邱臣遠怒批,政府一邊震怒、高官一邊酒駕,若政府再不拿出態度,不論刑法再怎麼修,面對酒駕最終必然都是屢戰屢敗。邱臣遠指出,大至蔡政府兩任行政院發言人接連爆出酒駕爭議,小至官員酒駕仍能考績拿「甲等」,甚至「酒駕拒測」也未有降級或調職處分等事件層出不窮,「酒駕拒測」已成為官員逃避刑責的漏洞,若高官都帶頭表現出酒駕的輕蔑態度,最後卻總能被輕輕放下,民眾看到的是「酒駕零容忍」變成「酒駕寧容忍」,政府又哪來的立場跟酒駕宣戰?根據交通部公布的1至9月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今年酒駕違規比例較去年增加28%,且「酒駕導致死亡」比例更上升了13.7%,邱臣遠指出,這還是扣除兩個月三級警戒「不能出門」期間的數據,可見今年的酒駕情況有多嚴重。這次悲劇不僅引起民眾群情激憤,對於官員們的屢屢「震怒」更是感到「憤怒」,若政府打從心裡不重視道安,終究是讓人民活在「飛來橫禍」的恐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