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綜合報導

廣西北部灣港輸送量快速增長〔本報特約記者 龐革平報導〕今年1至2月,廣西北部灣港(本港)貨物輸送量累計完成4006.09萬噸,同比增長12.3%;其中集裝箱完成81.95萬標箱,同比增長41.69%。北部灣港實現快速發展,得益于西部陸海新通道激發的新活力。如今,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輻射範圍已覆蓋中西部9省區市58站。 雲南省「十三五」時期完成移民安置10萬餘人〔本報特約記者 馬喆報導〕3月24日,2021年全省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會議總結了2020年和「十三五」搬遷安置工作,深入分析面臨的形勢,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全面的部署。2020年雲南省移民搬遷安置30068人,完成年度計畫的100.3%;搬遷安置和後扶投資180.9億元,完成年度計畫162.9%,同比增加29.8%;「十三五」時期累計完成移民搬遷安置10.815萬人,搬遷安置和後扶投資631.78億元,分別占工作計畫的125.18%、143.58%。 海南自貿港首票「零關稅」自用生產設備通關放行〔本報特約記者 周曉夢報導〕3月23日,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內企業——海南一齡醫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申報進口的首票「零關稅」低溫理療箱在海口海關所屬文昌海關通關放行。這標誌著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在海南自由貿易港順利落地實施。自此,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早期收穫階段第三張“零關稅”商品清單落地實施。 浙江推進數位經濟系統建設〔本報特約記者 夏丹報導〕數位經濟系統怎麼建?近日,浙江省數位經濟系統建設工作會議進行了部署。到2021年底,浙江將基本構建數位經濟系統總體框架。到2022年底,數位經濟系統建設不斷完善。到2025年底,產業大腦多中繼資料融合應用體制機制全面建立。

近500位醫衛界人士在武漢觀摩醫院智慧建造

〔本報特約記者 劉宇太報導〕為期兩天的全國醫院建設工程總承包及智慧建造觀摩大會暨醫院建設綜合能力提升培訓28日在武漢落幕,大陸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各地醫院建設相關機構等近500名代表參會,並參觀了正在新建的武漢最大規模平戰結合醫院——雲景山醫院,該市第二座專門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醫院——雷神山醫院等地,聚焦醫院建設領域的智慧建造。本次會議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院建築與裝備分會、中建三局一公司等機構舉辦,是大陸首屆醫院建設總承包管理專題觀摩會。首先觀摩的雲景山醫院是武漢市去年開建四家平戰結合醫院中規模最大的醫院,建築面積達25.25萬平方米,設計常備床位1000張,同時預留1000張床位的建設場地,建成後可在「平時」 、「疫時」狀態之間迅速切換。其中,醫院綜合樓集成了門診、手術室、ICU、CT室、手術室等功能科室,是六棟建築中結構最為複雜、單體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從開工建設至封頂僅用時83天。作為中建三局一公司智慧醫工app首個試點專案,雲景山醫院專案運用了多項「黑科技」:利用「雲、大、物、智、移」等資訊技術,聚焦全生產要素的數位化、線上化、智慧化,全面連接員工、組織、裝備、夥伴。同時,還應用了諸多建設新技術,醫院手術室採用模組化電解鋼板拼接成型,更環保、更節省工期;垃圾、被服物流收集系統施工工藝的使用,更好地節省了醫院的人力成本,而且更安全,密閉收集環境減少了對環境的二次污染、減少了病毒的傳播等。在雷神山醫院,與會人員重溫了醫院從啟動建設到封艙的82天歷程。作為主力承建單位,中建三局一公司大量使用了標準化模組設計、BIM輔助施工、裝配式建造、智慧系統等建築科技,12天時間高品質建成交付專案。雷神山醫院成功收治2011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成為抗擊疫情的「生命安全島」。專家們希望,模組化設計、裝配式建造、安全環保等工程建設理念,貫穿醫療機構建設全過程,並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醫院建設產業,讓中國技術為全球抗疫提供有效經驗。

海上85天!遠望5號船完成太平洋上3次測控任務返回母港

〔本報特約記者 李國利報導〕出航85天後,在太平洋海域圓滿完成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5號船29日順利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母港。1月4日,遠望5號船奔赴太平洋海域,開啟遠望船隊新年度首航。自出航以來,遠望5號船連續海上作業85天,安全航行1.8萬餘海裡,先後完成了長征七號改遙二運載火箭發射等3次海上測控任務。面對新火箭、新海域、新任務的「三新」挑戰,科技人員周密開展技術狀態大清查、可靠性檢查和性能指標測試,為任務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稻下凡」:嫦娥五號太空稻安家田間

〔本報特約記者 鄭天虹報導〕嫦娥五號搭載的太空稻種29日離開溫室,移栽田間,成功「安家」。這批共計40克的「天稻」於2020年11月搭乘嫦娥五號登月,歷時約23天、76萬公里的「環月旅行」返回地球,並於2021年2月26日完成播種。上午8時左右,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太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加峰博士帶領團隊4人開始在溫室拔秧,拔下的秧苗被放到若干燒杯裡面,經過50分鐘左右的車程來到位於廣州增城的華南農業大學試驗田基地。經過拉繩、擺秧等準備工作,嫦娥五號「天稻」被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插入田間。在同一塊田地裡,還有「長征五號」稻種、重離子輻照稻種,後期研究人員將分別對深空搭載、近地軌道搭載、地面模擬這三種稻種進行對照,以選育出最優品種。插秧之後,研究人員接下來會施肥、噴藥等,預計5月底或6月初迎來抽穗期,7月上旬收穫果實。

獨家/揭秘大調查 大陸新疆白棉花

■ 本報特約記者 任佳 近期,H&M、耐克等一些國外品牌公司聲稱大陸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問題,拒絕使用新疆棉花產品的聲明引起了全球輿論關注,臺灣也是紛紛揚揚。而前段時間,記者也接到一些新疆棉企負責人的反映,說去年以來,已經簽好的棉產品出口訂單突然間全部被取消,企業經營出現了一定問題。除了工人們擔心自己會失去工作,就連棉農也開始擔心,自己種植的棉花會不會受到影響。那麼,好好運營的企業為什麼會突然面臨如此的困境?本報特約記者前往新疆進行了調查。瑞士協會取消擔保認證今年55歲的艾爾肯·艾則孜是新疆尉犁縣的一名棉農,依靠家裡的150多畝棉田,現在每年的純收入就有1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艾爾肯·艾則孜說,現在一畝地(產量)400公斤到450公斤,多勞動多掙錢就是,現在(養了)七八十個羊,二十個牛,現在羊圈裡面,生活好得很現在。種棉、養牛、放羊,艾爾肯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除了棉田附近的這套平房,2018年,艾爾肯又在尉犁縣城裡買了一套將近100平方的房子。然而今後,艾爾肯一家的幸福生活,很有可能因為附近工廠不再收購他的棉花而發生變化。聽說今年棉花賣不出去,老闆要是虧的話,我們怎麼辦?老闆要好得很,我們也好幹,老闆有錢賺,我們也有錢賺。如果棉花老闆賣不出去,我們咋辦老百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記者來到了尉犁縣眾望工貿有限公司瞭解情況,負責人張彪介紹,他已經連續兩年從艾爾肯的棉田收購棉花,這些棉花在張彪的工廠加工後銷往國內外。2020年,張彪卻失去了出口的機會,品牌商不再從張彪的工廠購買棉產品。尉犁縣眾望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彪表示,很多(品牌)就是終止了新疆方面的原料的供應,包括供應商的選擇上,有的是放棄了新疆的,有的甚至放棄了中國大陸的供應商。已經簽好的訂單為何會突然取消?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起因都是2020年8月,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宣佈對所有新疆棉企無限期取消擔保認證。許多新疆的棉企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新疆國欣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春建說,具體原因我也不清楚,也不明白他們有什麼目的。瑞士協會為何取消擔保?這個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為什麼得到這個協會的擔保認證會如此重要?甚至直接影響著新疆棉企生產的棉製品是否能夠進入國際市場?而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又為何會突然取消了對新疆棉企的擔保認證呢?記者瞭解到,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是一家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性棉花供應鏈標準審核機構,為棉花生產加工企業提供「良好棉花」擔保認證。只有經過協會認證的棉花和棉織品,在全球供應鏈市場才具有競爭力。如果得不到認證,相當於新疆棉產品進入了國際貿易的「黑名單」。張彪說,因為他的企業處於產業鏈上游,所以預期損失不算太大,但一些主要依靠出口的棉企,銷售管道已經被徹底切斷,有的企業損失達到幾個億。按照「良好棉花」專案的認證標準,要同時符合植物保護、體面勞動、農場系統化管理、水資源管理、棉花纖維品質、生物多樣性和土壤健康這7項標準,才能拿到「良好棉花」的認證。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取消認證的說辭,就是「體面勞動」出了問題,也就是協會認為,新疆棉企存在「強迫勞動」的問題。盧春建說,這純屬都胡說八道,有強迫勞動嗎?民族同志在我們這幹得非常好,一個月有五千塊錢的工資,而且我們這提供食宿,提供吃住,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我不知道他說這個話的目的是看到了還是聽到了,還是胡言亂語,說這個話是不是有什麼目的。今年招聘的時候,本來應該是八十多個人,來了將近一百六七十個人。我們要是強迫勞動,會來這麼多人嗎,會這麼積極嗎?瑞士協會為啥會得出這結論?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還要從近幾年一些西方媒體炮製的謊言說起。2019年以來,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英國廣播公司、《華爾街日報》等一些西方媒體和非政府組織,持續指責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問題。在連篇累牘的報導中,他們把新疆棉紡織行業定義為「強迫勞動的重災區」,甚至聘用當地少數民族工人這些正常的生產經營行為,都成了他們眼中的「罪狀」。而這些充斥著謊言和偏見的指責,已經被中國政府多次澄清,大批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也予以了駁斥。但是,在西方強大的輿論攻勢下,耐克、CK、湯米、Gap等品牌商紛紛停用新疆棉織品。而作為關鍵角色的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也採取了行動,啟動新疆「強迫勞動」調查。那調查又是如何進行的呢?記者找到了在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上海代表處供職的吳豔。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吳豔表示,瑞士良好棉花上海代表處在2012年正式設立,我擔任首席代表8年多的時間內,其實一直都是帶領團隊兢兢業業嚴格地來執行「良好棉花」標準。吳豔說,對於新疆棉花是否符合「良好棉花」的生產標準,上海代表處在審核過程中一直遵循的是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三重認證機制」。首先是生產者單位進行一個自我評估,然後由我們上海的團隊,他們進行第二方的可信度審核。那麼最後是由協力廠商的審核機構出具一個單獨的驗證報告。為了回應境外有關「強迫勞動」的輿論,我們上海代表處對新疆的項目進行了嚴格的複查。複查證實無「強迫勞動」問題位於庫爾勒市的新疆泰昌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經營棉花種植與加工的企業,從2012年起,每年都會通過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評估並得到「良好棉花」認證。2020年5月,是協會來企業進行現場評審的日子。新疆泰昌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瓏佩說,重點是在土地裡面看了一下我們種植的情況,另外跟我們農場的員工進行了溝通,瞭解了一下他們吃飯住宿的情況,勞動時間的情況。因為現在我們農場已經全部採取了百分之百的機采棉模式,(員工)每天(工作)8個小時,很多時候是幹不到那麼長時間的。新疆巴州泰昌農場員工塔依爾·艾合買提說,平時我們住在廠裡,我們統一宿舍住宿,環境也挺好的。逢年過節、節假日,就是按國家勞動法的規定走。年底棉花收拾完,我們就回來,在家裡休息休息,工資待遇還是一樣的。新疆巴州泰昌農場負責人李成俊說,我們是各民族平等的,在用工薪酬上,是按勞動市場用人雙向選擇、多勞多得的原則。不管任何民族的,如果他有能力,那我們就給他合適的崗位。經過嚴格複查,吳豔的團隊證實新疆並沒有所謂「強迫勞動」問題。吳豔說,我們向總部提交了兩份我們的調查報告,另外我們還匯總了由瑞士通標公司等協力廠商檢測機構歷年以來的檢測報告上交到總部。同時我們還跟國際的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相關利益方一再重申,在中國地區我們沒有發現過任何一例有關「強迫勞動」的案例。為何會執意地不顧事實?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為何會執意地不顧事實?這個「強迫勞動」結論又是如何出籠的呢?記者瞭解到,參加良好棉花調查工作組的一些所謂的「人權組織」,在調查工作中向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總部頻頻施壓,他們也是所謂新疆「強迫勞動」問題的始作俑者。「維吾爾人權專案」是一家總部設在美國的非政府組織,長期接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開展涉及新疆的負面宣傳活動,發佈了大量與新疆人權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不符的報告,甚至積極鼓吹極端和分裂思想。該組織負責人路易莎·格雷烏,曾經擔任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副總裁。「人權觀察」號稱全世界最大的人權非政府組織。英國《泰晤士報》曾批評該組織只關心美國認定的敵對國家,選擇性的報導這些國家所謂迫害人權的案例,奉行雙重標準。在涉及中國的人權問題上,該組織罔顧事實、極力抹黑。「公平勞工協會」 、「國際勞工權利論壇」針對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展勞工專案,他們發佈的報告,也常常對這些國家的人權保障攻擊抹黑。其中,「公平勞工協會」在涉疆問題上表現十分活躍,曾於2020年3月發佈「關於中國採購和強迫勞動風險的聲明」,施壓各國企業放棄採購新疆出產的原材料。記者還瞭解到,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總部會作出這種毫無道理的決定,除了人權組織從中干涉外,也與良好棉花理事會的影響有很大關係。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決策機構是良好棉花理事會,其主要收入來源是理事會成員中的瑪莎百貨、李維斯、蘇皮馬等品牌商代表,這些品牌商代表大部分來自歐美國家。另外,美國國際開發署是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重要贊助方,這家美國政府機構,左右良好棉花理事會的內部決策,不斷授意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總部對新疆棉企採取不正當行動。整個2020年,美國政府對新疆棉產業也是頻頻出手打壓。從美國財政部要求美國公司完成與新疆52家棉企的清算撤資,到國土安全部海關與邊境保護局針對新疆棉企發佈進口禁令,幾項措施幾乎封堵了新疆棉產品的出口管道。怎樣做才是最有利的選擇尉犁縣眾望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彪說,如果說長期的對於新疆棉的禁令也好,或者是停止採購新疆棉來講,那可能對於新疆棉花的中間加工企業來講會有比較大的風險,工人的就業機會,農戶的種植可能都會受到影響,他們的收入也會降低。新疆巴州泰昌農場員工塔依爾·艾合買提說,勞動是為我們自己好的,根本就不存在「強迫勞動」的事情,我願意勞動,勞動對我來說是很光榮的事。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許建英表示,美西方打著人權的幌子,炮製所謂的新疆「強制勞動」問題,不顧事實真相,製造各種謊言,惡意炒作,其根本目的是想破壞新疆的棉產業基礎,破壞中國大陸的棉紡產業鏈,破壞新疆就業和社會穩定,破壞新疆的民族關係。美國所謂的要保護新疆的人權完全是一派謊言,根本目的實際是破壞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也是對新疆各族人民的人權的最大的破壞。國際零售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採購的「良好棉花」,占全球採購量的百分之三十三。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總部作出的無理決定,實際是美國政府涉疆制裁的延伸,導致了供應鏈脫鉤的惡果。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和一些非政府組織、零售品牌商的所做所為,讓白棉花上了「黑名單」。因為霸淩思維的驅使、政治因素的存在,還有許多本應正常交易流通的商品,不能進入到供應鏈;還有許多互利共贏的經貿、科技、人文合作,不能順利開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希望這些海外的品牌他們能夠認清,中國大陸現在是最可靠的全球生產中心,是正在迅速增長的可能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了。希望他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冷靜、理智地思考一下,怎樣做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