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大陸首個直徑2.5米級重型氫氧發動機噴管研製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 邱晨輝報導]記者近日從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獲悉,該集團所屬一院211廠成功研製出大陸首個直徑2.5米級重型氫氧發動機噴管,標誌著211廠大尺寸不銹鋼部件的擴散釺焊技術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為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提到火箭發動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巨大的噴管。噴管的主要作用是將火箭推進劑燃料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的熱能轉化為動能,從而讓火箭獲得巨大的推力。211廠研製的發動機噴管分為上、下兩段,上段最大直徑1.8米,下段最大直徑2.5米,壁厚最薄處僅1毫米,採用內壁銑槽、外壁直接套接結構的擴散釺焊製造工藝,成功實現了直徑2.5米級再生冷卻噴管的擴散釺焊製造。截至目前,大陸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長征五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以達到25噸。為了滿足未來深空探測和探月工程的需求,需要研製一款全新的運載火箭。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未來將研製100噸級的重型運載火箭,以滿足走向更深遠太空的需求。目前,重型運載火箭的論證階段已基本完成,進入立項後續階段,其研究工作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展開。

四川三星堆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科技之燭照亮三星堆考古現場 [本報特約記者 唐婷報導]「此次考古發掘秉持的精細發掘理念,採用的多種現代科技手段,構建的考古發掘現場預防性保護新模式,可以說,為今後考古發掘和研究樹起了一個新標杆。」三星堆「祭祀區」考古發掘專家諮詢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3月21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田野考古到實驗室考古考古發掘艙、集成發掘平臺、多功能發掘作業系統……一位元在文物報導領域深耕多年的記者,親臨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後也不禁感歎:現場太震撼了,考古科技刷新認知!此次考古發掘的硬體條件集成了迄今為止國內最好的,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考古發掘設施。「此次考古發掘運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和設備,把原先的田野考古發掘變為了實驗室考古發掘,相當於把整個發掘現場搬進了實驗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舉例道,「在恒溫恒濕的玻璃方艙內,通過電子顯微鏡、三維鐳射掃描和三維攝影建模等,就可以不間斷地發掘、發現、記錄那些細小的遺存現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員彭小軍表示,借助高科技手段,開展更為精細的考古發掘工作,有利於更多地提取遺址中的多學科資訊,更好地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或能彌補20世紀80年代對三星堆遺址1號和2號坑進行發掘時留下的一些缺憾,能對這些坑的性質有所明判。為明確年代提供實錘一直以來,圍繞三星堆遺址,有多個長期懸而未解的學術問題,比如最基本的年代問題和性質問題。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結合出土器物形制、風格和地層關係等多種資訊來進行類比和交叉斷代是考古學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學界對南方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的認識存在很多分歧。因此,對三星堆遺址的年代判定也是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商中期,也有學者認為是春秋時期。孫華介紹,不同於過去三星堆1號和2號坑的碳14年代測定,這次三星堆考古在採樣方面,標本數量更多,標本選擇也更恰當;在標本測量方面,採用了精確度和靈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質譜儀,可以將測年誤差控制在正負25年之內。「儘管最終的測年結果還沒有正式發佈,我們相信,這次的工作可以為精準測定三星堆遺址年代問題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孫華說。3D列印給文物穿上「護身服」青銅器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往往有銹蝕、斑駁,甚至斷裂等。以往在保護出土青銅器時,通常是在青銅器外麵包上薄膜、軟布,再用石膏進行固定。而此次發掘中,則採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非常逼真的青銅器模型,接著在模型上塗上半凝固的矽膠材料,形成一個矽膠保護套。然後,將這層矽膠保護套「穿」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形成貼身「防護服」,外面再用石膏固定。採訪中,王巍一再強調,目前對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僅僅只是個開始,隨著對新發現「祭祀坑」的精細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的深入開展,將不斷豐富和刷新人們對於古蜀文明的認知,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研究提供更多實物資料。

中國人的「探日」天眼 有望於2022年發射升空

我們的ASO-S衛星將攜帶3台儀器,一個叫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專門觀測太陽磁場;一個叫硬X射線成像儀,專門觀測太陽耀斑;一個叫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專門觀測日冕物質拋射。 ■ 本報特約記者 張曄 季天宇 在距離地球1.5億公里的太空中,有一顆時時刻刻都在發光發熱的巨大恒星,它散發著的耀眼光芒,穿透大氣,為蔚藍的地球帶來了光明與熱量,它便是太陽。太陽,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恒星,也是唯一一顆人類當前可以詳細研究的恒星,通過對太陽的詳細研究,我們能更深層次地瞭解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目前,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即將進入正樣研製階段。」ASO-S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甘為群告訴記者,「我們的ASO-S衛星將攜帶3台儀器,一個叫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專門觀測太陽磁場;一個叫硬X射線成像儀,專門觀測太陽耀斑;一個叫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專門觀測日冕物質拋射」。這意味著,衛星的工程樣機研製已經接近完成,再經過1年左右的正樣研製,ASO-S有望於2022年發射升空,屆時將詳細記錄第二十五個太陽活動周的「太陽風暴」,並及時預報太陽爆發對地球的可能影響。太陽一「發威」後果很嚴重大約46億年前,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之處的螺旋臂上,一團分子雲開始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並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太陽。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恒星充滿了好奇。不過,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總是繞不開太陽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儘管太陽與地球平均距離達1.5億公里,但一旦太陽「發威」,就會給地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2003年10月31日,太陽爆發了一次強磁暴,使歐美的GOES、ACE、SOHO、WIND等一系列科學衛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損害,導致全球衛星通訊受到干擾,GPS全球定位系統受到影響,定位精度出現了偏差,致使地面和空間一些需要即時通訊和定位的交通系統出現不同程度的癱瘓。究其原因,就是太陽發射出大量帶電高能粒子,對地球電磁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中尤以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地球電磁環境影響最為顯著。太陽黑子存在於太陽光球表面,是磁場的聚集之處,借助現代科技,科學家們觀測到太陽黑子的數量和位置每隔11年就會出現週期性的變化。太陽耀斑則是一種強烈的輻射爆炸,是太陽系中最激烈的局地爆炸事件,它所輻射出的光的波長橫跨整個電磁波譜。日冕物質拋射則是太陽釋放能量的另一種形式,一次巨大的日冕物質拋射可讓數十億噸的物質短時間內離開太陽。「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太陽是一個非常好的天然物理實驗室,除了太陽內部物理過程,對於太陽的表面、大氣、磁場、結構、波動、全波段輻射、等離子體、流體的規律等我們都可以進行觀測研究。」甘為群說道。據計算,一旦發生日冕物質拋射等爆發活動,科學家可以在它影響地球前至少40個小時以內得到資訊,從而及時做出防護,避免可能的破壞。為天文學研究貢獻中國力量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已經先後發射了70多顆太陽探測衛星。2018年,備受矚目的美國派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了相當的成果。為什麼要在空間進行太陽探測?甘為群解釋說,由於地球存在大氣層,在地面只能觀測到太陽可見光和有限的射電輻射,它們在寬廣的太陽輻射波譜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波段輻射,比如大部分紫外和紅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高能輻射,在到達地面前就被地球大氣吸收掉了。去年7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時隔多月,嫦娥五號返回器在眾盼之下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近年來,我國「探月」「探火」工程逐步推進,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探日」工程也提上日程。2016年4月28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背景型號項目「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組織的專案結題評審。之後經過1年多的深化研究和綜合論證,ASO-S在2017年底終於獲得中國科學院批復工程立項。早在1976年,我國就嘗試提出和實施太陽空間探測衛星計畫,數十年過去,迄今我國仍沒有發射過一顆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因此,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ASO-S受到了人們的密切關注。「打造這顆衛星的想法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形成,之後經過不斷修正完善,直到201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空間科學先導專項,ASO-S才得以走上正軌,經歷了空間科學衛星專案的一套標準程式。」甘為群表示,ASO-S預估在2022年完成發射任務,隨後按照計畫進入72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開始肩負起探索太陽的重任。「在國際天文學中,我國的太陽物理研究論文總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這些論文所使用的資料大都來自國外衛星的觀測,我們缺少原創性貢獻。ASO-S上天后不僅可以擁有第一手資料,也將為國際天文學研究貢獻中國力量。」甘為群說。中國「探日」衛星攜帶3件「法寶」與國際上之前的70多顆太陽探測衛星相比,ASO-S衛星最大的特點是要實現 「一磁兩暴」的科學目標,即在一個衛星平臺上同時觀測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拋射,研究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了觀測「一磁兩暴」,ASO-S將搭載3台不同功能的太陽探測望遠鏡,它們的有機組合,是ASO-S的又一個大特色。「我們的ASO-S衛星將攜帶3台儀器,一個叫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專門觀測太陽磁場;一個叫硬X射線成像儀,專門觀測太陽耀斑;一個叫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專門觀測日冕物質拋射。」甘為群說,除了3台儀器的組合特色外,3台儀器又各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其時間解析度相對較高;硬X射線成像儀比國際同類儀器探頭數目要多,有99個探測器;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則不僅能進行內日冕觀測,同時萊曼阿爾法譜線本身又是一個新的觀測波段視窗。在此之前,我國的「探日」衛星屬於空白,沒有多少經驗可循,關鍵技術的攻堅克難可謂「難比登天」。就拿硬X射線成像儀來說,需要攻克3項關鍵技術。以光柵的加工為例,硬X射線成像儀的99個探頭相當於一個個的小眼睛,這些小眼睛前面是由硬金屬加工的光柵構成的,X射線光子需要穿過光柵中的縫隙,而最窄的縫隙只有18微米,比頭髮絲還要細。甘為群把製作過程比作加工一本書,首先要生產出帶有狹縫的「紙」,再嚴格控制好紙與紙之間的距離,黏成一本縫隙均勻的厚「書」。此外,還要綜合考慮熱脹冷縮、空間環境惡劣、經歷發射過程等因素。2021—2022年正處於第二十五個太陽活動週期的開始階段,太陽黑子將越來越多,太陽磁場也會越來越強,太陽的爆發會增加,預期在2025年前後達到峰值,ASO-S衛星2022年發射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能夠觀測到一個較為完整的太陽週期。升空後,ASO-S衛星將在距離地表72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行,該軌道穿過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傾角在98度,這個角度能夠確保衛星24小時連續不斷地觀測到太陽。ASO-S衛星的預期在軌執行時間將不少於4年。 Previous Next

北京市首個 藝術金融園區投用

[本報特約記者 朱松梅報導]17日,位於朝陽崔各莊的北京藝術金融國際創新園正式投運,該園區將搭建藝術創作、展覽、交易的完整生態鏈,打造本市首個藝術金融園區。吉祥寺橋北、奶東公園西側,10棟形態各異的獨棟建築組成了北京藝術金融國際創新園示範區。淡雅建築、嶙峋怪松、茂林修竹……漫步其中,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老舊廠房。崔各莊位於城區東北部,由於距798藝術區和中央美術學院不遠,吸引了很多國內知名藝術家工作室落戶。初步統計,崔各莊鄉域內共有藝術家工作室及藝術機構超2000家,藝術園區十餘個。近年來,崔各莊提出「生態立鄉、文化興鄉」的發展思路。奶東村的老舊廠房經過疏解整治後,變成低密度藝術金融園區。園區項目一期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涵蓋多形態辦公、大型展示中心、精品餐飲、演藝劇場、國際畫廊中心、國際學校培訓中心。園區將吸引國內外優秀藝術家及藝術機構進駐,構建藝術創作、展覽、交易的完整生態鏈,打造京城的「藝術金融會客廳」。崔各莊濃厚的藝術氛圍和厚實的生態家底,為發展藝術金融提供了有力支撐。園區希望構建藝術銀行生態體系,涵蓋藝術品的按揭及質押貸款、藝術品信託、基金等,實現藝術與商業的融合。目前建成的示範區內,已進駐了著名畫家潘公凱的工作室、藝術家黃建成的工作室、X美術館及藝術家駐留專案等。更多科技手段將應用在園區運營中,打造「藝術金融+」,如園區將開發藝術APP和小程式,涵蓋藝術品展示、交易、活動發佈等功能,實現線上線下藝術品交易互通。引進區塊鏈技術解決藝術品確真、估值、承保和確權的難題。園區還將和周邊其他產業園進行藝術聯動,依據園區不同的發展定位,使影視、雕塑、設計等所有文化資源融合共生。目前,園區正在向海關部門申請設立藝術品保稅倉庫。未來,園區有望實現從境外藝術品包裝、國際航線運輸、展覽布撤展、藝術品倉儲、展覽進出境報關報檢、關稅保證保險的點對點全系列服務。

大陸31省份發佈2021年5G網路建設目標

[本報特約記者 張猛報導]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5G網路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豐富應用場景。作為5G網路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基礎,5G基站建設備受關注。蘇湘豫5G基站建設目標數量居前三3月1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截至2020年底,大陸累計開通5G基站71.8萬個,基本覆蓋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5G手機終端連接數突破2億戶。未來的「十四五」可以預計還會有一個非常系統完整的網路要建成。記者梳理發現,31省份均已發佈2021年5G網路建設目標,其中多省份明確基站建設數量,從幾千個至幾萬個不等。具體來看,江蘇5G基站建設目標達6萬個,新建數量最多;湖南將建成5G基站5.5萬個;河南、山東新建5G基站目標分別為5萬個、4萬個,緊隨其後。魯豫蘇黑提出5G信號要覆蓋鄉鎮部分省份不僅公佈5G基站建設數量目標,還明確提出5G信號覆蓋範圍,多省份提出5G信號要覆蓋鄉鎮。山東指出,年底前實現縣級以上城區全覆蓋,並向重點鄉鎮延伸;河南提出,2021年全省5G完成投資132億元人民幣,5G基站規模累計超過9.5萬個,實現鄉鎮、農村熱點區域全覆蓋;江蘇提到,基本實現全省城鄉及各類產業園5G網路全覆蓋;黑龍江提出,5G網路將基本覆蓋全省縣城以上及重點鄉鎮。「5G+工業互聯網」升溫3月15日,工信部召開會議,要求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大5G網路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豐富應用場景。今年不少省份均提出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浙江提出,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形成量大面廣的新技術融合應用場景。山東要求,在全省通信業開展2021年「5G+工業互聯網」專項行動,「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得到快速推廣,新建專案同比增加10%以上;寧夏、新疆也均提出,加快構建「5G+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介紹,5G重點在於行業應用,應培育海量垂直行業應用,切實滿足各個不同行業的個性化需求。政府可積極出臺有關指引方針政策,探索5G網路在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上的建設和發展道路。此外,張孝榮補充道,應通過對外開放合作,與全球產業界共同推動5G產業發展,吸引更多國家一起研究如何使用開發5G,更好地改善人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