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福建沿海鐵路促臺胞同等待遇落實 加裝臺胞證讀卡器推「無接觸」服務

[本報特約記者 湯表報道]福建加快落實臺胞台企同等待遇,沿海鐵路正積極推行「無接觸」服務。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2日通報,在杭深線、滬昆線車站加裝18套臺胞證讀卡器。截至目前,福建、江西兩省共有42個車站、51台自動售取票機具備臺胞證讀取功能,進一步方便臺胞旅客自助購取票。目前,處於兩岸交流合作前沿的福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臺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陸續出臺一系列提供臺胞台企同等待遇的優惠政策措施。加裝臺胞證讀卡器及具備臺胞證讀取功能自動售取票機成為福建加快落實臺胞同等待遇的又一舉措。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鐵路部門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切實加強「無接觸式」服務,努力確保旅客安全出行。該負責人說,福建沿海鐵路進一步擴大臺胞購票自助服務範圍,增設臺胞證讀卡器,實現了福州、廈門、泉州等重點車站全覆蓋,全力服務好春運期間臺胞返鄉和兩岸民眾往來出行。福州火車站工作人員王婷介紹,目前,福州火車站所有檢票口均加裝臺胞證讀卡器。持臺灣居民居住證等證件的旅客,可直接在福州火車站所有自助售(取)票機上換取紙質車票,並且通過刷臺胞證完成票證人核驗的快速出行。

就地過年,台商心繫臺灣親友發去新年問候

〔本報特約記者 李洪薇報導〕還有幾天的時間就是農曆牛年春節了,由於兩岸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今年有大量的在陸臺胞決定留在大陸過春節,在滇臺胞也不例外,他們希望通過媒體發聲,向身在臺灣的親友們,發去新年的溫暖問候。據統計,今年從大陸返台過年的臺胞預計僅兩萬多人,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在春節的日子裡闔家團圓,一向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心願,許多在大陸的臺胞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經很久沒有返鄉和家人團聚,思鄉心切。臺胞洪文山表示,在這裡向寶島臺灣的親友們拜年了,因為疫情的關係不能回去跟你們一起過年、吃團圓飯,非常想念。「雖然身在祖國大陸,心繫於你們,請你們放心,我在這裡過的非常好,安居樂業,也很幸福。」來自臺北的范銘達對記者說,「正值新年期間,先恭祝我的家人們,平安健康新年快樂。」由於工作的原因,范銘達依然堅守在祖國大陸的熱土上,「以數位科技的技術賦能傳統農業和工業,為廣大的農民和工人提高生產力,夯實地方數字經濟努力工作」。他表示,「很開心能為祖國人民貢獻出我的一份心力。」洪文山在臺灣是一名珠寶設計師,熱愛蘭花的他,在雲南玉溪開辦了一座蘭園,專門種植精品蘭花。「這幾年也培育了一些很漂亮的蘭花新品種,生意還不錯。」在洪文山的蘭園裡,他精心培育了一株從臺灣帶來的墨蘭,墨蘭在春節前後開花,又名報歲蘭。「有強大的祖國給我們當靠山,未來只會越來越好。」洪文山紮根玉雲南玉溪生活已有十年,而他的小女兒,今年也正好10歲了。在當地就讀小學四年級,還當上了小班長,為班上同學們服務。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兩岸同胞本是一家人。一家人互相關心、互相溫暖,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只要心安了,在哪裡過年都是家的味道。

杭紹城際鐵路列車試行 加速構建「軌道上的長三角」

[本報特約記者 項菁 金薇報導]2月2日,隨著列車從車輛基地運用庫中緩緩駛出,杭紹城際鐵路列車迎來首次試行,這意味著杭紹城際鐵路正式進入聯調聯試階段。這一連接紹興與杭州兩座城市的「大動脈」,將加速構建「軌道上的長三角」。長三角一體化大背景下,交通要先行。杭紹城際鐵路於2016年7月開工建設,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杭州都市圈核心鐵路交通線,也是長三角南翼互聯互通的新力量。據瞭解,杭紹城際鐵路始於杭州地鐵5號線「姑娘橋站」,終於紹興柯橋「中國輕紡城站」,線路全長20.3公里,共設站10座,設計最高速度每小時100公里,項目總投資約128億元人民幣,預計將於2021年6月底通車試運營。從列車看,車輛設計以大紅色為外觀主題色,車燈設計來源於紡織這一柯橋最具代表的特色,外觀的色帶設計也結合了水鄉的涓涓細流意境,總體實現了車輛與當地傳統文化的融合。「杭紹城際鐵路是目前國內第一條由縣(區)級層面主導建設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當天列車試行啟動儀式上,紹興市柯橋區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魯麓樹介紹,杭紹城際鐵路投入運行後,將實現與杭州地鐵5號線「一票制」同站換乘,其將進一步打破原有城市「邊界」,讓民眾更好地融入杭紹「半小時經濟生活圈」,更好地享受杭紹一體化發展帶來的福利。這一新的交通力量,除了拉近長三角地區城市之間「看得見」的距離,還將使位於柯橋的「亞洲最大輕紡專業市場」迎來「看不見」的新機遇。杭紹城際鐵路投入運行後,將為柯橋深入參與一體化分工協作,實現柯橋深度融杭接滬、產業轉型發展和提升城市品質,提供新的動力和源泉。

中國兩院院士評出 2020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本報特約記者 孫自法報導]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的2020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日揭曉,嫦娥五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組分析完成等20項重大科技成果分別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科學研究啟動;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完成;中國無人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均取得新突破;中國率先實現水準井鑽采深海可燃冰;中國科學家找到小麥「癌症」剋星;中國科學家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中國科學家重現地球3億多年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中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中國科學家攻克20餘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中美團隊獲2020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科學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組分析;人造葉綠體研製成功;人工智慧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質結構;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變為甲烷;腦-機介面技術助癱瘓男子重獲觸覺;科研人員繪出迄今最大三維宇宙結構圖;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於人體試驗;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最強黑洞合併事件;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據瞭解,兩院院士評選年度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科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27次,對推動公眾進一步瞭解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普及科技知識產生廣泛影響並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