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財經

大陸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55.9萬個 5G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本報特約記者 李嘉寶報導〕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近日宣佈,將在100個以上主要城市開通5G新通話超清視頻語音通話服務(VoNR)。日前,中國移動也表示將試用VoNR。資料顯示,目前大陸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55.9萬個,5G網路已覆蓋大陸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大陸工信部在提升融合應用水準、探索多方協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計畫:將實施5G行業應用「十百千」工程,即選擇10個垂直行業,每個行業形成100個標杆示範,新建1000個5G行業虛擬專網;舉辦5G、千兆光網應用創新大賽,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形成創新應用示範標杆,新增消費領域賽道,致力於發掘資訊消費新亮點;鼓勵各級政府在5G等數位資訊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加大用地、用電、用人等政策支援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支援應用創新等。

大陸首個量子晶片設計工業軟體「本源坤元」發佈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本源量子」)正式發佈首個大陸量子晶片設計工業軟體(簡稱「Q-EDA」)——本源坤元。全球用戶可通過本源量子雲平台直接線上訪問和使用,未來可通過授權下載到本地部署。該軟體同時支援超導和半導體量子晶片版圖自動化設計,是實現量子晶片自主研發及產業化生產的重要條件,成功填補了大陸Q-EDA領域的空白。Q-EDA尚處興起階段,但不久的將來,量子計算將會改變現有產業格局,Q-EDA將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大陸量子晶片崛起之路的堅強後盾。未來,本源坤元將針對市場需求,不斷反覆運算升級,為用戶提供更多智慧化設計工具,實現自動佈線、規則檢查、3D模型以及模擬等多項功能。本源坤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大陸量子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之路愈加光明。

高市新灣區國際經貿發展協會成立 凝聚「產官學」資源創商機

高雄市新灣區國際經貿發展協會,假國立中山大學西子灣海灘會舘,舉行成立大會,現場有高盈集團雷祖綱總裁、雷科股份有限公司鄭再興董事長、越南勇源基金會冼文舉執行長等擔任榮譽顧問,結合跨國企業,產官學界出席,熱鬧非凡。新灣區國際經貿發展協會,目的和精神希望把高雄的企業帶入國際化,特別是針對東南亞的部分,由高苑科技大學趙必孝校長多年的奔走下,終於開花結果。結合高雄市的產官學界力量,搭上台灣的高科技浪潮,讓台灣的軟實力從高雄出發,得到更蓬勃的發展,拓展到國際。 新灣區國際經貿發展協會力拚新南向政策,在籌備過程中,獲得越南勇源基金會執行長冼文舉先生肯定,受邀擔任高雄新灣區國際經貿協會駐越南代表,負責推動台越農業經濟發展暨教育交流合作框架橋樑的海外義工,促進協會成功的開始!新灣區國際經貿協會成立之後,將會陸續辦理論壇、名人講座、跨國的商務交流會,將高雄的優勢科技產業,讓國際市場看到,同時也把東南亞與國際商機帶回來高雄投資。期盼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促成台灣產業的再升級,讓高雄這塊土地能夠得到更蓬勃的發展!

成都自貿試驗區成立5周年:制度創新激發開放型經濟活力

﹝本報特約記者 王明峰報導﹞2022年4月,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區域(以下簡稱「成都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5周年。5年來,成都自貿試驗區堅持制度創新,積極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加快優勢產業集聚,在擴大對外開放、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激發市場活力、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試驗田」作用,推動成都從內陸腹地向開放高地轉變。成都自貿試驗區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決策部署,明定位、強擔當、作貢獻,成渝都市圈「1+5」合作深入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起勢見效,城市格局由「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轉變,邁入超大城市行列,經濟總量連跨8個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台階、接近2萬億元,形成萬億級電子資訊產業和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成為大陸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1環10射」鐵路網和「3繞13射」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從108公里增至558公里,西部金融中心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極核主幹能級有效提升。

大陸首條「璿璣」系統「智造鏈」建成投產

〔本報特約記者 杜燕飛報導〕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大陸首條旋轉導向鑽井與隨鑽測井「璿璣」系統智慧化生產線20日在廣東佛山正式建成投產,推動中國大陸海洋科技實現高水準自立自強。中國海油「璿璣」系統技術研發成功是中國大陸石油鑽井、測井領域的一項技術突破。該系統可以精准控制地下數千米深的鑽頭「瞄著」油層去,「聞著」油味鑽,甚至可以「遙控駕駛」鑽具在0.7米的薄油層中橫向或斜向穩定穿行1000米以上,同時可以實現對地層資料的即時分析,是大幅降低油氣田開發成本、高效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法寶。本次投產的「璿璣」系統智慧化生產線,屬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專案,是中國海油建設高端油氣勘探裝備「智造鏈」的核心內容之一。截至今年3月,「璿璣」系統已陸續在渤海、南海、東海和陸地主要油氣田應用,並推廣至伊拉克、印尼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完成809井次作業,鑽進81萬米。除海上和陸地油氣田領域被廣泛應用外,該系統也可用於葉岩油、葉岩氣、煤層氣、可燃冰等非常規能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