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財經

大陸首座海上可移動自升式井口平台投產

〔本報特約記者 麥月 陳燕報導〕近日,中國海油發佈消息,由大陸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海上可移動自升式井口平台「海洋石油163」在北部灣海域正式投產,助力潿洲12-8油田東區實現經濟有效開發。「海洋石油163」平台是一座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四樁腿自升式井口平台,與傳統的固定式導管架井口平台不同,「海洋石油163」平台具有可升降、可移動、可重複利用的特點,被業內形象地稱為「小蜜蜂」。據瞭解,潿洲12-8油田東區高峰日產原油約1300噸,累計可增產原油超80萬噸。該油田的成功開發,突破了海洋邊際油田難以開發的壁壘,意味著大陸「蜜蜂式」採油模式技術體系走向成熟,對提升大陸海洋邊際油田開發能力,「解鎖」數億噸難動用儲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兩岸產業合作區發展聯盟理事會視訊會議召開

〔本報特約記者 張浪報導〕2022年兩岸產業合作區發展聯盟理事會視訊會議於12日召開,成都市青白江區設主會場。會議進一步探索跨區域對台產業交流合作新路徑,共同推動兩岸產業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和更高水準邁進。國家發改委港澳台辦、國台辦經濟局、商務部台港澳司、工信部國際合作司(港澳台辦)、四川省發展改革委、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產業園及聯盟指導單位、成員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上,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四川省發改委相關領導就充分發揮兩岸產業合作平台作用,大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加快融合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山東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平潭綜合實驗區9個聯盟成員單位作了交流發言。通過交流發言,大家積極探索跨區域對台產業交流合作新路徑,共同推動兩岸產業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和更高水準邁進,並就《支持兩岸產業合作區高品質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研提意見。據瞭解,2019年6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台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指導下,成立了兩岸產業合作區發展聯盟,是首個國家級對台區域合作平台。2021年10月,2021理事會會議選舉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產業園作為第二屆理事長單位,任期為兩年(2022-2023年)。青白江區是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產業園承載地。近年來,青白江充分發揮國家級經開區、自貿區、綜保區、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等國家級功能平台疊加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等國家和省市戰略,著力「暢通道、促貿易、聚產業、優服務」,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連續多年獲評「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和「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區」。目前,成都國際鐵路港已聯接境外69個城市和境內25個城市,貿易往來目的地拓展至「一帶一路」沿線80餘個國家和地區。構建起以青白江為樞紐,聯通歐亞、輻射日韓、通達全球的亞蓉歐立體大通道體系,從內陸腹地、工業基地全面轉型成為開放樞紐、港口城市。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產業園設立以來,青白江區堅持以「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為引領,加快「走出去、引進來」,成功促進台嘉二期、鯤寶物流、台灣巨皇新能源等總投資超1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11個重點台資專案落地建設,實現在區台資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持續穩定增長。同時,大力打造川台經濟融入「一帶一路」的活力視窗、兩岸資源融通亞蓉歐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支點,持續深化對台經貿交流合作,推動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四川「一區三園」聯動發展,著力形成「共建兩岸合作區、助力推進同城化」新態勢,並成功獲評2021年四川省對台經濟工作先進單位。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產業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切實履行好理事長單位職能職責,嚴格按照指導單位安排部署和《聯盟章程》要求,發揮好牽頭作用,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積極謀劃各類兩岸交流活動。加強在產業發展規劃、營商環境建設、吸引台商投資、引導台企轉型、促進兩岸產業鏈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與聯盟成員單位一道,共同提升對台產業合作水準,持續增強聯盟凝聚力、協作力和影響力,促進兩岸深度融合發展。

「在大陸創業是件幸福的事」——台胞點贊個體工商戶新政

〔本報特約記者 張盼報導〕「實際辦理營業執照的過程非常順暢,只花了10多分鐘就順利拿到了,工作人員的態度也非常好。真是太方便了!相信之後大陸還會繼續推出新的政策,落實同等待遇,吸引、幫助台青前來就業、創業。」統柚木業(昆山)有限公司總經理、90後台青陳由傑說。 台青陳由傑(中)申領到江蘇省首張新增開放行業的台灣居民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實際辦理營業執照的過程非常順暢,只花了10多分鐘就順利拿到了,工作人員的態度也非常好。真是太方便了!相信之後大陸還會繼續推出新的政策,落實同等待遇,吸引、幫助台青前來就業、創業。」統柚木業(昆山)有限公司總經理、90後台青陳由傑說。國務院台辦、商務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聯合印發實施《關於做好台灣居民在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作為主要受惠群體,大陸各地台青對新政充分認可並積極回應。陳由傑這次申領到的營業執照經營範圍中,包含紙製品製造等專案,屬於新政新增的內容。早在2007年、2011年、2015年,大陸有關部門分別出台關於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設個體工商戶的3份檔,新政較之以往開放行業大幅增加,由24項擴展到122項,涵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同時開放地域進一步擴大,包含27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目前3份政策檔仍在執行中。截至2021年底,登記註冊台灣農民個體工商戶359戶,台灣居民個體工商戶9926戶。新政出台後,在文創、鄉村振興、服務業等許多台灣具有發展優勢、台胞經營意願高的行業,台胞台青都能更好地一展身手。

大陸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首次突破9萬億元人民幣

〔本報特約記者 張建林報導〕4月6日,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發佈《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經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大陸海洋生產總值90385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8.3%,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0%,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45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18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5634億元,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5.0%、33.4%和61.6%。《公報》顯示,去年,大陸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34050億元,比上年增長達10.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潛力與韌性彰顯。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新興產業增勢持續擴大,濱海旅遊業實現恢復性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產業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今年5月1日起實施

〔本報特約記者 邰思聰報導〕3月31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條例將於今年5月1日起實施。條例提出,自貿試驗區包括科技創新片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高端產業片區。科技創新片區將重點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與健康、科技服務等產業,打造數位經濟試驗區、全球創業投資中心、科技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將重點發展數字貿易、文化貿易、商務會展、醫療健康、國際寄遞物流、跨境金融等產業,打造臨空經濟創新引領示範區;高端產業片區將重點發展商務服務、國際金融、文化創意、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等產業,建設科技成果轉換承載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和國際高端功能機構集聚區。人才引進方面,條例提出將建立健全自貿試驗區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支持自貿試驗區內市場主體、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面向全球吸引人才,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購買和租賃住房、醫療保障、出入境等提供便利;賦予區域管理機構區級人才落戶推薦權;賦予綜合保稅區管理機構工作居住證辦理權。此外,自貿試驗區內市場主體可以擴大勞務派遣員工使用範圍,根據用工需求,通過勞務派遣方式引進研發崗位臨時性人員,增強用工靈活性。同時搭建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平台,鼓勵各類人才在自貿試驗區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