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兩岸一家親 江蘇昆山台灣民俗文化節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孫權報導〕22日,昆山媽祖回鑾安座儀式暨台灣民俗文化節開幕式在江蘇昆山慧聚廣場舉行。至此,「傳香諦緣、情系兩岸—昆山媽祖遊台灣」活動圓滿結束。「台二代」黃文英是彰化人,學生時便隨父母來到大陸生活,親眼看著兩岸同胞齊心合力建起了昆山慧聚廣場。當天,她帶著兩個兒子前來感受傳統民俗。「這裡彙聚著兩岸建築、藝術、人文、歷史的精華,每逢傳統節令,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民俗展示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體驗,希望他們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媽祖文化是聯繫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昆山慧聚廣場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以媽祖文化為媒,連續三年舉辦「昆山媽祖」回娘家活動。今年的活動由昆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昆山慧聚天后宮、昆山市台協會共同發起,歷時七天六夜。活動期間,昆山媽祖從昆山慧聚廣場起駕,依次至台灣新北板橋慈惠宮、台中大甲鎮瀾宮、台中南屯萬和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台南西港慶安宮、台南鹿耳門天后宮、高雄旗津天后宮參香並締結姐妹廟,受到島內信眾熱情歡迎。同時,昆山媽祖還巡安賜福南京和昆山的台協會及當地台商台企。陳仁付攜家人自江西趕來,在昆山慧聚廣場一睹台灣老街風情、「打卡」兩岸美食的,恰逢昆山媽祖回鑾安座,令他新奇不已。「蔚為壯觀,對閩台文化又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不虛此行。」昆山市台協會會長孫德聰說,昆山慧聚廣場是昆山打造的台商精神家園,為慰藉在昆台商思鄉之情而建,現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兩岸同胞交流場所。「每次辦活動,各地的台商都會趕來,因為這裡有家的感覺。昆山的台商投資總額還在持續增加,就因為有更多人把企業總部安在這裡,把家安在這裡,留下來發展。」昆山是大陸台商投資最活躍、台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昆山充分發揮慧聚廣場資源優勢,聚焦民俗文化、傳統節慶、體育賽事等主題,積極打造一系列昆台交流品牌,連續多年舉辦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昆山媽祖杯」海峽兩岸慢速壘球邀請賽、兩岸青年花燈設計比賽、「繪聚兩岸」少兒繪畫比賽、慧聚兩岸傳統文化交流等活動,每年吸引數萬名台商台胞台屬參訪交流,不斷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岸共祭松山媽祖行宮千年慶典在福建霞浦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吳允傑報導〕20日,海峽兩岸共祭松山媽祖行宮千年慶典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舉行,1000餘名兩岸嘉賓、學者和信眾同謁媽祖、共敘情誼。「觀摩完祭拜活動,有想哭的衝動,很激動。」來自台灣桃園的信眾遊束花說,活動的舉辦將促進兩岸民間交流交往,「兩岸本就是一家人」。作為媽祖信俗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播地,霞浦松山天后行宮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西元1023年),距今已有1000年歷史,是繼莆田湄洲媽祖祖廟之後的第一個天后行宮,素有「媽祖行宮之尊」的美譽。2005年被公佈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霞浦縣相繼開展了30多場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先後與60多家台灣媽祖宮廟(協會)建立常年聯繫,推動兩岸民間信俗的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媽祖是海峽兩岸共同敬仰的海上和平女神。」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董事會秘書長陳傑對記者說,千百年來,媽祖文化在海峽兩岸代代相傳,不僅寄託了兩岸民眾對美好精神的嚮往,也是維繫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

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在京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鐘欣報導〕以「光陰的故事」為主題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近日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辦,展出近300幅來自兩岸暨港澳地區、馬來西亞等地的青少年畫作。本屆展覽設幼稚園組、小學組、中學組等組別,呈現不同地域的孩子們對光陰的理解和各自成長經歷。市民胡兵強帶著女兒前來觀展,他表示,小孩學習繪畫已近5年,以往大展在北京展出時,也曾帶她觀展。「這些畫作各有特色,我們也想過來看看其他小朋友如何通過畫作表現主題、展現當地的風景和習俗。」引用古代詩人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台灣中華文創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肇松表示,儘管「寸金難買寸光陰」,但畫作所能涵蓋的內涵十分豐富,可以呈現百代甚至千代過客的身影和精神,小朋友們的這些畫作可以見證兩岸暨港澳地區當代的發展,在未來也可成為一部分歷史的初稿。交流不限於小朋友,大朋友在這些美術教育中也能瞭解到交流的重要。據介紹,本屆展覽由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台灣中華文創發展協會等兩岸多家單位、機構聯合主辦,此前已在福州、廈門等地展出,11月還將赴台舉辦高雄、台北「雙城展」。國務院台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表示,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已走過14年歷程,為兩岸少兒美術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為兩岸民眾增進瞭解、促進心靈契合搭建了重要平台。即便在疫情時期,展覽也未曾中斷,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兩岸民間的大力支持,這說明兩岸交流是民心所向,定能克服各種障礙,不斷向前發展。希望兩岸青少年心懷藝術之光,走好未來之路。

兩岸企業家共謀經貿合作創新之道與新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楊伏山報導〕中歐(即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友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會21日在廈門舉辦,來自兩岸各行業傑出企業家代表、中歐校友代表等300餘位嘉賓,濟濟一堂,共謀經貿合作融合發展創新之道與新機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縱深演進,面對當前世界的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秉持開放理念、深化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成為必然選擇。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經貿深度融合的新路,為兩岸經貿合作提供新機遇。本次交流會以「海峽新機遇,融合新發展」為主題,與會嘉賓共論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的新機遇、新發展與新未來,現場交流氛圍熱烈。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曉舟說,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台胞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台灣企業在廈門有548家,有12萬台胞在廈工作生活。近年來,該市加快建設「4+4+6“的產業體系,電腦、通信設備、新材料、軟體等十條產業鏈產值超過千億元人民幣,國家級高新企業超過3600家。他表示,未來廈門將持續努力打造國家一流的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期待大家在廈門能夠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合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稱,廈門是對外開放先行區,作為海峽兩岸重要的貿易交易平台和交易通道,極具發展活力和潛力,未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可發揮更加重要的樞紐作用。期待在廈門各產業領域深耕的中歐校友繼續發揮校地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為兩岸企業家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動力。中歐校友、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偉表示,相信通過交流會,兩岸企業能夠凝聚共識、共用機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圍繞「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現狀、全球經濟新格局、兩岸經貿前景前瞻」三個議題,闡釋了「全球經濟新格局下的兩岸經貿合作前景」。在許斌看來,儘管當下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海峽兩岸目前仍保持著正常的經貿關係,兩岸經貿合作具有巨大潛力:兩岸經濟存在極強的互補性,如果將大陸擁有的巨大規模優勢和台灣地區在某些行業擁有的高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將會給海峽兩岸民眾帶來巨大的福祉。在隨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歐校友、嘉庚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原廈門國貿集團董事長何福龍(EMBA2007),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廈門市台企聯榮譽會長吳家瑩,金圓統一證券董事長、全國台企聯副會長薛荷,正新廈門集團總經理許智明,建霖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陳岱樺,宸鴻科技集團執行長謝立群等六位嘉賓,以「攜手同行,共創未來」為主題展開深度對話,表達了對未來兩岸攜手合作的信心。

蘇永安:積極探尋海峽兩岸經濟融合新路向

文|蘇永安目前,全世界已基本走出疫情陰霾,如何重新發展區域經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海峽兩岸依然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要攜手共同發展兩岸經濟合作,還有一定難度,但兩岸“和平統一”是民心所向,有再大的困難,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相信一定可以克服並儘快達到經濟重新起飛的共同願景與目標。以下讓我們從兩方面來探討兩岸經濟融合的新路向。一、在走向“東亞半球”大趨勢下尋找兩岸合作的契合點首先,兩岸經濟是與“東亞半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謂“東亞半球”,是指包括中日韓、中國的港澳台地區和東盟10國在內的16個東亞經濟體,該經濟體的GDP佔全球一半。目前“東亞半球”面臨的是“東升西降”的走向,將在2040年左右形成,這為強化兩岸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有句老話“30年河東、30年河西” , 毛澤東主席60年前就英明指出“東風壓倒西風” ,又稱“西方不亮東方亮”。在這“東升西降”此起彼落的時刻,兩岸應該緊緊抓住這個契機,並以此作為契合點,共同合作,一起發展。其次,要尋求共同合作,科技創新是第一大動力。因此,兩岸未來應加強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誰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在綜合實力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朋友都會知道,領導華為成功打破美國芯片封鎖的最關鍵人物,除了任正非之外,還有一位更關鍵的人物,他就是出生於寶島、留學美國、回歸台灣,然後從台積電跳槽韓國三星、再由三星投奔祖國,並帶領中芯國際團隊成功研發了讓美國大失預算並震驚不已的7納米先進芯片的梁孟松院士。各位朋友,當前,全世界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先機。以兩岸目前形勢來看,離我們比較近的產業應是優先發展lCT、醫療和農業等三大領域,應該屬當務之急。目前,中產階層崛起和內部消費是第二大動力。在現代社會中,中產階層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很大作用。未來應該鼓勵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助力大陸增強內循環,並在市場管理和消費者保護方面提供經驗。此外,區域合作是第三大動力,尤其是兩岸的經濟合作。未來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儘可能協助台灣參與區域合作,讓台灣島內的經濟融入大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包括加入RCEP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二、在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基礎上,儘快設立“海峽共同市場”要發展兩岸經濟融合,最好的辦法是儘快設立“海峽共同市場”,以利兩岸的具體交流合作。具體做法可有以下若干方面。今年9月12日中央發布《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本人也覺得設立“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做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是一項“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大舉措。在福建設立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雖是單方面給予優惠,但對兩岸民間交流十分有利。有了“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基礎,還應繼續加一把勁,在福建和台灣兩地設立“海峽共同市場”,實現區域要素流動,增長區域的優化配置,擴展區域市場,例如逐步實現商品、勞動力、資金和資訊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規模經濟,促進技術擴散和行業均衡。福建台灣隔海相望,卻血脈相連。兩地在歷史及地理上,在行政、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聯繫。加快福建對外開放步伐,對發展兩岸經濟有非凡的意義,對台灣也有更大的的吸引力。這方面可參照香港自由港的政策,把福建全省劃為自由港,實行全球最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這對兩岸經濟應該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要加快、加強福建的發展,可以在福建沿海城市分別設立經濟新區,例如在廈門設立“廈門新區”,主要目的對接高雄市和台南縣;在泉州設立“泉州新區”和“湄洲新區”,可與台中市對接。對這些經濟新區,可以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開放政策,加上現有的對接台北市的“福州新區”和“平潭開發區”,作為對台灣開放的前沿陣地,形成全線開放格局。相信閩台共同携手,一定可以創造一番嶄新局面。以上僅屬個人看法,相信還有不少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可以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集思廣益,必定為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係亞太總裁協會亞洲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本文係作者在第六屆台胞社團論壇的發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