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李力可 李倩薇報導〕10月18日晚,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市開幕,本屆世界科幻大會以「共生紀元」為主題,將持續至10月22日,除了開閉幕式和雨果獎頒獎典禮三大盛典以外,其間還將舉行200多場主題沙龍、主題展覽等各類活動。世界科幻大會是世界上最受矚目、歷史最悠久、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題活動,此次是這一盛會首次走進中國大陸。成都也因此成為亞洲第二個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城市。世界科幻協會品牌保護委員會委員、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在致辭中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攜手中國科幻迷,共同見證令人震撼的一屆世界科幻大會,他更有趣、更多元。」線上線下全球科幻迷的共同見證下,本.亞洛攜同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陳石、何夕,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榮譽主賓劉慈欣、羅伯特.詹姆斯.索耶等人共同為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啟幕。隨著陳石敲下見證世界科幻大會歷史的「法槌」,本.亞洛宣佈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正式開幕。備受關注的本屆雨果獎獎盃底座也在開幕式上揭曉——一隻從時空隧道探出頭來的熊貓,仰望著火箭向未來招手,向科幻致敬。據瞭解,這也是中國文化元素第一次出現在雨果獎獎盃底座上。現場,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副主席、雨果獎評選組組長戴夫.麥卡蒂將雨果獎獎盃底座與獎盃合為一體,以此寓意合作連接,人類才有無限美好的未來。開幕式以輝煌久遠的古蜀文明與現代奇幻的科幻主題相結合,科幻秀、舞臺秀、實景魔幻秀等諸多精彩亮點穿插其間。10月21日晚,科幻文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雨果獎也將在成都科幻館揭曉。

「台淑薈」之「運河書韻」活動在淮安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讀淮安,沿著邗溝開鑿的清波,聽流水像個說書人,把兩千五百年的水韻演繹成南船北馬的傳奇……」金秋時節,天朗氣清,矗立千年的鎮淮樓前書聲琅琅。近日,淮安市台辦、淮安市婦聯聯合組織淮台女性同胞開展「台淑薈」系列活動之「運河書韻」活動,近20名淮台女性同胞齊誦詩歌《讀淮安》,聲情並茂地表達對「運河之都」淮安的眷戀與期許。「瞭解淮安,愛上淮安,築夢淮安。」大家一致表示,活動為兩岸女性同胞架起了溝通交流的橋樑。歷史悠久的淮安府署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現存唯一的府署建築,正堂體量為全國之最。府內建築古樸典雅、氣勢恢弘,引得大家駐足細觀,沉浸式體驗淮安曾經的繁華盛景。「淮安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氣息。」全國台企聯江蘇區青委會秘書陳思穎表示,活動豐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她將與親朋好友分享見聞,當好文化的傳承者、城市發展的建設者,更好融入淮安發展。歲月讓古老的漕運故事化為一顆滄海遺珠,時代洪流中淮安再次激起發展的浪花。中國漕運博物館以文物、圖版、多媒體互動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淮安作為漕運中樞的歷史潮汐,以及由此帶動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一條浩浩蕩蕩的大運河造就了淮安燦爛的歷史,如今,依託文化傳承疊加創新發展,淮安正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淮安市人大代表、淮安區委黨校黨總支副書記李淑芳感慨地說,淮安底蘊深厚、發展潛能巨大,希望與在淮女性台胞攜手共用發展機遇和成果。據瞭解,2022年6月,淮安市台辦、市婦聯在江蘇省率先探索建立女性台商台胞關愛服務機制,以在淮工作、生活的女性台商台胞及其家庭為主要工作對象,圍繞聯誼交流、講座培訓、公益慈善、榮譽表彰、經貿交流等五個方面,開展了兩岸婚姻家庭端午聯誼、女性人才共用閱讀、兩岸家庭親子互動、淮台女企業家座談沙龍等一系列主題活動。

兩岸聯合舉辦「妙音莫高—敦煌樂舞」線上展覽

〔本報特約記者 吳亞明報導〕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妙音莫高—敦煌樂舞」線上展覽近日啟動。本次展覽共規劃「諸天伎樂」「無量樂器」「繽紛俗樂」「卷出雅音」等單元。以新媒體形式展出豐富的樂舞圖像及文獻,並以VR虛擬實境技術提供莫高窟220窟、285窟以及321窟的360度觀看視野,為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細膩呈現敦煌藝術之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台事務部副部長于昕說,「敦煌文化藝術展」自2016年在台灣各校巡迴展出,得到青年朋友關注和喜愛。2021年展覽首次以線上形式呈現,打破時空限制,更便於全景展示敦煌壁畫的唯美精妙。今年,「妙音莫高」繼續將高科技展示應用到傳統文物展陳中,同時線上下舉辦豐富的活動,希望有助台灣青少年朋友認識、傳承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介紹說,這次展覽既有佛國淨土梵聲妙音,又有世俗散樂奔騰飛舞,還有古代敦煌地區樂舞流行、傳播等各類記載,從中可以瞭解中國古代樂舞文化的豐富性和絲綢之路樂舞交流的歷史,加深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去年,以建築為主題的敦煌展在台灣觀眾之中大受歡迎。今年展覽重點圍繞樂舞,借由圖像資料和文字記載透視當年的音樂舞蹈,可讓觀眾看到不同面向的敦煌。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月15日。

海峽兩岸記者走進「三聖故里」 探尋傳統文化底蘊

〔本報特約記者 呂妍報導〕金秋十月,秋高氣爽。海峽兩岸記者10月16日至18日走進「三聖故里」臨沂,開展為期3天的聯合採訪活動,感受臨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探訪臨沂商城蓬勃發展的情況。活動第一天,記者們參訪了臨沂市規劃展覽館、王羲之故居、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臨沂商城市場發展史展館、臨沂商城市場,並品嘗了臨沂的特色美食炒雞、糝等。在朝陽糝館,記者詳細瞭解了糝的發展歷程和製作工藝,品嘗了特色早餐糝。一碗熱氣騰騰的糝下肚,秋天清晨的寒冷一掃而光。作為臨沂傳統小吃,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沂人對糝有著獨特的情結,早上排隊喝糝成為臨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臨沂市規劃展覽館,記者們瞭解了臨沂概況、發展成就和發展規劃藍圖。據瞭解,該展覽館是一座集規劃展示、科普教育、文化宣傳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展覽館。館內設置「漫步水城」等9個互動體驗展項,「新時代·新臨沂」等11部多媒體影片,「國土空間規劃」等12組沙盤模型。直觀、前衛、科技是規劃展覽館給記者們留下的印象。王羲之故居是一處古典園林式建築群,亭台樓閣分列其中,古香古色,舊址是「書聖」王羲之出生並生活過的地方。記者們參觀了硯池懷古、曲水流觴、夕陽普照、千秋五賢四大主題景區及王羲之展廳、鵝池等景觀,以及集柳碑、琅琊五賢祠禦碑、蘭亭圖等海內外名碑,深入瞭解「書聖」王羲之生平和書法成就,感受臨沂厚重的藝術文化底蘊。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記者們觀賞了漢墓遺址與考古成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兵書以及館藏精品文物等,感受簡牘文化、中華傳統兵學文化。據瞭解,該館是中國第一座以漢墓竹簡為主題的遺址類博物館,設有「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基本陳列」和3個臨時展廳。臨沂有「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稱號。記者們實地參觀採訪了臨沂燈具城、中國教育用品採購基地、臨沂跨境電商免稅店等商城,琳琅滿目、物美質優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據瞭解,臨沂商城目前擁有90處批發市場,4.6萬個商鋪,商城從業人員達30萬。經營商品涵蓋小商品、五金、建材、板材、園林機械、勞保用品等27大類6萬個品種,基本覆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主要門類。物流園區32處,2000餘條物流線路輻射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通達所有港口和口岸。此外,採訪團還前往蘭陵縣、郯城縣、沂水縣等地參觀採訪,探尋「大美臨沂」的獨特魅力。

兩岸宗親齊聚廈門湖里 共敘親情謀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近日,廈門市湖里區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兩岸宗親中秋聯誼活動舉行,近200名兩岸宗親齊聚一堂,共敘親情。其中,來自台灣金門的「八大宗親」代表共89位。會上,金門陳氏宗親向促進會贈送由金門縣縣長陳福海題寫的「兩岸同胞一家親」牌匾,金門孫氏宗親贈送題字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墨寶,體現了廈金兩岸宗親之間的濃濃情誼。湖里區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鐘建偉對近一年來的工作進行總結。他說,促進會以八大涉台宗親為主體進行對台交流,為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做出應有服務,為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穿針引線,為宗親互動交往提供了有力的平台。自成立以來,共接待台灣金門宗親來大陸謁祖、參訪以及文化交流共500多人次。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吳家瑩表示,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這是湖里區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不斷前行的方向,未來更要不斷擴大閩台青年共同的朋友圈事業圈,為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作出貢獻。「台灣同胞跟大陸血脈相連,我們的血緣是5000年的血緣,兩岸是永遠的一家人。」來自台灣的張氏宗親張國琳表示,促進會與台灣同胞宗親交流很多,互相往來密切,正是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濃濃情意。當天,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聘請徐政佑、林福壽為名譽會長,呂振宏、曹聖永、朱惟閔、壽彥軒為特邀理事。活動期間,台灣宗親一行還前往仙嶽山土地公廟、閩台文化交流館參訪,並參觀湖里對台交流圖片展,從312張照片中回顧一個個動人瞬間,深入瞭解湖里區對台交流交往的重要歷史。據悉,2015年,湖里區率廈門之先,成立了涵蓋陳氏、葉氏、蕭氏、楊氏、薛氏、張氏、鐘氏、孫氏八大姓氏宗親的聯席會議制度。2022年12月25日,湖里區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