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福建漳州舉辦首屆「萬才聚漳」兩岸青年人才創業論壇

〔本報特約記者 廖珍妹報導〕「政府的舉措和惠台政策,一路扶持著我,讓我走到了今天。」台灣青年游平25日在兩岸青年人才創業論壇上做主題分享交流時如是表示。當天下午,福建省漳州市首屆「萬才聚漳」兩岸青年人才創業論壇在漳州台商投資區舉行。論壇上,陳智超、薛從福、游平、趙超強、林亞梅等5名青年人才優秀創業專案獲獎專案負責人代表進行主題分享交流。活動由漳州市委人才辦、共青團漳州市委、漳州台商投資區管委會主辦。「2014年來到漳州創業,大陸給予創業扶持資金、住宿補貼、辦公用地租金補貼等,幫我渡過了創業初期的資金窘迫期。」來自台灣桃園的游平,現擔任漳州福供雲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登陸」8年的他,專注於餐飲行業,擁有日配送達2000份的集體配餐中心。更讓游平興奮的是,今年他的餐飲公司迎來發展機遇:與福建省供銷雲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漳州台商投資區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在台商區建設占地約5000平方米的大型中央廚房,未來將形成日產1至2萬份營養配餐的生產能力,供應各行各業。「這一合作模式,將促進漳州食品產業進步,加深政企交流和兩岸經貿融合。」游平事業發展蒸蒸日上,和他吃透、用好大陸政策及巨大的市場空間不無關係。而在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助、台灣青年林啟宏看來,創業很艱辛,企業要做長久,就一定要務實和勤勞,邊做邊學,甚至從錯誤中吸取經驗。「腳踏實地得幹,才是創業成功之道。」2015年青年人才優秀創業項目獲獎代表,烘之道食品(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從福,為台下有志於創業的青年們如此傳經送寶。「做企業不要輕易換跑道,要潛心打磨產品細節。」優秀創業青年代表、福建永源釀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鶴翎,具備多年企業管理經驗。她建議創業者先要練好內功,並擁抱新業態、新技術,助力企業發展。據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茂欣介紹,漳州與台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致力推動漳台各領域深度融合,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去年漳州全面實施的「萬才聚漳」行動計畫,配套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支持和鼓勵台灣人才來漳就業創業十條措施》,從強化資金扶持、提升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扶持台灣青年。沈茂欣表示,希望兩岸青年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在互學互鑒中增進感情,尋求合作。

兩岸農業專家在瓊研討鄉村振興和休閒農業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符宇群報導〕2022年海峽兩岸休閒農業發展(海南)研討會23日在海口開幕。來自兩岸近150名農業專家及業界代表,就借鑒台灣休閒農業產業發展經驗,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展開研討交流,推動兩岸休閒農業高品質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連介德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是台盟一直關注的重點領域。兩岸休閒農業同頻發展,產業融合逐漸深入,合作形式與內容豐富多彩,為兩岸學術交流和產業合作提供了廣闊天地,更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撬動支點。專家業者相聚於本屆研討會,將進一步洞開思維、把握趨勢,找准改革實踐發力點,開闢兩岸休閒農業高品質融合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海南是台商在大陸投資農業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自貿港建設為深化瓊台農業合作帶來機遇。今年7月,海南出台《關於支援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海南省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提供融資便利、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15條措施深化瓊台農業交流合作。近年來,海南先後推出系列措施,支援台商在瓊投資,並引進鮮友食品、安佑集團等一批台資企業或專案,推動瓊台兩地農業合作交流向縱深發展。據海南省台辦統計,目前在海南投資農業的台資企業總計315家,具有制種育苗能力的台資農場近70家,海南累計引進台灣農業新品種700多個。瓊台農業合作對促進海南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博士朱國光通過視頻方式以《台灣農業因應智慧農業4.0的後經濟時代》為題作交流分享。他提到,因疫情關係自2020年迄今,許多科技廠商配合數位產業升級及光電需求,紛紛投入農業生產的應用領域。天空之水創新科技公司和田寮咖啡莊園應用在農場經營上的智慧農業科技,解決了農業生產消費與休閒的問題,可為相關業者從事休閒農業,降低經營成本提供新思路。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兩岸休閒農業合作、農業旅遊、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交流。

中國在軌穩定運行空間基礎設施衛星300餘顆

〔本報綜合報導〕11月21日,「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在海口開幕。據瞭解,當前,中國構建了以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中國目前在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衛星有300餘顆,居世界第二位。近日大陸已開通「國家遙感資料與應用服務平台」,該平台聚合了高分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30多顆衛星資料資源,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提供遙感衛星資料和產品服務。大陸相關部門表示,中國已實現從地球靜止軌道到低軌衛星群、從可見光到紅外、從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遙感到雷達遙感的對地觀測能力,構建了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骨幹網。同時帶動了陸地資源環境、海洋監視監測、天氣和氣候觀測等一批星座的立項建設,以衛星通信、遙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已經形成。

「中國海洋第一展」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梁旭報導〕11月24日,以「科創賦能,共用深藍」為主題的2022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簡稱「海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福田區)開幕。本屆海博會,設立海洋港口與航運、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開發、海洋電子資訊、海洋工程與環保、海洋漁業、海洋生物與醫藥、海洋旅遊與文化七大板塊展區,「藍鯨1號」鑽井平台、「深海一號」、大洋號勘探船、「鯤龍」AG600水上飛機等「大國重器」集中亮相。20多場高端海洋經濟論壇,邀請國內外多名院士、專家、學者、知名企業高管,研討海洋經濟發展技術前沿和熱點問題。海博會還採用「線上+線下」模式,搭建經貿合作平台,推動海洋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海洋經濟展會,被稱為「中國海洋第一展」,是對外展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視窗,是推進海洋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促進世界沿海國家在海洋經濟領域交流合作的高端經貿平台。

兩岸天文學家期盼保持合作勢頭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台灣地區和大陸的天文學家表示,儘管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再加上有疫情導致的旅行限制,但他們希望能夠繼續幾十年來的合作關係。報導稱,最近一個表明他們致力於繼續對話的例子是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射電天文論壇。該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數百名科學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是主辦方之一,台長沈志強說:「我對這次論壇的成果感到高興。尤其好的一件事是看到年輕人之間相互瞭解,為互訪和未來的更多合作打開了大門。」沈志強表示,兩岸天文界深受此次活動的鼓舞,對未來充滿希望。他說:「除了聯名撰寫論文這樣的傳統合作外,我們還在探索共同開發儀器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做下去,保持這個勢頭。」另一位共同組織者、台灣「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聖元同意沈志強的說法,稱儘快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是當務之急。他說:「我真的希望雙方的互訪頻率能夠恢復到幾年前的水準。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最近向大陸的研究人員敞開了大門。」報導稱,這些科學家們說,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學術旅行在技術上仍然是可能的,而且雙方都不希望徹底關上科學交流的大門。他們還說,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跨海峽旅行。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關係來得很不是時候。報導稱,30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放寬旅行限制,兩岸的射電天文學家開始採取不同的策略,從科學交流中獲得潛在好處。上世紀90年代,沈志強在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開始他的主要研究——關於星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的探索。當時上海和台北之間沒有直航,旅行許可證的審批也很緩慢。他在台北結識了美國著名射電天文學家魯國鏞並開始了與台灣同事長達數十年的合作。他說:「關係建立起來後,我們就一直保持著聯繫。」呂聖元說,台灣科學家渴望與世界各地的同事合作,因為「台灣的陰雨天氣使天文觀測很困難」,他們一直在夏威夷和智利等地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工作。報導還說,台灣正迅速成為「毫米/亞毫米」天文學研究的中心——該領域主要研究恒星的誕生。與此同時,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位於西南省份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大陸科學家還在幫助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建設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這種望遠鏡將彌補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尋找脈衝星、尋找有關早期宇宙起源甚至外星智慧等方面的工作。呂聖元說,大陸和台灣科學家在論壇期間討論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只要科學和儀器是互補的,科學家就會有合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