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目標星辰大海!這些年輕人的代碼讓衛星變「聰明」

■本報特約編輯 劉文文 距離地表數百至上千公里的低軌衛星軌道上,許多年輕人的夢想,即將和數顆衛星一起在太空中翱翔。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方明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姝彤和OpenEdgeNeXt團隊的小夥伴們,就是其中一群年輕人。今年6月,中國青年報社、北京郵電大學、華為雲聯合發起了「代碼上太空」徵集活動。包括陳姝彤在內的廣大青年學生受邀前來,開發適用於衛星的創新應用。她們的優勝作品將有機會通過全球首個雲原生衛星計算平台,部署到「天算星座」計畫的多顆衛星中,讓衛星變得「更聰明」。 「天算星座」首顆先導技術試驗衛星 「天算星座」計畫由北京郵電大學深圳研究院與天儀研究院共同發起,首顆先導星已於2021年12月成功發射,預計2023年完成一期組網建設,建成後將成為我國科研衛星領域的生力軍,也將是全球衛星網路科技創新基地之一。2022年11月9日,徵集活動結果公佈。來自全國各地的11支參賽隊伍斬獲獎項,其中,華中科技大學OpenEdgeNeXt團隊憑藉「CoStar:基於神經網路模型動態切分的星地協同遙感圖像分析系統」獲得冠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北京邊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5支隊伍獲得優勝獎。「太空和衛星離自己似乎不再遙遠,我們的代碼要上天了!」這些年輕的隊伍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期待。寫出來的代碼 不再「躺」在實驗室裡作為冠軍團隊OpenEdgeNeXt的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方明最為感慨的是,通過這次比賽,他和學生們有了一個極佳的實踐機會,所寫的代碼不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裡,而是跟真實的大場景、真實的資料緊密結合起來,面向應用中的實際問題,「更好地落地」。他告訴記者,「這次能夠跟大賽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研,為成果轉化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劉方明長期從事分散式系統與網路、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等領域的研究,獲批多項國內外專利,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用他的話說,企業提供了基礎平台,發佈「有價值的場景」,還拿出了切切實實困擾業界的難題。而高校師生則在關鍵技術上有著足夠的積累,作為開發者前來,揭榜應戰。這種「新模式」,讓高校師生與產業平台「走到一起」,共同解決雲計算、星地協同、人工智慧這些交叉結合實際的問題,產教融合,是個「共贏的過程」。「以前我們做了關鍵技術、原型系統,要想做成果轉化確實是很難的,但這次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華為提供了開源的雲原生邊緣計算平台KubeEdge、邊雲協同AI框架Sedna,還有彈性雲伺服器、雲原生服務等,以及昇思MindSpore,給了參賽團隊強有力的支撐,我們不必從零開始搭建系統,部署和運維的效率大大提升。」劉方明說。OpenEdgeNeXt團隊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4位在讀博士生和1位在讀碩士生。隊長陳姝彤和技術員裴強宇、武靜、胡嘉海,有的發表過頂級學術論文,有的獲得過國家發明專利,還有剛入學不久的胡海川,曾帶隊獲得過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ASC二等獎。 華中科技大學OpenEdgeNeXt團隊成員和指導老師合影 在參加比賽之前,陳姝彤一直覺得太空和衛星離自己很遙遠。直到這次給衛星寫代碼,她才發現,原來衛星上用的技術,和她研究的方向竟然息息相關。年輕人也能和衛星火箭 這些「高大上」產生聯繫在比賽過程中,前來揭榜的團隊各顯神通。他們基於雲原生、邊緣計算、AI、大資料等技術,結合雲原生衛星計算平台,創制一個又一個作品,展露出欲上九天的氣勢。這些「想上天」的代碼,圍繞著衛星的相關應用,能夠加速衛星計算智慧化進程,説明衛星更好地服務於應急通信、生態監測、防災減災、城市建設等社會領域。來自武漢大學遙感學院的「教學實驗大樓隊」,構建了一個「雲-管-邊-端」協同的星地一體化增量學習火災探測系統,説明全球野火監測預警,能夠有力支撐全球突發性、大規模野火的應急回應,及時守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而來自「中國電信研究院」的參賽團隊則完成了一個雲原生的星地協同船舶檢測方案,應用於衛星+智慧海防領域,能夠助力現代化海港建設與海上交通管理,實現船舶偏航、碰撞等危險即時評估功能,快速地規劃出安全的救援路線,提升海上應急處置救援能力。除了高校、研究所這些科研單位,本次「代碼上太空」大賽也獲得了企業的廣泛關注。由北京邊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5名實習生組成的「天碼行空」團隊,在本次大賽中獲得優勝獎。團隊隊長朱祚原本也覺得,衛星對大夥兒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一件事,接觸的門檻也很高。但是近兩年,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都在積極投入衛星應用這件事情當中。他對記者說,「可能再過幾年,就會發現,有更多基於衛星的應用出現。今年發佈的一些新手機,就有基於北斗衛星的短報文功能。未來,人們將利用到衛星的更多能力。衛星可以給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幫助。」近地軌道的衛星與地面之間,並不使用常規網路通訊協定IP。而且傳統使用星地協議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傳輸遙測遙控信號,並不適合現在大量的計算需求,這成為星地互聯的痛點所在。針對這一問題,這些天馬行空的年輕人組成了一支「天碼行空」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屏蓬」的星地暢聯代理程式。他們「打通了從衛星到地面之間普適性的鏈路」,可以將星網與地面網無感化連通,使得衛星與伺服器直接交互。用團隊成員司家寧的話說,「屏蓬」就像一個海淘的轉運公司,説明資訊在地面和衛星之間轉運,簡化了流程,降低了門檻。「屏蓬」解決了星地互聯問題,也為開發者提供了極大便利,無須感知衛星這一特定場景,任何使用IP協議的應用,都可以無感化地部署於衛星之上,「萬碼互聯」,甚至「人人代碼上太空」。 「天算星座」計畫效果圖 「我們希望衛星這件事,不單單是國家在做,而是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都能低成本地用上這些東西。」司家寧感慨道,年輕開發者也能和太空、火箭、衛星這些高大上的詞產生聯繫。每一個送代碼上天的年輕人,目標都是星辰大海。

兩岸金融合作又添新案例 仲信租賃獲9億元銀團貸款

〔本報特約記者 趙強 儲瑋瑋報導〕 兩岸金融合作又增添一鮮活案例。18日上午,仲信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仲信租賃」)廈門分公司揭牌,與此同時,仲信租賃與9家銀行簽訂9億元(人民幣,下同)銀團貸款,其中,有5家系已「登陸」的台資銀行。據瞭解,此次銀團貸款中,廈門銀行為牽頭行兼代理行統籌主辦,上海銀行、華南商業銀行、第一商業銀行、玉山銀行為共同牽頭行,富邦華一銀行、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廈門國際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為參貸行。據仲信租賃總經理秦煥富介紹,本次銀團貸款原計劃募集6億元,參貸銀行超額認購率達152%,最終銀團貸款金額為9億元。仲信租賃為台灣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設立的第一家融資租賃公司,2012年進入大陸市場經營租賃業務,是國家業務主管部門核准設立的台資融資租賃公司。而仲信租賃廈門分公司是繼東莞、蘇州分公司之後,仲信租賃在大陸設立的第三家分公司,也是中國(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首家台資融資租賃機構。仲信租賃董事長沈仁德表示,廈門是仲信租賃業務拓展版圖的一個「新座標」,未來仲信租賃將依託廈門核心產業優勢,在多方合作與支援下,快速發展。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牽頭項目的廈門銀行是大陸首傢俱有台資背景的城市商業銀行,也是福建省首家上市城商行。立行以來,廈門銀行穩健耕耘,在兩岸金融合作方面不斷先行先試,致力於打造「兩岸金融合作樣板銀行」。廈門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專案是廈門銀行首筆作為牽頭行兼代理行籌組的台企銀團貸款專案。以此次與仲信租賃的合作為新起點,未來將持續助力台資金融企業在大陸更好發展,促進兩岸金融機構合作,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融匯兩岸金融資源共同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露營旅遊休閒有了發展指導意見

〔本報特約記者 徐壯報導〕大陸14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推動露營旅遊休閒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推動公共營地建設,擴大公共營地規模,提升服務品質。鼓勵支援經營性營地規範建設,提高露營產品品質。增強人民群眾文明露營意識,推廣「無痕露營」。意見明確,露營旅遊休閒是指在戶外使用自備或租賃設備以休閒遊憩、運動娛樂、自然教育等為主要目的,在有明確範圍和相應設施的營地場所駐留的活動。意見還提出,大力發展自駕車旅居車露營地、帳篷露營地、青少年營地等多種營地形態,滿足多樣化露營需求。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充分挖掘文化資源,豐富露營旅遊休閒體驗。意見要求,露營旅遊休閒經營主體要加強治安、消防、森林草原防滅火等管理。營地要有明碼標價的收費標準、遊客須知,提供真實準確的宣傳行銷資訊。

神舟十四號乘組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本報綜合報導〕11月17日16時50分,經過約5個半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11時16分,太空人陳冬首先出艙。13時10分,太空人蔡旭哲出艙,與太空人陳冬一起協同開展出艙活動,太空人劉洋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出艙活動期間,首先完成了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起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太空人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此外,還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A抬升和小機械臂助力手柄安裝等任務。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的首次太空人出艙活動,16時50分,太空人陳冬、蔡旭哲安全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

兩岸文創人同「耕」傳統文化沃土:博物館裡老古董變身潮流物

〔本報特約記者 申冉報導〕六朝瓦當成為大眾喜愛的「寧好」笑顏、雲錦化身手機遊戲的熱門「皮膚」、四季變幻的數字富春山居圖讓兩岸參觀者倍感親切……第四屆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17日在南京舉行,兩岸文創界的累累碩果令人大開眼界。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已連續成功舉辦4屆。通過這一平台,兩岸文創界專家學者、企業大咖、青年從業者,同「耕」中華傳統文化沃土、深挖「創意富礦」,令沉睡於博物館的老古董們重煥生機,變身為驚豔的潮流符號。本屆論壇以「新『數』求、新賽道」為主題,期待兩岸文創「大腦」以數位化為新舞台,激蕩出更多新花樣。曾以數位化富春山居圖驚豔兩岸文創界的台灣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陸博物館界的數位化風潮方興未艾,文博數字化作為兩岸文創從業者的聚焦點,也成為兩岸文創合作的機遇。「我在上海打造的數位化博物館即將開放,觀眾在此可以欣賞到一大批經典作品的數位化效果。其中一部分,就是和故宮等大陸博物館進行合作的成果。」「在博物館IP的產業化發展上,台灣起步比大陸早,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我們也一直在學習和探索。」陝西歷史博物館文化產業部主任趙慧表示,該館正在創建「華夏鏈」文博數位平台。她期望借助此次論壇,和台灣同行一道探索元宇宙展廳的建設、元宇宙研學等數位技術在博物館文創領域的應用。台灣「80後」文創青年簡名偉闖蕩大陸文創市場多年,現任南京雲錦博物館館長。他認為,「台灣文創產業注重溫度和深度,大陸的文創產業在廣度和速度上則是無人能及的。兩岸各有專長,但守住的都是同一個『傳統文化』。台灣文創界可以帶著自己的優勢到大陸這片寬闊的天地大展身手。比如南京雲錦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希望通過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活化』,讓它走進全球市場,成為一個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的符號。」新一輪台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畫也同期啟動。「這個計畫通過邀請兩岸青年藝術家,共同為兩岸博物館發佈的IP進行再創作,傳達兩岸『文化同源、未來共創』的理念。」據該活動組織方南京創意中心副總經理呂菽菲介紹,如今已經有十位台灣青年藝術家的百餘幅駐地創作作品進入應用環節,成為博物館裡的熱銷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