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福建台商紮根 同唱《愛拼才會贏》

〔本報特約記者 李思源報導〕「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問世於1988年的閩南語勵志老歌《愛拼才會贏》恰逢兩岸交流的閘門打開不久,隨著台胞台商蜂擁「登陸」而風靡兩岸,現已廣為傳唱。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家瑩,就常以《愛拼才會贏》勉勵自己,「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自1995年「登陸」以來,他在漳州投資設廠,在泉州尋找製造業合作夥伴,通過廈門港將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如今,他的企業已從最初的建材生意拓展到一二三產業,2021年產值達7億美元。「相同的語言,相近的氣候,讓我在閩南找到家的感覺。」在吳家瑩看來,廈門有魅力、泉州有活力、漳州有潛力,許多台商在這個閩南「金三角」奮鬥打拼,如魚得水。坐落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市,與台灣隔海相望,同屬閩南文化圈,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已成為大陸台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在廈門發展的台企有6000多家,台商對廈門經濟的貢獻達到30%以上;泉州累計批准台資企業2000多家,投資總額67.97億美元;漳州也累計吸引3000多家台企落地發展。住在廈門,工作在漳州,現已是台商林世堃的生活日常。他在2002年被父親派到漳州長泰管理工廠,「剛開始不太適應,從廈門開車到長泰,從繁華漸入寂靜,第二天一早叫醒他的不是鬧鐘,而是雞叫聲」;如今,從長泰往返廈門,開車上高速不到一個小時,「路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難走了」。20年來,林世堃紮根閩南「金三角」,見證了大陸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從追求價格到追求價值的躍升。他表示,未來將持續投資,改善智慧化生產線,開拓大陸廣闊的市場。在閩南「金三角」,除了機械、建材、食品和服飾等行業,台商台企還涉足石化產業。海峽兩岸最大石化產業合作專案——古雷煉化一體化一期項目,投資額逾340億元(人民幣,下同),2021年8月在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內投產以來持續穩產,已首次實現對台灣銷售乙烯單體。「發揮大陸石化技術、人才及管理優勢和台灣石化中下游加工優勢,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將推動兩岸石化產業融合發展。」中國石化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總裁張西國說,在兩岸合作驅動下,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已由昔日小漁村躍升為大陸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和大陸唯一台灣石化產業園區。「閩南『金三角』的概念始於歷史、人文、地緣的相近,未來基礎設施、產業條件和市場資金是該區域同城化發展的關鍵。」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閩江學院海峽兩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克明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廈門以服務業為主,泉州以製造業為主,漳州第一產業相對發達、土地資源充沛,「閩南『金三角』發展潛力巨大,三地如能深度整合,發揮對台優勢,在兩岸經貿融合上進行產業分工合作,將會促進區域內各產業的升級換代及同城化發展。」今年8月30日,大陸首條跨海高鐵——新建福廈鐵路全線鋪軌貫通,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隨著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閩南「金三角」將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在經濟實力上,廈漳泉三市經濟總量2021年已達2.34萬億元,占了福建GDP的半壁江山。「閩南『金三角』是大部分台商的祖地,更是福地。」年過六旬的吳家瑩早已把閩南當成自己第二個家,常稱朋友為「咱厝人」(閩南語意為「自己人」),「三不五時」邀大家一起喝茶聊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愛拼會贏壯心不已」。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開幕

〔本報綜合報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11月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主題為「基礎科學推動發展中國家循證決策與可持續發展」,由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主辦,浙江大學承辦,中國科協和中國科學院協辦。來自中國、埃及、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巴西、德國等20多個國家的14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全球近千名學術科研人員線上收看會議實況。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擁有來自70餘個國家和地區近1400名院士,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科技組織。本屆大會宣佈了2024年TWAS獎的獲獎者名單。TWAS 獎授予九個領域:農業科學、生物學、化學、地球、天文學和空間科學、工程科學、數學、醫學科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共有13位獲獎者:七位來自中國,印度、巴西、肯亞、馬來西亞、土耳其、南非各一位,獲獎者包括四名女性。每項 TWAS 獎項均提供 10,000 美元的現金獎勵,獲獎者將在下一屆2024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大會上獲得獎章並就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演講。

大陸科學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變異基因

〔本報綜合報導〕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團隊與上海師範大學王文琴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上發表了重要研究論文。大陸科研人員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質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關鍵變異基因。研究團隊破解了高度複雜的野生玉米基因組,經過艱苦攻關,連續創制了超過10代的遺傳材料,構建出野生玉米和普通玉米自交系B73的高世代近等基因系群體。此外,研究團隊在三亞南繁基地開展了大規模田間試驗,將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雜交導入大陸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生產栽培品種鄭單958中,可顯著提高雜交種籽粒蛋白含量,表明該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潛能;同時,在減少氮肥施用條件下,可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準,這對於在低氮條件下促進玉米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

「暖核一號」啟動今冬明春供暖

〔本報特約記者 白宇 成亞光報導〕近日,大陸最大核能供熱項目——國家電投「暖核一號」核能供熱工程正式啟動供暖。今年是「暖核一號」投運後的第4個供暖季。近年來,國家電投山東核電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於2018年海陽核電1號機組商運當年,在大陸率先啟動大型壓水堆熱電聯產研究與實踐;2019年,「暖核一號」一期3.15萬千瓦核能供熱工程投運;2021年,投運「暖核一號」二期20.25萬千瓦核能供熱工程,助力海陽市成為大陸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實現了當地群眾、地方政府、熱力公司、核電企業以及生態環保的多方共贏。當前,「暖核一號」三期90萬千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正在按計劃穩步推進,計畫於2023年底供暖季投運,屆時供熱面積可達3000萬平方米,可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同時可替代原煤消耗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機組熱效率將提升到55.9%,是原來的1.5倍,可大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