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

醫療業務壓力大 旗津醫院辦理培訓增進志工軟實力

溝通是日常生活相當重要的一門課題,在壓力極大的醫療場所更需要做好溝通,旗津醫院為了幫志工提升溝通能力,日前特別邀請嘉義中正大學兼任講師林妙香,為醫院志工們提供一場精采的「正向情緒溝通」講座,讓醫院志工笑開懷同時,增進同理心與溝通軟實力。講師林妙香引用美國教育家L. 羅恩 賀伯特的溝通資料,以生活化的用語及代入感十足的模擬情境,讓志工輕鬆掌握溝通技巧。志工分享,生活中到處都需要溝通,不只工作,長期相處卻容易疏忽關懷的家人更需要溝通。課程精彩,院長及主任跟著志工一同互動學習。院長蔡忠榮表示,這是相當受用的一堂課程,講師的演講風格不僅可以更有效於生活中的運用外,更透過把溝通模式融入生活情境以及各式各樣的人際互動,這讓志工馬上能夠連結到服務的經驗。旗津社會福利中心卓春嫻主任表示,感謝講師遠從嘉義而來,為旗津注入新資源,相信志工們今日獲得這麼實用的資料後,未來必能運用於志願服務生活日常。

陳佩琪直言不該表態帶頭打疫苗 砲火連掃王定宇、陳時中

[本報綜合報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台灣最快下周將開打AZ疫苗,外界好奇身為兒科醫師的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是否也會先打疫苗。對此,陳佩琪19日在臉書表示,台灣人有跟風式的打疫苗觀念,所以她不會也不該對外表態要不要打,她也說,如果她是已婚又經常和異性進出同一個房子,才需要跟大家仔細報告,暗酸被爆同居緋聞的綠委王定宇。陳佩琪也說,以醫師的立場,她認為每個人的體質、年齡、健康狀況、職業、工作需求不同,所以在新興疫苗的施打上,還是要考慮自身的狀況,而非跟風式的施打,換句話說,要某名人做表率先打,是不符合科學邏輯的。陳佩琪說,即使名人打了沒有副作用,也不代表其他人不會有,跟風打就向改名吃免費壽司一樣可笑。陳佩琪也暗諷衛服部長陳時中,前不久萊豬要進口,就有「管理全民健康的官員」背書說要帶頭吃萊豬3個月,證明萊豬不會有害人體,後來才改口說他有三高,不能吃萊豬。

民眾黨、時力籲盡速開徵耗水費

[本報綜合報導]水情吃緊,台灣民眾黨立委蔡壁如等人22日說,水資源使用與定價的不合理,造成變相補貼少數用水大戶,因此今年就該開徵耗水費,也要調整水價。此外,時代力量黨主席、立委陳椒華等人22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應盡速開徵耗水費,不應等到明年才開徵,早日徵收可帶動全民節水;她建議,每月1000 度以上的用水大戶就要開徵,並請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共同節水,勿反對徵收耗水費。

馮世寬:不辯駁蔣中正銅像議題 功過由後人評斷

[本報綜合報導]立委關切退輔會處置蔣中正銅像進度,主委馮世寬22日表示,他不辯駁此議題,銅像在那邊不會講話、不會走路,也沒人膜拜,若拿走,台灣歷史會少東西,應讓全世界看到台灣人包容歷史的舉動,功過由後人評斷。馮世寬指出,他並非反對,但銅像放那邊「不會講話,也不會走路,也沒有人去膜拜」,若拿走,台灣歷史是否就少了東西;另一方面,他不去辯駁外界批判蔣公的言論,因為「我們是他們(蔣公等人)領導出來的」,也因此讓台灣能夠安定。馮世寬表示,中國目前都不再清算、鬥爭曾與中共打仗的台灣榮民,這300多名榮民目前都已超過85歲,而這些榮民都打過古寧頭戰役、台海戰役,馮世寬反問,這些戰役不就是蔣公指揮的嗎。

呂秀蓮拋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 兩岸統合取代統一

[本報綜合報導]前副總統呂秀蓮21日拋「雙兩岸關係」,倡議解決兩岸僵局,用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並用兩岸「統合」取代兩岸「統一」;雙方各退一步就能理順長期頭痛彆扭的兩岸關係。呂秀蓮上午「出席聯合國NGO世界和諧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呂秀蓮新書發表:兩岸恩怨如何了」。她在致詞時,將20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形容是非典型第三次世界大戰,台灣免除疫情,卻面臨戰爭的威脅,台灣已經一步一步在戰爭邊緣,台灣要懂得柔性外交,用兵乓球解決危機。呂秀蓮會前受訪提到,最近「世界兩個核武大國」在阿拉斯加談判,台灣問題成為最重要且最敏感議題,國人同胞應該關心但不必要擔心,更重要是提出對策,因此她拋出雙兩岸關係,希望為下一代開闢光明的前途,有信心大家瞭解她的主張後,會引起全世界的支持。呂秀蓮表示,所謂兩岸關係是談和中國的關係,就會陷入統獨,難道沒有第三條路嗎?她倡議,第一,中國當局應將「一個中國」改為「一個中華」。第二,兩岸不是「統一」、可以討論「統合」,如同歐盟、拉丁美洲共同體或東南亞國協,兩岸可以統合,再慢慢討論是不是形成中華邦聯。呂秀蓮說,她的新書已經完成英文版和韓文版的翻譯,日文版也快完成,這本書提出的願景,對象不只台灣,也希望中國的朋友好好來讀她的書,重新思考兩岸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