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大陸成功發射荷魯斯2號遙感衛星

〔本報特約記者 汪江波報導〕3月13日12時02分,大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荷魯斯2號遙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66次發射。荷魯斯2號遙感衛星由五院所屬航太東方紅公司抓總研製。屬於整星出口、軌道交貨的商業遙感衛星,具備多譜段敏捷成像能力。此前,荷魯斯1號於2月24日由遙63發射、目前工作於傾角94.47度、490X504公里軌道。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滿載」而歸

〔本報綜合報導〕據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消息,完成首次環大洋洲載人深潛科考航次任務後,「探索一號」科考船攜「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3月11日返抵三亞。本航次中,「奮鬥者」號總共完成了63次有效下潛作業。其中在克馬德克海溝完成下潛31次,4次下潛深度超萬米,10次下潛深度超9000米;平均深度7429米,最大深度10010.9米(CTD測量資料)。在蒂阿曼蒂那深淵完成下潛30次,下潛站位幾乎全覆蓋了蒂阿曼蒂那深淵軸部的不同構造單元。此外,在瓦萊比-熱恩斯深淵完成下潛2次,到達了該海域最深點。截至目前,「奮鬥者」號已累計下潛189次,其中萬米級下潛25次,共有來自23家中外單位102人隨「奮鬥者」號下潛,其中萬米級下潛人員29人。除了「奮鬥者」號載人深潛作業之外,科考隊還完成了著陸器布放回收、溫鹽深儀采水和重力柱取樣等常規作業任務,是國際上首次在克馬德克海溝區域開展的大範圍、系統性的載人深潛調查,也是歷史上人類首次抵達蒂阿曼蒂那深淵和瓦萊比-熱恩斯深淵底部開展實地觀察和取樣。

大陸科學家實現615公里光纖量子通信

〔本報特約記者 張漫子報導〕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袁之良團隊首創量子金鑰分發開放式新架構,採用光頻梳技術,成功實現615公里光纖量子通信。該架構在確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時,能大幅降低系統建設成本,為大陸建設多節點廣域量子網路奠定基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作為量子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量子金鑰分發基於量子的不可測量性、不可克隆性,借助「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鎖」。光頻梳技術,就好比把一束單頻率的光,變成像多個「梳子齒」一樣分隔開來、不同頻率的多束光。借助這把神奇的「梳子」,無需架設服務光纖,即可實現通信兩端「信號」的頻率校準,從而實現量子資訊的準確傳輸。

「省出來的重量可以多帶幾枚導彈,多加一些燃油!」

■本報特約編輯 楊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志強率領團隊瞄準關鍵技術突破「卡脖子」難題讓戰機打擊能力更強飛得更遠 6人工作1天→1人工作半天 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自201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李志強已提交了10份提案,瞄準的都是科研工作中「卡脖子」的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李志強 近年來,他率領團隊研發的航空複合材料「自動鋪放設備」也突破了瓶頸。這台設備標誌著航空複合材料結構件的生產,從依賴人工的時代進入自動化製造的時代,可重複、可大批量生產。李志強介紹十幾年前用複合材料造飛機,靠工人手工鋪疊,生產效率低,遇到大型構件就會犯難「一層一層地鋪,疊成一個飛機的結構形狀一層才0.13毫米,一個飛機結構最厚的可能要40毫米」。當時從國外引進的設備,產品適用性並不好,操作軟體的維護,不但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還要看國外專家的臉色。李志強和同事們,下定決心自己搞研究,「把裝備當作一個載體,形成一個完全自主的自動化的複合材料的鋪絲鋪帶製造系統」。 航空複合材料「自動鋪放設備」 自動化的複合材料的鋪絲鋪帶製造系統 李志強帶領團隊研製的自動鋪帶機 李志強帶領團隊研製的自動鋪帶機,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原來這道工序需要6個人工作1天,現在只需要1個操作工用半天時間就能把它完成」。他讓戰機的作戰能力更強 飛得更遠十幾年裡,他們的科研工作,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2022年,實現在我國航空裝備中應用。更厲害的是系統強大的資料庫可以彙集,高級技工們豐富的工作經驗資料,對軍用飛機來講,李志強所研發的這套系統,不只解決了生產效率問題,更解決了飛機的性能問題。「可以用更少的材料,來滿足飛機機動承載的要求,省出來的重量就可以多帶幾枚導彈,就可以多加一些燃油,這樣它的作戰能力就更強,打擊能力更強,而且飛得更遠」。目前,大型飛機樹脂基複合材料的用量,已經占到了飛機結構總量的一半。戰鬥機已經占到了三成。未來,隨著製造技術的成熟,成本降低,先進的航空複合材料,將有更多用武之地。 軍用飛機 李志強表示:「過去這十年我們研發的航空製造技術,支撐了『20時代』航空裝備的發展,這使我們極大地增強了信心,我們也準備好了,為將來飛機發展的,一些智慧化的生產製造系統技術,保障我們國家航空裝備,持續不斷地趕超世界先進水準」。 加油!期待!

大陸家居生活智慧化已從單品「擴散」至全屋

〔本報特約記者 陳斯報導〕治癒、運動、居家辦公,是居家新場景需求。大陸的家居生活智慧化正在從單品智慧向全屋智慧過渡,居住生活從以「房」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在居住空間這個高頻生活場景中,空間的使用者不再滿足於基本的居住功能,對於生活在繁華都市的人而言,居住空間衍生的釋放壓力、撫感情緒、自我提升功能也逐漸受到重視。近日《2023影響中國人居生活方式趨勢報告》顯示,在實現美好人居生活的目標下,大部分受訪者對於居家生活的需求除了解決「住」這一問題外,能在居住空間中實現工作生活的平衡,高效實現完成工作,平衡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質,是今年尤為明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