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當Google遇到ChatGPT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盧希鵬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人類要與機器聊天,有兩項技術要解決:讓機器懂人類語言(Language to Data),讓機器講人類語言(Data to Language)。語言技術已經發展了數十年,最近因為深度學習演算法與巨量數據,有了巨幅的進步。Open AI公司的ChatGPT橫空出世,讓人驚艷AI對於人類語言多重意圖與隱含意圖的理解,以及自然語言生成模型(NLG,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的成熟。過去,語言生成模型包含了各類文本,簡單如健檢數據轉換成醫師口吻的文本,企業財報資料轉變成報紙文本的財經新聞,小說與偶像劇也有劇本文本(如英雄總是在第七集接吻,最後一集絕地反攻),情書大全也是一種文本。有了這些文本,ChatGPT就可以幫人寫劇本與情書,只要把人名與情境詞彙重組就好。當機器懂人類說甚麼,人類也懂機器在說甚麼,ChatGPT就把這技術用來做聊天。但,人類語言的文本何其多。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預先幫人類閱讀巨量資料,再以深度學習演算法產生巨量文本結構情境詞句與知識庫。譬如,請它幫我準備電子商務結構洞應用的演講大綱,幫我用金庸小說風格寫出十集影集大綱,並請它為台灣科大設計招生文案。請它幽默一點,具體一點,煽情一點……都有驚豔的表現(結果都放在我臉書上)。上周有學生問我:「影響信任的因素有那些?」 若問Google大神,會得到上百種不同的連結,同學要慢慢讀。若問ChatGPT相同問題,它會在事先閱讀與整理過的知識庫中,產生人類看得懂的文字,就會說:「通常得到他人信任的因素有以下六項……」。如果你不喜歡這項答案,也可以換一種敘述文本。ChatGPT不僅可以像人類一樣交談,知識庫包山包海, 同時對於自己不懂的事物,也有一些推論文本(譬如說幹話),雖然不是這麼精準,還是非常有趣。Google害怕嗎?搜尋引擎是幫人找(Search)資訊,請人自己讀。ChatGPT不是搜尋引擎,是語言模型,在閱讀(Read)整合好的知識庫中,用人類看得懂的自然語言表達出來。網路上數據愈來愈多,一個幫人閱讀又產生整理過的自然語言生成模型,是否將會改變這個世界?任何創新,一旦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 ,勢必引來大量的模仿者。當微軟投資100億美元在ChatGPT,讓自家搜尋引擎Bing有了自然語言生成模型,接下來應該所有搜尋引擎都會有類似的功能。這場戰爭,不只是技術之爭(me too),更是生態系之爭。ChatGPT只是一種人機介面,決勝的關鍵在結構洞所串聯的多重網路,如同iPhone贏的,不只是易用的人機介面,更是串聯背後強大的生態網絡。我幻想,當Google把自然語言生成模型放到自駕車時,車子將會開始跟我聊車況、路況甚至是新聞?而我在手機、車子,客廳,辦公室都在跟同一套Google系統聊天時,Google會不會成為世界上最瞭解我的人,進而成為我可信任的理專與購物專家?這場戰爭,先是技術之爭,未來更是搶占網路結構洞之爭,這才是Google的關鍵策略點。(轉載自盧希鵬臉書)

中國空間站成功實施首次點火實驗

〔本報特約記者 陸成寬報導〕3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空間站夢天艙燃燒科學櫃近日成功執行首次在軌點火測試。此次點火實驗以甲烷為燃料,先後兩次點火共持續約30秒,高速相機下傳的實驗畫面清晰展現了甲烷預混火焰受擴散火焰包圍的形貌。據瞭解,自空間站夢天艙2022年10月底發射入軌以來,夢天艙各科學實驗櫃陸續完成了供電檢查、基本功能自檢,並進行功能指標測試及參數調優,按計劃開展了艙外載荷保溫、高精度時頻櫃和超冷原子櫃真空保持、有效載荷在軌測試等50餘項任務。目前各科學實驗櫃工作狀況穩定、狀態良好,隨艙上行的科學實驗專案正在流體、兩相、高溫、燃燒等相關實驗櫃開展。

大陸成功發射中星26號衛星

〔本報特約記者 劉詩瑤報導〕北京時間2023年2月23日19時49分,中國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26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星26號衛星將與中國衛通現有的中星16號衛星、中星19號衛星兩顆高通量衛星共同為用戶提供高速的專網通信和衛星互聯網接入等服務,為邊遠地區提供安全可靠、覆蓋更廣的資訊傳輸手段,進一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並有效滿足空中旅行與遠航中對於寬頻通信的巨大需求,在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築牢基礎網路能力的同時,也為衛星互聯網業務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63次飛行。

大陸可再生能源躍升發展 2022年風電光伏年發電量首超1萬億千瓦時

〔本報特約記者 王璐報導〕大陸相關部門2月13日公佈的成績單顯示,2022年大陸可再生能源呈現發展速度快、運行品質好、利用水準高、產業競爭力強的良好態勢。資料顯示,2022年,大陸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5億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52億千瓦,占大陸新增發電裝機的76.2%,已成為大陸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13億千瓦,占大陸發電總裝機的47.3%,較2021年提高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22年大陸風電、光伏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達到1.19萬億千瓦時,較2021年增加20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8%,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2022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較2021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球新能源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大陸轉移,大陸生產的光伏元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70%。同時,大陸可再生能源發展為全球減排作出積極貢獻,2022年大陸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大陸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

〔本報綜合報導〕2月13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旨在推動中國大陸教育數字化工作取得新進展,為世界數字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作為大會的一項重要成果,大陸相關部門在主論壇上發佈了7項智慧教育平台標準規範。重點圍繞平台、資料、資源、素養四個方面,為智慧教育平台體系建設與應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將對規範教育系統的資料彙聚和安全共用,支撐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用、品質管控和長效發展,促進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與應用創新發揮重要的作用。數字教育推動教育變革,惠及所有學習者,未來標準化工作任重道遠,需要世界各國的積極參與。會議倡議,各國應加強交流合作和資源分享,全面推進數字教育國際標準研製,打造數字教育標準化共同體,共建開放、包容、有韌性的數字教育,推動各國人民共用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共同打造數字教育未來新空間、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