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佈智慧教育藍皮書與發展指數報告

〔本報特約記者 高凱報導〕2月13日,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永智代表中國教科院正式向海內外發佈《中國智慧教育藍皮書(2022)》與2022年中國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報告。藍皮書以智慧教育內涵闡釋為主線,從環境、教學、治理、人才四維度提出16個具體特徵,總結中國智慧教育發展經驗,向世界發出未來應重點關注的七個議題和五項倡議。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報告立足「智慧教育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的客觀實際,探索建立了由4個一級維度、12個二級維度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嘗試對中國智慧教育發展水準進行量化評估,並分領域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3個分報告,為有效推進智慧教育提供參考。2022年,大陸啟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成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成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平台總流覽量超過58.7億次,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支撐抗疫「停課不停學」、縮小數字鴻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率先開啟了邁向智慧教育之路。

「神十五」太空人圓滿完成首次出艙任務

〔本報綜合報導〕2月10日0時16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五號太空人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目前,太空人費俊龍、太空人張陸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太空人出艙活動期間,完成了夢天艙外擴展泵組安裝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後太空人首次出艙活動,太空人費俊龍、太空人張陸首次漫步太空,再次成功圓夢。根據計畫,後續,太空人乘組還將開展多次出艙活動。此外,空間站貨物出艙安裝任務也於前期陸續開展。目前,能量粒子探測器、等離子體原位成像探測器等載荷已完成出艙安裝,全面驗證了艙外載荷安裝流程和空間站貨物氣閘艙、轉移機構等部件的功能性能。

大陸研究人員成功構造銀河系內雙白矮星星族

〔本報特約記者 趙漢斌報導〕近日,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恒星演化研究團組李振威博士與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質交換穩定性判據,並結合雙星星族演化模型,成功構造了銀河系內雙白矮星星族。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上。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種古老的化石。雙白矮星是由兩顆白矮星相互繞轉組成的雙星系統,其併合可以產生作為宇宙學標準燭光的Ia型超新星。一些密近雙白矮星的軌道週期僅為幾分鐘,是未來空間引力波探測器的重要目標源。研究人員通過建立絕熱物質損失模型,給出了恒星在不同演化狀態下物質轉移穩定性判據。在此基礎上,李振威等人進一步研究了雙白矮星併合對Ia型超新星的影響及雙白矮星的引力波輻射性質,為相應觀測提供了理論支撐。

硬核聯動!中核集團喊話流浪地球:你們儘管想像,我們負責實現

〔本報特約記者 小柯報導〕近日,中核集團發佈一張海報,畫中赫然顯現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發動機,並排的是中核集團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文案寫著「你們儘管想像,我們負責實現。」海報被網友譽為「最硬核的夢幻聯動」,同時引發史無前例的「央企朋友圈評論」。中國航太科工微博留言「這事咱不得一起嗎」;中國船舶留言「你就說我幹點啥吧」;中國聯通表示「我負責通信」;中國石化聲稱「我負責能源」……這恐怕是電影上映之初未設想到的溢出效應——一部電影能吸引如此多「行業客戶」。《流浪地球2》在中國大陸和海外熱映,證明大陸科幻大片也能拍成國際一流。它的獨特之處,是在想像力中融入中國情懷,而且有恢弘又細膩的視覺呈現,讓觀眾眼前一亮。大陸科幻電影崛起的基礎,是大陸科技和綜合實力的躍升,讓科幻電影沒那麼遙不可及,大部分中國觀眾有現場感、參與感、自豪感,才讓「夢幻聯動」有了共鳴。每個看過電影的科幻迷,都有一種感覺,這部科幻並不那麼「幻」,因為「大國重器」踩在了中國觀眾熟悉的審美點,這也正是中國製造和中國科技發展的「人設」。《流浪地球2》引發的「央企朋友圈評論」,展現的是科技創新「國家隊」的自信。載人航太、深海探測、高速鐵路、高端裝備、能源化工、移動通信、北斗導航、國產航母、三代核電……都凝聚著大陸科研人的心血。一張聯動海報,網友好評如潮,也是在褒揚苦幹實幹的大陸科研人員。

聊天機器人再進化!比Siri更聰明的ChatGPT?

■媒體人 鍾婷 2021年10月28日全球在夯Meta創辦人佐克伯口中的「元宇宙」;歷時一年多,在2022年11月30日全球開始吹起另一個風潮──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短短五天內使用人數突破百萬人,曾被微軟挹注十億美元,如今又加碼100億美元的「ChatGPT」,到底有何魅力?能如此快速的打破國界、突破同溫層,迅速風行各行各業呢?ChatGPT是什麼?「ChatGPT」是由美國舊金山研究組織 OpenAI,開發出來的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簡稱NLP)的大型語言模型,使用了預訓練語言模型(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的方法,透過大量文本數據而訓練出的一個大型神經網絡模型,可快速生成人類口語式的語言文本,也能瞭解人類下達自然語言指令時可處理任務。舉凡文本生成、問答系統、語音辨識、機器翻譯等都能輕易達成,也就是說,寫小說、劇本;作詞作曲;邏輯算術;編寫程式;客服應答,通天文知地理,全部難不倒「ChatGPT」。這不禁令人聯想起,手機裡陪伴我們許久的好助理-Google、Siri語音助理。ChatGPT跟Siri有何不同?同樣是有問必答的即時聊天機器人,究竟「ChatGPT」和「Siri」有何差異呢?最大不同點就是一個靠文本資料訓練,一個靠語音資料訓練。「ChatGPT」是一種預訓練語言模型,它是基於大量文本資料訓練出來的,主要用於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如文本生成、文本分類、文本相似度計算、文本翻譯等。它可以通過API或者代碼來使用,需要編寫代碼來調用模型。而「Siri」是一種語音辨識和語音對話技術,它是基於語音資料預訓練的,主要用於語音控制和語音對話。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與其交互,它提供諸如語音控制手機、問答、提醒等功能。除了資料庫的參考來源大為不同外,兩者主要區別還有三大塊:應用場景:「ChatGPT」是一大型語言模型,主要用來處理自然語言任務,如內容生成、分類、翻譯、比對等。而「Siri」則是一種語音辨識和語音對話技術,主要用於語音控制和語音對話。使用方式:「ChatGPT」主要通過API或者代碼來使用,需要編寫代碼來調用模型。而 「Siri」是通過語音來使用,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與其交互。功能性:「ChatGPT」是一個通用性非常強的語言模型,可以用於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而「Siri」主要用於語音辨識和語音對話,提供諸如語音控制手機、問答、提醒等功能。搜尋的進階是預測下一步記得十多年前,我曾把Google比喻為魔鏡,人們想知道什麼就朝著它問什麼。當時我還開玩笑地說,未來的Google可能不必等人們開口,它就知道人們需要什麼了!如今這玩笑果然成真,只可惜不是Google,而是「ChatGPT」,且它即將可能被微軟收編進搜索引擎Bing中,與Google並駕齊驅、正面對決。如今,網路上已有許多影片是教人如何使用「ChatGPT」來賺取金錢;也有歌功頌德「ChatGPT」的應用是多麼的神通廣大,「ChatGPT」儼然成為街頭巷尾人人皆知的人工智慧。這比之前贏過棋王的「AlphaGo」;寫詩出書的「微軟小冰」;超現實主義AI藝術家「艾達Ai-Da」都還聲名大噪。主要原因是,上述這些人工智慧都只是以深度學習在單項領域中強過人類,但「ChatGPT」卻是透過大數據的文本資料交叉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在通用領域上直接超越大多數的人們,這無疑是科技發展的奇異點,也是元宇宙發展的助燃器。應用場景已深入日常「ChatGPT」之所以會以雷霆之姿縱橫全球,全來自於它能讓無限創意在短時間內被實現/顯現,以前創作一部小說、一首曲調、一篇詩詞,創作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底蘊和獨特風格,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的靈感激盪,才能創作出拍案叫絕或動人心弦的作品。如今,創作者只需將想要呈現的情感、情境和呈現的樣貌,盡可能描述出對應的詞彙,幾秒鐘的運算時間,「ChatGPT」就能具體地展現出創作者想要的文本內容及形式。這不僅讓許多內容創作者為之色變,就連工程師寫程式,「ChatGPT」都能代勞。「ChatGPT」的出現,將人工智慧發展推向另一個新境界,與其拿它跟「Siri」比較,無疑像拿電動車比高鐵,雖然同樣都是交通工具,但運作原理不同,服務性質不同。「ChatGPT」的出現,讓未來的競爭力來自於那些懂得運用AI工具問問題的人!只要具備創意,懂得搜索、提問,從大數據中快速試錯累積經驗,就能快速產出作品,達到目的。殘酷點來說就是:有腦的人會覺得「ChatGPT」是個很棒的助手;無腦的人會視它為競爭對手。萬能的背後,人類存在的價值剩什麼?「在元宇宙世界裡,一旦變得無所不能時,你會想做甚麼?」不知從何開始,我在課堂上總是這樣問學員。而我也會自省,當自己無所不能時,是否有足夠智慧能明辨?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各式的AI機器人絡繹不絕的出現,加速了內容創作,也縮短了創意點子實現的過程,相信「ChatGPT」只是個開始。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是全能的,甚至是萬能。但當AI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們完成這個心願的同時,人類存在的價值到底還剩下什麼?人類又能留給後代怎樣的世界?這些問題,或許是聰明的我們眼下該好好思索,並找出答案的時候。(轉載自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