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吳月報導〕7月16日,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會議主題為「聚焦基礎科學,引領人類未來」,將重點圍繞數學、理論物理、理論電腦與資訊科學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展開學術研討和交流。據介紹,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將持續兩周,800餘名海內外學者將深入探討基礎科學領域的前沿成果,展望基礎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500餘場大會報告、專題學術會議以及衛星會議,將為海內外學者交流與共用學術成果搭建橋樑。據悉,會議期間,各高校就讀基礎科學相關專業的大學生還將通過學術海報形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青少年代表以及熱愛基礎科學、支持基礎科學發展的各界人士將參與大師面對面環節,傾聽科學家們對於數學、物理、人工智慧等學科未來發展方向的暢想,並與世界頂尖科學家交流對話。

朱雀二號成為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

〔本報特約記者 屈暢報導〕7月12日上午,朱雀二號遙二運載火箭在中國大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按程式完成了飛行任務,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至此,朱雀二號成為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標誌著大陸運載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體推進劑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憑藉在重型大推力閉式迴圈發動機研製過程中突破的各項關鍵技術,以及其他各類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過程中積累建立的技術基礎、生產試驗條件和人才隊伍,大陸已具備研製大推力高性能液氧甲烷發動機的基礎條件,目前正在開展200噸級全流量補燃迴圈液氧甲烷發動機研製工作,可為未來重型、大中型運載火箭提供強勁動力。朱雀二號火箭由北京的一家民營企業藍箭航太研發。公開資料顯示,除藍箭航太外,大陸九州雲箭、星際榮耀、宇航推進等多家民營航太企業也正在開展液氧甲烷火箭及發動機的研發,陸續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果。

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公佈

〔本報特約記者 楊慶報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7月12日公佈了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計畫2030年前實現登月開展科學探索。當日在武漢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太高峰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總設計師表示,中國計畫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開展科學探索,其後將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試驗站,開展系統、連續的月球探測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據瞭解,中國載人登月的初步方案是:採用兩枚運載火箭分別將月面著陸器和載人飛船送至地月轉移軌道,飛船和著陸器在環月軌道交會對接,太空人從飛船進入月面著陸器。其後,月面著陸器將下降著陸於月面預定區域,太空人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與樣品採集。在完成既定任務後,太空人將乘坐著陸器上升至環月軌道與飛船交會對接,並攜帶樣品乘坐飛船返回地球。為完成這項任務,大陸科研人員正在研製長征十號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登月服、載人月球車等裝備。

大陸成功發射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

〔本報綜合報導〕北京時間2023年7月9日19時00分,中國大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任務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首次實現了北京遠端測試網路系統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遠端輔助測發系統的互聯互通,在北京遠端測試大廳可對發射場火箭總裝、測試、發射進行遠端輔助支持,減少設計人員到場保障需求,節省設計人員路上差旅時間,提升總體保障能力。測量系統首次採用天地基一體化測控模式,可根據任務需求自由切換天基和地基測控時間,具備了全程無盲區測控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任務適應性。本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8次飛行。

差1位,還有人想「拼車」上太空嗎?

■本報特約編輯 李子堯 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機會首次公開競拍不久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發佈我國首次火箭發射機會競拍公告,有衛星發射需求的企業都可以通過競拍的方式,來獲得進入太空的機會。航太供應鏈大廈負責此次火箭的競拍,大螢幕上正在即時顯示的就是這次競拍的詳細情況。 大螢幕上正在即時顯示的就是這次競拍的詳細情況 火箭競拍的發佈和交易都是由航太電子採購平台來實施的,負責人表示在他們平台上有各類航太相關企業,15萬家每天都有各類的產品競拍活動,但是火箭的競拍還是第一次。據瞭解此次競拍將在7月13日下午3時開始,參與競拍的火箭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研製的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預計今年年底發射。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是一型兩級液體運載火箭,一、二級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主要用於執行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起拍價格為每千克8萬元。「共用火箭」發射模式更靈活、成本低其實,不僅是這次參與競拍的火箭提供商業搭載機會在今年4月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發佈了2023和2024年度運載火箭搭載和「共用火箭」發射機會清單包括本次發射在內共有9次發射任務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提供長征火箭的「整箭發射」「搭載發射」和「組網發射」等不同方式的發射服務。所謂「共用火箭」就是火箭「拼車」發射類似拼單團購、拼車出行。2015年國家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太。此後,我國商業航太高速增長,產業涵蓋多個領域傳統的搭載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商業航太的發射需求。面對商業航太市場對微小衛星發射需求的急劇增長,我國一方面研製了長征十一號、長征六號、長征八號新一代運載火箭,另一方面啟動了「長征快車」計畫推出「共用火箭」的「拼車」發射模式。 與以往任務中搭載的形式相比,「共用火箭」發射模式是先確定運載火箭型號和初步發射計畫,再到市場上招攬衛星乘客,具有發射成本低、任務適應性好等特點。探索共用新模式我國已多次實施「拼車」發射長征八號火箭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為滿足商業航太發射需求而研製的一款新型運載火箭,可以填補我國運載火箭在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的空白,滿足資源衛星、科學試驗衛星等各類商業航太的需求。2020年12月22日,長征八號成功首飛。研製團隊使用共用模式到市場上去尋找載荷,用「拼車」的方案把很多小衛星湊在一起。研製團隊走訪了20多家各類的衛星公司,在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溝通後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最終確定由7家衛星製造商來共同完成這次任務。2022年2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以一箭22星的「拼車」方式,成功發射創造了當時我國一箭多星的紀錄。 近幾年我國多次實施了「拼車」上太空的發射任務目前,我國在軌的商業衛星數量已經超過350顆。為中國航太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