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大陸首個開源桌面作業系統「開放麒麟1.0」亮相

〔本報特約記者 華淩報導〕7月5日,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交易中心舉行的2023作業系統產業大會上,大陸首個開源桌面作業系統openKylin1.0(「開放麒麟1.0」)亮相。這標誌著大陸已具有系統元件自主選型、作業系統獨立構建的能力,降低對上游作業系統發行版本社區的依賴,填補了大陸長期以來在桌面作業系統根社區領域的空白。大會現場發佈的《中國基礎軟體行業調研報告》指出,2022年大陸作業系統市場規模達到155.1億元人民幣。10年間,大陸作業系統市場保持穩定增長,複合增長率達6.7%。大陸作業系統在生態數量和使用者使用體驗上均得到極大提升,麒麟軟體生態數量率先突破200萬款。截至目前,麒麟作業系統已經在政務、金融、通信、電力、能源、交通、醫療、教育等行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不僅服務百姓日常生活,還在天問一號、嫦娥五號、神舟十六號等大國重器上實現應用部署。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服務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者

〔本報特約記者 劉詩瑤報導〕7月5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北斗三號系統自2020年建成開通後首次全面總結成果經驗、闡釋弘揚新時代北斗精神,為北斗系統後續建設發展凝聚起意志力量。據瞭解,北斗工程全線兩年半時間成功發射18箭30星,提前半年全面建成功能強大、性能一流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是大陸迄今為止建設的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太系統。北斗三號系統作為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時空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成體系突破衛星導航領域百餘項關鍵技術,新研百餘種宇航級器部件,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顯著帶動中國航太、電子等領域跨越發展。目前,北斗系統已廣泛應用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各行業領域,助力各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北斗系統已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者,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領域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證據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衝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表明中國大陸納赫茲引力波研究與國際同步達到領先水準。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29日在大陸天文學術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線上發表。在此次研究工作中,中國脈衝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銀河系中的57顆毫秒脈衝星進行了長期系統性監測,將這些毫秒脈衝星組成了一個銀河系尺度大小的探測器來搜尋納赫茲引力波。該團隊充分利用FAST靈敏度高、可監測脈衝星數量多、測量精度更高的優勢,基於自主開發的軟體,對FAST收集的時間跨度為3年5個月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在誤報率小於五十萬分之一的前提下,發現了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證據。

中國航太新紀錄!一箭41星發射圓滿成功

〔本報綜合報導〕2023年6月15日13時30分,長征二號丁遙八十八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一箭發射41顆衛星,刷新了中國大陸一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該批衛星主要用於提供商業遙感服務及相關技術驗證。執行本次任務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二級運載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經濟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可支援單星、多星並聯、串聯、搭載等多種形式的發射需求,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高度700公里,運載能力可達1.3噸。本次發射是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第76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76次發射。

從3天到30秒!大陸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款實現電子支付

〔本報特約記者 王震報導〕6月1日,大陸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款電子支付功能成功上線。目前,這項功能在寧波、福州、廣州、黃埔、重慶、成都等海關試點推廣。據介紹,此次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款電子支付功能是基於現有的海關新一代稅費電子支付系統新納入增加的功能。該功能打破了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原有繳稅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資訊跑「網路」代替企業「跑馬路」,進一步便利企業通關。該功能上線後,企業一票稅款電子支付交易從發起支付請求到收到海關成功核注回執總共用時約30秒,省去了列印和傳遞紙質憑證、逐筆勾對核銷稅單等手工操作環節,整個流程比以往縮短2-3個工作日。此外,企業使用者還能通過稅費電子支付功能支付保證金、滯報金、滯納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