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 月

2021年度「大視記」

〔本報綜合報導〕2021年已經結束,我們在向它揮手告別的時候,不妨再回顧一次它的精彩。這一年,我們在記者的報導中欣賞了大自然的四季變幻;見證了奧運健兒創造的體壇奇蹟;感受到中國航太力量的雄起飛躍;學會和一些人告別,也更加善於記錄身邊的溫馨瞬間。 衝呀!祝融號4月24日,2021年「中國航太日」啟動儀式暨2021年中國航太大會開幕式在江蘇南京舉行。啟動儀式上,中國首輛火星車名稱揭曉。經全球征名、專家評審、網路投票等層層遴選,最終「祝融號」一名脫穎而出。 飽食者當常憶袁公5月22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長沙逝世。5月23日,在重慶西南大學校園內的袁隆平塑像被鮮花圍繞。西南大學是袁隆平的母校,1949年,他考入位於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該校後來併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前身之一。 華夏盛世 百年輝煌6月28日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天空綻放耀眼的五星煙花。 郎導辛苦了8月2日,東京奧運會女排小組賽,中國女排3:0勝阿根廷女排。但中國隊仍舊無緣小組出線。東京奧運會後,郎平正式卸任中國女排主教練。 會師領獎台8月5日,在東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團體決賽中,由陳夢、孫穎莎、王曼昱組成的中國隊3比0完勝日本隊,取得奧運會乒乓球女團四連冠,中國香港隊獲得銅牌。 旅行的大象8月13日,雲南普洱,經過為期110餘天的北上之旅後,14頭亞洲象返回普洱。 2021年4月16日,17頭亞洲象從墨江縣啟程北上,其中,2頭中途返回,其餘15頭持續向北遷移,先後途徑3個州(市)8個縣(市、區),最北到達昆明市晉寧區轄區。 三星堆又上新9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廣漢舉辦新聞發佈會,通報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最新成果。截至目前,三星堆新祭祀區已提取文物超5000件,在基本清理結束的3、4號祭祀坑以及揭露出文物層的7、8號祭祀坑,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體型巨大的青銅神壇、神獸、完整的金面具、刻有神樹紋的玉琮以及神似西餐刀的玉刀等文物。 紅色信念 晚舟歸航9月25日晚,孟晚舟在結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後,乘坐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順利回到中國。 銘記歷史 致敬老兵10月12日,抗戰老兵羅永留在電影結束後站在放映廳中間。當日,雲南老兵關懷計畫專案辦邀請在昆明的抗戰老兵、老兵遺孀及家屬等共50餘人走進影院,觀看電影《長津湖》,重溫紅色歲月。到場老兵中年齡最大的100歲,最小的91歲。 一起向未來10月20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種抵達北京,北京冬奧會火種歡迎儀式在奧林匹克塔舉行。 最美的玫瑰11月27日,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昆明召開,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關於她的名字,有個有意思的插曲。張老師原名為張玫瑰,她出生於黑龍江省,出生地的滿語意為「開滿野玫瑰的地方」。 「感覺良好乘組」開課了12月9日下午,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太空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

孔子故鄉山東曲阜舉行布粥活動 延續千年臘八傳統

〔本報特約記者 李明芮報導〕1月10日,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當天,孔子故鄉山東曲阜舉行布粥活動,延續千年臘八傳統。孔府院內笑語歡聲、粥香四溢,在充滿新年氛圍的仿古餐車前,工作人員身著漢服為前來參觀的遊客送上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在寒冷的冬日傳遞溫暖。據記載,臘八節喝粥的習俗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自先秦時期,中國民間便有在農曆臘月初八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習俗。衍聖公府傳承了規模盛大的中華民俗春節禮儀,在臘八節也素有祭祖、喝臘八粥的傳統。此次臘八節布粥是山東曲阜「孔府過大年 福運中國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民眾除了能喝到臘八粥,還能領取到孔府春聯套盒。孔府過大年系列活動有利於讓遊客體驗孔府年俗活動,瞭解孔府獨特的年俗、風俗,學習聖人故里「過大年」的傳統儀式,把孔府的禮盒與福氣帶回家,喚醒民眾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臺灣茶的原料來自東南亞,還能算代表臺灣的茶嗎?茶的跨界與劃界(上)

■ 科技大觀園 寒波 茶在臺灣與許多國家是習以為常的飲料,不但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也有規模龐大的國際貿易,涉及複雜的生產、運輸、消費網絡。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不但改變地貌,也影響人際與社會,甚至是國家、民族之間的關係。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伯邑藉由探索東南亞的茶與臺灣之間的千絲萬縷,追尋超乎地圖界線之外的各種互動。 洪伯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就讀人文地理學博士時,到中國西南部尋訪研究題材,意外得知雲南聞名的普洱茶,其實和臺灣關係密切,便朝此一領域鑽研。回臺灣任教後,仍然延續「茶」這個主題,陸續探討泰國、越南茶產業與臺灣的關係。梨山到金三角 化軍人為農夫金三角地區位於泰國北部邊境一帶,與緬甸、寮國交界,曾經是鴉片毒品的生產基地;如今不再有罌粟種植,地景轉變為果園、茶園、農田,呈現健康清新的風貌。關鍵在於 1968 年開始的「泰王山地計畫」,泰國官方引進外來的農作物與技術,協助當地居民栽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再依賴罌粟,而臺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罌粟花/Pixabay) 泰國官方之所以信任臺灣,是因為臺灣已經有類似狀況下的成功經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以後,有計畫地深入山林獲取資源,又為了安置退伍軍人,嘗試在高海拔地區開發農業——化軍人為農夫,建立梨山的福壽山農場等據點。臺灣地處熱帶與副熱帶,卻能順利在高海拔地區種植多種溫帶蔬果作物。山地開發雖導致環境破壞等後遺症,卻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計。如蘋果的成功種植,讓 1970 年代梨山的環山部落,一度比臺中市區更加富裕。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是當時負責泰王山地計畫的代表,他觀察到泰國北部的氣候條件與臺灣山地類似,決定與臺灣展開農業合作,即使雙方 1975 年斷交後仍持續執行。事後也成為前泰王蒲美蓬的一大政績。臺灣與泰國牽上線以後,也間接幫助到泰國北部的中華民國遺民,身處「異域」的泰北孤軍。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Wikipedia) 從異域到茶鄉國共戰爭結束後,中國西南部仍存在國民黨的軍隊,不少人不願意前往臺灣,最後輾轉抵達泰國北部落腳,被稱作泰北孤軍。此後相當一段歲月,泰國政府無力掌握其北部疆域,任由共產黨游擊隊、毒販流竄;而孤軍在缺乏中華民國支援下,必需自力更生,涉入毒品等貿易,在夾縫中求生存。1981 年的考科考牙戰役,孤軍協助泰國政府肅清共產黨游擊隊,之後取得泰國公民身份,名義上正式解編。此刻泰國政府表面上排除了國境內干擾統治的不安定因素,實際上還需要新的經濟因子,才能確切統治難以掌握的北部領土。前述的泰王山地計畫,便能達到編戶齊民的作用。茶、咖啡、蘋果、梅、桃等作物,擺在不同時空環境下,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泰國北部原本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難以統治,引進新的農作物與技術、丈量土地、建立新的人際與產業網絡並和外界市場接軌後,地貌改變了,許多本來曖昧不明的關係隨之清楚,國家機器得以深入原本難以企及的層面,充分利用自然與人力資源。 (泰北孤軍滯留的「美斯樂」村落/Wikipedia) 洪伯邑的研究指出,農作物與技術的移植,同時具有經濟與政治的效果。此一模式先由中華民國在臺灣的高山地區實施,類似的過程也發生於泰國北部。中華民國對泰國的協助,也維繫了雙方斷交後的外交關係。戰爭與毒品的時代過去後,孤軍後裔仍需要營生。隨著泰北孤軍的情況為臺灣國內知悉,中華救助總會(改名數次,簡稱「救總」)也投入支援,又在 1990 年代將臺灣培育的茶種引進泰北。儘管茶與其他農作物皆來自臺灣,臺灣農技專家也兩邊支援,茶一開始卻限於華人種植,沒有交給泰國原住民。農作物與技術的轉移,使泰北華人由軍人轉型為農夫,還有些成為資本家。臺灣人眼中的泰北異域,接受源自臺灣的農技資源後,發展為新的茶鄉,呈現他鄉變故鄉的轉換。不過邊界不是靜態的,現在呈現的領域,是過去累積的結果。隨著大環境變化及位置、規模都更優越的越南茶競爭,與臺灣淵源很深的泰國茶業,逐漸退出臺灣市場,轉以泰國國內和歐美、中國市場為主。 (中華救助總會/Wikipedia) 在越南種植臺灣茶樹洪伯邑在泰國之後,將目光轉向茶產業與臺灣淵源極深的另一個國家:越南。越南茶與臺灣的關係比泰國更加緊密,不只因為臺灣當初出口茶樹、技術與資本,投資越南建立茶的產業;也由於如今有大量茶葉,由越南進口到臺灣。越南曾經是採行計畫經濟的共產國家,1980 年代後期才「革新」開放,引進外國資本與技術。1980 年代中期有臺灣茶商率先進入越南,接著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支持南進政策,臺灣大舉向越南出口資本、技術、樹種等資源,使越南南部的林同省,發展為規模龐大的茶葉產地。 臺灣茶在移植越南初期,水土不服之外,也面臨嚴重的蟲害威脅,一直到 1994 年引進金萱才成功克服蟲害。有了能保證產量的金萱作基礎,使茶廠經營更有彈性,可以搭配生產青心烏龍、翠玉、四季春等不同茶種,靈活面對市場。越南茶大量出口到不同國家,需要避免農藥殘留。為了應付多變的農藥標準,越南茶商發展出一大一小兩套模式:大型茶廠由數百人運作,幾乎全年無休,因為家大業大,有資源聘請專任的文書人員管理農藥,確保不論各國標準如何改變,都有能力調整跟上。至於相對小型的茶廠,本身資源短缺,自家茶園外也與當地茶農簽約契作(通常仍有一百甲左右,規模超過臺灣同業)。他們為了確保品質,發展出另一種管理農藥的方案,就是和農藥經銷商合作,讓專業的農藥業者直接參與管理。 (台茶 12 號/Wikipedia) 儘管原產地有自我要求,進口時也經過檢驗,臺灣人看待越南茶,心中仍常存對農藥殘留的疑慮,還普遍認為越南茶的品質不如本土茶。並非說越南來的茶就百分之百沒有農藥殘留問題,但就洪伯邑看來,這超越食品安全的層次,牽涉到心理上的認同與焦慮,甚至還有國族建構的因素,是探討邊界、移動、何謂本土的絕佳材料。(文章未完,資料來源:故事StoryStudio)

【2022選微鏡(31)】顏氏王朝結束了 國民黨的內鬥剛剛開始

■ 本刊特別報導 台中市第二選舉區立委補選9日登場,國民黨候選人顏寬恒票數落後,稍早已在沙鹿區競選總部現場親自承認敗選,同時祝福民進黨候選人林靜儀「恭喜當選」,最後也喊話支持的鄉親,未來繼續打拚。在台中海線紅派20餘年的顏家,在媒體聚焦其土地、違建、電玩等問題下,狂轟亂炸戲碼終於崩潰。一名國民黨台中市議員直言,「顏氏王朝結束了!」顏家不適合再出來參選立委,甚至市長,避免成對手箭靶。這種單一選區的選舉很注重形象,不像多席次的市議員選區,只要掌握一定票數就可當選,未來2024顏家只能推出代理人,再以顏家地方組織輔選。據瞭解,在陳柏惟罷免案過後,一位與顏寬恒交情友好的藍委的確曾勸退他不要親自參選,應該推出一名形象好的候選人,用顏家的組織力量輔選,避免家族爭議浮上檯面,成為對手攻擊目標,但顏家最終仍派出自家人出馬,印證該名藍委的憂慮是正確的。顏寬恒輸了!藍議員直言「顏氏王朝結束了!、2024立委很難選」。接下來2022的九合一選舉,也因盧秀燕及其執政團隊表態挺顏,在選前之夜為其站臺,受到大部分台中民眾的反感,原本看好連任之途頓時受到重挫。國民黨在最近的三場選戰,四大公投、台中二選區立委補選、以及罷免林昶佐案,都吃下敗仗,一時之間要朱立倫下臺負責的聲浪越來越大,但朱立倫並無下臺的準備,還宣布積極佈局2022的九合一大選。有一批深藍的群眾高喊要「朱下韓上」,這是否為國民將來的走向,還值得深思。但可以看到的是一場國民黨的內鬥才剛剛要開始。

【話山論見】惡性罷免浪費社會資源 人民厭惡鬧劇不斷上演

■ 映丞 台中第二選區補選的結果出爐了!由基進黨與民進黨共同推薦的林靜儀醫師,以8萬8752票對8萬912票,大勝7840票的差距,暫時終結了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對台中第二選區(沙鹿、龍井、大肚、烏日、霧峰)的壟斷。林靜儀擊敗顏家王朝的意義,除了台中公民還給陳柏惟正義之外,更象徵著台灣社會戰勝舊政治、開啟新政治的決心。顏家在中二選區32年來的努力,一夕崩潰,政治文化的改變需要持續耕耘。在2020年,台灣基進黨陳柏維鬆動了台中第二選區的政治結構,但是從去年陳柏惟的罷免案可知,國民黨與地方協力是如何根深蒂固!對台灣民主的傷害有多大!所以從罷免到補選,人民的一張選票是有重量的,民主實踐必須以捍衛台灣的生存為目的。而唯有透過民主的深化,讓投票行為是以制度保障公共利益的選擇,才能使民主機制不淪為「私人利益所綑綁的分贓結構」這種政治判斷。在2022年初,我們迎來了令人振奮的開局。繼公投案之後,台灣社會再度痛擊「濫用民主機制」的惡性操作。林靜儀再度使盤據在台中的烏雲退散,讓躲在陰影下的齷齪無所遁形;林昶佐的罷免案也有驚無險,反映出選民對於報復性罷免的抵觸。但是國民黨的鬧劇不會結束,地方派系的分贓文化依然存在,所以台灣的民主保衛戰是看不見終點的戰爭。不過每次燃起的星火,都是劃破黑暗的光明。一屆的立委選舉顏家兩次落敗,重創顏家在台中政治版圖,短期間若無法解決其自身的問題如:侵佔國有地、違建、捷運設站等,恐怕要東山再起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