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2 月

蔡英文為何如此「關心」烏克蘭?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陳士良 最近在美國的不斷「拱火」下,俄烏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美國不僅派出軍隊進駐波蘭等北約國家,高調從烏克蘭大規模撤離外交人員,甚至將爆發戰爭的日期都說得非常具體。與此形成鮮明對此的是,俄烏兩國周邊的歐盟和北約的一些主要國家卻在全力「撲火」,特別是被美國渲染得戰爭硝煙馬上就要爆發的兩個主角——俄羅斯和烏克蘭,雖然雙方近期不斷舉行軍事演習,卻一再表示局勢並沒有那麼緊張和可怕。其中俄羅斯聲稱僅僅是在本國境內進行軍事人員的正常調動,並沒有攻打烏克蘭的意圖,而烏克蘭則要美國有關部門提供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有力證據。就在美國「煽風點火」,歐洲各國積極滅火的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卻拼命迎合美國,搬弄是非,甚至火上澆油。蔡英文不僅聲稱對於烏克蘭的處境「感同身受」,而且警告俄羅斯不准對烏克蘭使用武力,似乎俄烏危機這個遠在歐洲的「城門失火」,會殃及千里之外的台灣這個「池魚」。台灣當局成立「烏克蘭情勢(形勢)因應專案小組」向美國「表忠心」。只要在台灣居住過幾天並稍微關注新聞的人都知道,島內的媒體對國際形勢的報導幾乎少之又少,大部分民眾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小確幸」。然而,蔡英文近日召開了一場所謂的「安全高層會議」,會上除了談及島內的一些問題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蔡英文還提及了俄烏邊境的緊張局勢,她不僅對烏克蘭表示「同情」,還直接對俄羅斯指手畫腳:不許其武力進攻烏克蘭,並且立即成立了「烏克蘭情勢因應專案小組」,充當為烏克蘭勇於「兩肋插刀」的「綠林草莽」。眾所周知,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緊張由來已久,特別是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極要求加入北約後,兩國關係更是雪上加霜,更加嚴峻。最近俄羅斯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反對北約東擴,加大了在俄烏邊境軍事演習的力度。為此,唯恐天下不亂的美國趁機渲染俄烏兩國邊境的緊張局勢,似乎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已經「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然而,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不願意兵戎相見,歐盟和北約的主要國家也在積極斡旋,美國預言雙方爆發戰火的謠言即將不攻自破。但是,地處千里之外,沒有絲毫地緣關係的台灣當局卻跳了出來,要為烏克蘭大打「抱不平」,還煞有介事地成立了「烏克蘭情勢因應專案小組」,甚至聲稱要研究烏克蘭局勢對台灣安全的影響,這無非是為了給美國當「啦啦隊」,向美國主子獻媚「表忠心」。蔡英文借高調「聲援」烏克蘭試圖渲染大陸「軍事威脅」以獲取美國支持。其實,烏克蘭僅僅是美國挑撥歐盟與北約同俄羅斯關係和美國試圖徹底廢掉俄羅斯與德國「北溪-2」項目的一枚「棋子」,為此,美國雖然表面上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實際上卻希望俄羅斯在美國「設定」的時間裡進攻烏克蘭,拜登及美國部分高層官員甚至比較明確地表示,即使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美國也不會派軍隊幫助烏克蘭與俄羅斯開戰,大有「暗示」和「鼓勵」俄羅斯儘快動武之意。可見,美國已經將烏克蘭作為一枚「棄子」了。同樣,台灣當局也是美國「以台制華」的一枚「棋子」,表面上美國雖然採取多種方式加強與台灣的交流與合作,但實際上是通過提高交流層次向台灣出口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特別是通過高價出售退役(或者即將淘汰)的武器裝備換取台灣民眾的「血汗錢」,並讓台灣充當其遏制中國(大陸)的「馬前卒」。然而,鐵心推動「台獨」的蔡英文及其民進黨當局為了緊抱美國的大腿,在俄烏危機之際一方面高調「聲援」烏克蘭,對烏克蘭的處境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則將台灣比作烏克蘭,聲稱台灣當前面臨的局勢與烏克蘭非常相似,借機渲染台灣也處於大陸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希望獲得美國及西方各國的「同情」和「支持」,真是白日做夢。我們必須嚴正指出,烏克蘭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烏克蘭危機屬於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周邊國家表示關切並進行斡旋完全可以理解,而處理台灣問題和如何解決台海危機則是中國內部的事務,不允許外部勢力的干涉。對此,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不要有絲毫的僥倖心理。去年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時島內就有「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擔憂,此次俄烏危機,由於美國又將烏克蘭當作「棄子」,島內再次響起「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聲音。這必然使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更加感到擔驚受怕、提心吊膽。其實,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唯有放棄「漸進式台獨」路線,重新回到認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道路上,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台灣才不會成為美國的「棄子」,台海才能夠獲得和平與穩定,台灣民眾的福祉才可以得到保證和提高。否則,「台獨」必將是一條絕路,是一條死路,且所有「台獨」頑固分子都將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中國必然統一,也必將統一,這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轉載自華夏經緯網)

移民政策急就章 小心族群紛爭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周韻采 行政院周四通過「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允許製造業、營造等行業移工及看護工申請永久居留,即移民。行政院宣布後,除了ptt版上零星的譏屑之聲,及林淑芬立委的反對,整體社會似乎無啥反應,令我相當驚訝。其他國家的先例顯示,本國年輕人對開放(藍領)移民大多持反對立場,因為年輕人限於經驗,常屈就起薪低或技術門檻低的工作,容易被移民取代,成為失業一族。矛盾的是,這些工作側重體力活或長工時,也是年輕人所摒棄的,故若無移工補充人力,將造成企業或家庭的經濟損失。在新冠肺炎肆虐下,蔡政府為維護抗疫政績,訂下成本極高的「零檢出」政策,以致新移工轉入停擺,只得開放移民以減緩缺工危機。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增加勞動力雖可解決缺工問題,但薪資福利將無法改善,連帶地抑制其他行業薪資上調的可能。如果開放移民不是短期應急,又無配套措施,民進黨政府此舉無異為台灣社會埋下一顆原子彈。移民社會需要的是開放與容納的文化,這恰恰與民進黨為了抗疫及萬年執政所發展的「鎖國主義」及「反中情結」不相容。即使有自由主義因子的西方文明都因移民而產生了劇烈的種族衝突,例如美國川普具煽動性的仇恨移民言論;而德國對土耳其移工的排斥,也醞釀了新納粹主義。民進黨總以為「反中情結」僅針對大陸而已,殊不知台灣自始至終都是其嗤之以鼻的單一漢文化,尤其是骨子裡自命東亞文化的上流,周邊(東南亞)國家皆屬文化侍從。過去台灣人僅哈日,好不容易經過韓劇20年的教化,才開始接受韓流,但要接納印尼、泰國文化,無異台灣的文化大革命。更重要的是移民權利。當東南亞移民漸漸組成台灣社會的第五族群,甚或超過原住民人口時,其權益包含參政權如何保障?到目前為止,立法院只有過二位新住民立委點綴門面而己。然而若未來移民已有選舉實力,甚或逐鹿中央,漢文化薰陶下的台灣人真的能打從心底接受嗎?歐巴馬入主美國白宮正是川普2016年可以致勝的原罪。民進黨的108課綱僅著重用台灣本土主義打掉中國權威,進而獨尊台灣漢文化,但並沒有培養學生關於東南亞國家文化與歷史的素養。這絕非危言聳聽,民進黨沒有配套措施的移民政策,可能造成台灣史無前例的族群紛爭。民進黨急就章的移民政策正凸顯其唯一價值就是反中,其餘如「居住正義」、「世代正義」都是騙年輕人選票的口號。民進黨施政越來越像計畫經濟:高成本的零檢出防疫、施打疫苗採配給制、衛生紙與蛋缺貨造成民眾排隊限購,但因反中,所有的施政錯誤皆可合理化。(轉載自中時新聞網)

聆聽、探訪、講解……台灣義勇隊事蹟在金華青少年心中生根

〔本報特約記者 龔常報導〕近日,大陸各地中小學紛紛迎來了虎年新學期。金華市台辦充分利用台灣義勇隊這一抗戰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組織各中小學參觀台灣義勇隊成立舊址,把台灣義勇隊事蹟搬進課堂,春節前後累計已有近千名青少年兒童接受教育。 與此同時,宣講團還走出金華市,赴各縣市區中小學開展了「開學第一課」。在行知小學200多名師生面前,主講人曹建杉結合一張張照片和一個個視頻,從介紹金華酒坊巷台灣義勇隊成立舊址引入,聲情並茂地為學生們講述了台灣義勇隊從金華撤離廈門後武裝突襲日軍的英勇抗戰故事,最後還勉勵學生們要珍惜現在,牢記過去,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而不斷奮鬥。據瞭解,台灣義勇隊是抗戰時期由台灣同胞組成的直接參與祖國抗戰,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一支台胞抗戰隊伍,自成立以來便以「保衛祖國、解放台灣」為宗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也是兩岸同胞寶貴的精神財富。

跨海而來的志願者:步履不停,與北京的故事未完待續

〔本報特約記者 朱賀報導〕「志願者(志工,下同),謝謝你們。」當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上用中文說出這句話時,中國國家體育場內掌聲雷動。冬奧會期間,有超1.8萬名賽會志願者和20萬人次城市志願者參與服務,多位台灣同胞是其中一員,他們之中還有人將服務延續至冬殘奧會結束。這群青年朋友與冬奧會折柳道別,有關奉獻、成長、蛻變的故事未完待續。 蘇雍竣:步履不停,願做兩岸和平的使者 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蘇雍竣今年夏天畢業,他已在大陸找到心儀的工作。擔任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志願者,為他的學生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為開幕式前蘇雍竣在中國國家體育場。 開幕式上「忙翻了」的蘇雍竣,只在最後一個節目上場時「得空喘息」,該節目令他動容:「小雪花們」舉著和平鴿往中間靠攏,東南方一個大孩子牽起迷路小孩子的手,一同踏著星光回家。他說,「節目詮釋了『回家』的意涵。」蘇雍竣把親身所感傳至社交媒體,希望讓周圍朋友借自己的眼睛,看見真實的北京冬奧。清華求學期間,蘇雍竣組建體育社團、擔任海淀台灣青年驛站秘書長,帶動兩岸青年參與活動。他願做為兩岸和平作出貢獻的「和平鴿」。 王筱軒:珍惜春光,邀家人共用快樂 巴赫主席的「謝謝」讓王筱軒熱淚盈眶。這位台生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服務於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為媒體和轉播商提供抵離資訊問詢等服務,英語是其必備工作語言。上崗期間,她從初始的「手忙腳亂」成長為「應答如流」。 圖為王筱軒在提供服務。 服務物件中,一位來華30餘次,參加過8屆奧運會的外國友人給王筱軒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想到,像運動員一樣,有許多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也連續參與了數屆奧運會,「彼此是最長情的陪伴」。無論在奧運中承擔何種角色,大家都為辦好這場舉世矚目的盛事拼盡全力。由於對北京的文化底蘊頗感興趣,也想「趁年輕出去看看世界」,王筱軒於2019年秋來到中國傳媒大學求學,在這裡收穫了好老師、好朋友,最關鍵的是像該校校歌裡寫的,她懂得了「珍惜春光」。大陸生活豐富了王筱軒的人生體驗。看到初雪、日落、學校的鋼琴湖結冰等帶有即時性快樂的「小事情」,她會同家人分享,期待疫後邀請家人來此旅遊,實地感受「同款快樂」。 林佑君:與「雙奧之城」的故事未完待續 林佑君的志願者工作證上掛著數個奧運徽章,冬奧吉祥物「冰墩墩」或是在滑雪車,或是打冰球,生動活潑。她是北京海淀台灣青年冬奧城市志願者服務隊的一員,冬奧期間為紫竹院公園東門的往來市民提供志願服務,帶領大家參與集合兩岸與冬奧元素的「闖關」遊戲,在服務中感受到了與市民互動的溫馨。 圖為林佑君在提供服務。 冬奧會期間,有超1.8萬名賽會志願者和20萬人次城市志願者參與服務,多位台灣同胞是其中一員,他們之中還有人將服務延續至冬殘奧會結束。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中央民族大學台生林佑君擔任冬奧城市志願者,在海淀區紫竹院公園東門外為往來市民提供服務。鍾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林佑君,平日喜歡彈奏古箏。在她看來,北京既很好傳承了古意,又容納了很多現代元素。這位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的台灣女孩,目前正為考取北京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做準備。繼續留京深造是早就列入計畫表中的目標,林佑君說,四年本科生活讓她對北京的喜歡有增無減,這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並不會令她產生「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北京冬奧會閉幕,曾參與賽會服務的他們正朝著新目標進發。蘇雍竣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雪花的故事還在繼續,奮鬥始終沒有終點,我們殘奧再見。

在閩台籍醫生:希望把急救醫學常識普及到每一個人

〔本報特約記者 張金川 廖珍妹報導〕「來到天福醫院工作,有一種不會離家很遠的親切感。」談及「登陸」故事,台籍醫生蔡尚德侃侃而談。 台籍醫生蔡尚德接受記者採訪。 並非第一次西進大陸的蔡尚德來自台灣高雄,他此次來到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任職剛開業的天福醫院副院長。蔡尚德回憶,早年從台灣醫學院校本科畢業後,老師問他:「是否要去大陸學習深造?」出於對大陸高端醫學院校的嚮往,他決定到大陸求學。蔡尚德於1999年入學復旦大學臨床醫學系,一學就是5年半,並順利拿到畢業證。大陸醫療軟硬體發展之快讓蔡尚德印象深刻,他的醫技也更上一層樓。「因為家庭在台灣,復旦大學畢業後,我回去台灣從醫,服務台灣民眾。」蔡尚德說。當談及再次來大陸從醫的緣由,蔡尚德告訴中新網記者,3年前他便陸續參與天福醫院創建前期工作。「比如在科室設置、管理和服務理念、醫療效率等方面提前謀劃。」蔡尚德說。天福醫院是天福集團創始人李瑞河開辦的非營利性三級綜合醫院,是福建省重點民生建設專案。「辦一所醫院是李瑞河先生人生三大夢想之一。如今,這個夢想在他88歲高齡時終於實現了。」蔡尚德說。 2月15日,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的天福醫院正式開業。 「我姓蔡,名字是高尚的尚,道德的德,尚德二字。」蔡尚德介紹說,他從小跟祖父母長大,名字也寄託了長輩對他的叮囑: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要有高尚的道德。「作為醫生,無論在哪,以病人利益為先就是我的宗旨。」蔡尚德坦言,雖到天福醫院剛半年,但是他已規劃出遠期目標:推動當地醫療資源分享、減少病患負擔、減少醫院浪費;促進「醫養結合」新模式實行,在老齡化進程中,讓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讓年輕人減少負擔、打拼無憂。對於台資醫院在大陸的發展之路,蔡尚德認為,醫療事業發展要按部就班,努力提高醫療技術,並以病人為先。「秉承這一理念,台資醫院一定可以發展得更好,獲得認可,也一定可以推動兩岸醫療事業共同發展。」其時,蔡尚德已將一些先進醫療理念在天福醫院付諸實施,比如在急救及重症醫學方面,他從天福醫院100多位護士中精挑出11位進行訓練,「灌注急救新觀念,提高救治速度」。蔡尚德說,天福醫院培養出來的這些急救及重症醫學人才,還可跟其他醫院醫務人員交流學習、共同提高,未來更好地服務一方民眾。「學校、機關、企業、團體,只要想學習急救知識,我都願意帶天福醫院團隊出去傳授。」蔡尚德說,他希望把急救醫學常識普及到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這既是他治病救人的初心,也是醫生職業道德的要求。「兩岸同根同源。」蔡尚德說,希望未來兩岸多加強醫學領域交流,共同推動兩岸醫療水準進步,造福兩岸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