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3 月

《萬象中國》預告片登陸上海戶外大屏,5月正式推出

〔本報綜合報導〕2022年,春分,伴隨著春天的氣息,《萬象中國》預告片正在上海戶外大屏上演。從故宮紅牆到江南水鄉、從敦煌大漠到丘陵茶園……取景自中國大江南北的人文自然景觀畫面精彩紛呈,不時吸引路人駐足觀看。《萬象中國》是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出品,藝術中國策劃攝製的一部中、英文雙語短紀錄片。該紀錄片第一季共20集,以4K畫質拍攝,分集內容包括神秘良渚、麥積勝境、雲岡新景觀、超級宣紙、宜興紫砂、酒中深味、神奇筷子、一抹絲綢、尋覓禪蹤、功夫之道等。《萬象中國》每一集均從豐富燦爛、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裡選擇一個代表性案例,以當代視角進行深入闡釋與古今對話,並從中挖掘中國人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生動展現出中國文明的魅力和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萬象中國》預告片將在上海南京西路地鐵站3D螢幕和上海中信泰富大廈U形屏迴圈播放1個月,之後將陸續在北京、武漢和深圳等城市核心商圈戶外大屏上演,本次預告片戶外大屏放映由北京保利當代藝術特別呈現。據悉,《萬象中國》影片將於今年5月在全球各大視頻門戶網站與社交媒體上正式推出。

兩岸「雲同步」紀念開漳聖王誕辰,朱立倫:台灣民眾尊宗敬祖是中華良好傳統

〔本報特約記者 薛洋報導〕開漳聖王陳元光誕辰1365周年慶典活動3月18日在兩岸以連線的方式同步舉行,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主席發賀信指出,開漳聖王宮廟遍及寶島,是台灣閩南人的精神文化家園。台灣民眾尊宗敬祖,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有緒的良好傳統,也是兩岸凝聚民心共識、攜手開創事業的精神感召力量。 西元669年,唐朝歸德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率87姓將士入閩平亂,自此開閩建漳,後來還啟土台灣、衍播海外。每年農曆二月十六陳元光誕辰日,兩岸開漳聖王信眾都會依例舉辦慶典活動。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兩岸信眾以連線方式交流,主要活動包括祭祀大典、恭迎聖駕民俗、陳元光將士歷史與文化研討會等。台灣兩個分會場分別在台北坤天亭、高雄鳳邑開漳聖王廟;福建省兩個分會場則是開漳祖地雲霄陳元光故居燕翼宮、福建省龍湖文化公益基金會(廈門)。主辦方表示,開漳聖王精神核心就是護國愛民,本次活動兩岸信眾「雲同步」參與祭祀慶典,展現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可以促進兩岸和平融合。 中國國民黨在賀詞中提到,弘揚開漳文化,加強姓氏交流,共沐聖王恩澤,把握發展主題,謀求兩岸和平,推進民族復興,將是台灣民眾團結奮鬥的美好願景。

兩岸攜手再現文化瑰寶《敦煌卷子》

〔本報特約記者 何自力 徐瑞青報導〕兩岸學者專家攜手再現的文化瑰寶《敦煌卷子》19日在台北與讀者見面。這部作品收錄台灣圖書館161卷館藏敦煌文獻集,被學界喻為「重現敦煌寶藏的最後一塊拼圖」。這套6冊的《敦煌卷子》總字數達77萬,內容包括經鈔、經論疏釋、密宗、戒律、歌贊、押座文等,其中多件為無傳世的文本,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教、思想、經濟、政治、社會工藝的珍貴資料。第1至第5冊為圖錄,第6冊為敘錄,以方便研究者圖文對照查閱。據介紹,2010年11月,台灣圖書館邀請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方廣錩教授來台對館藏敦煌文獻進行鑒定研究。方廣錩就文獻原件保存狀況、紙質特徵、紙數、字行數等進行記錄研究並重新編目,並本著「敦煌遺書包含文物、文獻、文字等三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原則撰寫敘錄。南華大學退休教授鄭阿財表示,這批卷子中有的經名家鑒賞、裝裱、題跋及用印,充分展現了豐富的遞藏史;除了內容珍貴外,更難能可貴地保存了唐代前後期的古代紙料,令後人窺見中華文化與人類文明的精萃。據瞭解,台灣圖書館典藏的《敦煌卷子》共百餘卷,是台灣收藏敦煌文獻最為豐富的公家機關典藏單位。

第十一屆「高雄·北京特色週」開幕 京台民眾「雲端」再歡聚

〔本報特約記者 劉玥晴 朱賀報導〕第十一屆「高雄·北京特色週」活動18日開幕。伴隨著北京的「瑞雪」與高雄的「豔陽」,600餘位台灣民眾與200餘位北京社區居民通過視頻進行交流、欣賞演出。此次活動以北京冬奧會為主題,設立北京台灣會館、台灣高雄香蕉碼頭和岡山里民活動中心等10個會場,將持續至3月25日。開幕式北京現場,微型核桃麵人非遺技藝傳承人彭小平通過視頻連線,帶領台胞製作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面塑。螢幕另一端的高雄民眾目不轉睛,跟著彭小平一步一步捏製麵人,還有幾位民眾自發創作了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活動中,北京剪紙非遺傳承人徐陽演示了剪「春」字花;北京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華俠展示了「雙奧之城」主題燒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介紹了《冬奧五環琺瑯尊》背後的寓意。台盟北京市東城區委會主委陳小兵參與了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在「高雄·北京特色週」開幕式上,他高舉冬奧火炬向高雄民眾問好。陳小兵對記者表示,冬奧火炬代表著榮耀,希望台灣同胞能親眼看看火炬,感受「更團結」的奧運精神。「高雄·北京特色週」自2011年元宵節期間首次舉辦以來,連續9屆在高雄舉辦,後因新冠疫情改為線上形式。據悉,自18日起的一周內,本屆特色周還將陸續舉辦多次專題互動交流活動,其中大陸青年相聲演員應寧為台灣學生線上授課備受期待。「我們都需要愛,大家把手都牽起來,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一起來,一起向未來……」開幕式尾聲,兩岸民眾同唱北京冬奧主題曲《一起向未來》,相約疫情結束後線下歡聚。

台灣學者向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圖書館贈書

〔本報特約記者 施紫楠 張雨滴報導〕記者近日從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相關方面獲悉,台灣宜蘭大學副教授劉怡伶日前分兩次,向位於當地的張元濟圖書館捐贈了五冊珍貴文獻,它們分別是1906年版《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四冊)以及有張元濟書題的民國三十五年版《古文觀止》(一套四冊)。張元濟先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之一。劉怡伶曾與張元濟先生的哲孫張人鳳有過交流,她的作品《張元濟中風原因的兩種說法——陳敬仁vs張人鳳》在台灣《傳記文學》2022年2月號刊出。2月初,經過張人鳳引薦,劉怡伶聯繫上張元濟圖書館館長楊劍,表示要捐贈該文稿酬。在楊劍的建議下,劉怡伶最終決定採用捐書的方式表達心意。一個月後,劉怡伶再次聯繫楊劍,表示稿酬已轉購兩批珍貴的晚清民國時期圖書,分別為張元濟先生等校訂的1906年版《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四冊)以及有張元濟先生書題的民國三十五年版《古文觀止》(一套四冊)。「尤其那本百年前的國文教科書所附彩圖,至今仍未褪色,顯示了商務印書館早年的印製技術水準高,甚具文獻保藏價值。」劉怡伶說。收到贈書後,楊劍表示,「劉怡伶用撰寫張元濟先生文章的稿費,在台灣精心選購了與張元濟先生有關的晚清、民國時期的珍貴文獻,並寄贈給張元濟先生家鄉的圖書館,深切感受到她對張元濟先生的尊崇和對其家鄉的愛心。」楊劍表示,將第一時間把張元濟圖書館收藏證書回寄劉怡伶,以表達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