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3 月

兩岸姐妹共植「海峽巾幗林」共建綠色家園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3月11日,2022海峽兩岸巾幗植樹節在福州連江縣潘渡鎮舉行。在瀚元生態基地,「兩岸姐妹」們每三人一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分別拿著鐵鍬、樹苗、水桶,將300株桃樹苗和桂花苗栽種在已經挖好的樹坑中,填實土、澆灌充足的水、繫上寫有栽樹人姓名的紅色絲帶,並與小樹合影留念。 來自海峽兩岸的女同胞們共同在福州連江縣潘渡鎮種下一片「海峽巾幗林」。 3/12植樹節是大陸與台灣共有的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福州市台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蔣佩琪表示,兩岸同胞攜手種下綠色,種下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樹,共用綠色生活。希望讓全社會更加重視、更加關愛生態環境,讓「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共同家園更加綠色、美麗。從事海鮮食品貿易的台胞蔡惠鈴揮汗如雨,與姐妹們分工配合種下幾株桃樹苗。來到福州發展已經17個年頭,蔡惠鈴深感福州對台商台胞非常照顧。「從第一次來建廠的時候,連鋼筋去哪買都不知道,到現在做什麼事都非常方便。」她感歎。蔡惠鈴說,每年植樹節,只要她在福州都會參加植樹活動,兩岸女性同胞一起種下「海峽巾幗林」非常有意義,可以給福州留下一片陰涼。此次植樹活動由福州市婦女聯合會、福州市台灣同胞聯誼會、福州市台胞投資企業協會、中共連江縣委台港澳工作辦公室、中共潘渡鎮委員會、潘渡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活動旨在改善福州市的生態環境、推動榕台交流交往。

海峽兩岸「迎冬奧 拼未來」華流音樂黑膠大碟發行暨「海峽兩岸情·華流文化行」大型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雍培報導〕3月13日下午,海峽兩岸「迎冬奧 拼未來」華流音樂大碟徵集原創作品活動在北京台灣會館圓滿收官。 活動現場 國務院台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 國務院台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台盟中央秘書長、兩岸台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秘書長韓曉光、台盟中央辦公廳副主任陳海舟、北京市台聯秘書長張曉軍、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吳鵬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產業委員會會長馬漢躍等領導出席發佈會。在京兩岸青年音樂人、台胞青年及文化藝術界人士近50人參加了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海峽兩岸》欄目主持人李紅擔任主持人。 活動現場 主持人李紅 由兩岸台胞民間交流促進會、兩岸和平志願者聯盟指導,《海峽兩岸》雜誌社、華流音樂集團聯合主辦,北京台灣會館、華流音樂學院聯合承辦,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年網作為戰略合作支援單位的海峽兩岸「迎冬奧 拼未來」華流音樂大碟徵集活動,於去年底面向海峽兩岸特別是兩岸青年群體廣泛徵集音樂原創作品,活動旨在用音樂的形式向世界記錄和傳播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精彩故事,所推出的原創歌曲均是根據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不同階段進展情況進行創作和發行。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兩岸青年及知名音樂人的積極回應,先後收到300多首原創音樂作品,經過相關專業人士的初選、優選,並於1月25日向社會公眾線上推送第一首原創作品《我在北京等你》、2月18日線上推送第二首原創作品《嘉獎》、3月2日線上推送第三首原創作品《驕傲的做自己》。截至活動結束,已優選《我在北京等你》《嘉獎》《驕傲的做自己》《不屈的夢想》等優秀原創音樂作品,收錄並製作成2022張黑膠大碟,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讓喜愛收藏音樂大碟的朋友多了一份參與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驚喜,同時透過2022張黑膠大碟,也永久地留下兩岸青年音樂人攜手築夢、共創偉業、心靈契合的經典篇章。 活動現場 為進一步擴大兩岸民間音樂文化的交流合作,主辦方還舉行了「海峽兩岸情 華流文化行」大型系列活動的啟動儀式,活動擬以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及新時代中國精神面貌為內核,以年輕向上的流行文化內容為載體,開創性地適時在海峽兩岸開展音樂、文化、傳媒、體育等各類民間活動,打造純民間性、民營性、民眾性的交流盛會,通過年輕的流行形態,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傳播和弘揚。

新冠自測產品上線多個電商平台

〔本報綜合報導〕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盒迅速登陸各大電商平台。3月14日,包括天貓、京東、美團等多家電商平台都可以搜索到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盒產品,大部分為「預約購買」,少數平台已能直接購買。3月11日公佈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顯示,抗原檢測的適用人群主要包括三類人群:一是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伴有呼吸道、發熱等症狀且出現症狀5天以內的人員;二是隔離觀察人員,包括居家隔離觀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離觀察、封控區和管控區內的人員,三是有抗原自我檢測需求的社區居民。《方案》中還明確,社區居民有自我檢測需求的,可通過零售藥店、網路銷售平台等管道,自行購買抗原檢測試劑進行自測。

中國大陸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出全球重力場資料

〔本報特約記者 吳春燕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羅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中山大學「天琴一號」衛星近期已獲得全球重力場資料,這是中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全球重力場資料。該項技術此前一直為美國和德國所壟斷,「天琴一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的國家。羅俊說:「『天琴一號』衛星並不是專門的重力衛星,它的目的是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驗證,但是因為『天琴計畫』需要多個領域技術集成突破才能完成,所以同步實現了諸多前沿領域的科技突破,地球重力場探測就是其中之一。」據介紹,地球重力場資料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能服務於大地測量、地球物理、油氣資源勘探、國防安全等領域,有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等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是具有戰略價值的基礎資料。

糧農組織第三十六屆亞太區域會議閉幕 中國代表介紹建設綠色農業糧食體系經驗

〔本報特約記者 孔歌報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第三十六屆亞太區域會議3月11日閉幕,閉幕當天舉行了兩場高級別部長級會議。本屆亞太區域會議由孟加拉政府主辦,8日至11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共有來自42個成員國的一千餘位政要、專家學者等出席會議。在題為「新冠疫情後建設更綠色、更美好農業糧食體系」的首場部長級圓桌會議上,中國、日本、菲律賓和薩摩亞四國代表分享了抗擊新冠疫情和幫助國民實現疫後恢復的經驗。中國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曾衍德出席了線上會議,介紹了中國堅持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及提升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水準的做法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