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3 月

台籍「Z世代」演奏員重慶逐夢:願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

〔本報特約記者 鐘旖報導〕「你知道中國傳統民樂裡,為什麼會有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嗎?」採訪剛落座,來自台灣台北的重慶民族樂團低音提琴及大提琴演奏員陳品程便向記者發問。看到記者搖頭,他興致勃勃地從不同樂器的體積、音色作出解答,強調樂隊合奏時平衡的重要性。提到「低音提琴」,這位出生於1996年的「Z世代」更是兩眼放光,肢體語言豐富起來。陳品程是目前重慶藝術院團中唯一的台灣籍演奏員。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大提琴,後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雙主修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作為專業佼佼者,2018年1月,尚未畢業的陳品程就被重慶民族樂團簽約引進。同年8月,他首次「登陸」。「我學習樂器,最開始是想為我爸圓夢。後來是發自內心地喜歡。」近日,在重慶的一家咖啡館,陳品程與記者聊起音樂之路的起點:父親鍾情古典吉他,但礙於年少時經濟條件不允許,只能長大後自學,盼望家裡出個做音樂的人。在父母支援下,陳品程成長為一名「樂癡」。「談到音樂,我就會很興奮。如果哪天不讓我做音樂了,我真不知道該幹嘛。」能將喜愛變職業,陳品程覺得非常幸福。據瞭解,他的大學同學,還在專職做音樂的只剩十分之一。重慶民族樂團是一個年輕化的樂團,近50名演奏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相同的興趣愛好,讓陳品程快速地融入大陸生活。 圖為陳品程在演出中。 排練、演出、藝術培訓,忙碌的工作促使陳品程的演奏水準不斷提高,業餘時,他還會加壓練習,只因自己清醒地認識到「藝術行業競爭很大,不夠優秀就會被淘汰」。為保持不掉隊狀態,他每天練習兩三小時是家常便飯,「與大學時一天練習12小時比,這都不算什麼」。不論是氣勢恢宏的演奏廳,還是青山綠水的鄉野,陳品程珍惜、享受每一次的演出機會。其演奏足跡已去到重慶江津、綦江、雲陽、石柱、彭水等地,有些偏遠地方要坐幾小時的大巴車。儘管舟車勞頓,但陳品程認為,下鄉的主要目的是把藝術推廣到基層。不論是經典曲目,還是流行歌曲,只要老百姓愛聽,就是值得的。近年來,在樂團統一組織下,陳品程與同事已在重慶多所學校展開樂器授課,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年齡層。目前,每週三、五、日下午是低音提琴課時間,就算只有一個學生他也教得認真。他告訴記者,小眾樂器更需要積極普及,一旦沒有後人,樂器會面臨消失的風險。為此,自己也在不斷研究新樂器,比如最近正癡迷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三弦。「隨時隨地移動支付,連賣菜的小攤販都有二維碼」「大陸風靡的密室逃脫、劇本殺,台灣還沒有相關業態」……入渝三年多,不斷解鎖新事物後,說得一口流利重慶方言的陳品程表示,自己已萌生定居想法,欲成為「新重慶人」。26歲尚青春,事業正是起步時,陳品程早已定下「不停進修,隨時保持前進」的準則。記者追問其最大的夢想是什麼?他沉思片刻後回答:「未來,當有人提到低音提琴,就會想到我。」

台胞黃國翔:用新式茶飲發揚中國特色茶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繆璐 報導〕雲南的小黃薑、四川的蕎麥、福建的紅茶……來自台灣台南的黃國翔將大陸各地各具特色的原材料,彙聚在自己創立的茶飲品牌注春中,希望通過新式茶飲發揚中國特色茶文化。 在上海打拼十多年的黃國翔,2018年毅然離開熟悉的電子業,跨界成為茶飲店創始人。談及為何選擇將開茶飲店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黃國翔表示,「民以食為天。」吃肯定是人們的第一優先,而他更看好的是大陸的消費能力,「曾經大陸被稱為『世界工廠』,我覺得現在更多是『世界市場』。」黃國翔以古代名壺「注春」為名,在上海時尚地標新天地開設第一家門店。注春將中國國畫功夫元素融入新式茶飲,專注茶文化,不但只是「好喝」,同時蘊含中華文化精髓。一滴暈染開的水墨,配上毛筆書寫的「注」「春」兩字,注春茶飲杯上的插畫蘊含著濃濃的國潮美。回顧創業初期,很多人並不看好黃國翔進軍新茶飲市場,他們認為,新茶飲市場已經進入紅海,競爭非常激烈。但黃國翔很有信心,「台灣一條路上有五六家奶茶店,大陸一條路上只有兩三家,這個行業不會說只有兩三個品牌能夠存活,更何況大陸的市場這麼大。做好你堅持的事情,然後去把它一直持續地做,你就有你生存的空間。」為了區別於市場上其他新式茶飲店,黃國翔獨闢蹊徑。市面上很多台灣茶飲偏重奶,而注春更注重茶道,還要求每一位調製飲品的員工都必須經過「調茶師認證」考試,懂得觀色、聞香、品味。黃國翔認為,產品不僅要有噱頭,更要有內涵。經過不斷打磨,注春已有多款自主研發的產品,並擁有了一批忠實「春粉」。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餐飲行業一度遭遇重創。令黃國翔印象深刻的是,在最難熬的那段時間裡,大陸相繼出台協助台企復工復產新政,店鋪租金被減免,進一步促進內需擴大,讓企業很快走出陰影。熬過寒冬,注春門店數量不降反升,目前在大陸已有80多家連鎖店,還在2020年舉行的「中國餐飲產業潮流峰會」上躋身「潮流餐飲50強」。

大陸援港青衣方艙醫院接收首批入住患者

〔本報特約記者 呂小煒報導〕大陸援建香港的青衣方艙醫院3月1日正式交由香港特區政府營運,並接收首批無症狀或輕症新冠肺炎確診者。青衣方艙醫院由中國建築國際集團設計建造,建設項目總進場人數超過1800人,其中內地員工約300人,香港工人超過1500人。該方艙醫院自2月22日開工後,24小時不間斷施工,經過約一周時間建設,於2月28日正式完工。這是香港抗擊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首個竣工的大陸援建香港方艙醫院項目。3月1日上午,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抵達青衣方艙醫院,與中國建築國際集團代表舉行座談會並視察環境。李家超在會後向媒體表示,青衣方艙醫院工程是標誌性的,在7天內建成這個項目,代表了在抗疫工作上大家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同心同向。他再次感謝大陸對於特區政府抗疫工作的全力支持,特別是協助特區政府建造香港非常缺乏的隔離設施。青衣方艙醫院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由一個個模組化箱式房屋組合而成,每個房間配備了基本傢俱和生活用品。將提供約3900個隔離床位,接收一部分無症狀或輕症的新冠肺炎確診者。李家超強調,將確診者儘早隔離,能減低感染他人的風險,有助切斷社區傳播鏈。據瞭解,目前,前新田購物城、元朗潭尾、洪水橋、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粉嶺5個臨時性社區隔離治療設施(方艙醫院),都已經完成場地平整工作,整體進展順利。位於竹篙灣和啟德的兩個永久性社區隔離治療設施項目也正在持續推進中。

「鱘」夢長江——長江鱘人工繁育研究工作進展順利

〔本報特約記者 唐奕報導〕在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中的三峽庫區珍稀魚類馴養基地,長江鱘人工繁育研究工作進展順利。未來,人工繁育的長江鱘將投放到天然水域,有望恢復其種群數量。長江鱘是長江上游特有珍稀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此後,一批「育魚」科研人員努力攻關珍稀魚類的人工繁育,越來越多退捕漁民轉身投入「護魚」隊伍。一年來,捕撈活動對長江鱘的誤捕和干擾得以基本消除,長江裡已能發現長江鱘的蹤跡。

「90後」台灣女孩的「登陸」新旅途:在福州落地生根

〔本報特約記者 鄭江洛報導〕「90後」台灣女孩陳筱婷,從2015年首次來到福州開始,在大陸開啟了她的人生新旅途。「登陸」六七年間,她的足跡遍及福建、廣東、河南等省份的多個地方。兜兜轉轉中,2021年11月,她再度回到了福州。「和福州的緣分從我的父輩就開始了。」陳筱婷回憶道,二十多年前,她的父輩就來到福州創業,而當時她對福州的印象僅僅停留在「魚丸很好吃」,不曾想過有一天會在福州工作、紮根。2015年,陳筱婷在馬來西亞完成大學學業後,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她說,對她而言,台灣就業的空間不是太理想,無論是機會還是薪資待遇,都受到一定限制;許多前輩提議「大陸是一個很不錯的新興市場」,她就決定來大陸試試。從「登陸」的那一刻起,她也多了一個身份——「台二代」。對於這個稱謂,她認為,自己很幸運,既「享有父輩的經驗」,也「像人家說的少奮鬥二十年」。但她也坦言,身為一名「台二代」,面臨的挑戰更多,「‍‍不僅要傳承父輩的一些經驗和理念,還需要思考的是,怎麼樣快速融入當地,把你所學的知識跟父輩的經驗去做一個融合。」陳筱婷現於家族設在福州長樂的一家精密模具零配件工廠從事人事行政工作。她注意到,年輕一代更願意進入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更願意做「白領」,而非「工人」;工廠正呈現老齡化現象,「其實一名成熟的技工,所獲取的報酬不比『白領』少。」「在製造行業中,一成不變是不可取的」,陳筱婷深挖當地資源,推動企業與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莆田職業技術學校達成校企合作,「這為工廠注入新鮮血液,給企業和學校雙方一個深入磨合的機會。」大陸各項惠台政策的實施,讓陳筱婷倍感溫暖。她說,在第一批新冠肺炎疫苗「一針難求」的情況下,給台胞安排了接種,「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吃了一顆定心丸。」「對於大陸的認知,以前主要來源於台灣的書本和媒體,而這些和實際上不太一樣。」從最初來福州,到幾經輾轉後紮根福州,陳筱婷逐漸體會到福州的魅力所在,「福州不像北上廣深‍‍那麼有壓力,多一點給你呼吸的空間,多一點歷史的底蘊。」「福州與台灣近,往來很便利,又是一個沿海開放城市,未來可期。」陳筱婷期許自己深耕福州,有更好的發展。最近,她與大陸男友剛領了結婚證,「希望能儘早在福州買房安家,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