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本報特約記者 杜建坡報導〕「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畫作品展於日前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囊括了民族題材中國畫作品近80件,作品既堅守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又融入了多元文化交互之下的人文元素,表現出中華民族和諧相處的繁榮圖景。
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本報特約記者 杜建坡報導〕「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畫作品展於日前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囊括了民族題材中國畫作品近80件,作品既堅守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又融入了多元文化交互之下的人文元素,表現出中華民族和諧相處的繁榮圖景。
■ 本報特約記者 鐘鴻 初春的漳浦時不時會淅淅瀝瀝下點小雨,雨滴砸在紅磚瓦上順著飛簷滑下,落在古厝前門檻的石板上。在這樣氣溫正好、微風不燥的時節,撐一把傘踏進閩南清冷古樸的小巷,兩旁是暗紅色的牆,和著青石板上鮮綠的青苔,顯得那樣悠遠寧靜,彷佛在訴說著遠方的故事。這時一陣水仙花的芳香傳來,似仙子的衣袖,翩翩起舞,醉如雲翳。伴隨水仙的素雅清香,我們駕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 向趙家堡村駛去,放眼窗外,山路逶迤,峰巒疊嶂,溪流潺潺,處處群山環繞。穿過充滿民族特色的佘鄉,沿著小路徑直走去,在一大片綠盈盈的農田映襯下,一座巨大的土樓映入眼簾。土樓呈「回」字形,在群山中拔地倚天盡顯恢宏。稍抬額頭,便能望見「東方鉅障」這氣勢磅礴的四個字。門前的一口青石雕八角古井的井口四周曬著蘿蔔乾,一旁的竹竿上晾著半舊不新的被單,邊上還種著幾棵芭樂樹,樹下堆積著燒過落葉的炭灰。在雨水的打濕下,透紅的炭星子格外突兀。再往裡走,便到了史堂。史堂的門聯寫著「志重在詩書代出英才光古德,堂光於敬愛門知禮讓振家聲」。這不禁讓人想起農村長輩那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宗耀祖的願望。子複則輩興,趙家堡族人的樸素情懷也一樣,使這期許在時光中慢慢品味,漸漸舒展……趙家堡又稱趙家城,位於福建省漳浦縣湖西佘族鄉,南靠丹灶山,北對朝天馬山,城牆北面為官壙溪,全堡占地173畝,平面呈方形,素有「五里三城」之稱,依山傍水。古堡前面地勢平坦開闊,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後側翠巒疊嶂,綿延逶迤。初春時節,黃牆黛瓦與綠水青山相交輝映,翠竹、綠田、汴橋、溪流點綴其間,色彩斑斕,仿佛是一幅素雅靈動的水墨畫。當年南宋閩沖郡王趙若和兵敗奪港北逃。他們從漳浦附近登岸,匿趙為黃,隱居於此。明朝洪武18年,趙家人(黃惠官)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發,為免除極刑,黃惠官於公堂上獻出族譜,禦史朱鑒後,發現譜牒有天降祥瑞的奇跡,便稟報給洪武皇帝。誰知恰巧符合皇帝心意,他為弘揚大漢族族裔,特允趙氏後人,在洪武十八年御賜複姓。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趙氏十世孫趙范以進士及第,從浙江副使歸休回鄉,回到漳浦縣佛曇,感於沿海倭患猖逆,遂舉族遷建於湖西盆地的東南側,依傍著碩高山。他們父子二代人花費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建成了這一座城堡,趙氏家族便世代聚居於此。宋王朝後裔已知復國已成舊夢,因此他們將夢想鐫刻在這座苦心經營的城堡,把它營造成汴京的縮微景觀,合族而居,緄延400餘年。城堡中的構築設置處處模仿北宋都城開封,汴派橋仿開封的潘楊二湖所建,七級方形實心聚佛寶塔依汴京鐵塔之意建造,時時流露出建造者對祖先帝業的思慕之情。內城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周長220米,開三門,中建完璧樓及裙樓,供堡主居住。牆內側建平房,供族人居住。城堡還有內外兩道城牆,外城是條石砌基的三合土牆,高6米,寬2米,周長1082米,城牆根據地形築有墩台和藏兵洞等。築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橫匾刻「東方鉅障」,南門刻「丹鼎鐘祥」,從城樓門窗外眺,阡陌交錯,炊煙嫋嫋,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西門刻有「碩高居勝」四字,北門據傳為清代一個縣令,看到趙家堡仍有「龍脈」存在,帝皇之氣未絕,怕對清朝不利,便下令毀了北門前一塊平地,填了護城河破了風水,此後北門就變得荒蕪冷落。其中最為揚名的要數「完璧樓」。三合土夯築,正方形,三層,四合式,呈回字形。這座土樓背馱著趙宋王朝的衰敗,亡國的歷史合一代王孫的夢想,在崇山峻嶺中訴說著王朝悲歌。究其「完璧樓」三個字便有說不盡的淵源。完璧樓取自完璧歸趙之意,細究「完璧」二字又有些深層含義。「完」與「宋」同屬禿寶蓋,有屬宋之意,而「完」字之下為元,有「宋」之意的禿寶蓋站在元字至上,寓意著宋朝終將取代壓制住元朝,收復失地;而「璧」字本來是上下結構,趙范卻有意把它寫成左右結構,又把玉字省去一點,讓王字隱藏在啟(房屋)字下面表示趙氏後裔當年隱居、諱姓。其中「辟」象徵著南宋皇室後人復辟的絕心,我們可以看到牌匾上「壁」的寫法是有些變形的,「辛」的比例異常的大,佔據了壁字的半壁江山,這樣一來不但將南宋後人想要復辟之心的色彩沖淡了許多,更是暗含著宋末元初南宋後人為了收復失地所做所為的隱忍艱辛。「樓」字把上面的米寫成草書的宋字,把底下的女寫成安字,把木字旁寫成大字:隱喻著大宋子民在此偏安。所謂這簡單的三個字,卻涵蓋了趙宋子孫的無限悲望和壯志!但山河看遍,此身漂泊寄餘年,此情測渺托鴻影。於兩岸花間逡巡,在火燒燈中凝眸,轉身的刹那含著多少對永恆的期許,這千古一顧,淡了光陰的重塵,投向誰的心壁。也遇相思苦,信去如入海,銷匿波漣嘈嘈。雲端伊人可懂這惆帳,怎也不隻字片語為應。曾經,官員們與江南名妓「幾度飲散歌闌,香暖鴛鴦被,低幃昵枕」;臨安城內「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而如今,大宋王朝早已遠去,熊熊烈火不見了,刀光劍影不見了,民族的鬱忿也不見了,累累的傷痕被400餘年的時間慢慢撫平。舊時王謝堂前燕,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們把心中的悲憤和無奈寫進史冊,把宋朝歷代皇帝的畫像珍藏在完璧樓的最高層樓上,把「完璧歸趙」的遺願交付子孫衣缽,寫上「鳳毛麟趾,鶴算龜齡」的對聯暗示明意。王族之根腐爛了,平民之根卻緊緊地抓住大地,扎實地攀附在閩南的這片土地上。過去的趙家堡具備城池軍事防禦功能,完璧樓體現閩南地區民居防寇建築特色,城堡仿效開封城的規劃佈局,反映出主人的貴胄身份和王朝孑遺的心境。城內的建築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生活的各種需求,建造神廟、讀書處等公共建築,形成了生活區、禮儀區和風景園林區的格局。在整座建築群體中,處處流露出對先祖帝業的思慕之情,「佈局立意,處處乃沿汴京之舊」,是「遺址豐富,建築猶存」和「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遺址」。而現今的趙家堡房舍密集,人畜皆旺,他們生活得很自在,炊煙嫋嫋、甕瓦林立、小橋流水,無一不透露出安恬、靜謐的風氣,拼湊出獨特的閩台記憶。趙氏的子孫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出了這麼一座具有王族後裔兼具閩南風情的建築。趙家堡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城牆城門和大量明代民居依然保存完好,至今還居住宋代趙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孫700多人。黃牆黛瓦依古鄉,閩南的美與愁浸潤在它的夢中,浸潤在它的古樸韻味中,一花一樹,都鐫刻著這座古樸小鎮的詩情畫意;一磚一瓦,都記述著這座歷經百年時光古堡的哀愁憂思。時間飛逝,日月流轉,趙家堡縱然滄桑老去,風骨卻依然如昨,曾經的滄海桑田,曾經的繁華如夢,如今已化為雲煙。幾百年的時光,土堡上的一簷一瓦、一字一畫,仍保留著歷史風貌,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脈動。在夕陽的籠罩下,所有的景物都鍍上了一縷金光,晚霞在天邊翻滾,古堡靜靜地矗立,用無聲的眼眸注視著,等待黑夜的降臨。
〔本報特約記者 陸波岸報導〕4月19日,位於廣西馬山縣的貴南高鐵位升雙線特大橋最後一榀箱梁架設施工順利完成,標誌著貴南高鐵廣西段正線橋樑工程全面竣工。貴南高鐵(貴州貴陽至廣西南寧)貫穿廣西西北部和貴州東南部,是廣西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也是銜接「一帶一路」陸路南北新通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貴南高鐵廣西段路基土石方及隧道工程已完成設計總量的95%以上,站房工程已全面啟動,「四電」及無砟軌道施工正有序推進,全線預計2023年底開通運營,屆時南寧至貴陽通行時間將從目前5個多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
〔本報特約記者 邵瑞報導〕在陝西境內的引漢濟渭工程中,黃金峽水利樞紐、三河口水利樞紐負責為整個工程提供水源。其中黃金峽水利樞紐從漢江幹流取水,是引漢濟渭工程的龍頭,攔河壩總庫容2.21億立方米,年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三河口水利樞紐是整個工程的調節中樞,總庫容7.1億立方米,年可實現自流供水5億立方米。目前三河口水利樞紐已全面建成,聯網發電。黃金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左右岸同步加快建設,混凝土澆築占設計澆築總量的80%,預計2023年上半年主體工程竣工,具備投運條件。
〔本報特約記者 葉秋雲報導〕落日晚霞下,中國近代第一艘千噸級輪船「萬年清」號完成巡航任務正返程欲回馬尾,船上煙囪炊煙裊裊,遠處的馬尾羅星塔和陸上建築清晰可見,近處一艘福船正在兩個漁翁的操作下緩緩航行……20日,在台灣設計師高英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台灣社區的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了他創作的這幅1.5米長、90釐米寬的油畫作品《萬年清》及1:100的「平遠」船模擬模型等。高英智表示,希望通過繪畫和模型等可觀、可感的形式追憶馬尾船政百年歷史。 高英智是一個「軍事迷」,喜歡創作軍事題材的油畫和模擬模型,曾在台灣從事過電影道具製作。來福州前,他就想創作一幅油畫,呈現船政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軍艦「萬年清」號的英姿,卻苦於沒有相關歷史資料,遲遲沒有下筆。講起他的「登陸」故事,高英智透露,機緣之下,他在馬來西亞檳城的模型展上結識了福州一公司負責人,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對方告訴他到福州可以找到「萬年清」號的一些史實和資料,自己剛好有個項目可以「一起玩」。「我對福州這個地方一無所知,有些猶豫。」後來,高英智決定到福州先來走一走。這一趟福州之旅讓他對馬尾船政文化和歷史更加好奇,於是,2018年,高英智從台灣高雄來到了福州,成為這個公司的一名設計師和模型製作師。羅星塔、馬尾造船廠……他的行跡踏遍了整個馬尾區,對船政文化瞭解愈發深入。「我在船政文化發祥地——馬尾挖到『寶』了!」高英智如是表示。來到福州後,在馬尾船政文化研究協會會長陳悅的幫助下,高英智根據「萬年清」號的圖片資料和相關參數,如願完成了《萬年清》主題油畫的繪製。他表示,在油畫作品《萬年清》中,軍艦、福船的每個細節都十分考究,絢麗多彩的晚霞和湛藍的海水則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讓整幅作品更加立體、豐滿。近期,高英智從陳悅處得知「萬年清」母船「工程圖」找到了。據悉,這張船舶型線圖和幾張照片是福州船政文化愛好者楊帆於本月初收到法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朋友從資料室找到的「萬年清」母船船型的資料。一部福建船政史,就是半部中國近代史。155年前,福建船政在馬尾誕生,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製飛機、辦學堂、引人才、興海軍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出嚴複、薩鎮冰、詹天佑、鄧世昌等一批近現代名人,創造出眾多舉世矚目的「第一」和「唯一」。高英智認為,船政文化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聯結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我希望通過繪畫和模擬模型等可觀、可感的形式,讓百年印記走出書本『活起來』,弘揚船政文化、傳承船政精神!」